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銀 彭貞英
行動研究,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勒溫(K.Lewin)提出。行動研究以課堂為基礎進行,重視反思,關注調研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是一個不斷發現、持續校正的過程,能夠促使教師在教學和管理方面不斷優化與完善。
教師行動研究的獨特性
研究人員。教師不僅是研究人員,同時也是研究成果的接受者。因此,人們通常將教育行動研究稱為“教師的研究”。它被視為教師持續教育和職業成長的核心路徑之一。
研究的起點。研究始于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疑慮和深入思考。校外專家所給出的理論建議也可以有效地刺激和培養研究活動。
研究的目標。優化教師在教學和管理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幫助教師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并提高他們的專業敏銳度;使之具備與團隊緊密合作的能力,從而能更有效地完成各項任務。
研究者和專家間的交互關系。以學校教師為主體,由校外的專業教育研究人員提供專題和技術咨詢與指導。這是一種創新的合作伙伴模式,基于“信息對等”的原則進行互動和交流,有助于增強教師的自信心、自尊心和獨立性。
研究流程。包括問題的提出、歸因、措施和行動以及評估和反思這四個反復循環的階段。
行動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凸顯教師專業方面自主性。行動研究推崇教師主動有效地踐行教學,它既不受學校特定政策的影響,也不依賴于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其主要特點是:突出強調教師的研究主體地位,努力減少專家對教師研究過程的控制;研究不僅是為了解決具體教育問題,更是為了教師實現專業自主和自身解放。
增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技能。行動研究與純粹的學術探討存在差異,它更傾向于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遭遇的挑戰,并為教育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有力的破解方案,從而不斷增強教師解決教育問題的技能。
增強教師在專業理論方面的修養。教師采用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多種方式記錄、組織、概括和分享自己的教育體驗,這有助于他們在思考過程中更加明確地把握各種觀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并達到清晰的理解和精確的領悟。這一方法持續地把實踐經驗轉變為理論,為理論的深化和完善貢獻了大量的實證數據。與此同時,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在持續地擴充和優化他們的理論知識,從而確保他們在專業領域實現真正的成長。
提升教師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在某些情況下,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和對工作的敬重對教學品質產生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他們的教學技巧。如果教師缺乏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他們就無法深入研究問題、學習理論、進行同行交流,并不斷改進,從而無法發展自己的專業素養。
教師如何開展行動研究?
身為一線教師,應該怎樣開展行動研究以推動自身的專業成長呢?
首先,教師需要培養在日常工作中識別問題的好習慣。問題意識是構成教師整體素質的一個關鍵因素,反映了教師的敬業態度和專業敏銳度。每一位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都會碰到各種問題,但很多時候,沒有及時地對問題進行收集和整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培養積累問題的好習慣,讓整理問題成為我們工作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堅實的經驗支撐。
其次,在確定了研究主題之后,我們應當以此為核心,建立起相應的因果聯系——對問題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明確解決問題的真正意義。研究過程中,要避免進行無邊界的回溯,這樣可以確保研究具有清晰的焦點,進而增強研究的邏輯性和實施的可能性。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高度重視調查工作,一方面要明確問題在實際操作中的嚴重性和解決的緊迫性,另一方面要為未來采取的措施和行動效果評估提供初步的參考依據。
最后,為了確保行動研究的順利進行,教師應當充分而合理地運用各種專業工具——
一是專業日志。這是一份具有明確目標的反思性個人文檔,是一種對專業成長極為有效的工具。教師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進行記錄和組織。教師可以利用圖畫、圖表、書面報告、光盤、錄音帶等多種方式,來記錄對他們有意義的信息。例如,他們在看到學生的情緒變化或學習中斷事件時,可以反思并記錄下來所有信息,思考在那段時間里發生了什么、從中可以汲取什么經驗和教訓。
二是自由寫作。簡而言之,就是讓你的雙手持續不斷地書寫,將你想表達的內容記錄下來。同時,撰寫時要明確具體內容,鎖定核心要點。無拘無束地進行自由寫作,是一種培養深度思考能力的極佳方式。
三是文件檔案袋。這里所說的檔案袋,是同某個具體課題相關的、經過精心選擇和編輯的搜集品。檔案袋不但可以承載學生發展的歷程,也可以記錄教師發展的軌跡,是教育、學習、發展和評價的工具。開展行動研究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創建不同的檔案袋。例如,為展示所教的一門課程所做的工作,可建立“課程檔案袋”;要呈現某個學生的進步水平,可建立“學生檔案袋”;等等。
與此同時,在進行行動研究時,我們還應該與持不同態度的同事分享自己的觀點,傾聽他們的建議,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成熟。
(作者單位:重慶市暨華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