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是信息傳播、社會互動與公眾輿論形成的主要平臺,承擔著滿足受眾需求和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受眾的媒體消費習慣與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和即時化。在這一背景下,為了更好地發揮媒體的價值和優勢,媒體服務需結合新的技術手段深入分析社會發展變化,深刻把握受眾的特點與訴求,不斷探索基于受眾需求的服務路徑。
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基于受眾需求的媒體服務優化路徑:首先,分析媒體服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然后,從多維度、多視角對受眾需求進行分析;最后,結合相關案例和現實情況,全面探索系統化、高效化的媒體服務優化策略,包括精準定位目標受眾、創新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式、構建多元化服務平臺以及加強反饋機制建設。實施上述優化策略,可以幫助媒體實現與受眾的緊密連接,促進媒體服務深度與廣度的拓展,為媒體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媒體服務;受眾需求;新媒體;優勢;挑戰;優化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2-0096-04
信息化時代,媒體是連接信息與受眾的橋梁,同時也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其服務質量直接影響信息的有效傳播、社會輿論的引導及公眾權益的維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新媒體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渠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眾獲取的信息渠道日益豐富,需求層次也愈發復雜多樣。受眾在追求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信息的互動性和個性化。
在此背景下,媒體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深入了解和分析受眾的喜好和習慣,不斷優化和更新媒體服務內容與形式,以適應受眾需求的變化,提升媒體的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進而實現媒體服務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媒體服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立足受眾需求,從如何精準定位目標群眾、如何創新內容生產及傳播方式,以及如何構建多元服務平臺和反饋機制等入手,深入探索媒體服務的優化路徑,以期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提升媒體影響力。
媒體變革的浪潮正滾滾襲來,媒體服務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雙重局面。技術和渠道的優勢為媒體的長遠發展鋪設了堅實的基石,但同時也存在尋找目標受眾的難題,以及內容創作同質化、娛樂化與互動體驗不佳的現狀,這些都是媒體服務提升過程中必須正視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機遇
當前,媒體服務領域正處于快速變革之中,各種信息化設備和技術層出不窮,為媒體服務水平的提升和長遠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媒體能夠通過網絡平臺將信息傳播到世界各地,觸達更多的受眾群體,極大地拓展了媒體服務的范圍,同時也提升了媒體服務的水平。其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媒體分析受眾行為數據、提升服務精準度提供了新的可能。最后,當前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特點鮮明、優勢突出,具有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等特點,這為媒體提供了更多展示自身內容和服務受眾的機會,有助于媒體進一步擴大服務的范圍,提升媒體服務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1]。
(二)挑戰
第一,難以定位目標受眾。當前,各類信息平臺層出不窮,精準定位受眾并根據受眾需求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是媒體服務優化過程中面臨的首要挑戰。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從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到如今的短視頻等平臺,每個平臺都承載著大量信息。受眾在信息海洋中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選擇權,對內容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這給媒體服務優化帶來了新的困擾。此外,受眾的興趣和需求不斷變化,他們可能會因為某起突發事件、某個熱門話題或某個新出現的社交平臺而迅速轉移注意力[2]。因此,媒體如何利用新技術在數據潮流中持續、精準地識別和把握不同受眾的具體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有價值的信息,并長期維持與受眾的穩定關系,是優化服務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
