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
摘要:抑郁是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熱點話題,但鮮有從美術生視角出發的抑郁研究。關注當前美術教育下,美術生因學習美術所面臨的偏見、成本、壓力、考試亂象、抑郁崇拜同美術生抑郁間的密切聯系,并提出一些建議以減少偏見的發生,能減輕美術生的學業壓力,進而實現預防美術生抑郁的目標。
關鍵詞:美術生;抑郁;預防建議;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7-0070-04
抑郁是一種持續性心境低落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動機減退、興趣喪失、感到無價值感和無意義感。近年來,抑郁問題的社會關注度持續升高。
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心理問題的高發期,一項專門針對高中美術生的研究顯示,18.7%的美術生心理狀態欠佳或有心理問題傾向,8.4%的美術生則存在嚴重心理問題[1]。隨著普通高考報名人數逐年上升、難度加大,愈來愈多的學生走上了美術高考的道路,美術特長生在中學生中的人數逐年增多[2],但美術生作為一類特殊學生,在“以分數為王”的普通學校中常是被忽視的存在,產生了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
本文對美術生的抑郁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預防性的建議。
一、美術生抑郁成因分析
抑郁成因通常包括個體心理特質、遺傳因素與社會因素三個主要方面。鑒于遺傳因素的不可干預性與個體心理特質的差異性,本文對美術生抑郁成因的分析主要著眼于社會因素。
(一)偏見現象
偏見是人們以有誤或不充分的經驗與知識為根據,對特定群體、事件或人物的某些特征進行概括,形成的各種范疇和刻板印象。偏見有多種表現形式,就教師偏見而言,有外貌偏見、性別偏見、種族偏見和學習成就偏見等[3]。
美術生遭受的偏見主要是對于其文化學習能力與成績的質疑,這種偏見屬于學習成就偏見,其產生既有美術生文化課錄取分數低的客觀因素,也有偏見者因個人經驗而產生的主觀因素。研究表明,教師偏見與學生的焦慮、抑郁程度顯著正相關[4],這可能是因為偏見易使承受偏見者產生消極負面的心理體驗,并將他人的負面評價作為標簽來標志自己和自己的行為,形成負性循環,進而增加抑郁風險。在美術生身上,外界的學習成就偏見導致他們對自身能力的懷疑與自卑心理,漸漸地,這種負性信念泛化,影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增加了他們的抑郁風險。
(二)學業壓力
學業成績在我國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時至今日,優秀的學業成績仍是我國青少年重要的追求目標。社會文化氛圍對于學業成績的高要求在教育實踐中轉變為書山題海,致使學生感到高強度的學業壓力。
研究發現,學業壓力是我國青少年關鍵性的壓力來源,是引發青少年抑郁的危險因素[5],學生的學業壓力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學生的抑郁,特別是對于低水平同伴支持的學生[6],而大多數美術生不太懂得怎樣經營朋友關系[7],這意味著他們屬于低水平同伴支持的學生。此外,美術生與普通中學生在學業任務上最顯著的區別在于美術生需要在兼顧文化課程的同時學習美術技能。這意味著美術特長生承受著來自文化課程與美術特長學習的雙重學業壓力,他們的學習負擔更重、學習時間更長、課外時間更少,而課外活動時間的減少也與學生的抑郁問題顯著相關[8]。就上述而言,美術生的抑郁風險比普通學生更高。
(三)美考亂象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精神文明需求的增長,社會對于美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上升,美術高考逐年火熱。近年來,人們漸漸意識到了美術高考的亂象。就當下美術高考而言,存在著考試內容與形式僵化、功利取向[9]、校考混亂、收費高昂[10]等問題亂象。
以校考混亂為例,各省的美術類院校與綜合院校對美術專業人才的選拔標準并不統一,各個院校的考核內容、考核費用、考核時間差異極大。這種考試類似于研究生考試,由各校自主命題,考生自主擇校報名,無形中加大了美術生的壓力。為了進入理想院校,美術生往往需要提前進行額外的有針對性學習與信息收集,增加了他們的考試成本。
此外,各院校間的考點設置與考試時間安排存在沖突的可能性,異地偏遠考生還需要長途奔襲異地赴考,有時還會出現兩所心儀學校考試時間沖突的情況。美術高考的種種問題亂象無疑增加了美術生的心理健康風險。
(四)朋輩壓力
朋輩壓力是指同輩(與自己年齡、興趣、態度、所處環境相似的個體)取得的成就給個體帶來的心理壓力。美術生重要的朋輩壓力來源是同畫室同學間在繪畫水平上的比較。一個人繪畫水平的高低,與其興趣和天賦密切相關,但僅有興趣沒有天賦是不行的,要想在美術上取得發展與成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美術天賦[11]。美術天賦是指在沒有學習美術之前,天生的對美術的一種理解力和創造力。
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些剛接觸美術訓練的同學,短期內就在繪畫技術與創造內容上展現出較高的美術天賦,甚至在不久后超越一部分有繪畫基礎的同學。面對此種情況,同畫室的學生極易感受到來自朋輩的巨大壓力。但藝術特殊的學科屬性注定了“天賦”在美術學習中的重要性,美術生間的朋輩壓力難以簡單通過“努力”去取得平衡。
(五)高昂成本
