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薇






[摘要] “走讀三百六十行”職業啟蒙教育課程是一門通過職業微課和職業體驗形式開展的校本實踐德育課程。海寧市海洲小學從方案、實施、評價三個方面進行組織、推進與落實,將小學生職業啟蒙教育與三類課程相整合,以“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為主體,形成一套學生職業啟蒙教育實施和評價策略,完善了學校課程建設,并讓學生從小就對人生發展具有初步的思考、規劃與追求,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 小學職業啟蒙教育;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設計;課程實施
小學階段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關鍵時期,也是為良好的生涯發展夯實基礎的階段?!督逃?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出開展中小學生職業啟蒙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多為“10后”,他們生活在市場經濟更成熟、改革開放成果更豐碩的時代,他們渴望走出校園,到社會大課堂中去體驗與學習。那么,如何在小學課程中引入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如何實施?如何體現校本特色?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思考和研究。
基于此,海寧市海洲小學開展了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即“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它是以“走讀體驗”為形式,以感性了解不同職業,尊重每一種職業,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發現自身的職業興趣為重點,全學科整合的實踐德育課程;旨在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發展特征,開展家、校、社聯動的走讀活動,在活動中鏈接生活,主動探究,幫助學生形成對當下職業的初步認知和未來職業的憧憬,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全科整合,創構課程方案
學校圍繞“循伊篤行,抱德煬和”的辦學理念,“正氣、明理、樂學、行健”的育人目標,依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教育規律,以啟蒙的眼光深入挖掘教育中的職業元素,與全學科相整合,構建了小學職業啟蒙“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
(一)調研與分析,明晰課程定位
2020年2月,學校利用寒假進行了多個層面不同維度的頭腦風暴,明晰了“走讀三百六十行”職業啟蒙教育思路。隨后,面向家長、學生、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共發放調查問卷994份,回收792份,其中有效問卷785份。通過統計和分析發現,80.2%的家長和88.6%的教師認為學生對職業啟蒙教育是非常感興趣的。關于職業啟蒙教育的形式,教師傾向于選擇學科課程滲透、綜合實踐活動及社團活動,家長則更多選擇進入體驗館進行親身體驗。學校通過梳理,結合前期的思路,起草了課程方案,明確該課程的定位是將職業啟蒙教育融入學校當前的課程體系中,即與全學科相整合,并且以“走讀體驗”為主要形式,基于學校“正、責、禮、毅、誠”的五字育人目標,構建“學軍、學工、學服務、學農、學商”五大走讀領域,創生出校本特色。
(二)整理與鏈接,確立課程目標
目標體系是課程的核心,是“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選擇的依據,也是進行評價的標準。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相關意見,學校將課程總目標定為:認知課堂中,感性地了解不同職業,讓職業啟蒙教育深入學生心中;實踐體驗中,感受各種職業的苦與甜,學會正氣明理、樂學行健;反思對話中,尊重每一種職業,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達成學校育人目標的“抱德”之路,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因此,依據課程特色,學校將課程總目標分解為兩個方面:一是成長培養目標,二是走讀領域目標。
1.成長培養目標。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生生涯發展中關鍵的三個階段“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為重點,制定了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培養目標(如表1)。
2.走讀領域目標。海洲小學塑造的少年兒童具有“正”“責”“禮”“毅”“誠”的“五字”德和品質,本課程圍繞“五字”品質塑造規劃“學軍”“學工”“學服務”“學農”“學商”五大領域來實施,確定了如下表2的走讀領域目標。
(三)梳理與設計,創生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價值的支柱,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目標確定后,積極進行課程內容的研發。為達成目標,必須在課程內容上體現走讀性、體驗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知行合一”,成為更好的自己。
