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予以公布,將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法治建設中一件大事,引起廣大公眾,特別受到業內人士熱烈關注。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新法”)由2002 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80 條擴充為101 條,其中新增條款達20 條,呈現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經驗、新的措施、新的方法,內容更加豐富、翔實,貼近工作實際,操作性更強,一句話:新意多多。
明確文物的本質定義
作為文物保護的法律,人們自然會問:什么是文物?以往的回答是用羅列舉例的方式回答。閱讀新法總則,引人注目的是給文物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本法所稱文物,是指人類創造的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下列物質遺存”,并列明五類物質。這個定義就把文物的本質、形態和內涵講清楚了。當然,這個定義也不是憑空“創造”而來,而是文物工作者長期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
保護是永恒的主題
新法重在“保護”。“保護為主”,是說“保護”是文物工作的主軸、主題,一以貫之不可偏離。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能圍繞著這個主題而展開,決不可走什么“開發”的歧途。保護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此次修訂頒布的新法,所有修訂的內容,從字詞用語到20 條新增條款,無不旨在加強對文物保護的力度,使之代代相傳,“子子孫孫永寶用”。
譬如,將保護“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納入新法。新法總則第三條規定,文物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分為文物保護單位和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以下稱‘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將“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這一新的文物概念納入法律,與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并列,給予同等的法律地位,予以保護,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根據普查,我國現存不可移動文物非常多,2022 年的數字是76 萬處。但是,這其中80% 屬于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也就是說,大約有近60 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未取得法律保護的地位,必然面臨隨時被破壞的危險。當然,此前這件事已引起注意,有關部門也采取了一些辦法,但是,因為沒有國家級法律法規出臺,部門采取的辦法、措施,力度甚微,難以阻遏破壞行為的發生。新法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再如,加大動員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力度。新法總則新增條款第十九條規定:“國家健全社會參與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投入文化遺產保護。”在具體工作上,新法中規定了對文物進行普查和專項調查的事項(第十四條)。這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復雜工作,沒有全社會力量的參與,是很難完成的。所以第二十六條要求文物行政部門應當指導、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志愿者等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新法還要求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報道,依法對危害文物安全、破壞文物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此外,新法在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數字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新的規定,全方位加強了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力度。
合理利用 讓文物“活”起來
新法新增條款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鼓勵開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有效利用文物資源,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痹谖奈锕ぷ髦校P于“?!焙汀坝谩钡年P系,兩者孰重孰輕,孰先孰后,長期糾纏不清,爭論不休。早先,一些專家甚至在工作文件中都慎用“利用”二字,常以“發揮文物作用”代之,生怕過度利用造成不良后果。這個問題直到“文物工作方針”的提出,才有了共識。新法增加合理利用的條款,表明合理利用是文物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是題中應有之義。
條款對利用設置了前提條件。一是開展研究。對文物的內涵、價值進行挖掘闡釋,釋放出更多信息,加深人們對文物本體的認識。同時,也要研究文物利用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并進行有效規避。二是確保文物安全。文物的稀有性、珍貴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決定了相關從業人員必須謹慎從事,確保文物安全,萬無一失。三是社會效益優先。有人認為文物利用就是獲取經濟收益,把文物當作資產經營,過度開發,造成文物損壞。正確的做法是根據文物的信息內涵,從文物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科學功能、藝術功能中,抽取可供利用的元素,設計、創造出價廉物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應具有很好的觀賞性、紀念性,乃至實用性,可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這樣才能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創意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增強人們對文物的親近感,加深對文物的認識,加深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和熱愛,珍惜、呵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就會加強。因此,合理利用文物,社會效益優先,就會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保護文物的隊伍之中。
從保護到管理 文物工作的雙重核心
在不可移動文物的管理工作中,加強保護的力度空前提高。一是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舊城改建、土地成片開發中,政府部門應當事先組織進行相關區域內不可移動文物的調查,及時開展核定、登記、公布工作,未經調查,任何單位不得開工建設。二是各級文物部門根據文物保護需要,編制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三是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過去是要求不改變原狀,現在改為“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確保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第三十二條)。四是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定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要求相一致,如實施原址保護,需要拆遷、移動的,需報人民政府批準(第三十一條)。五是文物部門要加強對不可移動文物安全風險的排查,加大安全責任(第三十二條)。六是新增條款第四十條要求省級人民政府將地下埋藏、水下遺存的文物分布較為集中,需要整體保護的區域劃定為地下文物埋藏區、水下文物保護區,制定具體保護措施,并公布施行。
考古發掘、館藏文物、民間收藏、文物出境進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也都堅持把“保護”二字放在首位,事先做好對文物預防性保護。譬如第四十三條規定,在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區域,進行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前,應當由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同時國家鼓勵民間收藏文物,要求有關部門公平對待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和非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出臺這樣的條款(新增的第五十條和新增的第六十六條)很有意義,擴大了保護文物的社會層面,壯大了文物保護的力量。從收藏歷史看,官方、國有收藏和私人、民間收藏向來是并行不悖的,并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收緊對內部工作人員的管理,對違法者、玩忽職守者,加大了處罰力度,提高罰款額度,“犯法之人,絲毫無貸”(蘇軾語)。
跨越國界的文物追索行動
在新法第六章,新增的第八十一條引人注目:“國家加強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國際合作。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依法會同有關部門對因被盜、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開展追索……”新增追索條款,意義重大。這不只是追索回多少文物那么簡單,更是關系到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保護文化遺產決心和責任。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國際合作,簽署、參加國際公約,加強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取得巨大成果。1998 年我國從英國索回3000多件文物,這是首次大規模成功追索的案例,反響熱烈。21世紀以來,我國追索能力不斷增強,返回的文物越來越多,特別是我們同包括美國在內的20 多個國家簽訂雙邊協議,承諾將非法流入本國的文物,無償返還流出國。隨著國際合作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力度的提高,文物安全保護系數將提升到更高水平。
馬自樹,原籍安徽安慶。早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文物局前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