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倩



摘要:一名處于焦慮和抑郁狀態的初二男生,認為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而多次出現自殺想法和行為。在輔導中,心理教師通過治療師導向沙盤技術和短期焦點問句,幫助學生宣泄情緒,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期待和渴望;通過家校聯動進行危機干預,修復親子關系,完善并擴大其人際支持系統,幫助其探尋生涯的方向,發現自身的價值和生命意義。
關鍵詞:焦慮;抑郁;心理危機;生命意義;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7-0061-05
一、個案概況
小Z,14歲,初二男生,于北京出生。體形偏胖,戴著眼鏡,面部表情看起來較深沉。自述人多時會出現手抖、腿抖甚至心臟疼等癥狀。曾在小學六年級時被醫院診斷為焦慮和抑郁狀態,一直服藥。
小Z現在家庭成員為一家四口,家里有個妹妹6歲,上小學一年級。父親是4S店經理,媽媽從事藥品銷售工作。原來家住北京郊區,父母為了讓小Z到市區上學,在他上小學時搬家到現住址。在上小學前小Z經常與姥姥姥爺居住在一起。
小Z假期兩次嘗試過吃藥自殺,父母并沒有發現。前幾天嘗試過用刀抵在自己脖子上自殺,擦破點兒皮。小Z聲稱自己就是個廢物,活著沒有任何意義。
班主任反映:小Z在初一時狀態挺好的,自從初一下學期以來學習狀態逐漸變差,特別害怕上課老師叫他回答問題,跟同學交流也會表現得特別緊張,說話聲音極低。小Z有學習的動機和努力的行為,能基本完成學校的作業。初一時考試成績還不錯,初二開始成績下滑。
媽媽反映:小Z心思細膩,平時想得多說得少。在家里很少和父親交流,和媽媽關系還可以。過年的時候因為父親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小Z,小Z情緒激動,第一次與父親公然對抗。
二、分析與評估
(一)個性因素
小Z性格內向,心細敏感,在氣質類型的測評中是典型的抑郁質。小Z日常在生活和學習中容易受消極暗示,比如,總說自己狀態又受藥物影響了,在人多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不行,就是個廢物等。
小Z常常對家人、同學和老師察言觀色,謹言慎行,甚至選擇朋友都是精心物色。小Z總是會考慮別人感受,無意中給自己帶來了過多的思想負擔,但卻很少向別人表達。這使得小Z在人際交往中產生了焦慮和抑郁情緒。
(二)家庭因素
小Z自述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這是他自卑的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原因來自小Z的父親,父親從小Z小學三年級開始對他的學習成績不是很滿意,也對小Z在家里不怎么說話的性格感到窩火,經常罵他是個廢物,這不僅成為親子矛盾升級的導火索,更是小Z內心深處自卑感的重要來源。小Z說特別痛恨自己的父親,但很少向家里人表達自己的感受,近期情緒激烈時有種想殺了他的沖動。
小Z說姥爺理解自己,也經常鼓勵自己,并且姥爺講的道理自己能夠聽進去。感覺姥爺是自己內心最親近的人,但后來姥爺由于生病住院,很少能看見他,最終于小Z四年級時去世。
重要他人的離世已是小Z內心的重大創傷,而父親因為怕耽誤小Z學習,幾次阻止他探望姥爺,更加深了小Z與父親的矛盾。此外,小Z父親反對他想去當消防員的想法,讓小Z認為自己的夢想被踐踏了。
親子關系的長期對立,加上學習成績的不理想、夢想得不到支持引發了小Z的無價值感,加重了他的焦慮和抑郁狀態。
在對小Z做初步評估后,我與小Z制定了心理輔導的目標:改善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支持系統;解除危機狀態,找到合適的情緒調節途徑;發現生命意義感,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輔導過程
第一階段:完成親人告別,激發動力
小Z說前幾天嘗試過用刀抵在自己脖子上自殺,擦破點兒皮。我問他是什么阻止了發生更嚴重的后果,他說是因為姥爺。姥爺是小Z的重要他人,親人離世是一個創傷事件,而小Z在姥爺去世的時候因為疫情無法親自送別,內心有太多的情緒沒有得到宣泄。
