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彬

班會背景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航天員景海鵬、桂海潮、朱楊柱懷揣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夢想飛向太空。中國航天人滿懷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果,也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雖然已經經歷過重重考驗,但面對容量大、難度大、任務重的高中學業,難免會出現學習意志不夠堅定等問題,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狀態。筆者借助中國飛天史和航天英雄的故事,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學習意志,培養創新意識,鑄就拼搏精神。
班會目標
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史,學習載人航天精神,并將其融入高中學習生活中,讓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創新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等。
班會準備
和學生溝通交流中國航天史及航天精神;搜集、制作關于載人飛船、宇航員及航天精神的視頻;搜集視頻、音樂、文字等材料制作課件;邀請衛星發射基地的工作人員參與研討并講解。
班會過程
環節一 千年之夢,浪漫成真
師:北京時間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飛向太空。就在一年之前,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教師帶領學生觀看中國首部8K超高清太空短片《飛躍蒼穹》,與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一起,沉浸式體驗在軌精彩瞬間。
師:看到唯美的太空美景,你是否也曾有過飛天夢?中國人的飛天夢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同學們了解中國的航天史嗎?
生:飛天,大概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所追求的夢想。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把古人對飛天夢的豐富想象具體化、形象化。在精美的敦煌壁畫里,飛天以其多樣化的造型,令觀者欣賞、感動和渴望,我想這應該是中國人飛天夢開始的地方。回望三十載飛天路,我們把漫游太空的美麗幻想譜寫成了紀實的詩篇,從1999年我國發射“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到2003年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再到2023年“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我國已有18名航天英雄進入太空,在航天領域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
師:古人因為對神秘的太空世界產生向往,所以在心里埋下了飛天夢想的種子。從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萬戶飛天的傳說到“東方紅一號”“神舟”“北斗”“嫦娥”,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如浩蕩長河,從未停歇。正是有了飛天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使遙不可及的夢想得以實現!正如航天英雄王亞平所說:“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是只要你努力,總有一天你能觸摸到它。作為年輕人,我們一定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
請同學們在飛天卡上寫下關于高考的“飛天夢”。夢想沒有偉大與渺小之分,夢想可以是你想成為的人,可以是階段性目標,記得寫下達成時間及要求。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短片《飛躍蒼穹》導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中國人實現飛天夢的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敢于有夢”的意識。
環節二 吃苦奮斗,航天精神
學生活動:大象鼻子轉圈。
活動要求:背著裝滿書的書包(書包的重量大概是20公斤),右手捏住鼻子,左手從臂彎穿過,順時針轉20圈,再逆時針轉20圈,然后10秒內在黑板上寫下“我的飛天夢”幾個字。
挑選學生上臺演示,并談談自己的想法。
衛星發射基地人員:下面由我來講解如何成為一名航天員。你首先需要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或科研院所的航天飛行工程師,又或者是科研單位的載荷專家。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艱苦訓練,有數百小時以上的“駕齡”,成功處理過空中緊急情況,才有可能通過最初的篩選。人員淘汰比達100:1。通過選拔后,航天員的訓練才正式開啟。中國航天員的訓練項目共有8大類,200多個項目,其中一項是超重耐力訓練,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你將承受8倍于身體重量的壓迫,同時還要做出預定動作,并回答問題。你的肌肉會嚴重變形,呼吸急促,眼淚橫飛,當然你可以選擇按下紅色按鈕停止訓練,但這個紅色按鈕20多年來無人觸碰。除了身體素質訓練,他們還要接受心理素質的訓練,學習專業知識,如天文學、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原理、醫學、動植物學等,野外求生也是必修課之一。這樣的訓練會持續3—5年,即便你經受住了一切考驗,你也可能長期作為備份航天員,直到退役也無法進入太空,但你所做的貢獻無疑是載人航天事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師:偉大的事業催生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享載人航天精神的內涵。
小組發言結束后,教師總結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一:隨著“神舟十六號”的成功發射,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又開啟了新的篇章。從“東方紅一號”到載人航天飛船,再到宇宙空間站,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以老一輩航天人為榜樣,經受了極為嚴苛的訓練,即使面部肌肉變形,呼吸極度困難,他們也從未按下紅色暫停按鈕,體現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
