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產業發展規劃院,北京 100010)
濕地公園作為我國濕地保護的重要陣地,其科普宣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功能,也是濕地公園開發建設的重要目標(林邦俊, 2019)。相較于國內的濕地公園科普宣教研究,國外開展的比較早,已有百余年歷史,更注重參觀者的戶外體驗及知識傳播(但新球等, 2009)。英國倫敦濕地中心通過展覽館、展示長廊、休息亭、觀察臺等各種展示方式的合理布局,以及交通線路的合理引導,讓游客在有序的展覽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濕地保護意識(劉璐,2015);日本濕地公園更關注生態環境教育,通過創意的科普宣教產品、完備的濕地展覽講解系統,以及互動性極強的問題競猜體驗活動,讓游客在領略濕地風采的同時,深刻了解濕地相關知識(董雪,2014);澳大利亞的特色橡樹吊床濕地通過遠程攝像機,讓游客身臨其境的觀察濕地生物的動態變化(Ernst,2011);新加坡雙溪部落自然中心內設置教育中心、展覽室以及多個隱蔽觀鳥點和觀魚臺(Sevilla Christine, 2011);英國野禽與濕地基金會中心通過專業的解說系統、濕地展覽會和講座來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美國奧蘭多伊斯特里濕地公園通過長約3.2 km的觀鳥游步道、大量專業的解說系統、不同類型的濕地講座和濕地展覽會向大眾普及濕地知識,增強環保意識(王金元, 2004)。我國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各種博覽展示產品、不同形式的民俗展館以及文化體驗活動,展示當地歷史文化的鄉土風情(李朝秀, 2008);香港國際濕地公園通過豐富多變的形式和室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向游覽者清晰有序地展示濕地的奧秘(陳曉麗, 2017)
總體來說,目前我國對濕地公園政策法規和規劃設計理論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對于濕地公園科普宣教方面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實踐建設水平較低。本文開展福祿河公園科普宣教體系研究,對于完善豐富濕地公園科普宣教體系的理論研究以及濕地公園科普宣教體系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廣西百色市右江區西南, 地理坐標為106°33′51″—106°37′47″E ,23°44′35″—23°49′31″N。濕地公園涉及龍景街道的福祿村和大楞鄉中華村的部分區域,包括福祿河水庫及兩側護岸森林帶、福祿河水庫以下全部福祿河段及其兩側稻田。濕地公園總面積659 hm2,濕地面積313.5 hm2。科普宣教設計主要涉及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總面積18.59 hm2(圖1)。
圖1 項目區位圖Fig.1 Project location
1.2.1 濕地資源概況福祿河濕地資源分為河流濕地、人工濕地兩個濕地類,包括永久性河流、庫塘、水產養殖場、稻田4種濕地型,濕地總面積333.2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9.58%。福祿河濕地已知有脊椎動物5綱28目82科220種,其中,哺乳類5目10科15種,鳥類15目42科124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種,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9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種13種,近危種8種;CITES附錄Ⅱ物種18種。福祿河濕地已知維管束植物117科307屬392種(含變種、亞種),其中,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有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和樟(Camphora officinarum),廣西重點保護植物有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和硬葉蘭(Cymbidium mannii)。
1.2.2 文化資源