第二,媒體內容創作同質化、娛樂化。當前,部分媒體為了追求高點擊率和關注度,出現了內容同質化、娛樂化的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媒體缺乏持續創新和深度挖掘,導致內容缺乏新意和吸引力,無法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一方面,由于市場競爭激烈,部分媒體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采用模板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內容同質化現象突出,往往缺乏個性和特色[3]。另一方面,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和追名逐利,過度追求娛樂化的內容,忽視民生關切,所發布的新聞缺乏價值。這導致媒體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擴大,媒體服務的品質和價值大打折扣,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從而導致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度、認同感降低,阻礙媒體的長遠發展[4]。
第三,互動體驗有待提升。當前,媒體服務競爭激烈,互動性和體驗感成為影響受眾滿意度和忠誠度的重要因素。然而,部分媒體在服務過程中尚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忽視了受眾的互動需求和體驗感受,導致受眾參與度不高、體驗感不佳[5]。一方面,部分媒體在內容創作、傳播方式以及反饋機制等方面,缺乏足夠的創新和靈活,無法有效激發受眾的參與熱情。部分媒體沿用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忽視了受眾作為信息接收者的主動性和選擇性,使得受眾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感到被動和乏味[6]。另一方面,部分媒體在提供服務時未能充分考慮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未能建立有效的互動平臺或機制,使得受眾在獲取信息后無法及時、便捷地表達意見,也無法與其他受眾交流,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受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7]。此外,受眾的建議反饋渠道不暢通,導致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
信息化時代,媒體必須深刻洞察受眾需求的變化,并據此制定富有創新性的服務優化策略。
(一)精準定位目標受眾
當前,各類新興技術迅猛發展,媒體應嘗試利用各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來精準定位目標受眾,深入分析受眾行為數據,構建準確的受眾畫像,從而更好地提升服務質量、強化受眾黏性。
具體來看,媒體可借助大數據分析受眾的瀏覽記錄、點擊偏好、停留時間等,并將這些關鍵信息作為優化服務的依據,從而全面精準地把握受眾的潛在興趣和現實需求。媒體可利用算法模型為受眾畫像,包括年齡、性別、職業、興趣愛好等,為個性化內容推送服務提供科學依據。另外,個性化推送也是精準定位和滿足受眾需求的關鍵,媒體需構建智能推薦系統,注重內容的多樣性、創新性,結合短視頻、圖文、直播等多種形式,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服務。根據受眾畫像自動匹配最符合受眾興趣的內容,更精準地將內容推送給受眾,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提升服務質量[8]。
此外,媒體還應關注受眾反饋,不斷優化推薦算法,確保推送服務既符合受眾興趣,又具有新聞價值,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忠誠度[9]。除了線上發力,媒體還應深入基層一線等,通過一對一的交流了解受眾的所思所想,為媒體的受眾定位提供依據和參考,從而有效提升媒體服務質量。
(二)創新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式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創新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式是媒體提升信息價值和受眾滿意度的關鍵。媒體需從策劃、采編、發布等多個環節入手,探索新的生產與傳播方式。
在內容策劃上,媒體需關注社會熱點和民生關切,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同時要注重內容的原創性和多樣性,引入專家訪談、用戶生成內容(UGC)等,豐富內容形式,為受眾提供有深度、有溫度的內容,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此外,媒體應強化與受眾的對話交流,并據此優化內容創作。
在這一方面,巴中市廣播電視臺進行的有益探索得到了群眾的肯定。巴中市廣播電視臺開展了“進社區(鄉村)、聽民意、社會服務零距離”等公益直播活動,為群眾直接表達訴求提供了渠道。記者針對收集到的訴求逐一聯系相關職能部門予以解決,并在此基礎上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普法宣傳和社會服務,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在內容制作上,媒體需充分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虛擬場景,提供個性化推薦,強化內容的互動性和沉浸感,為受眾帶來更加生動、逼真的信息體驗[10]。
在內容傳播上,媒體需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渠道,擴大內容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在短時間內精準地將創新內容推薦給目標受眾,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最大限度滿足受眾的需求。
(三)構建多元化服務平臺
當下,媒體需通過構建多元化服務平臺來提升服務體驗。媒體需從受眾需求出發,打造集資訊、社交、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11]。
