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艱險山區隧道建設面臨著高原高寒、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等方面嚴峻挑戰,為保證建設施工中隧道洞口施工安全及今后鐵路運營安全,對隧道洞口高邊坡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和危巖落石治理。文章以敘畢鐵路孫家塝隧道為依托,采用理論分析,結合現場實際,對隧道洞口高邊坡及危巖落石治理技術進行了探討,以期為同行提供借鑒。
關鍵詞 隧道;危巖;裂隙;治理
中圖分類號 U4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7-0127-03
0 引言
隧道地形起伏大、地質構造復雜,存在有毒有害氣體、巖溶、斷層及破碎帶、順層、地應力、瓦斯及天然氣等不良地質,全隧共穿越斷層及破碎帶7處。結合探明的現場地質條件,斑竹林隧道淺埋段綜合考慮水文地質、周邊環境、環保水保、地表構筑物等因素,研究確定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工程措施,確保斑竹林隧道淺埋段的施工安全、環境安全以及地表構筑物與人員的安全。
1 工程概況
1.1 孫家塝隧道
(1)孫家塝隧道全長999 m,最大埋深約87 m。進口里程DK192+812,出口里程DK193+811,單線隧道,設計為11.3‰、11.7‰的單面上坡。全隧除DK192+812
~DK193+027.309段位于半徑R=1 600 m的左偏曲線上外,其余地段均為直線。
(2)隧道進口接路基工程,出口緊鄰孫家塝大橋。
(3)隧道洞身穿越泥巖、砂巖夾煤線,全隧預測涌水量約1 370 m3/d;地下水環境作用等級為H2。
(4)隧道洞身穿越泥巖、砂質夾煤線,為低瓦斯隧道。
1.2 區域不良地質描述
斜坡上不良地質主要為危巖落石、卸荷裂隙。
1.2.1 危巖落石
從地貌上看該危巖落石屬上方陡崖+斜坡型,陡崖面節理裂隙發育,局部多形成倒懸體,斜坡自然坡度50 °~70 °,坡面上主要以落石為主[1]。
(1)危巖區。對工程影響嚴重的危巖分布于DK193+770~DK193+825段左20 m至右50 m,其中DK193+773~DK193+780和DK193+815~DK193+825兩段左20 m至右50 m范圍內的陡崖地帶危巖最為明顯。陡坡高約90 m,陡坡面植被較發育。地層巖性為三疊系下統須家河組(T3xj)砂巖夾泥巖及煤線,陡坡面以厚層狀為主,主要為弱風化,局部為強風化。受構造影響,巖層較平緩,節理裂隙發育,主要發育3組節理裂隙:①N30 °~45 °W/90 °;②N40 °~50 °E/65 °~70 °NW(該組為卸荷裂隙);③N40 °E/90 °。
據現場調查,陡坡上零星覆土,植被較發育,陡坡基巖為三疊系下統須家河組(T3xj)砂巖夾泥巖及煤線,節理裂隙發育,各結構面縱橫交錯切割,扭曲變化較快,張開的裂隙里多有灌木生長。
(2)落石區。對工程有影響的落石區分布于DK193+825~DK193+840左側30 m至右60 m斜坡坡面及坡腳,溝底分布少量塊石,斜坡自然坡度為30 °~50 °,相對高差約20 m,植被發育,坡面基巖多裸露,坡面見零星落石堆積體,規模較小,落石呈零星分布,落石塊徑一般1~3 m,最大塊徑達5~10 m,落石大部分裸露,少部分淺埋于斜坡下部薄層土層中。
1.2.2 卸荷裂隙
根據調查測繪,斜坡頂較平緩,覆土較厚,植被發育,未發現卸荷裂隙;僅于孫家塝大橋0#臺DK193+813~DK193+821左8~10 m發育一卸荷裂隙,卸荷裂隙產狀約N40 °~50 °E/65 °~70 °NW,底寬0.15 m,深約1 m,頂寬約0.5 m,深約5~6 m,無充填,對橋臺影響較大。
2 現場補勘主要內容
補勘地質說明:隧區位于云貴高原北部揚子準地臺滇東臺褶帶,褶曲、斷裂均比較發育,地質構造復雜。
2.1 地形地貌
測區屬構造剝蝕低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溝谷切割深,地面高程750~880 m,相對高差100~150 m,自然坡度50 °~70 °,植被發育。
