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自然到歷史的轉變與資本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的確立

2024-03-08 00:00:00劉敬東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4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歷史

[內容提要] 歷史意識與階級意識體現了馬克思資本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本特征。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考察了從自然聯系狀態中的個人向自由競爭的現代個人的歷史性演變;揭示了自然聯系與社會歷史因素作為兩種不同經濟形式的歷史性對立;闡明了平等和自由完全是現代世界的產物的歷史邏輯。在闡述社會生產方式從傳統向現代的歷史性變遷和重大變革的過程中,馬克思使用的概念、范疇和話語體現了歷史性與階級性的深刻而復雜的內在張力。

[關鍵詞]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自然聯系;社會歷史因素;平等和自由

[作者簡介] 劉敬東,哲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在考察、研究和批判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及其意識形態的過程中,馬克思始終從自覺的歷史意識與批判的階級意識出發,考察社會經濟形式的歷史演變和階級實質。在闡述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變遷和重大變革的過程中,馬克思通過考察從自然聯系狀態中的個人向自由競爭的現代個人的歷史性過渡,自然聯系與社會歷史因素作為兩種不同經濟形式的歷史性對立,以及平等和自由完全是現代世界的產物的歷史邏輯,揭示了資本作為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這一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使用的概念、范疇和話語不僅體現了歷史性與階級性的內在張力,而且體現出特別鮮明的、經驗上可感知的具體性特征,展示了一個思想大師從宏觀視野和微觀環節的有機統一中,進行社會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驚人的哲學智慧、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卓越的表達能力。

一、 從自然聯系狀態中的個人向自由競爭的現代個人的歷史性演變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導言”中,馬克思站在現代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歷史制高點,基于自覺的歷史意識和批判的階級意識,考察了傳統社會中的個人與現代社會中的個人的歷史性區別。

馬克思考察人和個人的問題的前提或出發點是社會的物質生產:“擺在面前的對象,首先是物質生產”,“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因而,這些個人的一定社會性質的生產,當然是出發點”。[1]22 馬克思所說的物質生產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物質生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前提性條件;二是任何物質生產都是歷史性的,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物質生產。必須在兩個方面的統一中來把握物質生產的規定。“一切生產階段所共有的、被思維當作一般規定而確定下來的規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謂一切生產的一般條件,不過是這些抽象要素,用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個現實的歷史的生產階段。”[1]29 因此,脫離特定形式的物質生產去考察人,只能陷入孤立的、抽象的歷史唯心主義的泥潭。“被斯密和李嘉圖當作出發點的單個的孤立的獵人和漁夫,屬于18世紀的缺乏想象力的虛構。這是魯濱遜一類的故事,……同樣,盧梭的通過契約來建立天生獨立的主體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的‘社會契約’,也不過是以這種自然主義為基礎的。”[1]22 馬克思把這種孤立的、抽象的、自然主義的個人和個人主義,這種大大小小的魯濱遜一類故事的美學假象,看作是非歷史的、脫離了階級立場和階級觀點的現代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考察的現代社會中的個人,是處于特定的社會形態和歷史發展階段上的個人,特別是“現代市民—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個人。而且,馬克思總是把這種個人置于前現代與現代的相互參照的歷史性對比中,并由此賦予這種個人以特定的歷史的和階級的規定性。斯密、李嘉圖以及盧梭等在個人問題上之所以說是非歷史的虛構和假象,是因為這種個人不過是對存在于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個人的一種非歷史的抽象,是對16世紀以來就開始準備而在18世紀已走向成熟的市民社會的一種預感。“在這個自由競爭的社會里,單個的人表現為擺脫了自然聯系等等,而在過去的歷史時代,自然聯系等等使他成為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這種18世紀的個人,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物,另一方面是16世紀以來新興生產力的產物,而在18世紀的預言家看來(斯密和李嘉圖還完全以這些預言家為依據),這種個人是曾在過去存在過的理想;在他們看來,這種個人不是歷史的結果,而是歷史的起點。”[1]22,25 馬克思指出,對斯密和李嘉圖等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們來說,關于合乎自然的個人和人性并不是歷史的產物,而是自然本身具有的結果;而這種關于個人和人性的觀念是迄今為止每個時代的思想家所共同具有的非歷史的、超階級的理論錯覺。關于馬克思這里談到的個人的歷史形態的演變問題,內田弘把英國看作是發生這種歷史演變的典型國家,認為英國的圈地運動由于經過了兩次市民革命到產業革命的歷史演變進程,所以在社會中形成了大量獲得個人利益且以貨幣關系為杠桿而成了獨立的個人。“在勞動產品中,最初是多余的剩余產品成為商品,剩余勞動被貨幣關系組織起來,接著這種編程原理擴大到必需品,消費必需品而進行再生產的勞動能力也成為商品。隨著這種關系向農村內部的滲透,生產的農村個人也從共同體中被排擠出來,進入到商品世界的共同體中,其生產力也轉化為貨幣的力量。只要個人盡量以這種貨幣的力量來支配產品,個人就從社會獨立出來。這種獨立的個人即魯濱遜式的個人就是把自己在專業分工中生產出來的成果轉化為貨幣,然后購買其他專業分工中生產出來的各種產品,以滿足自己多方面的消費欲望,這是從近代的社會物質代謝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人的形象。”[2]34-35 馬克思資本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史背景始終是歐洲和世界的現代史,他關于從前現代的自然聯系占主導地位的共同體中的個人向現代市民社會的“商品—貨幣”世界的共同體中的個人的過渡和演變,內田弘以英國從中世紀向現代社會演變的具體歷史考察作為例證作了具象和生動的闡述。因此,熟悉乃至熟讀英、法、德等歐洲各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對理解和把握馬克思“資本—社會”歷史理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對個人問題的考察包含著兩個既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區別的方面。一方面,置于作為自然聯系附屬物的封建社會的個人與擺脫了自然聯系的現代市民社會的個人的歷史性對比中,強調從前者向后者的過渡,意味著個人所屬的兩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斯圖亞特由于在許多方面同18世紀相對立,并且作為貴族比較多地站在現實的歷史基礎上,從而避免了18世紀預言家們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馬克思又從資本的階級觀點出發,強調以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抽象的、孤立的個人觀念屬于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闡明了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個人的階級性質,并把這種個人看作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產物。馬克思的個人概念是從歷史性與階級性的具有歷史辯證法性質和張力的結構形式上加以規定的。馬克思的個人概念是歷史性與階級性相統一的產物。

