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怡
太原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教育論證、文化傳承與政治認同層面,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德育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917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論述:“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作為教育范疇的組成部分和教育環節的高層次建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是體育學科及高校學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的重要著力點,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也是高校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必要內容。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了體育在身在心、于體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施課程思政要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主力軍、課程建設的主戰場、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1]。毋庸置疑,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中,專業課教師占據絕對位置,在課程方面掌握專業話語權,肩負著傳遞體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理論與實踐、情感與態度等體育因子的使命,通過體育這一載體來傳承體育精神、弘揚體育文化[2],既扎根向下,又向上舒展,打造出一批德體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教育部令第43 號《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提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更應牢記自身之基,夯實主干的同時,開枝散葉,以立德樹人為己任,以多學科跨領域為出發點,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時,充分挖掘和發揮不同領域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體育與思政天然地存在契合之處,在高校大環境下,專任課教師與輔導員應發揮協同作用,合力對體育思政元素進行挖掘與融合,共同奏響立德樹人的主旋律。
當前對于體育思政的研究,多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類研究。薛浩、鄭國華[3]依照“項群化”建設的思路,按照“一個任務、兩個屬類、三個層面”基本理論來設計、統籌安排與梯度推進我國體育類課程思政的理論建設與實踐運行。劉純獻、劉盼盼[4]對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特點、難點與價值引領進行整合分析,在“三全育人”的基礎上引入課程思路,建設體育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教育理念和高校生態環境。盧伯春[5]從橫向、縱向、時空和實踐等多維整合走向出發,實現德育轉向在知識觀念和生活實踐層面上的融合,最終指向學生良好體育生活的構建。
閑丹玲[6]認為,高校輔導員應充分認識并自覺肩負起體育育人的重擔,主動匯入、身體力行地牽頭樹立典范,體育作為一種參與性工具,不僅可以拉近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提高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業務水平。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龍文蓉[7]以南京體育學院為實例,認為高校輔導員與體育專業課教師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協同育人,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實現體育強國夢。
總體而言,體育思政類研究多以體育專任教師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輔導員視角進行的研究較為缺乏。對于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獻多從宏觀角度論述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或是微觀描述某一具體工作職責的開展與介入,輔導員+體育的相關文獻可概括為“體育類院校或專業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將體育視作一種工具或手段開展輔導員工作”兩大類,體育的描述比重大于德育的篇幅,且大多將輔導員當作體育思政的受益者,而不是以組織者和建設者的身份加以論述。
在高校教育之中,體育和思政是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體育與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也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其背后的邏輯值得探究。
早在“立德樹人”標準意義字面形式提出之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就處處滲透著它的身影。如“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由此可見,立德樹人是歷史的沿襲,也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的立場和方向,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肩負的時代責任與使命[8]。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指向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經過高校教育這一“入海口”,全面推進新時代教育大計,涌入社會的“汪洋”。
“體”與“德”在目標與范疇上天然地存在共同點和交集。在封建社會,體育注重禮儀和修身養性的元素,孔子“六藝教育”也為傳統體育價值觀、治國理政觀念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9]。隨著競技體育的發展,現代體育特別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風靡,使得體育的價值內涵得以極大豐富,“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不僅僅是體育對于個體人的要求,更上升至了文化、制度、理念、精神的高階層面。在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軌跡下,學校體育與教育工作相互作用,特別在后疫情時代,“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要求加持讓體育與思政有著更加親密的關系。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不只是手段和工具,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正逐漸走進學校,并逐漸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當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體育緊緊圍繞國家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五育”并舉的教育格局中牢牢把握和遵循其獨特育人價值,引導與培育學生“育體鑄魂、德體兼修”[10]。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體育類課程思政建設增強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要求廣大教師要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在學科方面,體育專業課教師通過教案打磨、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思政育人等各個環節,將體育課程完成師生間的鏈式傳播;而輔導員在術科方面不具備優勢,需要量化自身工作職責,按照自身的學理長處從體育事件中聚焦光點,選擇擅長的鋪陳方式或單點縱深挖掘思政元素,結合體育課程內容以及當下熱點事件,將體育與思政的配合關系牢固化、實質化。
