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夢
摘要:加強中小學生涯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重要舉措,上海田家炳中學在探索適合高中生生涯發展的實踐研究中發現,“沉浸式”的生涯活動具有顯著的效果。這類生涯活動通過營造真實情景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具有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優勢。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探索和實踐中認識自我,拓展生涯視野,形成對社會各行業的理解和尊重,初步規劃合理的人生發展路徑,明晰未來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沉浸式生涯活動;生涯教育;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7-0066-04
一、“沉浸式”生涯活動的特點
“沉浸”是指完全投入某種情境或思想活動中,全神貫注于某種事物。
“沉浸式”的活動是指打造或模擬真實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全情投入,過濾無關知覺,達成融合體驗,獲得充分的心理愉悅,從而獲得“沉浸式”的體驗。
“沉浸式”生涯活動是指通過營造真實情景,使學生融入生涯探索的世界,將注意力全然聚焦生涯探索和生涯發展的世界中,不被外界事務所干擾,如同置身職場世界,深入職業探索的核心。
“沉浸式”生涯活動目前包含研職行動、職業體驗、校園模擬招聘、職業沙龍和家長大講堂等幾項生涯活動。具體來說,它有以下特點。
引導學生充分進入職業角色,以職場人的視角看待問題,看待自我的發展,融入真實情景領悟自身發展的需求,從而產生對社會和職業的深度思考。沉浸式活動設計指向真實社會情景,指向學生未來生涯發展的真實需求,是真實而富有意義的活動設計。
打破時空限制,拓展學生視野。常規課堂中40分鐘課程或活動,以班主任或心理教師的講解為主,講授內容局限于職業和專業的通識類理論和方法,學生難以真正了解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和專業的具體信息。
一方面,因為職業探索和專業探索對與之相關專業的要求較高,教師難以兼顧。另一方面,常規教學受到時間、空間和資源的限制,學生無法接觸到真實的職業世界。這導致他們對職業的認識往往局限于一些關鍵詞上,例如程序人“禿頭”“高薪”,醫生“穩定”“白衣天使”等。
“沉浸式”生涯活動的意義在于帶領學生走進真實場景,打破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寒暑假、休息日等,設計多元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真實情景的體驗中開拓視野。
二、“沉浸式”生涯活動的目標
引領學生“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開展校風建設,我校致力于推動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把握人生方向、超越自我;樹立遠大理想,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成就自我。
(一)引導學生自我探索,使其認識自我
自我探索是生涯發展的核心要求,“沉浸式”生涯活動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了解自身興趣、能力特點、個性特征以及職業價值觀,發展積極的自我概念和生涯規劃意識。學生進入真實情景的生涯活動,隨著活動的開展,教師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索自身特點和價值,引發學生在實踐中自我反思,促進學生的成長和多元的自我理解。
(二)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使其超越自我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認為,超越自我包含了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文化,以及人在其中所處角色的探索和理解,心理學家認為自我超越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人生,更有意義地去生活。
學生通過“沉浸式”的生涯活動,切實地融入職業社會,走進社會,走進職場。在真實情景中學生可以更為深刻地理解自己在當下社會的角色和位置,認識個人與社會,當下與未來的關系。活動讓學生理解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特點,了解社會分工的發展動態及不同職業的專業素養要求,從而幫助他們形成對社會各行各業的尊重和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生,實現自我的超越。
(三)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其成就自我
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生涯輔導是一個幫助學生培養愛國之心的重要路徑,教師在生涯活動中進行思政滲透。鼓勵學生平衡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乃至國家發展的需求,制定合適的學業發展、自我發展的目標,努力發展自我回饋社會、回饋國家。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時代的使命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理想和價值信念,在自我發展、回饋社會中成就自我。
三、“沉浸式”生涯活動的開展策略
(一)突出主體,激發學生參與主動性
學生是參與活動的主體。活動的設計摒棄了理論的灌輸和講解,以學生沉浸式進入真實場景為主,當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困惑,教師提供方法的指導,而解決問題的主體依然是學生,杜絕了學生在活動中只是觀察者、聽眾的可能。