我利用空椅子技術,將椅子放在小Z面前代表姥爺,請他表達出想對姥爺說的話。小Z在充分表達了對姥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父親曾經不讓他去看望姥爺的不滿后,壓抑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在我的引導下,小Z與“空椅姥爺”繼續展開對話,小Z說如果姥爺在這里,會讓他好好學習和生活,將來能有個穩定的工作和好前途。所以小Z在初一的時候學習非常努力,為了考得好成績曾經連續一周熬夜學習。姥爺雖然過世了,他仍是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
第二階段:呈現家庭關系,宣泄情緒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庭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通過來訪者在沙盤中擺放家庭成員的位置,能夠清晰明了地看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問題,以及家庭成員在這個系統中是如何互動的。
小Z認為自己現在的病是家庭問題所致,為了看到家庭系統對小Z造成的影響,我請小Z在沙盤里擺出自己的家庭成員(見圖1)。
離小Z最近的是過世的姥爺,其次是姥姥。小Z說父母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妹妹身上,父親對妹妹和對自己的態度很不一樣,同樣的事情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會遭到父親訓斥,而父親對妹妹就是和言和語。
我讓小Z把對父親的感受用沙具擺出來,小Z用蛇代表攻擊。我請小Z把對父親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小Z“為什么對我這么不公平……”,但聲音微弱,因為他說自己平時不會表達生氣。
于是我引導小Z練習,用能夠代表自己內心真正感受的語言力度表達。在練習的過程中,小Z和我講述了對父親痛恨的幾件事。在這個過程中,小Z對父親的感受從攻擊的蛇,轉而到憤怒的龍,最后變成了一只悲傷的鳥。
這是小Z人生第一次能夠有機會去充分地表達出內心壓抑的情緒,在得到接納和允許后,小Z反而降低了攻擊父親的沖動,轉而關注自己的內心。提及悲傷的感受,小Z說自己從小很懂事,家里經濟條件一般,他從小就為家操心,從各方面為他們省錢,但是從來沒有表達過。而父親卻覺得他一事無成,不僅說他是個廢物,還踐踏他想當消防員的夢想。
第三階段:用焦點解決問句挖掘生命意義,轉換視角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認為,面對問題任何人都不會無所作為,嘗試解決問題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反應。咨詢師在同理支持來訪者的同時,應激發來訪者看到自己已經在發揮作用的能量與取得的小成功,以及突破困境的小辦法。
在這一次咨詢中,小Z提及周末父親喝酒后向自己主動道歉,感到有些意外,對父親的恨意減少了很多。我用評量問句讓小Z評估了對父親的不良感受,發現評分從之前的10分降低到5或6分。但小Z現在仍然有自殺想法,在早讀的時候就會站在窗戶邊想活著有什么意義。我共情傾聽小Z的感受,并通過焦點問句,引導小Z轉換看問題的視角,看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尋找可以調解情緒的途徑。
以下為咨詢片段。
師:最近自殺的想法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小Z:今天早讀的時候,7點40那會兒。
師:當這個自殺念頭到來的時候,你會想一些什么?
小Z:我無法像一個正常人一樣。
師:當你覺得自己無法像一個正常人一樣時,你感覺怎么樣?
小Z:我討厭這個病。
師:然后呢?
小Z:我就想自殺,想找到一個解脫自己的方式。
師:你想要解脫,你會做些什么嗎?
小Z:我會走到窗戶邊上,打開窗戶。讓自己的腿下去。
師:當你想要這樣做的時候,并沒有真的去做,是什么阻止你這樣去做?
小Z:我想到我的姥爺和妹妹,就覺得不能這樣死了。
師: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姥爺和妹妹會怎樣呢?
小Z:我姥爺在世的話,肯定會很傷心。我妹妹也許會困惑我不在了,但時間長了就忘了。
師:你姥爺離開這么久了,你忘了嗎?
小Z:沒有,一直記得。
師:姥爺離開你,你從來沒有忘記,而且他深深地駐留在你心里。那你怎么就知道妹妹會很快把你忘了?
