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思政課教學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與理論探討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對思政課教學的影響,剖析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創新路徑。研究結果表明,人工智能技術為思政課教學帶來諸多積極影響,如豐富教學資源呈現形式、支持個性化教學實施、創新教學互動方式等,但也面臨教師技術應用能力不足、教學理念滯后、教學內容與人工智能融合不深、智能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挑戰。針對這些挑戰,文章提出加強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培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教學過程、融合教學內容、構建智能教學評價體系等創新路徑。這些策略有助于解決當前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實際問題,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文章旨在為推動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不斷完善思政課教學創新體系,使思政課在人工智能時代發揮更大的育人作用,為學生成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關鍵詞:人工智能;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思政課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2-0151-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角色轉型與價值實現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4JGSZ124
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平臺,更是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人工智能的發展給傳統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思政課教師必須主動適應時代變化,創新教學方式,將人工智能技術有機融入教學實踐,助力思政課煥發強大的生命力,不斷拓展思政育人的空間和陣地。
(一)豐富教學資源的呈現形式
1.歷史重現:VR與AR的沉浸式體驗。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傳統的教材、課件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教師能夠創設沉浸式教學場景,增強學生對匹配教學內容的情境的代入感[1]。例如,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內容時,學生可以通過VR設備以“當事人”的身份[2]“穿越”回歷史現場,沉浸式體驗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2.信息精粹:智能搜索的資源整合。人工智能能夠對海量信息進行快速篩選、整合和分析,為思政課教師提供豐富且精彩的素材庫和信息庫,不僅能精準推送時事熱點、案例分析、學術研究成果等資源,還可以構建智能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更新,使思政課的教學資源始終保持新鮮和活力,為教師備課、授課提供多元素材。
(二)支持個性化教學的實施
1.畫像精準:大數據驅動的學情分析。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思政課教師可以精準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知識掌握程度、興趣偏好等學情信息。學習管理系統亦可跟蹤記錄學生線上學習時長、作業完成情況、參與討論活躍度等,據此為教師繪制詳細的學生學習畫像[3]。這能為個性化教學提供重要依據,使教師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2.路徑定制:個性化學習計劃。基于上述學情分析,思政課教師可以依據畫像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料,制作思政課個性化學習路徑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改變以往“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創新教學互動方式
1.互動激發:智能助教的角色。智能交互工具的出現,如智能伴學系統[4]、智能助教、在線課堂互動平臺、智能對話機器人等,打破了師生互動的時空界限。在課堂上,學生借助智能終端可即時提問、參與投票以及開展小組協作。與此同時,智能思政對話機器人能夠模擬歷史人物或優秀楷模與學生互動,智能助教能給予實時反饋和解答。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
2.交流深化:線上平臺的持續對話。課后,師生可以依托社交軟件、在線論壇等平臺延續交流,構建起全方位、常態化的互動生態,讓思政課堂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互動,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學生若在課后對課堂上的知識點存在疑惑,可隨時借助社交軟件或在線論壇向教師請教,教師可以作出更深入的解答和引導。
(一)教師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能力不足
1.認知局限。目前,人工智能應用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技術系統和應用模式還不成熟[5],由此衍生出諸多現實問題。部分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掌握僅停留在簡單操作層面,以使用智能教學軟件為例,他們往往只能機械地運用其基本功能,如布置作業、播放課件等,未能深入挖掘其潛在功能,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無法真正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2.技能挑戰。面對新興的智能技術,部分教師常常感到陌生,進而產生技術焦慮,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對新技術的使用。例如,在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思政課教學時,教師嘗試創建一個模擬歷史場景的虛擬現實教學環境,但因不熟悉軟件操作,無法將歷史場景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最終只能放棄使用該技術。教師的技術使用能力不足,限制了人工智能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二)教學理念滯后
1.思維慣性。在人工智能技術廣泛使用的當下,部分教師依然習慣于依據自身既定的思路和節奏開展教學活動,鮮少考量學生的學習訴求與興趣。例如,在利用智能教學工具時,僅僅把它當作傳統教學手段的簡單替代,卻沒有利用人工智能的交互性去關注學生的實時反饋。這種觀念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無法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難以適應新的教學需求。
2.形式主義。實際工作中,部分教師將思政課的智能化視為一種“數字技術負擔”[6]。他們對新技術的應用持保守態度,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擔心新技術會增加教學負擔。一些教師才開始熟悉一款技術應用,新的技術又不斷涌現,因此疲于應對[7]。這導致教學方式創新流于形式,無法真正適應智能時代的教育需求。
(三)教學內容與人工智能融合不深
1.案例生硬。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與人工智能融合過程中存在生搬硬套人工智能案例的現象,未能將思政教育內涵與人工智能技術有機結合。例如,在介紹人工智能設備時,部分教師只關注設備的功能和操作流程,未能挖掘其中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人民的理念,使得教學內容停留在表面,無法觸及學生的思想和情感,也就難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內容失衡。部分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僅著眼于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如通過智能問答系統回答學生的問題,或者使用虛擬現實(VR)技術展示一些歷史事件。若教師沒有深入挖掘這些歷史事件與思政教育目標之間的聯系,未引導學生從思政視角去思考和討論,僅單純追求趣味性,就會使教學內容碎片化、淺層化,削弱思政課的思想性與政治性。