孫家塝大橋0#臺與孫家塝隧道出口相接,地形陡峻,斜坡上多見陡崖,孫家塝隧道出口位于陡崖下,孫家塝大橋0#臺位于陡崖上,陡崖下局部為倒懸,危巖落石發育。
2.2 節理裂隙
孫家塝大橋0#臺前(即DK193+815~+820)為陡崖高度約20 m,崖面走向N30 °W→N65 °W,陡崖腳有高約9 m、深約2.5 m的倒懸,對橋臺影響較大;DK193+813~+821左8~10 m發育一卸荷裂隙,卸荷裂隙產狀約N40 °~50 °E/65 °~70 °NW,底寬0.15 m,深約1 m,頂寬約0.5 m,深約5~6 m,無充填,對橋臺影響較大。
2.3 不良地質及特殊巖土
斜坡上不良地質主要為危巖落石、卸荷裂隙。從地貌上看該危巖落石屬上方陡崖+斜坡型,陡崖面節理裂隙發育,局部多形成倒懸體,斜坡自然坡度50 °~70 °,坡面上主要以落石為主。
2.4 特殊巖土
(1)石膏及鹽巖:淺埋段巖性為桐梓組+紅花園組灰巖、白云巖,婁山關群白云巖及斷層破碎帶。婁山關群白云巖,局部含石膏、氯鹽假晶;斷層破碎帶內局部地段有斷層泥,富含黃鐵礦。
(2)軟塑狀粉質黏土:淺埋段敘威公路溝槽坡洪積覆土較厚,表層1~4 m 為軟塑狀粉質黏土,其下為3~15 m厚的碎石土,參數見表1。
2.5 水文地質條件
2.5.1 地下水類型
(1)孔隙水:淺埋段主要地下水類型。孔隙水賦存于地表粉質黏土、碎石土中,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孔隙水補給差,徑流排泄條件好,粉質黏土中含水量弱。D2K230+910~D2K231+185淺埋段溝谷內的碎石土含水量豐富。
(2)裂隙水:賦存并運移于基巖各類結構面、破碎帶內,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測區豐富的降雨為裂隙水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條件。因受構造影響程度及巖性不同,導致裂隙發育程度不同,富水條件差異較大。
(3)巖溶水:主要賦存于可溶巖的溶孔、溶蝕裂隙中,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局部通過洼地匯集大氣降水的補給。
2.5.2 含水巖組劃分及巖層的富水性
(1)孔隙含水層:第四系粉質黏土、角礫土、碎石土孔隙含水層;為弱含水層,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其富水性和透水性中等。裂隙含水層:三疊系的泥巖、砂巖,為弱含水層,富水性弱。
(2)巖溶裂隙含水層:奧陶系下統桐梓組+紅花園組灰巖、白云巖,寒武系上-中統婁山關群白云巖為強含水層,巖溶及溶蝕裂隙較為發育,富水性、透水性強。
(3)水化學特征。根據定測附近井水水質分析,地下水水質類型為:HCO3??Ca2+.Mg2+型水,根據《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TB 10005—2010),水對混凝土結構有侵蝕性,環境作用等級為H1。根據區域地質資料,須家河為含煤地層,建議地下水環境作用等級按H2考慮。
(4)分段涌水量。該隧道段結合地形、地貌等地質特征,分別采用地下水徑流模數法、大氣降水入滲法來預測隧道涌水量。
3 孫家塝隧道出口高陡仰坡處置措施方案
為確保孫家塝隧道出口位于岸坡穩定線內,同時孫家塝大橋0#臺樁基礎避開倒懸體,將孫家塝隧道出口里程及孫家塝大橋整體向小里程端平移3 m,整體向小里程端平移后,小里程端孫家塝隧道長度減短3 m,大里程端相應增加3 m長路基。
3.1 孫家塝隧道
3.1.1 孫家塝隧道出口及洞身段調整措施、邊仰坡防護工程
(1)出口里程及明洞段調整。孫家塝大橋橋跨向小里程移動3 m,臺尾里程為DK193+808.15。為降低岸坡穩定線對隧道洞口和橋臺的影響,隧道出口里程調整為DK193+808,明暗分界里程DK193+804,明洞長度4 m。出口明洞采用雙耳墻式明洞襯砌,其中雙耳墻式明洞仰拱基礎施工至DK193+808.13。DK193+804~DK193+808段采用明挖法施工,其余地段根據新奧法原理組織施工,光面爆破,錨噴網初期支護[2]。
3.1.2 暗洞段支護調整
DK193+779~DK193+804段暗洞段超前支護采用一環φ89大管棚,環向間距0.4 m,共計26根,每根長30 m;加強支護采用全環四肢格柵鋼架,間距0.8 m/榀。
3.1.3 洞外防護調整
