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5M因素法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在急診腹部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醫院收治的98例急診腹部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奇偶數抽簽法分組,奇數49例為對照組,偶數49例為研究組。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5M因素法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比較兩組創傷程度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APACHE)、搶救時效指標(分診時間、平均搶救時間、全程轉運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分診時間、平均搶救時間、全程轉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APACH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APACHE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5M因素法結合的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提高急診腹部損傷急救效率,提高救治效果以及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急診腹部損傷;5M因素法;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分診時間;轉運時間
急診腹部創傷一般見于空中墜落、工業勞動意外、交通事故等,大多數急診腹部損傷患者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內臟多發傷,若伴有腹腔實質臟器/大血管創傷,出現大出血,可增加死亡風險,急診腹部損傷患者空腔臟器遭受創傷破裂時,腹腔感染發生風險較高,亦可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伴隨急診醫療技術的發展與經驗的積累,針對急診腹部損傷的治療體系逐漸成熟,極大地降低死亡率,但這類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較復雜,對急診護理要求較高[2~4]。5M因素法護理是一種系統性的管理方法,借鑒自管理學中的5M要素(人、機、料、法、核),用于分析、優化護理服務中的關鍵環節,提高護理質量與患者安全,其核心在于通過全面評估5個維度的資源與流程,識別潛在問題并制定改進策略。其中,人為醫護人員+患者,機為急診科相關醫療器械、料為急診相關用具,法為特殊疾病的管理方案與制度,核為監督考核[5]。本研究旨在分析5M因素法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在急診腹部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醫院收治的98例急診腹部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奇偶數抽簽法分組,奇數49例為對照組,偶數49例為研究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腹部創傷腔鏡診療規范專家共識》[6]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創傷嚴重程度評分(ISS)評分>13分。排除標準:近3個月內有腹部外科手術史;合并惡性腫瘤;伴有嚴重心腎功能不全;存在凝血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傳統急診護理
立即給予患者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面色,若出現面色冰冷、血液急劇降低等不良情況應及時與醫生溝通,并予以相關救治。開放靜脈通路,遵醫囑用藥。給予患者心理護理。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5M因素法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
(1)5M因素法:人,于院內成立急診腹部損傷護理團隊(1名醫師、1名護士長、3名急診護士),小組成員均接受急診腹部創傷護理培訓且獲取相關資格,由團隊成員對患者開展細致的體格檢查,結合患者主訴明確腹部創傷的發生原因、所處位置,根據體征以及臨床檢查初步評估病情,觀察病情變化。機,團隊內所有成員均掌握急診腹部損傷急救相關器械的使用方法,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消化道損傷者將由護理人員放置胃管,在極短時間內做好氣管插管與使用呼吸機準備。料,護理團隊成員定期檢查各急救器械運行狀態,確保正常使用。法,總結急診腹部損傷管理經驗,完善相關急診風險管理制度。核,建立監督團隊,定期對急診科急診腹部損傷護理落實情況予以治療評估,對不足的地方予以持續質量改進。
(2)臨床護理路徑:接診與病情評估,急診科在收到急救信息后,在最短時間內準備急救人力資源、器械材料、藥物等,患者來院后由護理團隊對患者開展精確的病情評估,包括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瞳孔、呼吸狀態等);發現救治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隨后依據評估結果及時完善急診搶救制度。送診,備好急救物品,為醫師準備好相關檢查單,將患者基本情況反饋給醫師,確認情況后立即聯系手術室,準備手術。急救階段,依據“定人、定位、定責”的原則為患者提供特異性護理服務,并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護理工作。護理團隊成員定期總結目前急診腹部損傷急救優勢與缺陷,強化優勢部分,補足缺陷部分。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搶救時效:分診時間、平均搶救時間以及全程轉運時間。(2)比較兩組護理前及護理5 d后創傷程度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APACHE),總分為0~71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死亡風險越高[7]。(3)比較兩組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分[8],包括護士為患者所花的時間、護士工作能力等19個評估項,每項1~5分,總分19~95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滿意度高。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搶救時效比較
研究組分診時間、平均搶救時間、全程轉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APACHE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APACH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APACHE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8%,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8.3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急診腹部損傷為外科常見急癥,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腹部損傷與腹腔內器官損傷,臨床需盡快予以救治,改善患者預后[9]。常規急救護理依據常規急診工作流程開展急診護理,針對性不足,護理細節不到位,可能會延長患者進入手術室時間,進而延誤最佳搶救時機[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分診時間、平均搶救時間、全程轉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APACH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APACHE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5M因素法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提高急診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預后。5M因素法主要包括“人、機、料、法、核”,于實際應用中依次找出每個元素中可能出現的原因并予以針對性解決策略。急診腹部損傷主要表現為人(醫護人員與患者)、機(醫療器械)、料(醫療用具)、法(制度與管理)、核(考核監督)[12];護理路徑是一種標準化的護理流程,旨在通過明確和優化患者護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二者結合對醫護人員進行統一規范化管理,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有清晰的目標和任務,加強團隊成員之間溝通與協作,從而提升工作的協調性和整體性,提高救治效率[13~14]。
綜上所述,5M因素法結合的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提高急診腹部損傷急救效率,提高救治效果以及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黎燕清,李慧敏,王艷麗,等.19例嚴重腹部損傷控制性手術患者重癥監護室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5):417-419.
[2]湯智,張雪瑩,楊永奕,等.基于4M1E分析法的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外科腹部損傷患者救治情況中的應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24):1-4.
[3]陳蘭局,許艷,徐金鳳,等.臨床護理路徑對腹部創傷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搶救質量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9,27(6):108-110.
[4]李睿.損傷控制及護理配合在急診外科腹部損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6):1037-1038.
[5]寇紅,陳群.創傷急救護理在嚴重腹部創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血栓與止血學,2021,27(5):862-863.
[6]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創傷急救與多發傷專委會,中國醫師協會創傷外科醫師分會多發傷醫師專委會.腹部創傷腔鏡診療規范專家共識[J].中華創傷雜志,2016,32(6):493-496.
[7]劉寧,劉雪妮,高延莉.腹部創傷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急救護理的要點體會[J].血栓與止血學,2020,26(5):881-882.
[8]陳紅蓮,何惠美,黃查瓊.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腹部創傷性患者術后應激反應與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2):90-92.
[9]甄永祺,葉向紅,王玲玲.嚴重腹部創傷患者護理查房清單體系的構建[J].護理學報,2021,28(3):15-19.
[10]李娜,趙云,巫倩倩,等.基于損傷控制理念腹部手術聯合多學科協助護理模式在嚴重腹部損傷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23,39(3):506-509.
[11]李倩,韓文婷,姜文立.5M因素法結合的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在急診腹部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4,43(1):81-84.
[12]姚靜,黃光斌,徐國先.腹部創傷187例圍手術期護理觀察[J].創傷外科雜志,2019,21(10):795-796,798.
[13]閆偉香,趙肖娜.臨床護理路徑在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對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8):3153-3155.
[14]單亞萍.基于零缺陷理念的臨床護理路徑在創傷骨科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29):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