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有效緩解城鄉發展不均衡、解決市場體系發展問題及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在發展中依然存在少數不協調的現象,無法獲得農村經濟發展預測成效,將嚴重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需要各級政府認識到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深入分析農村經濟現狀,提升農村經濟發展協調發展水平,確保“三農”政策落實到位。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在協調發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將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缺少靈活的融資渠道 在我國農村企業當中,多數企業為了獲得發展資金,只能選擇民間借貸等高額方式解決,由于在資本、抵押物等方面的限制,沒有得到正規金融機構的青睞。造成融資渠道狹窄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村企業信用與擔保的體系不夠完善,缺少必要的擔保人。例如,對于一些剛成立的農村企業,由于誠信尚未完全建立,金融機構多以風險高而拒絕放貸,或者是故意提高貸款利率,限制了農村企業的發展。
鄉村企業內部管理模式有待創新 目前,我國農村企業內部管理的模式依然單一,仍以家庭或家族式的發展為主要形式,基本形成了自己跑市場,親戚管理賬目的落后管理模式。就管理效果來看,這種粗放式的內部管理模式有助于農村民營企業形成凝聚力,特別適用于企業原始積累階段,但其存在的隨意性及老板的絕對權力、自身喜好,容易造成內部管理制度無法真正落實到位,如果民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這種管理模式將無法發揮制約作用。
一些政策方面的因素限制農村經濟發展 就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一些農村民營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稅收負擔依然具有一定的壓力,雖然國家在減稅降費、營商環境等方面下了大力氣,但農村基層落實情況仍有待提升。此外,地方政府沒有將穩定收益、高利潤的壟斷行業向民營企業開放,部分農村企業為了生存,只能選擇高耗能、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阻礙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企業缺少產業核心競爭能力 首先,目前,我國多數農村的產業層次不高,相關的產業鏈也沒有形成,且投資存在單一性及效率低下,市場競爭能力仍不高。其次,農村經濟發展中仍缺少必要的產業指引與長遠規劃,產業分布比較分散,缺少必要的集中度,沒有在當地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最后,一些農村民營企業缺少必要的品牌意識,沒有重視精細加工與生產附加值高產品的重要性,一些核心技術依賴于其他企業或進口,在市場上核心競爭能力沒有形成,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對策
將電商與農產品銷售相結合 第一,配備電子商務相關人才。農村企業應強化農產品研發、設計,特別是銷售方面人才建設,應深入基層去了解農產品特點及生產、銷售的先進模式,成立專職的職能部門去做好產品的推廣與品牌建設。同時,投入資金去引進管理人才,特別是在大數據、互聯網、融媒體建設方面引進相關人才,通過人才來提升經濟收益。第二,為農產品銷售建立信息化平臺。農村企業在發展的道路上,應與網絡運營商、政府有關部門及軟件公司,積極搭建共享與合作平臺,通過信息化平臺來宣傳農產品,并積極與網絡銷售平臺、物流、快遞等公司合作,提高產品運輸時間,提高產品競爭力。第三,將農產品信息錄入信息化數據庫。在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中,多以直播帶貨為主要形式,這就需要農村企業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數據處理、收集等方面的優勢,對產品生產、銷售、運輸、倉儲等方面進行數據反饋與跟蹤,使農產品實現信息化管理目標。此外,應利用數據庫、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將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有用數據錄入到數據庫中,為下一步制定營銷方案、投資計劃提供寶貴的經驗素材。
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 第一,對于一些擁有較好農業資源的地區,應結合自身農業經濟規模化發展優勢,加快當地產業的轉型工作。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個別地區農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將迎來艱巨的挑戰。首先,長期受到傳統產業模式的束縛,個別地區農村經濟缺少創新,只關注服務業的發展。其次,應積極發展農村經濟的產業鏈條,使農村的經濟向著精細化方面不斷發展。同時,在發展模式上進行有效的創新,提升農村經濟核心競爭力,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最后,應強調農村經濟的輻射作用與區域協調發展作用,將科技成果不斷進行轉化,提升地區的綜合競爭能力。第二,對于一些自然、農業資源豐富,但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應關注農業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提升,特別是要重視農業發展人才、科學技術人才。同時,農村企業還應根據自身農業發展需要,建立與儲備相關農業型、科技型人才,以人才來帶動整個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此外,農村企業及基層政府應保證農村科技人才的質量水平,應結合農村協調發展的要求與統籌規劃的特點,培養一批戰略性、前沿性的人才。第三,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廣泛被應用,百姓在購物、生活過程中將受到信息化技術的極大影響,很多消費者基本告別了實體店購物,而選擇網上購物、手機購物等新型購物模式。這種購物的最主要特點與優勢,就在于它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相關商品信息。同時,網絡營銷的崛起,還帶動了我國快遞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偏遠山區、農村企業,可以通過快遞,將農產品銷售到任何地方,省去了消費者挑選商品、運輸的時間。
