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正遠 魯銀梭 陳欣雨




摘 要:電商直播的迅猛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平臺、商家和用戶參與到電商直播各環節,品類大多集中于美妝、服飾等。鮮少有人關注農產品,在農產品領域因其非標品、保質期、新鮮度等特殊性質對農產品直播提出一定挑戰,因此,在直播時代探索農產品的直播營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S-O-R理論,構建了直播互動性—社會臨場感—消費者購買意愿的模型,實證研究顯示:專業性、可視性等內容互動、響應性、趣味性等服務互動正向影響消費者行為意向,并通過社會臨場感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互動性通過社會臨場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基于此,平臺及主播應從提升信息傳播質量、打造體驗至上的服務等方面,增強社會臨場感,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關鍵詞:農產品;電商直播;直播互動性;社會臨場感;消費者購買意愿
本文索引:邢正遠,魯銀梭,陳欣雨.<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4):-073.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2(b)--04
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都高度重視農村電商發展。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加強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行業的健康發展。農村部出臺的《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發展直播帶貨、直供直銷等新業態”等新要求。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65億人,其中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5.26億人,網絡購物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業態,在助力消費增長中持續發揮積極作用。2022年直播數量場次超過了12000萬,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到34879億元。直播助力農產品銷售,農戶及商家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來宣傳和推介優質農產品,為農產品拓寬了銷路。
因此,本文研究農產品直播互動性對社會臨場感的影響機制,并進一步闡釋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作用機制,有助于優化消費者體驗,吸引其轉化為購買行為。
1 相關研究文獻評述
1.1 互動性
互動性的概念可追溯到 20 世紀 40 年代,媒介的出現使事物之間產生了聯系,為了對這種關系進行研究,人們提出了互動的概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動性成為在線平臺和社交媒體中的重要方面。現有研究中學者對互動性的定義主要有三個角度:(1)功能性角度,強調媒體功能。(2)過程性角度,強調當事人之間發生的交換過程。(3)感知性角度,重點在于用戶如何感知。本文根據研究角度的不同,對互動性的維度劃分為:二維將互動分為信息互動和人際互動。郭國慶等(2012)把互動性分為控制性和交互性[1];熊曉元(2014)把互動性劃分為三維:內容互動,包括有用性和豐富性;功能互動,包括響應性和便利性;服務互動,包括參與性和互助性[2]。楊陽等(2009)將虛擬社區中網絡消費者特點分為四維:互動頻率、互動程度、互動成員的情感力量和互動的互惠性[3]。
學者們普遍認為,互動性與購買意愿兩者間成正相關關系,互動性越強,消費者購買意愿越強;消費者對互動性的評價越高,購買意愿的提升就越明顯。其中,部分學者研究互動性影響購買意愿的中間變量,如心流體驗、感知價值等,但其他潛在的中介變量還有待分析,因此本文將社會臨場感引入中介變量,探討互動性與消費者購買意愿間的關系,與現有文獻互為補充。
1.2 社會臨場感
社會臨場感的概念由ShortWilliams和Christic等提出,廣泛應用于傳播的技術研究中。社會臨場感也稱為社會存在,指個人被他人看作真實的人的程度及與他人聯系的感知程度[4]。目前,社會臨場感多維度的測量還未形成普遍標準,大多采用社會臨場感指標(SPI)、社會臨場感問卷(SPS)和社會臨場感與隱私問卷(SPPQ) [4]。有學者從理論分析出發,如Biocca將社會臨場感概括為共在感、心理卷入和行為契合度三維度[5];Tu(2000)在研究中利用圖解的方式,將其劃分為交互性、社會場景和在線溝通三維度[6];Shen和Khalifa(2007)也證實了在線社區場景中社會臨場感具有意識、認知和情感三方面的特征[7]。從現有文獻看,社會臨場感在直播中對消費者購買意愿起直接或間接影響,多數學者研究社會臨場感對消費者態度的正面影響,本文關注其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機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綜上所述,本文在界定社會臨場感維度時,基于農產品直播營銷特點將其劃分為真實感和沉浸感兩個維度。其中:真實感主要來源于產品信息及原產地,通過實時直播呈現出產品完整、真實的形象;沉浸感指通過媒介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調動現實溝通所運用到的感官從而使參與者沉浸其中。