1)“那”文化。濕地公園周邊主要是壯族居民,壯族先民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是我國最早創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壯族是稻作民族,他們稱水田為“那”,冠以“那”字的地名遍布珠江流域及整個東南亞地區。“那”文化是在文化生態學視野中的壯族文化,不僅表現為一種稻作文明類型,而且以其整體性顯示出區域文化的個性特質,成為生息于該地區居民的鮮明標志和歷史印記。
2)百越古道水路文化。廣西西南地區的右江是古代滇、黔、桂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千百年來,百越民族先民就是通過這條水路越過群山的阻隔和遙遠的人們交換物品和信息。福祿古鎮地處水路咽喉、商賈云集,是百越古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中原文化、滇文化、嶺南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在古道交匯處的福祿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記憶。
濕地保護意識的提高和價值觀的改變是濕地宣教工作的根本目標(馬廣仁, 2017)。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系統規劃的目的和意義,不僅限于濕地知識的傳播、濕地文化的弘揚以及對濕地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形成推動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對公眾濕地保護意識和參與度提升,展現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思想發展歷程及當下社會對自然、動植物的敬畏和關注,實現人與濕地的和諧相處。
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宣教解說系統希望以打造濕地小學建設范式為核心,以創建百色首個“那”文化戶外宣教基地為特色,以建設功能復合的宣教展館為重要任務,以構建互動體驗的自然樂園為導向,通過趣味的宣教設施、創新的解說產品、豐富的宣教活動,加深公眾對濕地資源的認識,擴大福祿河濕地公園的影響力,更好地保護濕地資源,實現人與濕地的和諧相處。
根據福祿濕地的核心特色資源,確定了2個一級宣教主題,6個二級主題,并將主題拓展,選擇了12項相應的解說內容(表1)。其中,一級主題為“美麗河灣濕地,水畔福祿生活”,旨在突出展示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文化的獨特性。
表1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宣教主題Table 1 Guangxi Baise Fulu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mission theme
濕地公園宣教解說系統以宣教展館、長廊、停留點、棧道、園路等設施為基礎,在統籌考慮使用人群、現狀資源的基礎上,遵循功能集中、特點突出的布局原則,最終形成了“一區、兩核、三徑”的布局結構(圖2)。“一區”指一片“那”文化戶外宣教基地;“兩核”指1個以福祿小學為載體的濕地教學實踐場所和功能復合的濕地宣教展館;“三徑”指3條自然探索體驗路徑。
圖2 科普宣教系統規劃布局平面圖Fig.2 Plan for science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濕地公園周邊主要是壯族居民,“那”是壯族文化的根,“那”文化是濕地公園宣教的核心特色。結合核心特色,創建百色首個“那”文化戶外宣教基地成為濕地公園宣教體系構建的目標之一。鑒于“那”文化之于壯民、濕地公園的重要性,我們把“那”文化體驗區設計在宣教區交通便利的入口區域。宣教主題圍繞“那”文化,包括以下2個次級宣教主題:1)“福祿河岸的那生活”宣教主題,將以“那”文化為線索,分別提供據“那”而作、憑“那”而居、賴“那”而食、靠“那”而飾、依“那”而樂5個文化場景,讓體驗者感受壯鄉的魅力與風采。宣教載體主要依托宣教長廊,結合小品設施和趣味宣教牌進行展示。2)“稻田濕地的前世今生”宣教主題,展示人工稻田以及恢復后的自然濕地,強調人們的生產生活對自然濕地的重大影響,強化濕地保護的意識。
福祿河濕地現狀宣教展區不到90 ㎡,在功能上要有靈活多變的展示空間,來滿足不同時期的布展需求,還需要有一個較為開闊的公共空間,用于濕地課堂教學。通過對不同規模、不同檔次的宣教館布展研究,確定了最適合福祿濕地的展陳模式,也就是資金投入比較低,空間變換靈活的展板、視頻、模型3種展陳方式(但新球等, 2011)。