強化農村經濟統計工作 第一,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統計工作不光是簡單地相加或相減,它要求統計人員要深入地對數據進行分析,關鍵是發現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控制點與風險點,根據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特點制定一套長遠的發展戰略,為相關數據使用人提供科學、可行的統計數據。比如,根據目前經濟管理實際發展、所處環境、面臨困境等合理選取統計分析的內容和范圍,以市場供求變化以及對手資料為著手點。同時,根據農業發展時間段的不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要進行適當的變換,做到與時俱進。第二,在對農業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統計人員應對國家宏觀政策、“三農”政策及管理層戰略發展目標給予必要的關注,并了解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及管理等相關信息。同時,為了使農村企業統計資料更加具有使用價值,需要統計人員深入農業生產者中,詳細地獲得有關數據,既要包含農業生產總額,還要獲得增長幅度、平均值等數據。此外,統計人員在獲取到農業數據后,應對同一數據分別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這樣才能使分析的結果更加全面、到位,使信息量不斷增加,相應提高資料的使用價值。
強化信息化建設投入 第一,建立科學、高效的信息化平臺系統。信息化的共享平臺是農村經濟實現現代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農村企業應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技術,將農村企業相關數據與信息錄入到系統平臺中,實現數據的共享,形成科學與完整的管理體系。而這個過程中需要信息技術保障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溝通的效率。農村經濟企業在完善信息化平臺時,可以參考其他行業的成熟技術,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改善,提高農村經濟的經濟效益。第二,為農產品客戶建立服務體系。客戶的服務體系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它通過對客戶滿意度進行評級,向管理者揭示出未來客戶需求趨勢,以指導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計劃。首先,農村企業應完善客戶評價制度體系,增加客戶體驗的項目。其次,將信息化平臺等技術與客戶評價制度結合,通過線上與客戶進行實時的交流,向客戶展現農村企業的經營動態、產品與營銷方案,獲得更多客戶的關注。最后,強調客戶反饋信息的應用,通過官方微博、手機小程序、手機APP等渠道,收集客戶對農產品的意見與建議,以此作為改進產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與服務的重要依據。第三,提升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綜合業務能力。農村經濟人才的業務能力直接關系到農村企業管理效率及發展水平。因此,農村經濟人才應首先樹立起信息化思維模式,通過信息化平臺與軟件來提高農村經濟人才整體的工作效率與職業素養。農村企業、基層政府應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國家“三農”政策等要求,制定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案,提高團隊內人員的信息化素養水平,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自身的長遠健康發展。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加入,這就需要單位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適的人才吸引政策,提高團隊的整體戰斗力。
從物流、冷鏈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品牌效應 農村企業應積極對原有的營銷模式進行創新,不斷地增加營銷渠道。首先,基層政府應響應國家號召,通過“美麗鄉村”等政策來改善農村道路環境,并加大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例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農產品特點,建立物流產業園,提高本地區農產品運輸效率。再如,與網紅、淘寶、京東或拼多多運營商聯合,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其次,當地政府應加大冷鏈物流建設投入,減少農產品在運輸中的損耗,使農產品迅速、保質地送到百姓餐桌。再次,利用廣告、市場口碑等途徑,為農村企業產品塑造市場品牌,不斷地提升客戶對農產品的信任。最后,為了使農村企業產品更加適應市場需求,企業應對原有產品進行更新、研發,擴大消費者市場,投入一定的研發資金,增加客戶數量,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并且在銷售過程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加大宣傳力度,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做好產品的推廣工作,增加銷售額,提升粉絲的信任度。作為農產品電商,應該積極建立本土的特色品牌。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在“三農”工作中首要應強化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并根據農村實際強化振興戰略作用的發揮。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基層政府及農村企業應積極改善農村經濟條件,梳理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缺少核心競爭力、相關人才缺失等問題,并通過加大信息化建設、強化統計工作及發揮品牌效應等措施,使農村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昌圖縣雙廟子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