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物主義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構成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視的是,這種方法早在1839年馬克思寫的《伊壁鳩魯哲學筆記二》中就已經作了準確論述。但是由于梅林的誤導,我國學術界一直誤以為馬克思早期是唯心主義。
馬克思早在1839年就創立了新唯物主義,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馬克思早期是唯心主義者。如果說馬克思思想發展中存在第一個重大轉變,那么這個重大轉變也不是發生在1844年前后,而是在1839年。
有一種誤解認為,馬克思有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時期”,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1897年8月,弗蘭茨·梅林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史》中寫道:“在這幾篇論文中,馬克思還完全站在黑格爾主義者的立場上。誠然,他已經是一個極想從虛幻世界走向現實世界的激進的黑格爾主義者,但畢竟還是一個從純粹唯心主義的前提引出結論的黑格爾主義者。”[1]梅林的觀點影響了列寧,列寧的理解則決定了我們今天的理解。蘇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說明中寫道:“1844年8月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會見;這次會見奠定了他們在理論工作和實際革命活動的各個方面進行創造性合作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到這時已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盵2]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堅持這種觀點。張一兵教授認為:“1841年青年的哲學博士馬克思走進社會時,是一位地道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他腦海里占據統治地位的這種反映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政治的理性觀念論,只是在接觸到現實社會問題(《萊茵報》時期對經濟利益關系的評判)時才開始出現裂痕。”[3]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誤解? 問題的癥結在于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及其創立時間。我們需要回到馬克思的文獻中去探討這個問題。
馬克思在1845年曾寫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其中的第一條就展示了他的新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盵4]499 在馬克思看來,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是工業的產物。它是人創造的。人的實踐活動不僅創造了世界,而且創造了人本身。
此外,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論也是其新唯物主義方法的應用。他的拜物教批判理論不僅是對于傳統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還具有一般的方法論意義———它是對于舊唯物論的一種徹底的顛覆。[5]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商品的分析充斥著的“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6]88,是一種“粗俗的唯物主義”[7]。馬克思認為,商品作為勞動產品,作為人手的產物,其價值關系本來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是,它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眼里,卻成了與人無關的單純的自然關系,成了一種物與物之間關系的虛幻形式。這正如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一樣,上帝本來是人腦的產物,但是,它卻成為一種與人對立的并凌駕于人之上、受人膜拜的神。因此,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了拜物教的性質。[6]88-102
以上兩個理論案例是馬克思有關新唯物主義的經典論述,這也是學界所公認的?,F在,我們再來看看馬克思在1839年,即他被認為處于“唯心主義時期”的作品。
在1839年冬季,馬克思寫作《伊壁鳩魯哲學筆記二》,其中有一句話:“主觀性在它的直接承擔者身上表現為他的生活和他的實踐活動,表現為這樣一種形式,通過這種形式他把單純的個人從實體性的規定性引到自身中的規定;如果撇開這種實踐活動,那么他的哲學內容就僅僅是善的抽象規定。他的哲學就是,他促使實體上存在著的表象、差別等轉化為自身的規定。”[7]可以發現,這些觀點就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這與馬克思幾年后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觀點是一致的。在黑格爾看來,實體即主體。但馬克思認為,要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現實、感性和客體,哲學中的對象、現實和感性存在物是人的實踐的產物,正是這種實踐活動賦予了它們主體的規定性。如果撇開人的實踐活動,哲學的內容只能是“善的抽象規定”[7]。顯然,這些觀點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改造,這就是說,馬克思早在1839年時就已然不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了。
我們再來看看馬克思在1841年3月底寫成的《博士論文》。在該文中,馬克思實際上已經與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馬克思認為,德謨克里特的唯物主義缺乏“能動的原則”,它“只注意到物質方面……而沒有注意到觀念方面”。[8]37-38 這個觀點實際上就是馬克思后來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4]499。與之相反的是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運動理論,馬克思對此闡述道:“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就改變了原子王國的整個內部結構,因為通過偏斜,形式規定顯現出來了,而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實現了。所以伊壁鳩魯最先理解了排斥的本質,雖然是在感性形式中,而德謨克利特則只認識到它的物質存在?!盵8]38 可以看到,伊壁鳩魯通過強調原子運動偶然、個別和自主的特點,以及原子通過偏離直線的運動使自身從直線中解脫,肯定了原子“解放自身”的主體性。實際上,這也可以映射到人的主體性自由。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理解。他雖然不認同伊壁鳩魯陷入了單個人的直觀的錯誤,但還是肯定了伊壁鳩魯對人的主觀感覺的真理性把握,并稱頌他為“最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8]63。
馬克思對伊壁鳩魯“單個人的直觀錯誤”的批判,也顯示了他對唯心主義抽象性弊病的洞悉。馬克思固然認同伊壁鳩魯哲學確立人的主體性的重大貢獻,但與此同時,馬克思也認為他所倡導的“最高的自由和獨立性”[8]35 離開了歷史和現實的社會存在和社會關系,離開了人的實踐,這使他陷入了唯心主義。馬克思認為,“在思想中站起來”[4]288 不是人的解放,人要獲得解放,必須要打破現實的枷鎖,必須要通過實踐在現實中站起來。這是馬克思對人的現實性的重塑,體現了他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根本性超越。
綜上所述,馬克思早在1939年就首創了哲學上的新唯物主義。這是他的世界觀,也是他的方法論。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甚至在《資本論》中,都一直在使用這種新唯物主義的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1] 弗·梅林.德國社會民主黨史(第1卷)[M].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63:145-146.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 張一兵.青年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轉變與《克羅茨納赫筆記》[J].求是學刊,1999(3):30-34.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李惠斌.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一般方法論意義[J].學習與探索,2014(1):15-20.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8-102.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8.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9.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張沈心然,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