航天精神二:載人航天事業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的事業。廣大航天人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展現了義無反顧的戰斗精神。
航天精神三:對于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大難題,我國幾乎是從零開始的。即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地提出了設計并制造能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的設想。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說:“我們不想重復國外的老路,為的是奮力追趕拉大的差距。”面對全新領域和一系列尖端難題,航天人日夜兼程不停攻關,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事實證明,“特別能攻關”的載人航天精神一直孕育在中國航天工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
航天精神四:同學們都認識“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他是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之一。56歲的他已備戰23年,卻多次落選飛天任務,他的心中也有遺憾,但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整體發展,他沒有怨言,依舊投身于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正如他所說:“不管主份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神舟十五號”順利返回出艙,他說出了那句響徹寰宇的話:“無論年齡多大,能夠被祖國需要,就是最幸福的。”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也是航天精神之一。
師:我國載人航天精神可以總結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個世界屬于新時代正處在奮斗中的青年一代,同學們要學習航天精神,學習航天員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探索創新、自我奉獻的精神,只有培養自己勇于追夢的斗志,才能完成屬于自己的“飛天夢”,完成新時代的中國夢。
接下來,請同學們為自己的“飛天夢”賦能,將自己認為實現“飛天夢”所需要的優秀品質寫在“飛天夢”卡片上。
教師總結提煉高考“飛天夢”所必備的優秀品質,并寫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活動“大象鼻子轉圈”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可以讓他們深度體驗航天人高壓訓練的過程。由衛星發射基地工作人員講解如何成為一名宇航員,引導學生思考何為載人航天精神,培養學生勇于追夢的意識。
環節三 逐夢九天,奔赴夢想
觀看“神舟十六號”發射視頻及《北京日報》記者提問航天員桂海潮的視頻。
師:聽完航天員桂海潮的講話,大家有何感想?可以結合大家對他的了解來說。
生1:在桂海潮高二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影響他人生軌跡的大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那一天,他在心里立下志愿,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飛到天上去。立下這個志愿后,桂海潮開始了廢寢忘食的學習。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高考時,他一舉奪得施甸縣理科第一名。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他填報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他的成功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樹立夢想或許很容易,但堅持很難。我們要向桂海潮學習,追求夢想,不停努力,堅持不懈。
生2:桂海潮以一名高校老師的身份加入航天員隊伍,可想而知他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努力,更令人欽佩的是他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他說在航天員大隊門口,有一位特殊而神圣的“哨兵”,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它都矗立在那里,它就是“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八個大字。從桂海潮身上我學習到,在追夢路上,心有所信,方能遠行。信仰、信念、信心在任何時候都無比重要,有了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我們必將奮勇向前,愈戰愈勇。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背后的故事為背景,啟發學生認識到勤奮比天賦更重要,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
師:請同學們思考如何用學習到的航天精神助力自己的“飛天夢”?
生1:在這節課的學習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航天員身上特別能吃苦和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在高三的學習中,我們要傳承老一輩航天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備考過程中,以戰斗的姿態迎難而上,迎接挑戰。我們要樹立遠大目標,落實到細節,堅持做一名新時代的奮斗者和攀登者。
生2:作為一名高三學子,在未來一年的學習生活中,我要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力爭擺脫復習過程中簡單的模仿和復制,做一名敢于創新的時代新人。當然,我們在追夢的路上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熱愛祖國,不斷增強志氣、骨氣和底氣,爭做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師小結:通過今天的班會課程學習,我們了解了中國的航天史和載人航天精神,相信大家能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學習航天員的優秀品質,在明年的6月翱翔在屬于自己的“太空”。
班會延伸
1.創作航天精神黑板報。
2.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衛星發射基地,開展以“復興之路,航天之旅”為主題的研學活動。
3.結合敦煌“飛天文化”和酒泉“航天文化”,組織排練、演出舞臺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