具體來看,首先要圍繞用戶資訊服務需求在該平臺上開展一系列優質內容創作,平臺需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新聞報道和資訊,覆蓋受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滿足受眾對新聞資訊的基本需求。
例如,巴中市廣播電視臺開展的“進社區(鄉村)、聽民意、社會服務零距離”大型公益直播活動真正做到了與受眾需求緊緊相連。其次要關注受眾興趣點,在該平臺嵌入更多智能搜索和推薦功能,提供個性化推薦和定制化服務,提升受眾的閱讀體驗和滿意度。再次要在該平臺設置社交功能,這需要媒體深刻洞察用戶的社交需求和特點,結合各類新技術,搭建受眾間交流的社群和渠道,打造開放、包容的社交環境并鼓勵受眾在該平臺中參與討論、分享觀點[12]。同時,媒體也可以在平臺相關功能中引入評論、點贊、轉發等互動機制,以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高平臺的活躍度和受眾黏性,進一步強化媒體的服務功能[13]。最后要結合受眾需求,提供豐富的娛樂內容和互動體驗。通過引入游戲、短視頻、直播等娛樂形式,為受眾帶來更輕松、愉快的使用體驗,提高受眾對平臺的喜愛度和忠誠度。
(四)加強反饋機制建設
媒體應建立完善的受眾反饋渠道和數據分析體系,及時收集并處理受眾意見和建議。
一方面,要暢通和拓寬受眾反饋渠道,如設立熱線電話、電子郵箱、在線客服等,確保受眾能方便快捷地反饋問題和意見。媒體要在短時間內對相關問題進行回應,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起到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的積極作用[14]。同時,還需定期舉辦受眾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活動,主動了解受眾需求和期望,更好地改進自身服務質量。
另一方面,要通過優化數據分析來強化反饋機制,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受眾反饋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揭示受眾需求和問題背后的原因和規律,從而更精準地發現服務短板,從而制定改進措施[15]。在完善反饋渠道和強化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媒體需根據受眾反饋和數據分析結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如加強服務團隊建設、優化內容生產等,從而持續提升媒體的服務質量,提高受眾滿意度和忠誠度,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媒體服務領域,媒體是信息傳播的關鍵節點,更是社會情緒的鏡像和公共議題的觸發器,其服務質量對信息的流通、輿論的導向及公眾權益的保障具有深遠影響。當前技術革新的浪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挑戰。技術飛速發展,渠道日益多元化,媒體擁有了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和更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但也讓媒體服務在目標受眾定位、內容創新、互動體驗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媒體服務應聚焦受眾需求,以受眾需求為核心,不斷探索優化策略,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定位和分析受眾,多角度創新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構建集資訊、社交、娛樂于一體的多元化服務平臺,以及加強反饋機制建設等。通過這些策略,媒體能及時、準確地捕捉到受眾的需求和反饋,滿足受眾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從而推動媒體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樊秀斌.互聯網思維下新聞媒體服務轉型途徑[J].記者搖籃,2023(2):144-146.
[2] 周海平.融媒體時代的受眾需求與媒體創新[J].記者觀察,2024(26):53-55.
[3] 劉雁飛.基于新媒體時代受眾需求的新聞節目制作分析[J].電視技術,2022,46(2):119-122.
[4] 趙云龍.“全媒體時代”受眾需求特點及其傳播對策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5):116-118.
[5] 李潔.新媒體時代受眾需求與新聞傳播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8):157-159.
[6] 謝辛.視聽新媒體受眾需求的發展趨勢與應對策略[J].藝術科技,2017,30(9):124.
[7] 姜笑君,袁媛.“互聯網+”時代地方廣播媒體滿足受眾需求的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8,4(11):94-95.
[8] 孫海波,石峰.淺析云計算在電視臺融合媒體服務平臺的應用[J].廣播電視網絡,2022,29(1):72-74.
[9] 鄧達.媒體融合視域下廣西政務服務創新發展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4(12):103-105.
[10] 楊珂,呂增霞.融媒時代構建服務型媒體路徑探析[J].新聞戰線,2024(17):72-73.
[11] 朱辛未.央媒新媒體服務類內容的構建與重塑:以央視新聞客戶端為例[J].新聞傳播,2024(21):55-57.
[12] 劉星河.確立基于受眾關系需求的廣播媒體新價值[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7):31-33.
[13] 肖婧.縣級融媒體中心綜合服務平臺研究與設計[J].廣播電視信息,2024,31(10):54-56.
[14] 李明剛,楊醒,周明燕.媒體融合發展賦能社會治理:以四川巴中市廣播電視臺為例[J].新聞戰線,2021(14):103-105.
[15] 吳悠.從受眾需求看新媒體的發展定位[J].新媒體研究,2020,6(5):39-40.
作者簡介 王斌,記者,研究方向:媒體服務。孫磊,記者,研究方向:媒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