美術生高昂的學習成本長期以來飽受爭議,不少一線教育者都將美術生沉重的經濟負擔視為造成其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12-13]。美術學習成本高昂已是不爭的事實。
首先,繪畫是一種操作性技能,需要大量的重復性練習,許多畫材昂貴且不可重復使用。
其次,各個院校的美術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同,美術生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額外培訓,此類培訓價格不菲,短短半年的美術集訓費用至少也是數萬,對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最后,美術生文化成績普遍堪憂,為了能夠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績,不少家長還會再花費一筆錢來對孩子的文化課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而這僅僅是美術學習的顯性經濟成本,此外還有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性成本,比如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美術生在美術學習上投入的成本越多,內心的壓力也就越大,如果他們沒有取得預期成就,就會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負罪感,增加抑郁風險。
(六)抑郁崇拜
崇拜是個人對其喜好的人或事物的情感依戀和社會認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中學生正處于自我發展整合期,崇拜現象在這一時期十分常見。這是因為中學生身心尚未成熟,他們通過偶像崇拜來應對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在否定自我的同時尋找一種新的情感依托與表現,進而獲得一種自我獨立感。
美術生的“崇拜”有其特殊性,他們不是簡單的偶像崇拜,而是對偶像特質屬性的崇拜。首先,美術生的學習偶像本身多具有抑郁特質。由于美術學習的需要,美術生會接觸到大量藝術家,許多藝術家如席勒、梵高、丟勒、蒙克等,他們的作品傳遞出明顯的抑郁感,其生平經歷也因抑郁而極富傳奇色彩。其次,由于藝術創作的特殊性,美術生容易將抑郁視為一種“天賦”和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更有甚者將抑郁視為美術家成才的必備屬性,由對偶像的崇拜轉變為對偶像特質屬性的崇拜,表現為部分美術生以“抑郁”標榜自己的獨特性,遭遇一點刺激就顧影自憐。最后,由于“美術生”的標簽美術生極易抱團取暖形成“小圈子”,使得對抑郁屬性的崇拜在其內部快速地傳播開來。
二、美術生抑郁預防建議
目前,抑郁的干預與治療以心理輔導和藥物治療為主,但心理輔導費用較高,藥物治療則可能產生副作用,且二者均難以達到根治。因此,對于美術生抑郁問題學校要秉承“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以預防為主,干預為輔。綜合上述美術生抑郁原因,我認為以下舉措可以有效預防美術生抑郁。
(一)端正美育思想,避免偏見現象
偏見的產生與個體錯誤或不充分的經驗有關,人們對美術生的偏見很大程度上源于落后的教育思想觀念,所以提升人們的教育思想觀念,使他們意識到美育的重要性,就能減少對于美術生的偏見。
在學校中,學校管理者與教育者必須要認識到美育在綜合素質中起綜合性、協調性的樞紐作用,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要端正自己的美育思想,樹立正確的美育觀念。教師對美術生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而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應一視同仁對待美術生與文化生,為美術生也提供表現機會。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迅猛發展的時期,渴望關注與自我展示,美術生也不例外。教師可以組織黑板報設計、教室美化等與美術相關的活動,讓美術生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收獲贊揚和肯定,從而預防美術生抑郁的發生。
(二)協調學業任務,減輕美術生負擔
美術生既要學習文化知識,又要進行美術練習,常常面臨學業任務沖突與過重的問題。為了確保美術生在美術練習和文化學習之間取得平衡,減輕美術生的學業負擔,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美術升學班,將同一年級分散的美術生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管理。美術班的任課教師需要了解美術生基本的升學要求與心理特點,理解他們的特殊性,避免對美術生產生偏見。
同時,學校要鼓勵美術班科任教師開展跨學科合作,加強美術班教師間的合作與溝通,引導他們共同規劃美術班文化課程,制定詳細的課程計劃,對美術生的文化學習與美術訓練進行科學地權衡取舍,避免二者的沖突,切實減輕美術生的學業負擔。
(三)健全學校美育,降低美術學習成本
美術升學的高額成本主要集中在集訓期間的培訓費和衣食住行的花銷上。假如美術生能夠留在自己的學校進行美術集訓,不僅可以兼顧文化課程的學習,還能大幅地降低美術學習的成本,但許多學校美術教育力量薄弱,在培訓時美術生就不得不離校求學,學習成本大幅上升。
因此,學校可以加強美術教育師資力量的培養與提高,引入專業美術教育人才,提高美術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質量,創建學校美術集訓中心,為學生提供更為便捷實用的資源與工具。同時在校園開展美育活動與比賽,營造美育氛圍,吸引美術生留校培訓,降低他們的學習成本。