馬克思從關于個人概念的自覺的歷史意識出發,從獨立與否以及孤立程度大小的角度,強調我們越是歷史地往前追溯,個人特別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不獨立,而是從屬于一個具有人身依賴關系的較大的整體,從而進一步考察了前現代條件下的個人與現代條件下的個人的歷史性區別,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個人具有的不同的規定性:“最初還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擴大成為氏族的家庭中;后來是在由氏族間的沖突和融合而產生的各種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18 世紀,在‘市民社會’中,社會聯系的各種形式,對個人說來,才表現為只是達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現為外在的必然性。但是,產生這種孤立個人的觀點的時代,正是具有迄今為止最發達的社會關系(從這種觀點看來是一般關系)的時代”[1]25。這是一個從自然聯系狀態中的個人向自由競爭的現代獨立的個人的歷史性演變的深刻變革過程。

馬克思還強調指出,人作為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純粹孤立于社會之外而進行生產的個人,只有在極其罕見的特殊情況下才會存在。對于持孤立的個人觀點這種現象,馬克思以批判的和嘲諷的口吻說,18世紀的人們有這種荒誕無稽的看法還是可以理解的,①但對于19世紀的巴師夏、凱里和蒲魯東等人依然堅持這種看法,并鄭重其事地用編造神話的辦法把這種看法引進到最新的經濟學中來,特別是蒲魯東對其不知道歷史來源的經濟關系的起源作歷史哲學的說明,就再沒有比這種想入非非的陳詞濫調更加枯燥無味的了。馬克思對巴師夏、凱里和蒲魯東等人關于孤立的個人觀點的批判,實際上是對現代自由主義和整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關于個人觀點進行批判的一個典型案例。

