



2024年秋拍帷幕陸續落下,中國古典家具板塊呈現出一幅復雜且耐人尋味的市場畫卷。雖有大藏家秉持著對古典家具的熱愛與信念予以支持,但整體市場表現不如預期,拍品數量與成交價皆遜于往年。而更令人深思的是,各拍行力推的重點拍品屢見流拍狀況。總體行情呈現出調整的態勢,猶如經歷蟄伏,在困局中徘徊。究其根源,這一局面是收藏市場大周期的深刻調整與業態的悄然變遷相互交織,共同譜寫了中國古典家具板塊秋拍的獨特旋律。
拍賣業態迭代下的中國古典家具動態
自20 世紀80 年代起,中國古典家具拍賣市場經尼古拉斯· 格林利(Nicholas Grindley)、馬科斯· 弗拉克斯(Marcus Flacks)等歐美古董商兼收藏家的帶動逐漸向好。時至今日,歐美地區中小型拍賣行和藝廊如德國的納高(Nagel Auction)、紐約的HotspotAuctions 等,依然屢屢推出中國古典家具專場或小專題,顯示出一定程度的市場活力。此外,由于市場與收藏群體之間仍存在信息差,這些拍場依然為藏家提供“撿漏建倉”的機會。
于國內市場而言,北京與香港無疑是古典家具拍賣的核心陣地。不過,兩地市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構化特征。北京的古典家具拍賣范疇更為廣泛,除明清古典家具外,當代古典家具亦占一席之地;而香港市場則更聚焦于明清古典家具的拍賣,并屢創高價紀錄情況也屬多數,如2022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的何鴻卿爵士舊藏“明末黃花梨交椅”以1. 24億港元成交,同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推出曾憲芬舊藏“十七世紀黃花梨五足圓香幾”以7132 . 75 萬港元成交,雙雙創下交椅和香幾的高峰行情,成為市場亮點。
然而,近年來整體經濟步入下行通道,香港各大拍賣行紛紛調整運營策略以節約成本,將拍賣場地遷至自家藝廊。此舉雖讓緊張的運營成本有所緩解,卻導致拍賣日程變得分散、缺乏連貫性。往昔濃厚的神秘感和集中式拍賣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大幅減弱,觀感上更趨向精品零售的模式。在這全新的拍賣業態下,古典家具專場拍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倘若拍品未達精品水準,幾乎難逃困局。
往昔的拍賣季,眾多藏家云集香港,不僅為尋覓心儀之物,更因拍場中情緒高昂、激情舉牌的熱烈氛圍。然而,如今各家拍行的日程零散,試問誰愿意耗費數倍于以往的成本頻繁往返香港?隨著市場情緒回歸理性,若拍品并非精品,其獲得參與競拍的機會恐怕都微乎其微,更遑論拍出理想價格。
秋拍古典家具指標分析
上拍規模與成交態勢
通過對古典家具秋拍數據的分析,整體市場呈現上拍規模和成交價雙雙收縮的趨勢,專場拍品數量基本維持在15件左右的低位。然而,佳士得香港無疑在今年古典家具秋拍中獨占鰲頭。《木趣居》精選明式家具專場以15 件拍品實現100%白手套成交,其中3 件拍品成交價超過千萬港元,占據整個秋拍千萬級拍品的半壁江山。此前舉辦的“黃花梨女皇”伍嘉恩“木趣居”明式家具曠世珍藏特展及《明式家具三十年經眼錄》新書發布會,提前造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筆者翻閱《明式家具三十年經眼錄》后,深感伍嘉恩女士對每一件藏品的珍愛之情。新書較《二十年經眼錄》新增了許多拍賣故事,可謂是如數家珍。此次新入藏品僅兩件——一件屏風、一件拔步床,或許將是若干年后拍場的寵兒。
在本季秋拍中,香港地區古典家具拍賣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蘇富比,僅在其他板塊的專場中零星出現古典家具的身影。而內地市場方面,古典家具專場成交率徘徊于低位,流拍量明顯增加,這一系列數據直觀地揭示了當前市場的疲軟,反映出行業面臨的挑戰。
多元材質推動市場新風向
黃花梨與小葉紫檀,這兩大傳統硬木品類依然是市場關注的核心焦點,其稀缺性與價值認可度在拍場中充分彰顯。與此同時,不容忽視的是,除了這些已受市場認可的明星材質外,櫸木、楠木、柞榛木以及雜木材質的家具開始大量涌入拍賣市場,逐漸進入藏家視野。在內地兩大拍賣行——中國嘉德與北京保利的專場中,都可觀察到這一現象。
這一新興趨勢與當前成交價下行及拍品征集難度逐步攀升之間存在著緊密相關性。此類家具在一級收藏市場中尚維持著一定規模的流通體量,但是否能滿足拍賣市場的等級標準與內在商業邏輯,仍需在長期實踐中接受市場機制的檢驗。同時,借助學術研究的力量對其進行系統梳理與深入剖析,以明確其市場定位與價值走向,將是推動這一趨勢發展的關鍵。
年代風格的市場格局
傳統硬木家具板塊中,明式家具憑借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底蘊,穩固地占據主流地位,依舊是藏家追捧的核心標的。清代宮廷風格家具則僅以零星個案出現,未形成規模性的市場影響力;傳統雜木家具則高度集中于清代早中期風格范疇,展現出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地域特征,如廣作家具、晉作家具等。
款式輪動新趨勢
深入解讀本年度秋拍的古典家具款式,可見近兩年香幾類家具屢創高價,成為市場焦點。本季的最高價由佳士得釋出晚明黃花梨四足葉紋八方高香幾拔得頭籌,其造型罕見,品相完好,且存世僅兩件,另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館。基于市場流通僅此一件的稀缺性,高價成交實屬情理之中。