(四)提升家校合作,共同構建預防機制
預防美術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單單是學校的職責,家長在其中也應當扮演重要角色,提升家校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家校合作,首要的是樹立開放式的辦學理念,將家長看作學校辦學的幫助者、支持者與合作者。
在美術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上,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心理講座幫助家長了解中學階段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簡單對策,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家長在家校合作上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心理測量,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向家長反饋,而家長們則可以通過家長委員會分享自己成功的教育經驗,積極協助學校開展心理工作。另外,學校與家長溝通時,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采用QQ、微信、釘釘視頻等途徑,做到及時高效的信息傳遞。
(五)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預防美術生抑郁問題
想要通過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來預防美術生的抑郁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要符合美術生的實際情況。綜合上文對美術生抑郁成因的分析,對于美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有三:第一,增強美術生的自信心,提升他們在文化學習上的成就感。第二,幫助美術生識別壓力源,分享相應的壓力應對策略。第三,加強美術生的榜樣教育,發揮榜樣的積極力量。
此外,心理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兩個時間點。一是藝考前,對美術生而言,藝考是與高考同樣重要的考試,藝考臨近時美術生壓力倍增,故藝考前要幫助美術生調整過度焦慮的情緒[14]。二是美術集訓后,美術生從高二暑假開始就會脫離校園環境,在校外畫室進行半年的純美術集訓,直到藝考結束后才返回學校學習文化課程。返校后美術生容易出現適應不良的問題,需要心理教師的幫助。
三、結語
總之,美術生是一類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的處境與文化生不同,“一刀切式”的管理與教育,不符合他們的實際需要。隨著美術生群體的不斷擴大,我們有必要對這一群體開展更多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曉華.高中美術生自我意識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校園心理,2016,14(5):298-301.
[2]于成春.藝考改革還需慎思謹行[J].中國美術,2019,52(1):11.
[3]翁紅波.重新理解教師偏見[J].上海教育科研,2017,366(11):19-23.
[4]顧曼麗,姜茂敏,李志祥,等.教師偏見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焦慮、抑郁的影響[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3,40(5):380-385.
[5]陳慧,鄧慧華,鐘萍,等.青少年早期的抑郁與生活事件的交叉滯后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1):80-83.
[6]李海壘,張文新.青少年的學業壓力與抑郁:同伴支持的緩沖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172(10):87-91.
[7]楊曉紅.淺談高中美術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對策[J].考試周刊,2021(7):160-161.
[8]李海英,郭菲,黃崢,等.課外時間分配與父母陪伴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2):357-361.
[9]張建軍.基于繪畫寫實觀念主導下的當前美術高考的局限性初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0):75,80.
[10]郝辰,陳海鵬.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江蘇省美術類高考現狀分析[J].考試周刊,2020(18):157-158.
[11]羅金遠.美術高考生應當思考什么[J].中國高等教育,2011,454(Z1):60.
[12]潘瑞.高中美術生的心理輔導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2(13):71-73.
[13]南嘯.淺談高中美術學生藝考前心理調適策略[J].考試周刊,2019(98):153-154.
[14]黃耿東.高中美術藝考生的應考心理分析及調適[J].教學與管理,2022,866(1):35-37.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