二、 自然聯系與社會歷史因素作為兩種不同經濟形式的歷史性對立

馬克思基于宏觀與微觀、本質與現象、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哲學方法論原則,揭示了從簡單的交換價值向發達的交換價值演變和飛躍的歷史邏輯與內在機制。這里涉及的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即從傳統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向現代的商品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的歷史演變問題。

馬克思從考察資本的形成史和現代史的內在要求出發,并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形式和話語形式,闡明了傳統社會何以終結、現代社會何以誕生的內在秘密和歷史邏輯。在以經濟學范疇揭示社會經濟形式歷史演變的理論語境中,馬克思通過交換價值這一范疇的歷史性考察,強調簡單的交換價值意味著自然聯系占優勢,體現了傳統社會的性質和特征;而發達的交換價值則意味著社會、歷史創造的因素占優勢,標志著現代社會的性質和特征。從前者向后者的轉變,意味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和飛躍。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概念,在這里具體地體現在資本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史意識中,體現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諸范疇特別是交換價值這一范疇的深入而具體的歷史性考察中。

馬克思基于從后思索的科學的歷史方法論原則,并總是以極其鮮明的對比性文字,清晰地界定了前現代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的歷史性區別。深受黑格爾哲學歷史辯證法的歷史感的影響,并且由于歷史唯物主義、剩余價值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而實現了革命性變革的馬克思,賦予從后思索法以科學的經典形式,對考察前現代與現代的相互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方法論意義。黑格爾強調越是晚出的概念越是豐富,并以揚棄的形式把此前相對抽象的概念包含在自身之內。馬克思則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從后思索的透視視角和歷史意識,即站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制高點上,對以往歷史上的社會經濟形式進行批判性的考察和反思,不僅強調最晚出的形式總是把過去的形式歷史地揚棄在自身中,而且還特別強調指出,資產階級經濟學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已經發展到了自我批判的歷史階段時,才能真正科學地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東方的等等一切前現代的經濟形式。[1]47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站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制高點上,對前現代諸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特征作了大量深刻而生動的闡述,以豐厚的歷史知識、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清醒的歷史意識,展示了從資產階級經濟出發透視古代經濟的這一貫通古今的研究方法的科學魅力。馬克思認為:“古代世界中商業民族———腓尼基人、迦太基人———表現的單純性(抽象規定性),正是由農業民族占優勢這種情況本身決定的。作為商業資本和貨幣資本的資本,在資本還沒有成為社會的支配因素的地方,正是在這種抽象中表現出來。”[1]49 在古代商業民族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以及中世紀的倫巴第人和猶太人那里,由于資本在社會中還沒有成為占支配地位的經濟因素和經濟力量,所以盡管存在著商業資本和貨幣資本,也仍然用于它們的單純的抽象性而屬于前現代的范疇。

馬克思從自然與歷史的對立和沖突這一特定的歷史性視角出發,考察了現代資產階級工業社會與傳統農業社會的根本區別:在從傳統向現代的歷史演變中,農業日益成為工業部門之一,農業及其地租越來越由資本支配。“在土地所有制處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自然聯系還占優勢。在資本處于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不懂資本便不能懂地租。不懂地租卻完全可以懂資本。”[1]49

資本作為一種富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的生產方式,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具有消除和瓦解一切自然形成的生產方式和傳統力量的革命功能和發展趨勢:它“把每一生產部門腳下的自然形成的基礎抽掉,并把這種生產部門的生存條件轉移到它外部的普遍聯系中去,……這就是資本的趨勢”[1]525。在前現代的諸經濟形式中,建立在土地所有權基礎上的地租是自然聯系的典型形式,其階級關系表現為奴隸主與奴隸、農奴主與農奴的人身依附關系;而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資本則意味著“社會—歷史”因素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關系和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它代表的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表現為資本與勞動的形式上的自由交換,但實質上卻是剝削、奴役和支配關系。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洛貝爾圖斯在《關于德國國家經濟狀況的認識》一書中,也談到過這種自然與歷史的區別:“在社會發展的初期,自然界的影響占有主要地位,后來隨著生產本身的發展,社會的生產率‘日益成為人的活動和才能的單獨成果’,在這一點上,‘人的活動是通過工藝分工、生產過程合理化、工具和機器的改進來施加影響的’”[3]41-42。這說明馬克思關于自然與歷史的矛盾和沖突的思想并非空穴來風,它是對德國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其他歷史文獻等人文社會科學成果進行批判性繼承與合理借鑒的產物。

