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各大主流媒體為契合受眾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紛紛踏上轉型革新之路,而新聞內容生產模式的重塑與節目形態的創新打造成為關鍵突破口。央視出品的《主播說聯播》作為傳統主流媒體轉型的先鋒范例,突破性地采用短視頻形式,在新媒體平臺嶄露頭角。文章基于卡茲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及拉斯韋爾的“5W”理論,綜合采用文獻研究法、參與式觀察法、個案分析法,深度挖掘《主播說聯播》在分類架構、內容特質、傳播等維度的創新亮點,深度解構其內容架構、生產流程與傳播范式,全方位梳理其成功要訣。細致剖析其涵蓋時政解讀、民生聚焦、體育熱點、正能量弘揚等多元內容板塊的特色與布局,揭示其如何精準選材以滿足受眾求知欲;全面探究其專業化、權威性、親民化兼具的內容生產策略,從精英團隊的匠心打造,到權威發聲的公信力塑造,再到通俗表達的親和力構建,多維度展現其獨特魅力。通過研究觀眾反饋與傳播成效,總結該節目在輿論引導、價值傳遞及文化傳承上的功績。文章旨在為同行媒體提供有益參照,助力傳統主流媒體在堅守新聞初心、恪守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創新求變,順應潮流,精準滿足受眾不斷更迭的媒介使用需求。
關鍵詞:新聞;《主播說聯播》;短視頻;內容生產;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3-0124-04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如同一股強大的洪流,重塑了新聞傳播生態。新媒體憑借技術賦能與傳播優勢,迅速贏得受眾的青睞[1]。置身于這一媒體大變局之中,傳統主流媒體肩負重任,須在嚴守新聞倫理底線的前提下,巧借多種媒體融合平臺,施展跨媒介議程設置的魔法,對節目內容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雕琢,于不同媒介場景中探索適配的傳播路徑[2]。
值此關鍵節點,央視《新聞聯播》勇立潮頭,開創性地嘗試使用短視頻傳播范式,重磅推出《主播說聯播》,果斷邁出傳統電視新聞融合轉型的堅實步伐[3]。節目自上線以來,持續精進創新,影響力呈螺旋式上升。
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強力驅動下,短視頻仿若一場全民參與的盛宴,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從技術定義層面審視,短視頻是指播放時長在5分鐘以內,依托移動智能終端實現便捷拍攝、剪輯、播放等多元功能,并能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實時分享、即時觀看的新興視頻樣式[4]。常江、徐帥認為,短視頻新聞是指長度以秒為計量單位,能用智能終端錄制,發布在移動社交平臺上的新型視頻新聞產品[5]。封傳美提到,短視頻新聞容易制作,鼓勵民眾參與,即拍即傳,傳播快,符合受眾的碎片化閱讀需求[6]。龐大的用戶群體為短視頻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市場。
近年來,主流媒體紛紛轉型。《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媒體多年前就在各大社交平臺開設了視頻賬號,主攻短視頻新聞,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主流媒體憑借其權威性和公信力,在短視頻平臺上吸引了大量粉絲。
傳統媒體在滿足受眾迅速接收新聞需求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因此,央視于2019年7月29日推出《主播說聯播》。相較于傳統的《新聞聯播》,《主播說聯播》采用當下流行的豎屏短視頻形式,在抖音、微信、微博、B站等平臺同步更新,視頻長度通常2分鐘左右,包含的內容卻涉及方方面面,很快便吸引了大量粉絲,實現了融合發展[7]。
《主播說聯播》充分整合了《新聞聯播》與短視頻平臺的優勢,時長短,背景音樂輕松詼諧,運用活潑的話語對熱點新聞進行解說[8]。其巧妙融合《新聞聯播》的權威基因與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活力,聚焦熱點時事,運用鮮活靈動的話語體系對新聞熱點事件抽絲剝繭。同時,通過多平臺協同發力,達成全網覆蓋的傳播效能,真正讓新聞突破時空束縛,飛入尋常百姓家。
《主播說聯播》恰似一座新聞富礦,內容既延續《新聞聯播》高屋建瓴的視野,關注國際國內風云變幻的大事,又俯身貼近大地,聚焦社會民生的細微瑣事,選題多元,精彩紛呈[9]。
(一)時政要聞解讀
《主播說聯播》對國家發布的政策法規、戰略規劃等進行深入剖析,將晦澀的政策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助力觀眾透徹領悟政策背后的時代背景、戰略目標與深遠意義,在政策制定者與民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二)重大事件聚焦
無論是國內突發的天災人禍,還是國際舞臺上的激烈沖突、重大外交斡旋等歷史性時刻,《主播說聯播》都能第一時間聚焦現場,為觀眾帶來及時且深入的報道與解讀。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節目持續關注救援進展、受災群眾安置情況;在國際地緣政治博弈加劇時,又以專業視角剖析局勢走向,展現大國擔當與智慧。
(三)體育賽事熱點
