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事業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論述,為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實現新時代發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積極作用,搶抓數字化發展新機遇,引導社區慈善健康發展,著力提高慈善組織社會公信力,大力營造“人人慈善”“人人公益”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助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貢獻。
數字公益是實現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迭代催生了數字化的廣泛應用,公益慈善領域受益于數字化的賦能得到快速發展。公益慈善也賦予了數字化技術向上向善的價值內涵,所以互聯網和公益慈善事業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現實,數字公益也已成為慈善領域的新業態,引領著慈善事業發展的新潮流。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深刻把握數字公益的重要意義,凝聚共識,助推“幸福家園”等慈善項目再上新臺階。公益數字化領域,數字科技與慈善公益的深度融合,必將對慈善事業的發展乃至共同富裕的實現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互聯網可以更加有效地助力實現精準慈善、透明慈善和人人慈善,助推慈善公益事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湖北省慈善總會通過舉辦兩屆數字公益節,173萬余人次參與捐款,共籌募3.15億元,有力促進了慈善事業發展,大大提高了慈善工作效率,進一步營造了人人慈善的良好氛圍。可以預見,未來必將是互聯網公益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實踐證明,互聯網慈善不僅是一個更規范、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的數字化工具,還會更加全面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之中,在鄉村振興、共同締造、共同富裕等重大社會主題中大顯身手。
各級慈善組織應該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更加積極地創造條件,充分地利用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科技手段,全面提高慈善捐贈工作效率和慈善項目的管理水平。
“湖北數字公益節”的推出和連續舉辦本身就是數字公益的大實踐,是數字科技與慈善公益的大融合,是數字公益在慈善領域的展示和大提升。湖北各級各類慈善組織要抓住數字公益節的機遇,加快推進全省慈善線上線下的結合,湖北省慈善總會也將加快建設全省慈善線上一張網,逐步實現全省的慈善組織和慈善基金單位在一張網上共建、共管和共享,爭取實現進一步提升互聯網線上業務總量,提高慈善募捐效率,實現慈善監管全過程公開透明。
發展社區慈善事業大有可為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必定要打上中國國情和中國制度的烙印,傳承中國傳統慈善的基因。我國的傳統捐贈往往是面對熟人熟事,人們才更容易伸出援助之手。這就是鄰里互助、親友相濟、熟人互幫的優良傳統。社區慈善具有熟人社會信息對稱的先天優勢,特別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行善邏輯。新修改的慈善法新增了“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社區慈善組織,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發展社區慈善事業”等專項內容,這既認同了傳承千百年來的鄰里互助的傳統慈善,又為發展社區慈善提供了法律支撐和保障。
在推進慈善工作的實踐中,很多地方已經取得了良好進展,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思路和相應的具體做法。比如:堅持立足社區,聚焦解決社區的實際需要;積極動員社區群眾參與慈善,辦好社區慈善,更好地為社區群眾服務;注重調動社區各主體積極性,激活社區共建共享的活力。以向善之心和創新活力為探索中國特色的社區公益慈善模式積累實踐經驗,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創造條件。
當然,發展社區慈善要有一定之規,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哄而起,而是要加強規劃設計,遵守發展社會組織規定的一般條件、程序和要求,積極而為,有序發展。在工作實踐上至少要做到五個必須:一是必須恪守慈善宗旨。以開展慈善活動為主要目的,幫助社區需要幫助的個人和困難群體,解決社區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促進社會的公平與進步。二是必須堅持不以營利為目的。所有收益和運營結余要全部用于章程規定的慈善項目,而不得以任何形式與借口用于分配給成員和股東。三是必須有章可循。既然是社會組織就應該有章可循,有規可依,要用一定的方式規定社會組織的行為目的,明確活動范圍,確定管理結構。約定章程可以先簡單后規范,先易后難,貴在便利有效。四是必須健全財務制度。社會慈善組織需要有一套比較健全的財務制度,確保財務的透明合規。五是必須堅持行政指導下的社會化。在黨建引領之下,有行政化的指導,才能更加便捷地了解所在社區發展治理的政策和發展態勢,更加便利地與黨政部門聯系和溝通,更加容易與社區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社區群眾建立起信任。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指導、部門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慈善工作格局,做到各方攜手共進,相向而行。
社會公信力是慈善組織安身立命之本
慈善事業是基于人們的道德要求和內心意愿的社會公益事業。古今中外的慈善都奉行自愿和公益的原則,只有慈善組織具備足夠的公信力,人們才會自愿將款物捐贈進來,公眾是在用捐獻來給慈善組織進行投票。現代社會的慈善早已超出了傳統慈善的熟人圈子,不斷地向陌生人擴展,人人公益、人人慈善的局面正在形成。“動員社會辦慈善,辦好慈善為社會”已成為當下慈善的主流理念。慈善組織的日益社會化,很自然地需要組織化機制,有法規制度約束,慈善組織要接受社會監督,用專業的素養和社會公信力去保障慈善事業持續有序發展。而慈善組織一旦失去了社會公信力,就會失去社會公眾的信任,也會傷害公眾的愛心善舉,最終必將導致一個慈善組織的名存實亡。所以需要我們各級各類慈善組織都要像愛惜自己眼睛一樣,珍惜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以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態度做好慈善工作的點點滴滴,用嚴格的行業自律,塑造現代慈善組織的新形象,努力實現慈善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的榜樣引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可以帶給人們前進的動力,對人們的思想行為產生強烈的影響,帶來改變自我的力量。人們往往會通過觀察和模仿身邊成功的、優秀的人,來實現個人的成長和事業的發展。
榜樣是旗幟,代表著事物的發展方向;榜樣是資源,凝聚著向上的力量。特別是面對我們身邊的榜樣,人們就更會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受到影響。大家相互學習模仿,由一到十,由點到面,相互感染,競相仿效,最終的結果就自然是先進典型的普及化。例如2023年首屆“湖北慈善獎”的獲得者們,他們都是在湖北慈善公益領域事跡突出,社會影響好,慈善行為和事跡具有很強感召力和示范性的先進代表。他們就是湖北慈善的旗幟和標桿,正是他們的無私付出和引領,才成就了湖北慈善的今天。
我們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慈善表彰獎勵制度,建立國家、省、市、縣各級協調配套的慈善表彰體系,加大對在慈善事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表彰獎勵,激發更多社會力量投身慈善事業,為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還要大力推進普法宣傳和慈善教育體系建設,引導社會媒體開展更多的公益慈善宣傳活動,加大對慈善組織、慈善人物、慈善事跡的宣傳,真正使慈善榜樣立起來、活起來、亮起來。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慈善、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各級各類慈善會要攜手并肩,共同擔當起做好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的光榮使命,推進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實現新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