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林?馬明慧
[摘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價值意蘊,本文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從兩者融合的必然選擇、價值意蘊、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研究,為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提供校本化探索的樣例。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點
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很有必要,通過實施該課程,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將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感受、體驗、探索和內化,從而實現由“感”到“知”,到“信”,再到“用”的發展過程,形成較為穩定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向上的人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要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為主,藝術、體育與健康學科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本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展開初步探索與實踐。
一、傳統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然選擇
1.學生的個性化訴求
小學階段的學生格外關注個人需求,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的一個特點。當今社會,小學生生活在一個比較幸福的時代,他們從小面臨的生活壓力就比較少,家長們也大多圍繞著他們打轉,以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更多地關注自身。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逐漸增強,其心理特征方面表現得比較明顯,如不懂得分享、強勢、以自我為中心、過于敏感等。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強調“順應自然”與“融入自然”,并將這種思想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學生認識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引導與訓練,促使學生認識自我,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塑造良好的個性品質。
2.學生身心具有可塑性
當下,網絡文化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等諸多方面。網絡上積極、健康的信息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但網絡上低俗、不健康的信息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當下,教師特別是高學段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每天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節奏讓部分學生變得焦慮不安。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發現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這需要教師適當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反觀內省”的理念,基于小學生身心具有可塑性的客觀條件,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和觀察,更好地了解自己,控制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同時,“反觀內省”也可以幫助學生改善人際關系,促進個人成長和發展,從而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3.學生的抗逆力亟待提高
由于缺乏相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會出現簡單化傾向,在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的時候,他們不懂得如何應對,更不知道用什么樣的心理去面對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情志養生”思想,以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情志養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體現在應激和情緒兩個方面。其中,應激是當一個人感受到外界的壓力時,會產生緊張感,同時會出現應對壓力的軀體喚醒。應對應激現象最好的策略就是增強自信心,調整心態,用勇氣和毅力去面對壓力和挑戰,同時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應對困難,如想辦法解決問題、換個角度看待問題等。情緒是人對外在刺激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反應,如當人興奮時會手舞足蹈,當人憤怒時血壓會升高;心理上的反應,是一種主觀體驗,如高興時會產生一種積極的主觀體驗,悲傷時會產生一種消極的主觀體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指導學生學會調節情緒,如適當宣泄、轉移注意力、積極暗示等。
二、傳統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意蘊
1.在一書一畫中凈化心靈
詩書一家,琴瑟和鳴。傳統文化中,書法自古以來就和繪畫密不可分,詩詞、書畫也相互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適當融入詩詞內容,隨著教師層層深入的引導,筆墨就成為學生表達情緒的工具,書畫就成為學生表達情感的載體。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會通過書畫表達出來。而書畫的含蓄委婉與意境高遠,也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可以幫助學生放松身心,減輕壓力,改善情緒。
2.在聆聽誦讀中調適心理
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學家朱光潛指出:“詩歌與音樂、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傳統音樂能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通過欣賞古箏、古琴等傳統音樂,可緩解學生不良情緒并引導學生積極向上。通過引用俗語、名言警句、經典古詩詞名句,可幫助學生提升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這些經典名句是千百年來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有著較強的鞭策力和感召力。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誦讀經典,學生與歷史對話,與圣賢交流,見賢思齊,陶冶情操,調適心理。
3.在親近自然中回歸生活
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強調“順應自然”“融入自然”。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將這種思想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認識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從而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時光輪回,四季更迭,山水含情,草木有意。教師帶著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茶道等非物質文化帶來的別樣體驗。“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完全融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會有規律地生活,讓學生體會到自律的好處與順其自然的奇妙。此外,教師還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指導學生學會全身心投入每一件事情,享受努力的過程。