在高校環境中、在立德樹人場域下,課程思政建設所要求的廣大教師,不單純指向專業課任職教師,輔導員群體同樣是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工作力量。教育部令第43號明確規定了輔導員工作的九大職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危機事件應對、理論和實踐研究等。體育與思政相互作用于學生個體和班級群體之中,以更多元更有趣的方式得以日常化地逐步開展體育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
在顯性體育教師、課程內容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的同時,高校輔導員這一思政引領“排頭兵”的隱性作用發揮空間并不顯著。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政建設的先行者之一,在立德樹人的場域下引領思政與體育實現有機融合,通過主題班會、第二課堂、時政熱點等形式,對體育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挖掘與辨識融合,厘清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的內在邏輯,在學生參與、認識和享受體育的遞進過程中,將課程中積淀的體育文化、浸潤的體育精神創造性地轉化和發展為人的成長、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增強體育與思政融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動力。
高校體育思政育人的工具指向性對象包括學生、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級、學校、社會等多個層面,包含顯性的體育思政事實知識與技能獲得,還能內化成為隱性的思維模式、文化信仰、情感態度、價值觀等。
從顯性層面直觀來看,工具性直接作用于大學生參與體育、認識體育、融入體育的過程中,讓大學生逐漸掌握運動技能、強化機體素質,蘊含其中的動態因子有助于幫助機體分泌內啡肽、多巴胺、血清素等物質,幫助學生產生愉悅感,改善情緒,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具有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體育運動鍛煉依托身體練習進而感知思政元素,從更快、更高、更強的身體層面上升為更努力、更團結、更堅韌的意志層面。與專任教師相比,高校輔導員不具備術科課程功底,更應加強對體育思政隱性價值的挖掘、資源歸并、重組與融合。
4.2.1 體育思政在人員范疇的效用
體育不僅僅是狹義的身體練習,它包羅萬象。大學生以體育課程為平臺接觸體育項目,首先試探著感知其背后的思政邏輯,繼而在融入校園以及社會環境的過程中,從自我出發,挖掘體育的思政元素。通過身體活動中的競爭、協作屬性,凝結出勇敢、自信、自律、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等優秀體育品質。
對于教師主體而言,將體育與思政相結合,隱藏于顯性層面中的知識觀、文化觀、價值觀、教學風格、教育理念等隱性價值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團隊協作意識、文化傳承意識,培養其文化認同和愛國主義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屬性[11]。在體育和思政的共同場域中,師生雙方是雙向奔赴的關系,師生角色中存在雙向反哺的功效,修的不僅是學生之身,立的不僅是學生之德,教師自身專業水平與政治素養都在此過程中得以提升。
4.2.2 體育思政于制度層次的作用
體育思政在主觀和客觀上都會產生作用,制度性的價值以隱蔽、滲透的方式浸潤于課堂管理方式、班級運行模式和學校管理制度當中。從輔導員視角來看,對某一班級最簡單直接的評價為“好帶或不好帶”,所謂“好”,包括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活而不亂的班級秩序、友好競爭的班級氛圍等。體育與思政契合點恰巧能將學生之間進行鏈接,體育精神映射到班級組織架構當中,從而上升到學校管理制度層面。體育與教育事業的匯合由點到面,由散到聚,由班級秩序到學校意志,再到國家認同,體育的種子在高校這片土地撒下,經由教育的風雨滋潤,逐步逐級實現思政價值的落地開花。
問題導向下,當前體育思政的研究人群主要為高校體育教師,教育背景多為體育教學或體育教育訓練學,人員結構和學科背景較為單一,缺乏多領域人員的合作交流。而體育思政涉及體育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存在跨學科屬性,需要搭建不同學科間的橋梁,超越單一學科視野[12]。理想狀態下,輔導員與術科教師之間加強學科交流,互相進入對方的主場,優勢互補,實現協同育人,將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融會貫通,實現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強化思政教育與價值引領。
然而從事實層面而言,體育術科教師與輔導員之間工作交集較少,協同育人理念較為缺乏,需要學校黨政領導牽頭組織實施,打通體育與思政之間的壁壘,定期開展協同備課和集體研修制度,充分調動學生、術科教師、輔導員、具體院系等不同主體,形成協同育人機制[13]。
體育技術課需要充分尊重專業教師的主導地位,輔導員要避免喧賓奪主,如何設計開展一堂體育思政課值得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輔導員在觀察了解所帶班級學生的體育課程情況后,結合輔導員自身能力素質或興趣點,可將某一項目作為自己的主要試點進行摸索,在體育課下進行思政元素的傳遞,如本校體育選修課程包括排球(團隊協作、女排精神)、乒乓球(外交手段、體育強國)、八段錦(修身養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舞龍舞獅(非遺、文化認同)等。
此外,輔導員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優勢,通過第二課堂(紅色體育研學)、主題班會、社會熱點事件(如北京2022 年冬奧會、杭州2023 年亞運會等)等形式深挖體育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品鑒體育美學、傳承體育文化、領悟體育精神,探索高校體育與思政的契合點,將顯性因素與隱性價值相互貫穿,真正將體育與思政相融合,潤物無聲地形成邏輯鏈和情感鏈,達到既“育體”又“育人”的雙重功效。
在歷史邏輯、學理邏輯和現實邏輯的三重脈絡下,在顯性因素和隱性價值的雙重加持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都是體育領域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參與者,理應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對體育思政元素共同進行挖掘與融合,并且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論上。如何將宏觀理念中觀化至學校層面,再微觀于具體的人和課堂當中并進行實證研究,是今后需要繼續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