在大型體育賽事的烽火燃起之時,《主播說聯播》迅速將鏡頭對準中國健兒。從我國運動員的驚艷逆襲、霸氣奪冠,到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熾熱深沉的愛國情懷,節目不僅定格體育榮耀瞬間,更探討體育對國家形象的雕琢、對民族精神的提振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強勁推力。主播們激情澎湃的播報,讓觀眾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體育的魅力。
(四)社會民生話題
民生無小事,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關的醫療改革、教育減負、就業促進、住房保障等政策落地實施,《主播說聯播》全程追蹤。以“雙減”政策推行為例,主播深入校園周邊,實地探訪家長、師生的真實反饋,以生動的案例解讀政策為孩子成長減負、為家庭教育賦能,讓民眾切實感知政策溫度,看到生活改善的曙光。
(五)正能量人物事跡
《主播說聯播》積極傳播英雄事跡,使他們的精神之光穿透屏幕,照亮人心。同時,節目還獨具慧眼,聚焦平凡生活中的微光,挖掘那些在艱苦環境中默默堅守、無私助人的普通人,用他們的故事詮釋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的道理,以正能量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時代奮進的磅礴力量。
分析節目類型占比可知,社會民生話題獨占鰲頭,時政類解讀緊隨其后(見圖1)。這折射出受眾對民生百態的深切關注,以及對了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迫切需求,為節目內容的優化指明了方向。

(一)圍繞重大事件和熱點話題
《主播說聯播》在動態變化的媒體環境中,淬煉出一套成熟高效的生產理念,這生產理念便是“漁民守則”[10]。其一,緊扣時事熱點的脈搏,以分秒必爭的速度圍繞當日重大新聞事件、社會熱議焦點展開報道解讀。其二,選題視野宏闊,聚焦重大時政新聞,通過重要會議精神要義解讀,清晰勾勒國家發展藍圖,指引民眾奮進。其三,聚焦國際政治舞臺,以敏銳視角洞察國際關系的微妙變化,在國際輿論場積極發聲,彰顯大國風范與擔當。其四,心系百姓,關注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民生熱點問題,及時回應民眾訴求,面對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公共安全危機等,迅速傳遞權威信息。
(二)強化主流媒體的權威性
依托央視,《主播說聯播》天然具有權威性 [11]。主播們以清晰、準確的語言對新聞進行解讀,為受眾撥開迷霧,使其更好地理解復雜時事。融媒體時代,互聯網平臺和移動終端廣泛存在泛娛樂化現象,新聞的價值引導作用被弱化,違背新聞內容生產本應遵循的客觀、嚴謹原則,從而使用戶質疑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不再關注新聞事實,進一步降低了新聞傳播的效率[12]。由主流媒體出品的《主播說聯播》,在貼近受眾、增強娛樂性的同時,并未忽視主流媒體的身份,始終保持新聞語態的權威性[13]。
(三)保持親和力、通俗化和口語化
為改變大眾對傳統主流媒體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主播說聯播》采用親切的表達方式,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抽象復雜的新聞事件具象化,通過妙趣橫生的比喻、通俗易懂的舉例,把政策解讀變成鄰里家常的聊天。同時,緊跟時代潮流,巧妙融入網絡流行語,精準契合年輕觀眾的語言習慣,點燃年輕群體的分享熱情,使節目傳播力呈指數級增長。
(四)豐富多媒體內容表現
《主播說聯播》深諳當代受眾碎片化閱讀習慣,精準把控節目時長,方便受眾在忙碌生活的間隙,快速把握新聞要點,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短視頻雖短,內容卻豐富多元,除主播繪聲繪色的口播講解外,還蘊含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元素。節目封面設計簡約而不簡單,清新舒適的視覺觀感搭配主播嚴肅且不失風趣的形象[14]。區別于傳統《新聞聯播》受眾的單向接收,在《主播說聯播》各平臺上,觀眾點贊、評論、轉發十分踴躍,成為新聞二次傳播的生力軍,深度參與新聞傳播全過程[15]。
(五)多元融合與互動創新
一方面,節目積極推進跨平臺、跨領域合作,與各大社交媒體、新聞資訊平臺攜手,拓寬傳播渠道,實現內容的多場景覆蓋。不僅在發布端整合資源,還在內容制作過程中吸納各方優勢。例如,聯合專業數據機構,引入精準數據解讀新聞,使報道更具說服力;與文化藝術團體合作,為節目營造藝術氛圍,增強觀賞性。另一方面,升級互動環節,除點贊、評論、轉發外,定期開展線上投票、話題討論、用戶投稿等活動,讓觀眾真正參與到內容創作中來。例如,針對某一民生政策征集觀眾意見,選取優質反饋在節目中展示,增強觀眾的參與感與歸屬感,使節目成為新聞傳播與民意匯聚的雙向互動平臺。
(六)個性化與精準推送
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分析觀眾的瀏覽歷史、點贊偏好、地域特征等信息,為不同觀眾群體“畫像”,實現新聞內容的個性化定制與精準推送。喜歡時政的觀眾,能收到更多政策解讀與國際局勢分析內容;關注民生的觀眾,能收到更多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資訊。同時,根據一天中的不同時段調整推送重點,早晚高峰側重輕松簡短的新聞速報,休閑時段推送深度報道,從而提高閱讀量。