例如,在校園模擬招聘活動中,學生需要自行制作簡歷,了解職業信息,模擬求職者的角色,需要完成應聘的所有步驟,不可只是觀察別人面試。他們進入求職應聘的情景中,當學生發現自己能夠依據興趣自主選擇和實踐,活動可以極大激發他們參與的內驅力和主動性。
學生是活動設計與實施的主體。活動前期設計時廣泛調研學生需要和生涯發展實況,結合學校特色,由教師完成活動初步設計。隨后邀請班級代表開展頭腦風暴活動,將思路與具體方案落實到細節。在與學生的討論中,各班級選擇一批學生代表,組建學生隊伍,協助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學生成為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這樣能激發其主觀能動性、責任心、探索和創造的動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任務驅動,提高學生活動投入度
“沉浸式”生涯活動需一定的任務指引,使學生體驗有章法、學習有方向,避免進入職場或模擬職場情景時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任務為學生指明了體驗和實踐的方向,因此在設計任務時需貫穿活動的目標與意義。
學生帶著任務進入沉浸式活動中,能發揮個人的主體性與自主性,提高學生對活動的投入度。例如在一日職業體驗活動中,學生走進真實職場觀摩、跟崗,與職場人互動,學生依據任務單要求可以有目標地觀摩,有方向地向職場人請教,有邏輯地分析職業特點。明確的、有指向性的任務驅動,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激發對活動的興趣,充分發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尊重差異,促進學生個性化生涯發展
學生的生涯目標、生涯選擇各有特點,如果采取同一性較高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系列生涯活動的開展充分尊重學生差異,設計個性化的輔導方案。
在活動開展前先要充分調研學生的需要,有的學生偏文、有的偏理,有的喜歡金融,有的喜歡計算機,有的則對教師或醫生職業感興趣。
然后結合學生發展差異和個性化的需求,設置差異性的活動體驗內容和活動形式。例如在職業沙龍活動中,邀請了12位職場精英,帶著30多個學生感興趣的崗位進入校園,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們經過自我特點分析后可以與2~3位職場精英深入交談職業特點、職場現狀、職業前景等。這樣既遵循了尊重差異的原則,又能最大程度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保證趣味性,激發學生好奇心
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極具趣味性的活動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同時,也給學生的高中學業生涯帶來一抹亮色,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學業壓力。
“沉浸式”活動本身極具趣味性,在活動設計和開展中要注意增加一定的儀式感、氛圍感,落實好每個細節。例如在模擬招聘會中請學生代表著正裝,請職場嘉賓著職業服裝,在職業體驗分享報告中學生演繹體驗崗位的員工,穿著工裝。活動的這些設計能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沉浸式”情景中,也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
(五)注重連貫性和進階性,促進學生螺旋式發展
從高一到高三學生面臨的生涯議題是不同的,學生生涯發展需求隨著身心、閱歷不斷發展變化。
高一主要是生涯適應和學科選擇,因此邀請學長開展生涯講堂,寒假期間開始走進高校。
高二年級開始進入職場,充分了解職業和社會,開展職業體驗和模擬招聘。
高三面臨的是生涯決策,由骨干教師和家長為他們保駕護航。
依據學生的發展需要精準設計活動,精細化設置相應學段的發展目標,使學生的生涯成熟度、對社會的理解、自我的規劃能力等能螺旋式上升。
(六)反饋與評估,夯實活動成效
活動結束后,依據學生任務單完成情況,小組展示情況,學生分享感悟并撰寫個人反思,教師對學生參與活動進行反饋。反饋包含活動中積極的表現和有待提高的部分,對表現特別優異的學生或小組采取獎勵措施。
活動反饋幫助學生更準確地了解自身情況,明確調整過的方向,學生在小組反饋中互相學習在活動中總結的經驗。
依據活動開展情況、學生參與情況、學生滿意度調查等,對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在評估中發現“模擬招聘會”“職業沙龍”“職業體驗”等活動具有較好的滿意度。活動評估可以保證活動效果,也為活動的改良提供思路。
(七)整合資源,擴大活動輻射面
校友、家長是學校探索生涯教育協同育人的有效資源,邀請校友和部分家長參加活動,從學生生涯發展特點和需求出發,能在學業規劃、生涯咨詢、職業輔導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邀請畢業生成為學生的指導老師,優秀的畢業生不僅有高效的學習方法也有豐富的職場經驗,他們對高中生一方面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學生應對高中學業和生活的信心。
家委會推薦優秀家長進入校園,提供職業信息,能為學生的生涯發展答疑解惑、保駕護航。學校邀請社區指導老師進入學校,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信息,學生可以咨詢個性化的問題,嘉賓們為學生一一解答。家長和社區教師的加入提高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效性,擴大了活動的輻射面。
四、“沉浸式”生涯活動的開展實效
(一)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營造了熱烈的生涯探索氛圍
學校開展的系列生涯活動,使生涯發展這個議題深入每個學生的心中,在學校營造了熱烈的生涯探索氛圍。學生們在課后主動討論以后的職業發展,自發用游戲的形式開始職業角色扮演。
在申報研究性課題、選擇研究生涯發展主體的課題時,高一的學生正在醞釀“興趣如何促進職業發展”的課題,高二的學生們開展了“高中生生涯發展水平研究”,高三的學生在練習面試禮儀,學習面試技巧。