2 互動性對消費者購買意愿影響機制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認知學習理論的 S(刺激)-O(機體)-R(反應)模型被廣泛應用于衡量環境因素刺激對個體行為及態度的影響研究。消費者在直播中的社會臨場感主要表現為認知感知與情感感知,兩者對其購買意愿有直接影響。本文結合劉洋等(2020)[8]和龔艷萍等(2023)[9]相關研究,選取專業性、可視性作為內容互動的兩個因素,響應性、趣味性作為服務互動的兩個因素,共同構成外部刺激變量;選取真實感、沉浸感作為社會臨場感的兩個維度影響機體內部狀態;在直播內容互動和服務互動的共同作用下,真實感和沉浸感使消費者內部狀態發生改變,從而產生購買意愿的反應。本文以SOR為基礎,構建了互動性—社會臨場感—消費者購買意愿的模型。
圖1 研究模型
專業性指個人具有某領域的知識和經驗,并借此為他人提供相關信息,傳播者也正因專業性影響到接受者。專業性令主播發布的信息更具可信度,消費者獲取更多產品知識的同時更易采納主播意見,減少購買決策風險。可視性指直播作為實時媒介,以不同形式將信息傳達至消費者,達成最大限度的目的。這主要體現在場景布置、產品信息及原產地的可視化。有研究證實視覺吸引力能顯著提升即時滿足,進而影響沖動性購買。趣味性指特定活動中所感受到的愉悅感,強調體驗過程中產生的快樂。直播中主播的形象表達、彈幕的有趣程度、平臺的娛樂性活動會增加直播趣味性,激發消費者愉悅感知,進入沉浸狀態,從而產生購買意愿。響應性是指反饋信息與接收者發送信息的關聯程度[10]。這主要表現為主播或其他觀眾對彈幕的回應程度,信息是否匹配等,通過影響認知和心理感受,進一步影響購買意愿。
直播營銷指通過主播和平臺讓觀眾沉浸其中,產生了在線下實體店的虛擬購物感。謝瑩等(2019)基于文獻梳理和理論分析研究了直播營銷中社會臨場感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突出了社會臨場感應對于直播營銷的潛在價值[11]。此外,眾多研究表明社會臨場感對消費者購買意愿有著直接影響。通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專業性、可視性、響應性、趣味性顯著正向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
H2:社會臨場感真實感、沉浸感正向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
H3:互動性多維因素通過社會臨場感的真實感、沉浸感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
3 互動性對消費者購買意愿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
3.1 變量測量與問卷設計
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測量,1-5代表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其中結合龔艷萍(2023)變量測量,設計13個題項測量互動性;綜合呂洪兵等(2013)研究,設計10個題項測量社會臨場感;參考研究中常用的行為意向表,并結合本研究對于農產品的特定直播場景,設計5個題項測量消費者行為意向。
3.2 數據收集與樣本統計
問卷主要覆蓋大學生、個體戶、事業單位從業人群等,最大程度上涉及觀看農產品直播的人群。利用親朋等分層次多方面地發放問卷,最終收回272份。剔除不合格問卷后,共收集有效問卷213份,占回收總數的78.30%。總體上,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3 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本文運用SPSS23.0計算,結果顯示:互動性中專業性、可視性、響應性、趣味性各維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社會臨場感各維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9,消費者購買意愿的Cronbach’s α值為0.891,表明各變量內部一致性較好。(2)效度分析:收斂效度方面,本文使用AMOS24.0進行因子分析,結果顯示:互動性各維度、社會臨場感各維度以及消費者購買意愿所對應的因子荷載均大于0.7,各潛變量AVE 值均大于0.6,且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8,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判別效度方面,如表2所示,互動性、社會臨場感及消費者購買意愿之間均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0.01),另外相關性系數絕對值均小于0.5,且均小于所對應AVE的平方根,說明各潛變量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且彼此間又具有一定的區分度,量表的區分效度理想。
3.4 回歸結果分析
為了檢驗假設是否成立,本文對變量關系進行了路徑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鑒于性別、年齡、月均消費水平等可能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意向,本文將其作為關鍵控制變量納入模型,確保模型更具說服力。結果顯示:專業性、可視性、響應性、趣味性對消費者購買意愿均有顯著正向影響,這表明直播互動性可以增強直播效應,有效拉進與消費者距離,促進其購買意愿提升。因此,研究假設1得到驗證。
社會臨場感中真實感、沉浸感對消費者購買意愿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對真實感和沉浸感的體驗是推動其購買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假設2得到驗證。
3.5 機制效應檢驗