(1)永仰坡措施調整。明暗分界里程往小里程方向以上,縱向第一、二、三、四、五級邊坡,設置錨索框架梁護坡,一級邊坡第一排為錨桿。框架梁節點間距4 m,矩形布置,采用C35鋼筋混凝土現場澆筑。錨索均為一孔6束,鎖定應力為600 kN,錨索鉆孔采用φ130 mm,與水平面下傾角均為15 °。錨索均采用6束φ15.2 mm高強度、低松弛鋼絞線制作,其抗拉強度不得低于1 860 MPa,全孔范圍內采用M35水泥砂漿灌注,注漿壓力0.6~0.8 MPa,錨頭采用C35混凝土封閉。
明暗分界里程往小里程方向以上,縱向兩側第一、二、三、四、五、六級邊坡,設置錨桿框架梁護坡,框架梁均采用C35鋼筋混凝土現澆,節點間距4.0 m,矩形布置。錨桿采用單根φ32HRB400螺紋鋼筋制作,長度為10 m。錨孔直徑采用φ110 mm鉆孔,與水平面成25 °下傾角,孔內灌注M35水泥砂漿,注漿壓力不小于0.4 MPa。
框架梁內外設置噴錨網護坡,采用C35混凝土噴射,噴射混凝土厚度為10 cm,分兩次噴射。錨桿采用φ20HRB400鋼筋制作,錨桿長度為2 m,間距為2 m,垂直巖面施作,正三角形布置。
邊坡平臺,采用M7.5漿砌片石砌筑。距坡腳0.4 m設置平臺截水溝,截面尺寸為頂寬0.3 m×高0.4 m,采用M7.5漿砌片石砌筑。平臺截水溝與天溝銜接,形成完善排水系統。
塹頂外側設置天溝,天溝截面尺寸為底寬0.6 m×溝深0.8 m×壁厚0.3 m,采用M7.5漿砌片石砌筑,隧道洞頂設置吊溝接平臺排水和天溝排水。仰坡混凝土采用泵送。
(2)永久邊坡調。明暗分界里程至分界里程范圍內永久邊坡采用骨架護坡。
(3)仰坡開挖方式。孫家塝隧道出口一、二、三、四、五級仰坡,應自上而下逐級分層開挖。
孫家塝隧道出口邊仰坡爆破區域周圍環境狀況相對復雜,對爆破振動及爆破飛石的要求較高。最近距爆破區域約40 m處有一條10 kV高壓輸電線,高度約30 m。沿隧道線路方向在爆破區域后方分布有3處需保護的磚混結構民房建筑物,其中距爆破區域最近的民房約104 m。另外,最近的高壓輸電線的基座距爆破區域約80 m,輸電線距開挖區的最近距離約40 m。爆破區域下方為新建鐵路孫家塝隧道,隧道已貫通,開挖區域地表距隧道拱頂垂直距離約57 m。
3.2 棄渣
該次變更設計增加棄渣53 100 m3(實際),本著節約用地、就近棄渣的原則,變更所增加棄渣優先棄置至附近在建棄渣場,即棄置于孫家塝隧道渣場。該渣場位于DK192+700左側700 m處,該渣場擴容后渣場占地13 066 m2,最大容渣量132 000 m3(該渣場容納孫家塝隧道棄渣49 000 m3,運距1.5 km;容納劉家坪隧道棄渣25 000 m3,運距1.5 km;容納孫家塝隧道出口及孫家塝大橋Ⅱa類變更設計渣量34 000 m3,運距1.5 km)。剩余棄渣19 100 m3棄置要家山隧道出口棄渣場,該渣場位于DK190+500線路前進方向左側800 m處,渣場擴容后占旱地32 101 m2,最大容渣場容量為334 000 m3(該渣場容納要家山隧道棄渣165 800 m3,運距3.5 km;劉家坪隧道90 000 m3,運距0.8 km;可再容納孫家塝隧道出口及孫家塝大橋Ⅱa類變更設計渣量19 100 m3,運距5.1 km)[3]。
3.3 地表監控量測
隧道仰坡采用錨桿(索)框架梁防護區域地表埋設監測點,監測點橫向間距5 m,縱向間距20 m,監測頻率為2次/d。施工期間對監測點進行監測變更,若監測數據異常,須及時撤離人員并通知相關單位,以便處理。
4 結論
在隧道進出洞施工過程中,存在危巖落石、卸荷裂隙等不良地質,由于受人為施工擾動和不同程度的破壞,出現地質結構不穩定、受力不均勻。隧道洞口圍巖在重力作用下形成落石、滑坡、坍塌等危害情況,為保證隧道施工安全,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對其進行加固治理。
參考文獻
[1]王軍義. 河谷區崩塌帶多期次落石運動過程數值模擬與風險評價研究[D]. 貴陽:貴州大學, 2022.
[2]賈士孔. 基于機器學習的隧道塌方風險評估系統開發及應用[D]. 西安:長安大學, 2023.
[3]孫豐森, 王海亮, 張勇, 等. 膠州灣二隧鉆爆法施工安全風險評價[J]. 山西建筑, 2023(24): 153-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