馬克思強調,在資本占主導地位而成為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和社會權力的過程中,發展出了與這種經濟和社會權力相適應的信用形式:資本消除一切偶然性因素的辦法、手段和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產生出信用這種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現代經濟形式,強調“稍為發達形式的信用在以往任何一種生產方式中都沒有出現過。在以前的狀態下也有過借和貸的事情,而高利貸甚至是洪水期前的資本形式中最古老的形式,但是借貸并不構成信用,正如各種勞動并不構成產業勞動或自由的雇傭勞動一樣。信用作為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系,也只有在以資本或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流通中才會歷史地出現”[1]534。也就是說,前現代的信貸關系發展為本質上發達的生產關系的現代信用,前現代的強制性的勞動發展為現代的自由的雇傭勞動,是與資本發展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和社會權力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歷史演變過程。

成長在發達的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發達形式的信用,與發達的交換價值一樣,代表著一種新的現代的社會經濟形式,前現代的高利貸等借貸形式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信用形式,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流通才是信用出現的社會歷史條件。在這里,馬克思通過信用與借貸、勞動與雇傭勞動等經濟范疇的歷史性闡釋,把現代與前現代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明確地區分開來,體現出其考察社會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的高度自覺的歷史意識。

從前現代與現代的歷史性對比中考察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關系和范疇,是馬克思資本理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63—1865年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從屬這一問題的考察,闡述了社會經濟形式的歷史演變和重大變革。他在奴隸、農民與資本家的區別中,在勞動與資本的對立中,即在從傳統經濟關系到現代經濟關系的歷史性對立及其過渡中,闡述了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從屬所需要具備的社會歷史前提。馬克思指出,一旦奴隸主變成了資本家而奴隸變成了雇傭工人,為自己勞動的封建農民變成了租地農場主的短工,中世紀行會師傅和幫工的等級劃分變成了資本家和手工業者、資本家與雇傭工人的對立,那么原先一切具有前現代社會性質的生產過程就轉變成為資本的生產過程。“從前獨立的農民,作為生產過程的因素,變成為指揮這個生產過程的資本家的從屬物,這種農民的職業本身取決于他作為商品占有者(勞動力占有者)事先同作為貨幣占有者的資本家簽訂的契約。奴隸不再是屬于自己的使用者的生產工具了。師傅和幫工的關系消失了。師傅過去是作為手工業的師傅來對待幫工的。現在,師傅只是作為資本的占有者與幫工相對立,同樣幫工只是作為勞動的出賣者與師傅相對立。在生產過程之前,他們雙方都是作為商品占有者互相對立,他們之間只存在貨幣關系,在生產過程內部,他們是作為這個過程各因素的人格化的職能執行者互相對立,資本家是作為‘資本’,直接生產者是作為‘勞動’,他們的關系決定于勞動成為自行增殖的資本的單純因素。”[1]500-501

只有在中世紀的師傅和幫工的等級的依附關系已經歷史地消失,資本家和工人、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已經建立起來的時候,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從屬這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形式才具備自己的社會歷史前提,資本才成為支配一切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經濟權力和社會權力。馬克思之所以總是把現代社會問題置于傳統與現代的歷史性坐標中加以考察,是因為只有在這種相互參照的坐標形成的歷史性對比中,才能真實地凸顯出現代社會的經濟問題和經濟范疇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

而一旦資本取代并支配了地租,社會的歷史的聯系取代了自然聯系,自由工人取代了奴隸和農奴,自由的雇傭勞動取代了強制性的奴役勞動,信用取代了高利貸等,即資本的生產一旦成為一種決定其他一切生產,且資本的生產關系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時候,它就會成為一種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社會歷史就從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資產階級工業社會,資本的生產方式也就開啟了歷史與自然、歷史與倫理之悲劇性沖突的現代歷史和世界歷史時代。