三、傳統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路徑
1.創生點——教材整合融入傳統文化因子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 從心理健康課程內容來看,首先呈現學生真實的生活場景,進而提出有關心理健康的問題;然后通過情景故事、游戲體驗、問題探究等體驗性、探究性活動設計,讓學生對該心理健康問題產生新的認知;最后通過總結與提煉,提出解決該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與策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以形成較為穩定的心理素質和健康人格。我們要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來教”,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適當融入一些積極向上的俗語、名言警句、古代人物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優化課程設置,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感受、體驗、探索和內化。
比如,在蘇科版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級《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課中,教師由書法中的“點”創設情境,以游戲闖關形式引入傳統文化元素,從而打開學生的心扉:第一關聽古典音樂,讓學生聯想相應的詩句;第二關拿毛筆畫出在花果山上想要和大圣一起住的房子;第三關做白日夢,跟隨教師創設的詩句和音樂冥想大圣帶“我”去了哪里。五年級《我的情緒我做主》一課中,教師引入故事《秀才趕考》和陶淵明的詩作《責子》,讓學生懂得不同人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情緒反應不一樣。通過品讀名著《紅樓夢》選段,引導學生學習古人在面對困難時的心理調節方法。六年級《理想在我心中》一課中,教師通過岳飛、魯迅、袁隆平等人的事跡,讓學生體會中華民族“忠”的文化內涵,并融入自己的理想目標,認識到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者所要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2.增長點——拓展閱讀陶冶情操
自強不息、積極樂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中蘊含的正向價值觀,這些價值觀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拓展自己的心理空間。同時,閱讀也是一種排解情緒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將閱讀視為一種放松心情的方式。通過閱讀主人公的經歷,學生可以開闊視野,讓精神世界得到極大滿足,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在心理健康課中融入經典名著的相關內容,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精神層面的發展。
六年級《理想在我心中》一課中,學生在音樂的襯托下時而激情四射,鏗鏘有力,時而深沉,意味深長。學生在反復吟誦中不僅增強了情感體驗,也激發了緬懷偉人、共筑中國夢的情感。名著中的心理因子還有很多,教師需要深入發掘積極的心理因子,引導學生閱讀與理解,將積極的心理因子延伸至實際生活,以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訓練點——生活體驗滋潤心靈
學生的學習生活處處映射著學生的心理活動。因此,教師在心理健康課中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認識世界、感悟生活。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來說是一部豐富的“百科全書”,教師要把握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契機,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價值意蘊,使學生受到感染與鼓舞。在課堂上,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展示,給他們搭建展現自我的平臺,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小組辯論會、詩詞飛花令游戲等,發掘學生的閃光點,使他們產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讓學生的心靈在具身體驗中得到滋潤。
在三年級《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學生之前已經受到古風音樂、山水畫、古詩詞等傳統文化元素的熏陶,教師設計闖關形式的游戲,讓學生聯系生活,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并認識到想象沒有對與錯,不用擔心自己做得不好,只要能大膽想象,說出你的故事,那就是最棒的。如此,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追求成功的心理,讓他們充滿自信地學習。
4.關注點——自主合作共助成長
在心理健康教學中,教師應把傳統文化精髓與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體驗、探究、感受等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學生在合作體驗中,不僅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培養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在活動中產生積極的心理因子,收獲快樂與自信,與同伴共同進步與成長。
教師可以引入跳繩、踢毽子等傳統運動項目,鼓勵學生開展合作與競爭,以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傳統節日并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將問題轉化為適合研究的子課題,如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傳說、有關端午的詩詞等。小組成員通過查找資料、街頭采訪、實地考察等形式,運用圖片、課件、手工制作等呈現方式來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如此,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從而在人際交往、心理調適方面取得進步。
綜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個較為嶄新的話題和探索的領域,仍有許多融合的方法、策略有待進一步研究,期待更多的教師能夠參與進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學生的心靈。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JK14-L28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瑞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J].幸福家庭,2021(21).
[2] Rice P L.健康心理學[M].胡佩誠,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3]肖永紅.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華少年,2019(30).
文美林? ?連云港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第三附屬小學,高級教師。
馬明慧? ?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