此外,桌案類拍品在市場中表現搶眼,展現出強勁的市場吸引力與競爭力,本季位列前兩名的高價拍品分別為:中國嘉德,清雍正紫檀高束腰三彎腿大供桌,成交價1610 萬人民幣;佳士得香港晚明黃花梨獨板面霸王棖翹頭桌,成交價1429 萬港元。前者盡顯清代宮廷家具的王者風范,后者則體現出明代文人的極致審美。
柜架類拍品則憑借自身的實用與審美價值,亦取得了較為可觀的市場反響,緊跟桌案類之后,共同詮釋了古典家具市場的款式輪動趨勢。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往昔備受市場青睞的椅凳類拍品,本年并未出現亮點拍品,未能展現出預期的市場活力。
重點拍品遇冷
值得關注的是,本季部分備受期待且具備較高藝術價值的重點拍品卻意外遭遇流拍困境。例如,香港邦瀚斯《燕幾衎榻:攻玉山房藏中國古典家具》專場中的黃花梨與大理石五足高束腰圓幾以及黃花梨浮雕雙鳳朝陽紋半桌,無論是從工藝的精致程度、美學高度、稀缺性,還是從品相保存的等級考量,這兩件拍品均堪稱精品佳作。
然而,相對偏高的估價極有可能是其未能成功覓得買家,導致最終流拍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一現象不僅凸顯了當前古典家具拍賣市場在價格策略與市場預期之間的微妙平衡,也深刻反映出傳統拍賣熱點效應的減弱以及輪動趨勢的加強,揭示市場正朝更多元的方向演變。
展望:立基·建構·出海
在任何歷史時期,危機中總蘊含著希望。回顧過去二十年,古典家具市場的高速發展一度催生行業的膨脹心理,或許當下的表現才是市場回歸理性與常態的時期。在此時扎實耕耘、沉淀實力者,便有機會在市場回暖之際搶占先機。
中國古典家具拍賣,長期依托王世襄(1914 - 2009),古斯塔夫· 艾克(GustavEcke,1896 - 1971), 朱家溍(1914 -2003)等前輩學者與藏家的學術梳理與收藏積淀,研究范疇集中于明式家具與清代宮廷家具的體系。然而,當代拍賣行與學者能否攜手合作,依托大量的藏品及拍品進行實證與調查研究,在前輩研究基礎上更加細化,從材質、修復、鑒定、分型分式到工藝傳承等多維度深入探索,這種學術與市場的雙向結合,才能延續前輩成果,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拍賣行應深度挖掘熱點洼地,對非傳統硬木家具、區域性古典家具、高古風格家具復刻品、當代古典家具設計進行系統的學術梳理與論述建構,方能完整呈現其獨特的文化與收藏價值。在市場低谷期,拍賣行更應著力打造“蓄水池”,協助新入場的藏家完善收藏體系,通過遴選精品,持續試水市場。
當行業進入這一過程中,便不再繼續拘泥于黃花梨與明式家具的傳統主導地位,而應以更開放的視野挖掘中國古典家具的多樣性與潛力。通過構建更多元、立體、具有板塊輪動機制的古典家具拍賣市場,為藏家提供更多選擇空間。所有的中國古典家具品類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各美其美,真正實現百花齊放。
在完善市場多元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與收藏一級市場的協同聯動,著力發掘與培育中青年藏家行家,為行業注入新血與活力。同時,拓展國際視野,推動中國古典家具文化出海,海外華人社會,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已為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6 年紐約佳士得的首場中國古典家具專場開啟近30年的輝煌行情,歐美藏家也來華助力市場發展。在當今文化復興背景下,中國古典家具有機會再登世界舞臺,若僅局限于國內市場,可能導致市場萎縮與文化影響力下降。
文化·融合:古典家具的生活美學
歷史沉淀為中國古典家具賦予深厚的美學生命力,它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演進與發展,持續滿足多元市場的需求,從而確保其在世界家具藝術長河中傳承與發展。從款式、線條到裝飾紋樣,無論是極簡的明式風格,或是華麗的清式風格,都能巧妙地融入不同的家居陳設環境。
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譽為“中國古董教父”的安思遠,他的紐約寓所以中國古典家具為核心布置,充分體現其跨越文化差異、適應多元審美風潮與不同家居陳設需求的特質。
這種文化魅力也啟發了設計領域,許多國外知名設計師紛紛以中國古典家具為靈感進行創作。例如,丹麥設計師漢斯·瓦格納(Hans Wegner,1914 - 2007) 設計的“中國椅”系列便以圈椅的造型為靈感,對其線條與比例進行了現代簡約化處理,既保留東方韻味,又融入當代設計理念與審美偏好,該系列在國際家具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彰顯了中國古典家具的文化影響力。
結語
中國古典家具不僅承載著歷史文化,更持續參與現代美學與生活藝術的形塑過程,在藝術收藏、文化消費、財富配置領域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期待二級市場能夠持續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不斷探索中國古典家具收藏的邊界,為后代傳承其永恒之美,真正深挖其全球價值。
劉星辰,中山大學文博專業碩士,前媒體人、策展人,現任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永華藝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