(四)智能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1.評價失衡。傳統的評價指標往往側重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成績,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重要方面。在思政課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等難以通過量化指標來衡量,導致評價結果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無法真正發揮智能教學評價的作用。
2.數據局限。智能教學評價體系需要全面的數據支持,但目前機器能采集的數據維度有限,收集和分析也不夠準確和及時。如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數據,可能由于技術或人為因素無法完整、準確地記錄。對數據的分析也缺乏深度和廣度,難以為教學改進提供精準的動態反饋,不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式。
(一)加強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培養
1.加強技術培育。學校應聯合教育技術部門、專業培訓機構,建立人工智能與思政教育研究中心,針對思政課教師開展定期、多層次的人工智能培訓項目。培訓內容既要涵蓋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知識,如機器學習原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讓教師了解技術的底層邏輯,又要包括實用技能培訓、智能化教學工具的使用技巧、教學視頻的錄制與編輯、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8]等,通過案例演示、實操演練,幫助教師熟練掌握關鍵技術應用,提升技術實操水平。
2.提供交流平臺。學校應整合政府、學術界、企業等多方面的資源,建立全面的教師人工智能教學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網絡環境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通過教育論壇、博客聯盟等多樣化的形式,發布學術研討信息,提供在線課堂學習資源,分享最新的前沿發展理論,激勵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形成一個互幫互助、共同成長的良好氛圍。
(二)基于人工智能優化思政課教學過程
1.智能備課。(1)備課智能化:資源的智能匹配。在思政課教學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教學至關重要。教師借助智能備課系統,輸入課程章節、教學目標等關鍵信息,系統會自動匹配優質教學資源,精準篩選與思政主題相關的前沿資料,包括經典案例、學術論文、歷史文獻、時事新聞、政策解讀等,幫助教師搭建課程框架與大綱。同時,依據大數據分析,推薦契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流程設計。(2)知識可視化:圖譜構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構建思政課程的知識圖譜。其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復雜的政治理論,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這些理論,同時強化學生對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的記憶,使學習過程變得更生動且易于掌握。(3)教案個性化:定制更高效。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思政課教師能高效創建出結構化且貼合課程內容的教案,不僅能詳細闡述教學方法,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案例,還能借助智能幻燈片生成器快速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極大地提高教學準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對教案進行個性化定制,實現教學內容由“大水漫灌式”轉向“精準滴灌式”[9]。
2.精準教學。(1)課堂監測:教學精細化。課上,開發智能思政教學管理系統,為教師提供教學決策支持。系統利用攝像頭、傳感器等設備收集數據,利用麥克風記錄學生的發言情況,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表情識別和行為分析,思政課教師可洞察學生的專注度和理解程度,精準掌握學生在思政教育知識層面的困惑[10]。例如,當發現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興趣不高時,教師可適當拓展相關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此外,系統還能監測教室溫度、光線等環境因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2)課后拓展:個性化學習路徑。課后,智能平臺課依據學生的學習畫像,精準推送復習資料,布置分層作業,確保教學始終圍繞學生實際開展。智能平臺提供24小時在線的AI小助手,為學生提供課程內容解讀、作業題目解答等支持,隨時隨地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定制式學習[11]。同時,教師可通過平臺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指導反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到創新實踐中,如組織學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制作思政短視頻、動畫等作品,加深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3.沉浸式拓展。(1)紅色VR:文化體驗。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如開發紅色文化VR體驗課程,把文本類、文旅類教學內容遷移到虛擬空間[12],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開展紅色“云游”,與虛擬人物互動,深度感悟紅色精神。紅色資源承載著黨和人民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13],依托對紅色資源的研究,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并將其數字化,實現永久儲存與共享,為保護紅色資源提供技術支撐。這種沉浸式體驗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2)校園AR:思政導覽。以校園為載體,借助AR技術打造思政導覽路線。將思政元素融入校園景觀,路線涵蓋學校的歷史文化建筑、紅色教育基地等重要場所。在導覽過程中,學生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設備掃描特定區域,觸發AR畫面,呈現相關思政知識、歷史故事以及紅色文化,了解校史文化、英模事跡蘊含的思政內涵,還能參與知識問答,使思政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通過這種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三)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與思政課教學內容