小Z:(思考)嗯,確實是,她應該也不會忘。
師:我感覺到你身上有一種特別強烈的責任感,即便在這么痛苦的情況下,都想著自己的家人,不愿意放棄自己。
小Z:是的,我從小就這樣,做什么都想著別人的感受。
師:就像你之前和我說的,你現在都會為家人考慮經濟問題,自己省著花錢。在你這樣的年齡階段特別難得。
小Z:是的,我會想到別人都想不到的那些。我總是想為家人、朋友做些什么。
師:所以,我能感覺到你身體里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強烈的責任感,一種是厭世情緒,兩種力量好像在打架。當厭世情緒出現的時候,責任感也會出現,把你從那種狀態里拉回來。
第四階段:危機干預,探討自殺意念,尋找支持資源
這一次咨詢是小Z突然來訪,他感覺自己想死的念頭揮之不去。我再次使用咨詢師導向沙盤技術引導來訪者去體驗自己的內心世界。來訪者在調整改變沙盤的過程能夠釋放無意識中的能量,使他們內心積壓已久的能量轉化到其他的區域,從而促使來訪者整體心理系統達到平衡,產生自我治愈和成長的效果。
小Z下課來到我的辦公室,自述腿軟,發抖,胸悶,上課劃了自己,堅定地說自己不想活了,下午完全無法堅持上課。我讓小Z用沙具代表他此刻內心的感受,小Z用“蜘蛛”代表自己的反感,“蛇”代表憤怒,“蝎子”代表憂慮。用“黑色的桶里有個斧頭”代表身體感受:胸悶。用刀代表自殺想法。(見圖2)
在我的引導下,小Z圍繞這些沙具開始講述,小Z自述人生沒有意義,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沒有價值感。認為自己學習不好,活著就沒有用。我問如果沙盤里出現什么,會讓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好一些?小Z放了兔子代表樂觀,植物代表積極,我引導小Z與積極意象進行對話,但最終他還是轉回到了自殺想法,圍繞無價值感,生命沒有意義之類的語言循環。我問小Z此刻身體的感覺,他用“沙漏”代表想哭但哭不出來的情緒。
我共情小Z的不容易,提及他“好像這么多年來一直壓抑著什么”。小Z說“是自卑,跟了我好多年。”小Z用“紅蛇”代表自卑,認為自己這輩子就是個失敗者,活著沒有意義。我問及生活中有沒有能夠讓他感受到有意義的人。小Z用天使代表老師,用笑著的貓代表班里的一個同學,說他們的陪伴會讓自己感受好一些(見圖3) 。
輔導結束時,我讓小Z評估當下的感受,他的難受程度從最開始的10分降低到7分,自述胸悶的感覺好一些了。離開時我握著小Z的手,給他支持和力量,并告訴他天使會一直在。讓小Z相信自己的智慧,接納自己目前的狀態。
第五階段:奇跡問句,建立支持系統,家校聯動
奇跡問句是短期焦點解決的代表問句之一,也是將會談思路從探討問題轉為思考解決之道的關鍵問句。一般問法如下:“假如今天晚上,你睡得很香甜,半夜奇跡發生了,你今天的問題解決了。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有什么不一樣,讓你知道奇跡發生了?”
