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光霞
★品讀課文《難忘的潑水節》,結合平時老師給同學們傳授的知識,可以基本上實現“以讀促寫”的學習目標。
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引導大家讀《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所以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學,我們是從“讀”入門的。同樣,學習課文也離不開“讀”。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難忘的潑水節》如何做到“以讀促思,讀中悟情”。
在讀課文時,首先要看標題。看到“難忘的潑水節”,閃現在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潑水節”了。其實每學期開學之際拿到新教材后,大家最先翻開的基本都是語文書,那些對語文特別感興趣的同學,可能還會把課文內容一口氣讀完。也許有部分同學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會上網查詢潑水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了。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重要節日,在每年公歷4月13日至15日舉行。這期間,人們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能夠帶著美好的愿望再次出發。
當然,如果事先沒有讀過文章,或者沒有上網查詢有關潑水節的資料,老師也會在上課之前布置同學們預習課文,而且盡量在父母的陪同下查詢潑水節的由來。即便如此,仍有同學忘記或者來不及預習課文、查詢有關潑水節的資料。通常,老師會在講授課程前給大家介紹相關知識。但是標題中的“潑水節”前面有一個限定詞——“難忘的”,這會讓我們腦海中產生另外一個疑問——為什么是“難忘的潑水節”呢?于是,同學們會帶著疑問閱讀文章。這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以讀促思”:通過閱讀來促進自己對文章相關內容的思索。
讀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我們的腦海里馬上會閃現出熱鬧喜慶的節日場景,接下來對文章的理解就容易了。
第二自然段,“1961年的潑水節,傣族人民特別高興,因為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和他們一起過潑水節”。由此可以回答關于標題的問題,“為什么是難忘的潑水節”,因為敬愛的周總理來了。接著,第二個問題來了,“為什么敬愛的周總理和他們一起過潑水節會難忘”。這個問題通過閱讀文章是找不到答案的,需要大家通過閱讀去感悟敬愛的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情感。因為總理和人民心連心,總理熱愛人民,人民熱愛總理,就連總理和他們過潑水節都那么難忘。
第三自然段寫了人們如何歡迎周總理的到來。“四面八方”這個詞寫出了周總理和所有百姓情感的深厚。為了迎接周總理,潑水節不再是部分人參加,幾乎所有人都來了:“人們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好像鋪上了鮮紅的地毯。”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鋪滿鳳凰花花瓣的路比作鮮紅的地毯,形象生動地寫出大家為迎接周總理到來所做的準備,單單如此就可以體現出人們對周總理的敬愛之心。
“人們歡呼著:‘周總理來了!”這句采用了人物描寫中的語言描寫,通過大家異常興奮的語言體現出對周總理的敬重和期盼。通過閱讀文章,我們感悟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就是“以讀促思,讀中悟情”。
當讀完第四自然段,我們自然而然有了身臨其境之感,感覺自己和傣族人民一起與周總理參加潑水節。“以讀促思,讀中悟情”:首先我們要概括出本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找到對周總理的描寫采取了哪些手法。其中,“周總理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頭上包著一條水紅色頭巾”這一句運用了外貌描寫,入鄉隨俗的著裝迎合了潑水節的氛圍,體現出總理對傣族人民傳統節日的祝福。
“他接過一只象腳鼓,敲著歡樂的鼓點,踩著鳳凰花鋪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這一句連用了“接”“敲”“踩”“跳”四個表示動作的詞,描述了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情形,體現出周總理不但來參加潑水節,而且完全融入其中。這些都是我們通過閱讀獲得的感知和自我感悟,“以讀促思,讀中悟情”。
讀了第五自然段,進一步理解了這次潑水節為什么是難忘的。本段主要寫的是周總理向人們潑水祝福,潑水節的真正含義呼之欲出。想想一位這樣的偉人能夠親臨潑水節現場向自己潑水祝福,這是多么令人高興和難忘的事。這樣的好總理人民當然希望他健康長壽,所以傣族人民也會向周總理潑水祝福。
本段主要采用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生動地寫出了周總理與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只見周總理身著節日盛裝,一手端著盛滿清水的銀碗,一手拿著柏樹枝蘸了水,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這種入鄉隨俗的穿著和親力親為的做法無不讓人為之動容。周總理對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誼讓大家深受感動,所以傣族人民也用潑水的方式來回報總理,希望他健康長壽。可見,周總理參加傣族人民的潑水節,是為了借潑水節為傣族人民送上美好的祝福。傣族人民也因為周總理來參加潑水節而歡呼雀躍,這是對傣族民俗文化的充分肯定。說到這里,有的同學還會聯想到我們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習爺爺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習爺爺的問候和祝福飄進了千家萬戶;習爺爺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提出的“精準扶貧”讓農村貧困家庭過上了小康生活。特別是習爺爺在十八洞村與鄉親們閑嘮家常的情景涌入我們的腦海,習爺爺與苗家大嫂親切交談的話語又在我們耳畔響起。想到這里,我們也會為生活在新時代而驕傲自豪;我們為有這樣優秀的共產黨和偉大的領袖而感到幸福。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因為未來的中國需要我們去建設。
“清清的水,潑啊,灑啊!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笑啊,跳啊,是那么開心!”讀到這一段,我們的心情也受到感染,也會一掃心中的陰霾,無論是學習中的壓力,還是生活中的苦惱都一掃而光。傣族人民在1961年的潑水節是開心的;我們生在新時代,長在陽光下,我們的領袖習爺爺隨時關注和關心著我們的成長,想想又有什么比這更開心、更快樂的呢?通過閱讀我們的思維被激活了,通過閱讀我們頓悟了。筆者想這應該是同學們還在孩提時父母就陪伴我們閱讀的主要原因,是老師每天早上讓我們堅持閱讀的良苦用心。因為語文是語感性非常強的學科,可以通過閱讀來培養我們的語文素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可以實現“以讀促思,讀中悟情”的學習效果。所以要想學好語文我們還得多讀,通過閱讀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進而實現培養語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的目標。
文章的最后兩段直抒胸臆,抒發作者對1961年潑水節的難忘。老師告訴我們說,每一篇文章的寫作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某種情感,像《難忘的潑水節》這篇文章,最后兩段就直接抒發了作者的情感。但是在閱讀時我們會發現,有些文章沒有直接抒發作者情感,或者抒發的情感比較隱蔽,這都需要大家通過反復閱讀去思維,去感悟。而有些文章是通過字里行間的理解來領會作者抒發的情感的,這需要有一定的語文功底和閱讀能力。所以,老師們一直在強調讓我們多閱讀,多看課外書,通過廣泛閱讀來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提高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