1.正例引導:AR的價值觀啟發。在運用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時,思政課教師要深入剖析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例如,從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歷程講述艱苦奮斗、自主創新精神,從全球人工智能合作與競爭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智能農業推動鄉村振興案例思考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從人工智能在文化傳播領域的應用案例探尋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文化傳承……通過這些正面案例的引導,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反例警示:AR的倫理反思。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帶來諸多道德倫理問題,如算法歧視、隱私保護等[14],且智能系統在面對復雜的道德兩難困境時,難以像人類一樣作出符合倫理價值觀的決策。如在災難救援場景中,AI決策可能僅基于數據計算,忽視人類情感和道德直覺。因此,思政課教學宜開設人工智能倫理與思政教育課程,探討相關倫理問題,避免“人工智能地位上升,人類智能地位下降”的問題[15],引導學生堅守科技發展的道德底線,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判斷力。
(四)構建智能教學評價體系
1.進行多元評價。(1)知識評價。知識維度的評估旨在檢驗學生對思政課程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主要是通過整合線上學習成果、課堂測驗、期末考試等多種形式的成績來實現。思政課教師可借助智能測試系統設計多樣化的測試題目,分發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全面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例如,對于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設計論述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對于實際應用相關的知識點,設計案例分析題檢驗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2)能力評價。能力維度著重考查學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組項目中的批判性思維與協作創新能力。一方面,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向學生展現社會熱點事件或道德困境,引導其深入分析和判斷。通過評估學生的回答,洞察其價值觀、道德觀念以及對各種問題的思考模式,以此衡量價值判斷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智能監控設備記錄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表現,觀察其行為舉止,以此分析其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評價。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分析學生的表現,為評價提供科學依據。例如,通過智能學習平臺收集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分析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態度;監測并跟蹤學生線上和線下呈現的各種價值觀的交鋒與對抗等過程[16],包括在課堂外的社交平臺上的言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價值觀變化,為教學評價提供更豐富的依據。
2.實行動態化評價。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如知識追蹤算法與知識圖譜,全面動態監測學生的學習行為,精確捕捉興趣點與學習投入度,數字化重構學習過程,定期生成階段性評價報告。思政課教師據此實時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幫扶,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拓展性指導,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人工智能技術在思政課中的創新應用,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思政課教師需順應時代潮流,克服現存問題,將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的強大動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政課緊跟潮流、貼近學生,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根基。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迭代,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將不斷邁向新高度,持續書寫思政教育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魏榮,楊嘉欣.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數字化建設探賾[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4(5):149-156.
[2] 劉佳.人工智能技術條件下高校思政課情景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1):100-103.
[3] 陳志興,萬偉麗.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7-89.
[4] 顏佳華,李睿昊.人工智能驅動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論綱[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00-105.
[5] 呂巖,劉鵬宇.人工智能賦能“大思政課”建設路徑求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39):33-37.
[6] 趙建波.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要義、現實挑戰及實踐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3(3):85-90.
[7] 孫英,肖瑞寧.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11):4-7.
[8] 董輝,馬鑫一.數字技術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困境與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6):80-83.
[9] 宮長瑞,軒宣.大數據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精準灌輸路徑探析[J].新疆社科論壇,2020(5):104-112.
[10] 李亞東,閻國華.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與路徑設計[J].江蘇高教,2024(2):84-88.
[11] 李懷杰.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治教育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0(4):81-85.
[12] 冉惠娟,杜雁蕓.人工智能賦能高校“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J].新疆社科論壇,2024(5):99-104.
[13] 徐光煦.用好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J].紅巖春秋,2023(11):1.
[14] 祁文博,李夢.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的風險與規避[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24(4):55-60.
[15] 陳清.論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層邏輯[J].江蘇高教,2022(1):114-120.
[16] 盧嵐.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維度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2(6):59-64.
作者簡介 張曉麗,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