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渠道,在共同富裕戰略目標實現中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共同富裕建設示范區,浙江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充分發揮慈善事業促進共同富裕(簡稱慈善促富)的作用,在引導和支持社會參與、加強資金保障、豐富平臺載體和促進結隊幫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引導和支持社會參與
進入新時代,我國開啟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新征程。為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意愿,有效發揮慈善事業助力共同富裕的作用,浙江采取了優化制度環境、弘揚慈善文化、發展慈善組織和慈善信托等一系列措施。2022年,浙江設立慈善事業引導資金,用于支持縣(市、區)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慈善組織激勵和慈善環境營造,有效助推了社會參與。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共有223家企業基金會,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截至2023年年底,浙江慈善信托累計備案規模達到18.89億元,是唯一突破15億元的省級行政區。
二、設立“共富基金”
“共富基金”是指以共同富裕冠名、旨在推動共同富裕的基金,其存在形式多樣,既可以是公益基金會下設的基金項目,也可以是公司型基金、投資型基金,既可以由政府、企業等單一主體設立,也可以由多個主體聯合設立。2023年,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婦聯與區供銷聯社聯合建立“共富基金”。區供銷聯社第一年出資10萬元,對“浦陽伊家·共富工坊”的低收入農戶給予其收入10%的補助,對坊長給予低收入農戶加工費2%的管理培訓補助。同年,嘉興市桐鄉政協委員采用自發組織、聯合創立、自愿捐款的形式發起成立“共富基金”,共籌集6000萬元用于捐助農村共同富裕項目,開展“微心愿”活動以及扶持桐鄉市公益組織開展公益活動,這是浙江首個由政協委員設立的“共富基金”。“共富基金”是浙江慈善促富的創新性舉措,為開展多樣化的慈善活動提供了資金保障。
三、創建“共富工坊”
為幫助農村婦女、殘疾人等困難人群實現家門口就業,浙江倡導基層政府與企業、慈善組織合作創建“共富工坊”。截至2023年年初,浙江各地“共富工坊”共吸收2.7萬名低收入農戶就業,其中,省婦聯牽頭打造的634家巾幗“共富工坊”共解決2.3萬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省殘聯依托“殘疾人之家”等陣地開設的工坊累計吸納2328名殘疾人就業。2022年,嘉興市嘉善姚莊鎮沉香村建立的江小橘村民宿集巾幗“共富工坊”在姚莊鎮婦聯的推動和協調下建立,依托沉香蕩的自然生態,采用創新型村企融合運營模式,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村民將閑置房屋租給村委改成民宿,由江小橘樂園運營,聘用女性村民為民宿管理員,村民通過“流轉+股份合作”的方式參與分紅,女性村民可以得到租金、工資、分紅三份收入。該做法有效盤活了村莊零散資源,實現了農民增收,幫助農村女性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致富。
四、大力推進慈善“山海協作”
2022年以來,浙江深入實施“山海協作”工程,聚焦海陸統籌、山海互濟,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幫扶力度,大力推動山區及海島縣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浙江開展慈善“山海協作”,以縮小地區差距為目標,引導慈善資源向山區26縣流動。山區縣的“招善引慈”是“山海協作”的重要內容。“招善引慈”是山區縣動員本地民政部門、慈善組織、志愿團隊加強與省內“重量級”慈善組織對接,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助力共同富裕。2021年,衢州市根據困難群體的實際需求,發布《衢州市“招善引慈”項目匯總表》,包括產業類、幫扶類、慰藉類慈善項目共計50個。僅在2022年前4個月,就有39個“招善引慈”項目在衢州落地生根,慈善項目規模達2000多萬元。
浙江初步形成了“政策引導—資金保障—平臺支撐—資源對接”的慈善促富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要旨在于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謀福利,社會各界在黨和政府的引導支持下積極參與慈善事業,黨政社之間形成了合力。浙江慈善促富的未來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機制,通過持續創新激發社會各界的參與意愿。
(本文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學英賢慈善學院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