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推動力。本文通過構建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浙江省2010—2019年的相關數據對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逐年上升,低碳物流發展相對滯后;兩者的耦合協調度從最初的輕度失調逐漸趨向良好協調。針對結論,本文提出完善低碳物流政策,加強政府監督力度;發揮區域經濟優勢,加大低碳物流創新投入的相關政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低碳物流;區域經濟;熵值法;耦合協調度;區域物流
本文索引:李江珊.<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4):-09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2(b)--04
1 引言
物流業作為新型的復合服務型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它也是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產業之一。近年來,物流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在“雙碳”背景下,為應對環境污染嚴重、全球氣候變暖等挑戰,物流業亟須加速向低碳化轉型。隨著低碳物流的不斷推進,能促進技術升級和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產業間的聯動,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與此同時,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會刺激物流需求,進一步增加資金、技術等投入,從而加快物流業向低碳化轉型。由此可見,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研究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對于指導區域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物流低碳化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外已有不少關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調關系的研究。早期,以定性研究為主[1-3],隨著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斷被提出,學者開始注重定量研究[4-7]。近幾年,低碳背景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兩者關系如何成為新的研究方向。多數學者研究地區聚焦于長江經濟帶,劉聰等(2023)[8]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低碳物流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徐超毅等(2023)[9]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長江經濟帶綠色物流與綠色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結果顯示耦合協調均值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存在“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間分異特征。此外,郭子雪等(2022)[10]基于低碳化發展背景,對京津冀地區的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進行耦合協調分析,結果表明其處于中級耦合協調水平。楊揚和李燕(2023)[11]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云南省低碳物流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結果表明,云南省的耦合協調度呈上升趨勢,目前兩系統處于初級協調發展階。
綜合來看,有關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的研究成果漸趨豐富,但將其與低碳背景相結合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尺度多聚焦長江經濟帶等宏觀尺度,對單個省市的研究存在較大的補充空間。浙江省是我國物流大省之一,又是新時代的“重要窗口”,肩負著“生態文明建設要先行示范”的重大使命,其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關乎“雙碳”目標的推進,還涉及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基于此,本文在結合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構建浙江省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指標體系,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探究2010—2019年浙江省兩個系統的耦合協調關系,以期進一步推進浙江省低碳物流進程,促進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從而為建立兩者之間互利共贏的協調發展機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2 研究設計
2.1 指標體系構建
通過梳理低碳物流和區域經濟的相關研究[12-15],本文結合浙江省實際發展情況,并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和數據可得性原則,構建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低碳物流系統從基礎設施、產業規模、生態水平三個維度選取12個指標。區域經濟系統從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發展水平三個維度選取11個指標,如表1所示。
2.2 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0—2019年浙江省的相關數據為研究樣本。2020—2022年浙江省經濟和物流業的發展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指標結構和占比扭曲,與疫情前相比區別較大,因此研究樣本未包括近三年的數據。目前,研究2010—2019年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關系對浙江省未來的發展更具參考價值。數據主要來源于《浙江省統計年鑒》《中國碳核算數據庫》。由于目前的統計資料中尚未有“物流業”相關數據,因此參考相關研究成果[16],本文選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數據代表物流業。另外,物流業碳排放強度指標使用物流業碳排放總量與物流業生產總值比值表示,當物流碳排放強度指標越高,代表生態水平越低。
2.3 研究方法
2.3.1 熵值法
熵值法根據觀測值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能夠有效避免人為因素對權重的主觀影響,具有客觀性和準確性的特點。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構建數據矩陣。根據23個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評價指標10年的數值,構建兩個評價指標矩陣。
數據無量綱化處理:
計算各指標比重:
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
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計算綜合指數:
2.3.2 耦合協調度模型
本文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以衡量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交互關系。其中,耦合度用來反系統之間彼此影響的程度,耦合協調度反映系統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程度。其公式如下:
式中,和分別代表低碳物流和區域經濟系統綜合指數;C為耦合度,D為耦合協調度,兩者取值范圍為[0,1];T為兩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為相應權重,且+,結合實際情況,本文設定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同等重要,故均取0.5。借鑒已有研究[17],本文對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進行劃分,如表2所示。
3 實證分析
3.1 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分析
根據熵值法計算各項指標權重值,如表1所示。在此基礎上,依據公式(5)、公式(6)計算得到浙江省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綜合指數及相對發展度,如表3所示。
根據表3可以看出,浙江省低碳物流發展水平呈現穩步上升趨勢。低碳物流指數由2010年的0.1555上升至2019年的0.7134,表明浙江省物流業低碳轉型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這與政府和企業的重視密不可分。政府層面,從“十二五”期間全面啟動綠色交通運輸示范省創建,到“十三五”期間不斷完善低碳交通體系,使得浙江省交通運輸領域低碳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企業層面,近年來浙江省涌現出眾多新型物流企業,如“四通一達”、傳化智聯、菜鳥網絡等,都積極探索健康、可持續和高質量的綠色物流發展路徑,加速了物流業向低碳化發展。