這次輔導,小Z最開始還是與我講述自己的自殺想法和念頭,覺得自己沒什么留戀的了。上課劃自己手腕,并與班級一個厭食癥學生交流自殺的方式和途徑。但隨著對奇跡畫面的想象和描述,小Z發現能趕走自殺念頭的是考上好高中,得到家長認可的期待。雖然當下成績不理想,但依然渴望得到父親對自己努力過程的認可。
隨后,我約談了小Z的父母,并與班主任一起交流了小Z的狀態。小Z父親在得知小Z的內心感受后,承認自己平時情緒太沖動,給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表示想要調整但缺乏方法。我建議小Z的父母學會共情,接納孩子,給予他欣賞認同,并支持其夢想發展。
最后,為了保證小Z的安全,我請小Z父母簽署了生命安全協議書。
第六階段:修復關系,探討生涯夢想,看到希望
小Z告訴我,最近他和父親進行了一次深度溝通,這是他人生第一次主動嘗試與父親說出心里的感受。他自述為了這一天的到來計劃了有一個月的時間,還提前寫了一封信,要父親先學會傾聽。小Z稱這次溝通后感覺自己舒服多了,長久以來的心結徹底打開。小Z說自己擔心期中考試,自述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父母只看分數不看自己努力的過程,由此覺得人生沒什么意義。我與他談及人生的意義,小Z說自己不想平凡度過此生,還是想當消防員,喜歡助人。
對于小Z第一次敢于主動與父親溝通,我給予了很大的認可,稱贊他具有細心、有規劃、善于解決問題的優點。談及人生意義,我與他探討了消防員的夢想對于他的重要性,肯定了他喜歡助人、勇敢、忘我的可貴品質,并探討了父親為何阻止他追求夢想的原因,也得到了小Z的理解。我還與他一起尋找可以替代消防員這個夢想的其他可能性,根據小Z的性格特點,他確定了自己未來生涯的方向——心理學和哲學。
隨后,我引導小Z繪制他的人際支持系統圖。在他的支持系統中,第一位是外班一個女生,第二位是姥爺,第三位爺爺,第四位是老師,有心理教師、班主任和年級主任,第五位是班級兩個同學,第六位是妹妹,第七位是奶奶,第八位是母親,第九位是父親。小Z說媽媽現在對他關注多了,而父親也開始有了變化,學習傾聽自己。
在繪制完系統圖以后,小Z感受到自己擁有很多支持和溫暖的人際關系。接著,我讓小Z把他們的優點列出來,引導小Z看到這些支持者的優點其實折射的是自己的優勢和價值,小Z點頭表示認可。離開咨詢室的時候,小Z借了兩本心理學書,表示想要研讀。
四、效果與反思
(一)輔導效果
小Z與父親長期以來的矛盾解決了,他開始了與父親有效溝通的第一步。他在學校里的朋友多了起來,情緒不佳的時候能夠主動聯系同學傾訴。此外,班主任、年級主任對小Z的狀態關注有加,在他探索夢想的道路上也給予了很好的建議。
后來,放假了小Z沒來咨詢,父母還帶著小Z和妹妹外出旅行,增進家庭成員間的親密感。雖然小Z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真正走出抑郁的狀態,但相信在小Z父母和他自己的努力下,小Z會逐漸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二)輔導反思
在小Z的心理輔導個案中,生命的無價值感表面上是因為學業成績不良,實際上是家庭不當的教養方式導致的親子沖突,造成小Z長期以來壓抑在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所致,小Z對自我多年的不斷否定和攻擊引發抑郁和焦慮。
在輔導的最初階段,因為小Z內向、不善表達情緒的特點,輔導教師幫小Z充分宣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憤怒的背后是委屈和無力感,當小Z釋放出內心的深層情緒后,才可能得以療愈。這一過程是通過沙盤游戲進行的,沙盤游戲能夠很快呈現出來訪者無意識的內心世界,而在這一部分應該給予小Z更多的時間去體驗,但由于學校輔導時間有限,結束得有點匆忙。
小Z因從小常被父親批評是“廢物”,自我價值感特別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小Z用功甚至過度學習,認為取得好成績才是人生的意義,表面上是為了完成姥爺的遺愿,實則內心一直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他夢想從事消防員等助人的職業,認為即便犧牲自己也是值得的,這也是來訪者內心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得到大家認可的精神寄托。因為小Z認為優秀而閃光的自己才是有價值的,而真正普通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人本主義提到了絕對價值,指的是我們人作為人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需要附加任何條件。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賦予的價值是相對價值,也就是說這種價值是有條件的,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只有當我們優秀了才有價值,表現不好就沒有價值。要幫助孩子認可自己生命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而不是依附于成績等外在評價,這一點對于教育者,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郭豐波,楊子陽,高碧瑩.青少年親子依戀對非自殺性自傷的影響: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1,9(12):705-712.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