三、 “平等和自由完全是現代世界的產物”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邏輯上,貨幣轉化為資本都是意義深遠而重大的歷史性時刻,它是傳統經濟形式消亡、現代經濟形式誕生的關鍵性的歷史環節,是經濟的社會形式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捩點。馬克思揭示了貨幣轉化為資本對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產生所具有的前提性和關鍵性的意義。

自由工人的產生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和關鍵環節。馬克思特別重視自由工人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強調個人變為一無所有的工人這一現象,本身是以往長期歷史發展過程的產物。馬克思闡述了現代經濟關系和交換關系具有的形式自由的一系列特征:從交換行為本身出發的每一個個人,都是占支配地位且具有決定作用的排他的交換主體。“因而這就確立了個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把自己當作手段,或者說當作提供服務的人,只不過是當作使自己成為自我目的、使自己占支配地位和主宰地位的手段;最后,是自私利益,此外并沒有更高的東西要去實現;另一個人也被承認并被理解為同樣是實現其自私利益的人,因此雙方都知道,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雙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獨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換。一般利益就是各種自私利益的一般性。”[1]199在這里,馬克思從前現代與現代社會進行歷史性比較的意義上,客觀地肯定了現代自由工人之于強制性奴隸制度的歷史進步意義。

馬克思闡明了現代資產階級社會條件下的交換關系的自由,從形式上來說是一種非暴力強制的、完全自愿的個人自由;而從實質上來說,這種交換主體之間的自由只能是自私自利的自由。而所謂的共同利益和一般利益,也只能存在于作為各個獨立的交換主體的自私自利的利益交換關系中,只能是各個交換主體的各種自私利益的一般性。

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從價值觀與生產目的的關系上對比了古代與現代的區別,認為古代觀點和現代觀點相比要顯得崇高得多:“根據古代的觀點,人,不管是處在怎樣狹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規定上,總是表現為生產的目的,在現代世界,生產表現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為生產的目的”[1]479。馬克思關于生產目的問題上的古代觀點與現代觀點的歷史性對比,是否流露出對古代生產的歷史浪漫主義態度呢? 馬克思在資本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一再運用的否定之否定的歷史辯證法的考察方式,是否有一個如埃爾斯特反復強調的所謂“受一種目的論的歷史觀指導”[4]97 或“歷史目的論的期待”問題呢? 這都是尚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課題,而不能未經深入解讀馬克思的經典文本就輕易或貿然地作出獨斷式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結論。這說明馬克思資本批判的歷史意識包含著非常復雜的結構形式,不能因為他強調前現代與現代之間的歷史性區別以及從前者向后者轉變的歷史必然性,就得出他完全否定前現代的結論。

馬克思在歷史與邏輯、實踐與理論的辯證統一的方法論意義上,考察了價值概念與資本概念之間的歷史順序和邏輯順序,認為在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內,價值之后接著就是資本,而在歷史上則是先有其他制度作為尚不充分的價值發展的基礎條件,并以此闡明了現代意義上的資本的生產方式誕生的歷史和邏輯的關系:“在理論上,價值概念先于資本概念,而另一方面,價值概念的純粹的展開又要以建立在資本上的生產方式為前提,同樣,在實踐上也是這種情況。”[1]207 馬克思進一步從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土地所有權與資本在歷史上的相互關系,闡明了作為現代經濟形式的資本在歷史上取得支配地位、走向勝利的歷史過程:在前現代條件下,“交換價值在使用價值之旁只起次要的作用,所以表現為交換價值的真實基礎的,不是資本而是土地所有權關系。相反,現代土地所有權如果沒有資本這個前提就根本無法理解,因為它沒有這個前提就不能存在,而且在歷史上也確實表現為由資本把以前的土地所有權的歷史形態改變成適合于資本的形式。因此,正是在土地所有權的發展中才能研究資本逐步取得的勝利和資本的形成”[1]207。

馬克思還對李嘉圖在這些關系的考察上作出的貢獻,作了既肯定又批判的雙重評價:“現代的經濟學家李嘉圖為了確定資本、雇傭勞動和地租的關系的特殊形式,以偉大的歷史眼光把這些關系放在土地所有權范圍內進行了考察。產業資本家對土地所有者的關系,表現為土地所有權以外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作為現代租地農場主對地租所得者的關系,表現為土地所有權本身的內在關系,而土地所有權則表現為只是在對資本的關系中才存在的關系。”[1]208 馬克思這里高度評價李嘉圖把資本、雇傭勞動和地租的關系形式置于土地所有權范圍內進行考察的偉大的歷史眼光,體現了其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史意識。