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區域經濟的綜合指數由2010年的0.1394上升至2019年的0.9194,其發展相較低碳物流發展來說更快速。近年來,浙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依賴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優勢。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2017年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成,不僅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還拓展了新型貿易投資方式。此外,浙江省注重創新驅動發展,并逐漸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多元化,促進了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3.2 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分析
由表3和圖1可知,2010—2019年浙江省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耦合度始終在0.9~1,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表明兩者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帶動作用,保持較強的相互約束、相互協同的關系。在此期間內,兩者之間的綜合協調指數由最初的較低水平穩步上升,說明兩個系統間的協同效應逐步增強。
2010—2019年,浙江省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呈持續上升趨勢,由輕度失調狀態逐漸向良好協調狀態轉變。具體分析來看,2010—2011年兩者處于失調階段,根本原因在于初期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相互制約,未達成良好的協調狀態。此后,2012—2016年由勉強協調狀態過渡到初級協調狀態,這與低碳物流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有關。一方面,浙江省較高的低碳物流發展水平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優化,有效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同時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了區域間的經濟互動。另一方面,浙江省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促使物流活動更加頻繁,增加區域物流需求,促進物流產業規模發展,還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技術及人才支持,促使物流業低碳轉型。2017—2019年由中級協調狀態迅速步入良好協調狀態,可見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相互促進作用越來越強。這得益于浙江省注重經濟高質量發展,智能化系統和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加速了物流業低碳發展。總之,研究期內浙江省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聯系逐漸加強,耦合協調水平不斷得到優化,趨于向好發展。
4 結語
本文以浙江省為研究對象,構建2010—2019年浙江省低碳物流-區域經濟耦合協調模型,分析耦合協調狀況。得到以下結論:(1)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綜合指數均逐年上升,低碳物流發展相對滯后。(2)研究期內,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長期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耦合協調度從最初的輕度失調逐漸趨向良好協調,逐年穩步提高。
為進一步促進兩個系統之間的協調穩步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低碳物流政策,加強政府監督力度。持續優化頂層設計,打造有利于低碳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推動物流業低碳轉型,進一步提高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程度。一方面,加強營商環境建立與優化的制度保障,統一市場準入制度,規范技術標準。另一方面,加快落實對物流企業碳排放的評估和檢測,定期監測物流企業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情況。
(2)發揮區域經濟優勢,加大低碳物流創新投入。研究結果表明,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較快,為了促進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應加大創新投入、加強創新力度,為物流業注入新動力,加快物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具體而言,上下游企業應該加強科研協同合作。同時,應將前瞻技術有機地融入實際場景,以促進物流產業鏈向綠色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快速發展,助力全流程提質增效和低碳減排。
參考文獻
張文杰.區域經濟發展與現代物流[J].中國流通經濟,2002(1):13-15.
張群,程肖冰.現代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J].統計與決策,2005 (23):97-98.
李中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J].中國商貿,2011(32):154-155.
張建升,胡秀忠.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2,34(1):50-55.
郭湖斌,齊源.長三角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水平及空間協同特征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8(11):77-85.
梁雯,陳廣強,柴亞麗,等.皖江城市帶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耦合協調度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8,32(4):78-86.
伍寧杰,官翠鈴,邱映貴.長江中游城市群物流產業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性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9(4):89-99.
劉聰,李珍珍.長三角低碳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1):33-40.
徐超毅,李蘭.長江經濟帶綠色物流與綠色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7):31-39.
郭子雪,曹秀萌.低碳視角下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以京津冀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24(2):16-24.
楊揚,李燕.低碳物流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生態經濟,2023,39(6):86-92+142.
WANG YIJIAO. Driving Factors and Spatial 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Low-Carb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Sustainability, 2022,14(21):14134.
WANG YIFAN, YU ZHONGFU, HOU YAMI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Low-Carbon Logistics Capacity on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n Six Central Provinces of China[J]. Sustainability,2022,14(19):12686
馬海強,黃嘉睿,黃佳慧,等.區域經濟與碳環境治理的時空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3,39(14):114-118.
郭湖斌,鄧智團.長江經濟帶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5):41-48.
劉渝,李萊.中國各省物流業碳排放的脫鉤及影響因素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8,41(5):177-181.
陳春明,陳佳馨,谷君.我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演化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