豐富多彩的生涯活動啟發了學生對未來的思考,紛紛嘗試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二)組建學生隊伍,鍛煉了學生組織協調能力
學校已經培養了一批學生生涯輔導骨干學生,他們接受基礎生涯知識的培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可以為生涯活動的設計出謀劃策。組織協調班級同學開展生涯主題班會,在“沉浸式”職業生涯系列活動中協助教師落實活動方案,在一次次的試練中,他們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和領導力得到很多鍛煉。
(三)引導自我認識,促進學生明晰了發展目標
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學生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將興趣、能力特點、個性特征和職業價值觀與理想職業相匹配,而在不斷澄清理想職業的特點與發展前景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明晰自我特點與生涯目標,不斷發展自我潛能和優勢,增加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四)幫助接軌社會,提升了學生社會適應力
沉浸式職業生涯活動以實踐的形式展開,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走進真實情景,與社會接軌,與社會零距離接觸。沉浸式生涯活動與校外單位、機構合作,為學生拓寬視野,提供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的空間。進入真實情景,學生以職場人的角色去體驗和感悟,看到具體的工作環節,不再只用某個關鍵詞來定義職業和社會領域,使他們對社會的理解更為具體和深刻。
(五)感知社會變遷,培養了學生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時代的洪流中,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從職業的視角看社會變遷、國家發展,學生們深刻感受到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家的各種變化和人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
在走進職場、走進社會時,看到職場不易,職業生活雖豐富卻也不易,形成對社會和行業的尊重和理解,提升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
在大思政背景下,職業教育不僅僅是認識職業,也培養學生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對民族發展的使命感。
五、反思與展望
(一)開發適切的資源,保障活動效果
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需要更為豐富的社會資源,需要注重資源的適切性。社會實踐基地提供的崗位一般有專業人士帶領、講解和指導。然而基地資源有限,為了讓學生有更為多樣化的選擇,我們嘗試挖掘了不少的家長資源。而在使用家長資源時,需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例如帶領學生進行職業體驗時,家長需要具備一定的引導能力乃至生涯輔導的基本知識。部分家長不具備社會實踐中的生涯輔導知識,學生如果缺乏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索能力,那么他們的職業體驗容易流于走馬觀花,參與活動也勢必感觸不深,因此開發家長資源時需要關注家長的特點以及有針對性地做好家長培訓工作。
(二)促進情感的生成,引導學生與職場人物共情
活動能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邊界,而要獲得對社會和職業更深層的理解和尊重,觸動心靈,則需要情感的生成。活動要注重引導學生與相關職業的職場人共情,產生情感共鳴。
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職業的特點,明白社會工作的不易,有效形成對社會各界工作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活動的投入程度、感悟和記憶,升華沉浸式生涯體驗活動的意義。因此在活動設計中需要關注學生的感受,可以在活動結束后分享感受、情感體驗,也可以事先鋪墊職業的相關信息,以便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內在力量。
(三)注重“未來”的概念,強化活動與未來發展的聯結
部分學生以游戲的心態參與活動,對新穎的活動感到好奇,只是單純地體驗活動本身。缺少對自我發展、未來規劃的思考,沒有有意識地將當下的體驗與生涯發展關聯,缺少未來意識和規劃意識。活動需要強化“未來已來”的概念,推動學生思考未來和當下的聯結,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僅僅是將其當作一次有趣的活動,而是要挖掘活動背后的意義,在實踐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
參考文獻
[1]景娟娟.國外沉浸體驗研究述評[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3):54-58.
[2]于曉琳,王姝嫻.自我同一性對高中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積極心理資本與生涯適應力的鏈式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3,11(5):291-300.
[3]弗蘭克爾.無意義生活之痛苦[M].朱曉權,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4]沈之菲,楊彥平.上海高中學校生涯輔導工作的現狀和對策建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23):23-29.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