土地所有權由于自身的內在矛盾所發生的一系列歷史的演變形式,特別是由于其自身所包含的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及其地位的歷史演變,表明現代資產階級社會誕生的歷史和邏輯的內在機制和發展過程:“土地所有權的歷史表明了封建地主逐步轉化為地租所得者,世襲的半交代役租的而且常常是不自由的終身租佃者逐步轉化為現代租地農場主,以及依附于土地而沒有遷徙自由的農奴和徭役農民逐步轉化為農業短工的過程,這種歷史也許事實上就是現代資本的形成史”[1]208。馬克思考察土地所有權歷史演變的自覺的歷史意識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由此闡明了資本的現代史形成的內在機制和歷史邏輯這一重大問題。

馬克思站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制高點上,考察了古代的平等自由與現代的平等自由的歷史性區別。在考察了自由工人具有的基本特征后,馬克思又進一步從古代與現代在平等自由問題上的歷史性區別,強調發達的交換價值的經濟形式的確立,決定了交換雙方具有的平等自由完全是現代世界的產物,并由此闡明了它與古代以及中世紀的平等自由的根本性區別:“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在所有方面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可見,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作為純粹觀念,平等和自由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交換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上的這種基礎而已。而這種情況也已為歷史所證實。這種意義上的平等和自由恰好是古代的自由和平等的反面。古代的自由和平等恰恰不是以發展了的交換價值為基礎,相反地是由于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毀滅”[1]199-200。

馬克思在這里明確指出,古代世界的共同體建立在強制勞動的基礎上,中世紀的勞動本身也是一種特權,是仍然處在特殊化狀態的、因而還不是生產一般交換價值的勞動。馬克思之所以鮮明地標示出在平等和自由問題上現代與“古代—中世紀”的根本區別,目的就在于闡明從簡單的交換價值條件下的人身依附關系轉變為發達的交換價值條件下的自由和平等的交換關系,是貨幣轉化為資本必須具有的社會歷史條件,并強調這一社會歷史條件對于古代的和封建的生產方式的終結,特別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誕生具有的根本性意義。

內田弘在談到《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自由時間這一主題時認為:“馬克思在《大綱》中進行經濟學批判時,……對資本一般進行了概念的把握,展示了在資本發展中,自覺的個體從文明總體中重獲自由時間的成長過程。一句話概括,就是重溫作為文明的資本概念的發生史,從中發現自由時間主體的形成過程,這正是我們應該從《大綱》讀取的主要內容。”[2]28-29《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關于資本發展的自由時間和自覺的個體的一系列論述,與馬克思關于資本、世界歷史與共產主義三位一體的歷史圖式中的自由個性是完全一致、內在貫通的。

四、 結語

馬克思社會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資本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社會經濟史與經濟學說史的有機融合和完美創制,體現了他的“資本—社會”歷史理論演進歷程中日益成熟的自覺的“歷史—世界歷史”意識和批判的階級意識的具有歷史辯證法性質和張力的理論結構的基本特征。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歷史—世界歷史”意識和階級意識的內在貫通和有機統一,體現在作為馬克思一生黃金時代的《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這一經典文獻中。這是馬克思“資本—社會”歷史理論從根本上與把資本范疇和資本主義制度永恒化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整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區別開來的基本原因。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內田弘.新版《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M].王青,李萍,李海春,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第4版)[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41-42.

[4] 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M].何懷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龍治銘)

猜你喜歡
馬克思歷史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91福利片|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床戏一区| 久久国产香蕉|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毛片免费在线|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97se综合| jizz在线观看|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国产xx在线观看| 久综合日韩| 2022国产无码在线|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综合天天色|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精品色综合|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91原创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熟女视频91|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国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99在线小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亚洲成人在线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欧美a网站|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毛片免费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91蝌蚪窝| 99er精品视频|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日韩二区三区无|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www网站|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午夜视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