展陳序列包括濕地命脈、河灣生機、印象福祿和百越古道、千年福地4個宣教主題:1)濕地命脈區主要通過墻面展板的形式,展示福祿河水質的重要性和周邊的重要濕地。同時,整體造型設計上,摒棄了傳統矩形展板形式,通過背景展墻與前景展板相結合的形式,展現福祿河濕地純凈的自然生態之美。2)河灣生機區通過墻面展板和裝置互動的形式,主要展示福祿河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以及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的桂西黔南石灰巖地區的生態特點。3)印象福祿區作為對福祿河濕地不同地點、不同時節的美麗風光的集中展現,將通過大型展墻和互動裝置的形式,使參觀者領略福祿河秀美風光,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4)百越古道、千年福祿區呈現了壯族普通民居的室內生活場景,集中展示壯族人家的衣食住行,參觀者將更加深入地了解普通壯族人家的生方式。
一個成功的濕地學校必定有適合于它們的特色活動方案、活動課程開展場地、設施設備以及良好的教師團隊,這是濕地學校建設的4個重要路徑(周媛, 2017)。福祿河濕地學校采取與福祿小學共建的模式,利用小學已有資源,推動濕地學校的建設(李明山等, 2009)。本次濕地學校營建的重點工作,主要集中在硬件設施設備建設和軟件內容課程策劃兩個方面:1)硬件建設。濕地宣傳廊設置于校門入口西側空地,長度為10 m,木結構廊架,配合宣教展板,可在其內開展走進福祿河濕地相關主題活動。濕地教室利用福祿小學現有空置教室,進行簡單的裝修,并擺放解說宣教材料,作為濕地文字性知識講解的主要室內場所。2)軟件內容課程策劃。以當地濕地作物資料為基礎,通過課程開設,對濕地作物品種、采摘方法和相關食品制作進行講解;以傳承發揚歷史悠久的壯鄉“那”文化為目標,圍繞“那”文化開展相應的教學課程(表2、表3)。
表2 共建濕地小學活動策劃Table 2 Co-construction wetland primary school activity planning
表3 共建濕地小學課程策劃Table 3 Co-construction wetland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planning
結合濕地公園動植物等宣教資源,分別在科普宣教區和合理利用區設計以下3條主題解說路徑:
1)“水鳥的邀請”互動體驗路徑。徑長約450 m,位于科普宣教區西側,緊鄰現狀稻田,架浮于沼澤之上,其所處生境,也是水鳥生活的極佳場所。這條解說路徑內容表達,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濕地水鳥作為濕地的主人,把游客變成探訪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家園的客人,用鳥兒的口吻,向游客介紹自己熟悉的棲息環境、喜愛的食物和不同的形象特點。
2)“濕地精靈尋蹤”趣味探索路徑。路徑長約1 245 m,穿越了多種生態系統。路徑南段緊鄰福祿河河岸,途經片區自然濕地特征最為顯著,串聯了濕地公園內幾乎所有的濕地類型,包括庫塘濕地、灌從濕地、草叢沼澤、稻田濕地等。路徑北段穿越山體密林,沿路植被種類豐富,為林鳥的棲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條件。依托南北兩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設計南段沿河的“植物尋蹤”和北段穿林的“林鳥尋蹤”兩大宣教主題。“植物尋蹤”宣教對象為濕地公園內的典型濕地類型及濕地植物,“林鳥尋蹤”宣教對象為近年濕地公園內觀測到的珍稀度及出現頻率高的林鳥(張富斌, 2018)。
3)“水生蔬菜知多少” 科普認知路徑。路徑長約372 m,環科普宣教區水生蔬菜種植塘布置,重點宣教福祿濕地內具有經濟價值的濕地植物。為了提升游客體驗的樂趣,采取蔬菜解說與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沿路選擇3處平坦小場地,可定期開展植物認知、種子采集、標本制作和果實收獲等活動,增強游客與自然的互動。
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和恢復的重要載體,也是濕地科普宣教的重要平臺(馮瀟, 2018)。完善的濕地公園科普宣教體系能使游客與濕地資源間建立關聯,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濕地生態、文化的協調發展(敖明舒等, 2019)。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體系規劃,通過對濕地使用人群、濕地核心資源等方面的多維度思考,構建了具備環境教育、濕地科普、自然體驗、自然觀察、休閑游憩和持續創收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科普宣教體系,在游客與濕地資源間建立良好關聯,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濕地生態、文化的協調發展做出了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