1.凸顯學科融合。“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綜合語文、數學、科學、心理健康等學科知識,將學科和走讀結合在一起,突出“五育融合”特征。在走讀前,我們以課堂教學為陣地,通過“職業了解”“自我觀察”等課程,從語文、數學等課程中不斷尋找相應的內容,盤活走讀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走讀“資源包”。比如,小學數學學科中的銀行職業體驗:向孩子們介紹“銀行”職業、“貨幣”的認識和換算,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在走讀中,開展“小小銀行家”職業體驗,親身體驗這一職業;在走讀后,開展“跳蚤市場”項目化活動,讓學生體驗買賣的過程,產生職業向往,有機地進行職業啟蒙教育。
2.形成校本特色。依據“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目標、學?!罢⒇煛⒍Y、毅、誠”五字育人目標,規劃五大走讀領域,分低、中、高三個學段。學校組織核心團隊對家長的職業進行梳理,再根據行業性質進行分類,最終形成“海寧市海洲小學家長職業資源庫”。同時,挖掘周邊資源,和海寧特色實踐基地合作,形成校本特色課程(如下圖)?!皩W軍”參觀海寧市海洲街道消防站、交通指揮中心、海寧市神龍灣研學實踐基地,體驗軍人的英勇和颯爽英姿;“學工”走進海寧長安醬園、海寧市博物館、海寧勞模工作室、電子產業科創中心,感受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碰撞;“學服務”從酒店服務到社區工作者,再到杭海城際鐵路,感受他們的專業和敬業;“學農”走進黃灣橘鄉,了解云龍蠶桑技藝,體驗農民艱辛的同時傳承家鄉文化;“學商”走進周邊各大小銀行、海寧農批市場、負有盛名的海寧皮革城,感受海寧特色產業,學習新興銷售模式。
(四)走讀與體驗,規劃課程方式
“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突出體驗性,邀請全體教師、家長和學生介入課程建設,建立特色鮮明的體系。學校組織各年級、各班級根據活動方案進行實踐,對參與實踐的教師、家長、社區基地負責人、學生進行訪談,對已有的課程方案進行論證與分析。經過實踐論證,編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走讀三百六十行》校本教材,教材圍繞“行前課”“行中課”和“行后課”三個階段展開。每個階段設2-4個活動任務,以真實的活動情境為依托,預設了走讀過程中需要的準備,可能遇到的困難,小組團隊建設與交流、個人走讀實踐隨記與反思等內容,讓學生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地開展走讀活動,親身體驗,深刻感悟,并且采用多元評價形式,促進課堂學習與走讀探究深度融合,獲得職業真實體驗,發現一切美好。
二、靈活多樣,創新實施途徑
學校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以“走讀體驗”為主要活動形式,強調漸進式的親身經歷,提倡主動探究。學校將職業啟蒙教育作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讓學生從課堂出發,進入社會,再回歸課堂,在寬廣的體驗與發展空間得到教育。
(一)行前了解,培養職業認知
行前課堂是幫助學生對即將走讀的對象、環境建立初步認知,為行中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知識或技能儲備。全體教師參與其中,充分體現學科育人特點,各學科教師積極發揮專業技能,提升走讀項目的職業認知,開闊學生視野。
1.疑惑生問,開闊職業視野。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門道。一門職業的提出就是問號生成的過程。我校將行前課程融入基礎性課程、勞動課程、家長學校課程等,充分發揮各學科教師的優勢,體現全員育人理念。如高年級的“茶香飄滿園”茶農職業體驗,語文老師會講解和茶有關的古詩詞或歷史故事,進行茶文化熏陶;音樂老師和學生一起邊唱邊跳《采茶舞曲》,讓學生初步感知茶農職業特點,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前往探究的興趣。
2.故事搜索,提升職業廣度。職業故事是幫助學生認知職業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對職業知識進一步感知的表現。因此,我校在行前開設“職業小故事”課堂,幫助學生搜集職業知識,認知職業。如低年級“我是小小消防員”職業體驗,邀請海寧市海豹救援隊隊長李同學的爸爸及他的隊員們來校,開展一次“親子課堂”活動,講述日常工作,展示器材使用,分享救援故事。此外,還進行現場互動,學生在生動的課堂中進一步深化了對職業的認識。
(二)行中體驗,激發職業理想
這階段是“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的核心。教師全程參與,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實踐,當學生碰到困難或是困惑時,及時提供幫助。讓學生在體驗中逐步感知職業,獲得職業技能,形成正確的職業觀。
1.校園職場,模擬職業角色。校園是職業體驗的主陣地,我們有意識地創造職業啟蒙空間,搭建了“德和超市”“哈哈農場”等校內職業體驗館,為學生打造身臨其境的“職業現場”。學校又對校園活動重新進行梳理、整合、設計,滲透職業啟蒙教育的理念和目標,創設了教育性、人文性、趣味性相結合的職業啟蒙教育主題活動。每年,學校都會組織開展職業啟蒙教育主題月活動(如表3),每兩個月一個主題,逐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養。
2.校外實踐,探究職業內涵。學校摸排周邊社區資源,篩選出能夠容納一個班級、一個年級且與學校距離適中、擁有一定經驗的接待員和講解員的單位。目前,學校已與多家基地建立合作關系,形成每學年涵蓋一至六年級共計12次的基地研學職業體驗活動(如表4)。學生可自主選擇對應年段的職業活動主題,通過親身實踐,獲得不同職業的道德認同感,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
(三)行后感悟,生成職業傾向
這是“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的內化,幫助學生深化職業認知,升華職業情感,讓走讀的成果最大化。學校搭建了多樣平臺,創設“職業周”等展示形式,讓學生把走讀過程中的發現和感悟,積極表達出來,在活動經歷中獲得自我認知,生成職業傾向。