借鑒現有研究通過三個步驟,檢驗社會臨場感在互動性多維因素與消費者購買意愿之間的傳導作用,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第一步,以專業性、可視性、響應性、趣味性為自變量、消費者購買意愿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互動性四因素對消費者購買意愿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第二步,以專業性、可視性、響應性、趣味性為自變量,真實感和沉浸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互動性四因素均對真實感和沉浸感有顯著正向影響。第三步,將真實感、沉浸感引入專業性、可視性、響應性、趣味性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回歸方程中。(1)與第一步相比,真實感的回歸系數顯著,表明互動性四因素通過真實感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2)與第一步相比,沉浸感的回歸系數顯著,表明互動性四因素通過沉浸感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意向。基于以上分析,假設3成立。
4 結語
目前,直播購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平臺和商家,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首要目的。本文從社會臨場感的真實感和沉浸感兩維度著手,研究互動性各維度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作用機制,對農產品類直播平臺及主播提出以下建議:
4.1 內容為王,提升信息傳播的質量
直播平臺應對直播間設計精心策劃并改進,將場景多元化,如延伸至商品生產地等,通過現場采摘等方式,讓消費者對場景代入,增強消費者對商品體驗的真實感與沉浸感;主播在介紹產品時,應結合自身使用體驗,從分享的角度介紹產品,不僅提高產品可信度,還使消費者更好地代入產品使用情景。同時,主播應提升專業素養,明確產品的關鍵信息,清楚介紹產品的邏輯,帶動消費者情緒,進而提升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的滿意度,增加購買意愿。
4.2 加強互動,打造體驗至上的氛圍
主播在互動過程中要具有趣味性,通過直播抽獎、截屏送福利、紅包雨等方式,提高消費者的參與度,打造輕松愉悅的購物氛圍。直播平臺可以設置動態表情并增添 3D 效果,增添彈幕趣味性。同時,應及時關注消費者提出的問題,并迅速給予反饋。注重消費者語氣所隱含的情緒變化、對產品不同方面的重視程度,對重復性強的問題優先回復,盡力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也可以通過增添助播的方式來給予答復,打造消費者滿意的購物氛圍,進而提升購買意愿。
參考文獻
郭國慶,李光明. 購物網站交互性對消費者體驗價值和滿意度的影響[J]. 中國流通經濟, 2012,26(2):112-118.
熊曉元. 基于互動和感知理論的網絡重購行為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4.
楊陽,劉振宇,夏小雪. 淺析虛擬社區人際互動對網絡消費行為的影響[J]. 大眾商務(投資版),2009(2):72-73.
謝瑩,高鵬,李純青. 直播社會臨場感研究:量表編制和效度檢驗[J]. 南開管理評論, 2021,24(3):28-36,71.
Biocca F. Inserting the Presence of Mind into a Philosophy of Presence: AResponse to Sheridan and Mantovani and Riva[J]. Presence: Teleoperators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2001,10(5): 546-556.
Tu C H. On-line learning migration: from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 socialpresence theory in a CMC environment[J]. Jurnal of Network & ComputerApplications,2000,23(1):27-37.
Shen K N,Khalifa M. Exploring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ofsocial presence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communities[C]//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Springer-Verlag,2007:722-748.
劉洋,李琪,殷猛.網絡直播購物特征對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研究[J].軟科學, 2020,34(6):108-114.
龔艷萍,譚宇軒,龔鉅塘,等.直播營銷中主播類型及其社會臨場感效應研究: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23,26(2):199-209.
Chang Y P, Dong X B.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onsumer interaction behaviour on purchase intention in an SNS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J]. InformationDevelopment,2016,32(3): 496-508.
謝瑩,李純青,高鵬,等.直播營銷中社會臨場感對線上從眾消費的影響及作用機理研究:行為與神經生理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19,27(6):990-1004.
呂洪兵,郭辰,張玲梅,等. B2C網店社會臨場感與粘性傾向關系實證研究[C]. //第6屆“管理學在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