(七)場景化適配與體驗優化
考慮到觀眾多樣化的新聞接收場景,如通勤路上、用餐間隙、晚間休閑等,優化節目內容的呈現方式。在音頻方面,推出適配車載、運動耳機等設備的高質量音頻版本,方便聽眾隨時隨地“聽新聞”;在視頻方面,根據不同終端屏幕大小適配畫面比例,確保視覺效果。此外,增加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的應用探索,如在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或科技成果時,讓觀眾沉浸式感受現場氛圍或產品魅力,增強新聞體驗的沉浸感與新奇感。
(八)做好價值傳遞、輿論引導及文化傳承
《主播說聯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忠實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涉及國家主權、民族利益等核心議題上,主播們言辭鏗鏘、態度堅決,以客觀公正的新聞評論引導觀眾樹立正確認知,驅散錯誤輿論陰霾,守護清朗輿論空間。同時,不忘文化傳承使命,每逢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主播們便將節日起源、文化內涵娓娓道來,讓傳統文化重煥生機。節目通過一則則正能量故事、一個個英雄楷模,在內容中精心編織積極向上的價值之網,激發觀眾心底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與奮斗精神,助力觀眾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新媒體應用的蓬勃發展,媒體行業生態日益多元復雜,短視頻恰似一把鑰匙,解鎖受眾信息需求新密碼,新聞與短視頻的結合成為創新突圍的關鍵一招。《主播說聯播》作為主流媒體推出的先鋒豎屏短視頻節目,憑借獨具匠心的內容生產與傳播策略,為傳統新聞媒體注入強心劑,使其重煥生機。本文聚焦《主播說聯播》,系統剖析其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精準提煉內容生產精髓,旨在為短視頻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提供有益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余舒欣.短視頻新聞的國家敘事策略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21.
[2] 劉萍.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語態變革的守正創新[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23.
[3] 唐潔.短視頻背景下電視新聞的融合傳播策略:以《主播說聯播》為例[J].新聞傳播,2022(14):10-13.
[4]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18-19.
[5] 常江,徐帥.短視頻新聞:從事實導向到體驗導向[J].青年記者,2017(21):20-22.
[6] 封傳美. 5G時代短視頻新聞傳播的發展路徑[J].傳媒論壇,2021,4(4):152-154.
[7] 華文瀟.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新聞節目轉型:以《主播說聯播》為例[C]//發展論壇:社會管理與現代化進程論文集.北京: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2:324-326.
[8] 郭梓涵.新聞短視頻節目《主播說聯播》的內容生產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23.
[9] 莊小溪.融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節目傳播策略研究:以《主播說聯播》為例[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2.
[10] 蓋伊·塔奇曼.做新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3.
[11] 馬芳芳.短視頻媒體生命周期及其對網絡新聞行業革新的啟示[J].中國出版,2017(16):9-12.
[12] 王蕾.融媒背景下電視時政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方式創新研究:以短視頻類融媒產品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23.
[13] 孫靜,尹興.新媒體時代時政類新聞的傳播特征研究:以《主播說聯播》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18):57-60.
[14] 劉展宏.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播說聯播》傳播策略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15] 于淼.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聯播》抖音號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1.
作者簡介 江宛霓,研究方向:傳統新聞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