1.分享展演,歷練職場新人。最美的課堂在路上。分享展演是對職業體驗活動的總結和提升。學校特設“職業故事會”“職業辯論會”“職業點贊會”等,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總結成果,用多種形式交流自己的體驗,不斷提升綜合素養。如“皮革城之旅”,在年級里來一場角色扮演,當一回“帶貨小達人”,活動結束后分享心得,理解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艱辛與偉大,從而內化職業認知,加深職業感悟。
2.拓展調研,挖掘職業深度。小學生的問題學習和研究正成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因而職業啟蒙教育也可采用活動調研的方式進行。于是,我校依托行前、行中課堂,在行后開展“職業調研”活動,增強學生職業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交流溝通等能力。比如,“皮革城之旅”后,組織開展“商人職業”調研,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充分、全面的自我認知,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以彌補前期認知的不足。
三、多元展評,完善評價體系
學生的職業啟蒙教育收獲是多元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體驗與感悟。本課程遵循“大德育觀”,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量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活動實踐中的表現,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成長聚智,評價隊伍多元
本課程基于學生主體性、社會性雙向構建特征的發展性評價理念,從學生、家長、教師等層面實現評價隊伍的多元化。發揮各隊伍的互補作用,提高“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的效度。
1.自評互評,還原職業真實。將自評、互評相結合,是實施綜合性評價的重要方面。其中,對學生實踐中的自我評價方式給予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是及時性的,能起到互補的作用,從而還原走讀過程中的真實感受,補充對職業的認知。
2.家長教師,給予職業自信。教師的評價是對走讀過程的展現,是客觀性的;家長的評價是對學生主體的肯定,是激勵性的。這兩方面相結合,更能激發學生對活動主題的興趣,培養合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幫助家長、老師實時了解學生的發展和活動成效(如表5)。
(二)成長啟慧,評價過程全面
圍繞“走讀三百六十行”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行為、表現,重視學生在活動中努力的程度及過程中的探索、創意、思考等。
1.項目檔案,深化職業理解。學校建立學生的“走讀檔案”,每月發放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填寫每月參與家庭職業體驗的次數、體驗的時間、體驗的收獲等。家長撰寫評語,班主任評價,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幫助學生從職業技能的感悟走向職業責任的理解,讓他們認識到任何職業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職業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堅定職業信念,獲得職業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培育學生的職業情懷。
2.獎章激勵,提升職業價值。學校開展獎章激勵,從分享到展演,從個人到班級,分層設置,逐級提升。比如,班級召開微班會,講述職場故事;年級開展微報告活動,面對面對話;校級舉行微職場、職業展示會等活動。學生或班級被評為“職業小達人”“優秀職業組織獎”的可獲得20德和幣,達到90德和幣便可獲得一枚“自足章”,以此讓學生與多方對話,進行觀點碰撞,深刻感悟不同職業的職業精神,提升職業價值。
(三)成長賦能,評價形式多樣
在學生評價方法上進行精心設計,關注學生參與職業體驗的過程和認知發展水平,把握職業價值引導,力求體現多樣性。
1.雷達藍圖,升華職業情感。雷達藍圖是終結性評價的體現,旨在對一個學生一學年或是整個六年來的全方位、立體式的評價,既包括走讀任務單、走讀評價表、走讀展示單等,又包含了學生各主題活動的成果。可以說,一張學生職業啟蒙雷達藍圖,是學生的職業啟蒙成長軌跡,為探索自己的職業志向做好認知準備。
2.自我規劃,培養職業理想。以雷達藍圖為指引,在教師、家長的合力下,理解職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放大價值體認的目標,從對職業的感悟發展到對職業的期待,暢想自己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進行自我反思與調整,規劃自己的職業藍圖,形成專屬的職業志向書,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Z].教基一〔2016〕8號,2016-11-30.
[2]夏婧.現代課程理論的圣經——“泰勒原理”[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3(10).
[3]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積極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0-4-30.
薛 薇? ?浙江省海寧市海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