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手稿研究熱出現了,近年以七十八卷的《魯迅手稿全集》出版為標志,手稿研究成果迭出,不僅課題項目多、研究論著多,而且影印出版多,國際交流也在增多,作為具有國際文本生成學發展背景的中國手稿學可說正在急遽興起。這當然是值得欣喜的,但是在這熱潮中,也存在著危機。從目前的研究熱潮中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就是絕大多數研究都是圍繞某件名人手稿的發現、某件手稿的釋讀與研判,某人手稿的寫作背景、揭示某件手稿的相關史實考證,以及某部文學史上名著手稿的發掘、整理與出版等,而探討手稿學原理、考察手稿現象的規律、探索中國手稿學基本問題的就極少了。不少手稿學基本問題沒有厘清,因而給中國手稿學的發展帶來不少困惑和迷茫。比如,就是“手稿”概念下的“初稿”“草稿”“底稿”和“原稿”,“修改稿”“改定稿”和“定稿”,“清稿”“謄清稿”和“終稿”等這些最基本的手稿學概念怎樣界定,內涵怎樣確認,都還存在問題①。這些概念不厘清,不僅對于手稿學的發展很不利,甚至給手稿學研究的表述都帶來了困難和混亂。事實上,尚待厘清的問題且多著呢。以至于何為手稿學?何為理論手稿學?何為應用手稿學?甚至何為手稿?學術界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亟須予以厘清。
一、何為手稿?
要談應用手稿學與理論手稿學,首先要明白何為手稿學。要明白何為手稿學,首先要明白何為手稿。
傳統的“手稿”概念,指作者用不同的筆在不同的紙(或其他材質)上書寫的文本②。這里有兩個關鍵字,一是“手”,二是“稿”。這個“手”當然不是實指用手或手指去書寫③,而是說,用手持筆即書寫工具書寫。對此我們姑且不予計較。而“稿”則基本上指成篇的文章和成部的著作的原稿。往往不成篇章的零散文字不計入內,而且不以篇章為形式的“非連續性”文字也不計入內。除了文字稿,在一般情況下,繪畫、設計圖也常常不被計算在內,更不用說篆刻、雕塑,包括木刻、石刻及銅版刻等。但是,這個概念嚴重限制了手稿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因為它不能解釋何為“手稿”。難道同樣用手持筆(不論哪種筆,抑或以刻刀代筆)在紙面上、木板上、石板上、銅版上,刻、寫、畫出來的文字、圖畫、造型,不就是某種形式的手稿嗎?書寫者用筆在紙上寫個便條,或者簽個名,不也就是一種手稿嗎?書寫行為,在本質上不就是書寫者利用某種書寫工具(筆、刀等),在書寫載體(紙張、木板、石板、銅版等)上書寫、刻畫而留下的圖、文及造型的行為嗎?那么,所謂手稿,不就是書寫者利用某種形式的筆,在某種書寫載體上書寫(刻畫)的產品嗎?只不過,作為“稿”,它可能只是一種階段性產品,在這些“稿”轉化為印刷品、雕刻品、成品之前,他們確實還只是“稿”,不是完成態的“作品”。但如果這種“稿”的形態就是它的最終形式,那么這種“稿”同時也就是完成品——作品。當我們用這個理念去看待“手稿”的時候,就發現了原有“手稿”概念的嚴重局限性:它僅僅只關注了用筆在紙上書寫完成的成篇章的文稿這一種手稿形式,而忽略了其他與之使用同樣生產方式生產的圖文成果。然而沒有人能否認,同樣寫在紙上的其他文本是手稿,畫在紙上和一切材質上的圖畫、設計稿是手稿,直接使用刀具等工具在各種材質上刻畫、雕鑿的圖文也是一種手稿,甚至直接用手(及手指)拿捏、揉搓塑形而成的雕塑品,不也更是“手稿”嗎?因此,傳統的“手稿”概念應當更新,應當用其最本質的生產方式和特征來重新定義。
據此,如果重新給“手稿”下一個定義,那么就是——手稿是書寫者使用某種形式的書寫工具(筆、刀以至肢體等),在書寫載體(紙、木、竹、石、泥、金屬、塑料、陶瓷、織物、皮草等)上書寫、刻畫、雕鑿而留下的圖、文及造型產品。由此觀之,文稿是稿,譯稿是稿,書信稿是稿,日記、筆記、便條、收條、題簽是稿,畫稿、設計稿、雕刻稿、雕塑稿,都是稿。因為都是用手持書寫工具書寫、刻畫而生產的成果,所以當然是手稿。
新編《魯迅手稿全集》就是據此理念編輯的,所收范圍與上述相同,以至一些書刊扉頁題贈,書刊名題款,印章鈐印,均予收入。有人疑其已突出“手稿”范疇而成為“手跡”,但在“使用書寫工具書寫刻畫而成”這一點上,二者并無不同,疑者實際仍以傳統手稿概念來界定之,未免拘泥。手稿不必以是否成篇章來界定,“手跡”一詞,在此與“手稿”同義,但在他處尚有“真跡”“筆跡”“書法”等義,即界定其為真實的某人筆跡,以及書法意義上的文本等義。“手跡”著重字跡,《辭?!丰尀椤笆謱懙哪E”④,實即形態學⑤上的構形;而“手稿”著重在于物質形態的載體?!稘h語大辭典》將“手稿”釋為“手寫的原稿”。“手跡”重在“跡”,僅指文字或圖像,“手稿”則連帶圖文及其承載體。以紙質文稿而論,“手跡”僅指紙上文字,“手稿”則兼指文字及其紙張,例如當人們說“一頁手稿”“一份手稿”時,是連帶紙張及其文本字跡而言的,人們不會理解為僅指紙上的文本字跡⑥。
二、何為手稿學?
在此基礎上,我們來探討,何為手稿學?按照一般定義方法,可以定義為:“一門研究手稿的內涵與意義、手稿的形成規律與特點的科學?!?/p>
這里說的“手稿的內涵與意義”,可以指“手稿”作為學科概念中所包含的內涵與意義,也可以指具體的手稿圖文所包含的內涵與意義?!笆指宓男纬梢幝膳c特點”,則可包含手稿與外部社會的關系,其中不僅有手稿的特點,也有手稿形成規律的特點。因此,手稿學的研究對象,從手稿的生產機制出發,可以包括手稿的范疇,手稿的形式,手稿的形成,手稿的類型,手稿的內容,手稿的形態,手稿的定性,手稿與作者,手稿與作品,各類手稿的特點,手稿學術語,手稿形成的方式、規律,手稿與外部社會的關系,手稿與社會場域的關系,手稿的發展史,手稿研究的方法,手稿學的歷史,等等。當下國際上的手稿學,主要潮流還是注重手稿的生產機制研究。而中國的手稿學界,更多關注手稿本體研究,注重手稿的背景研究,包括從史料學、文獻學、??睂W、版本學等角度,對手稿內容進行解讀,從中發現新的史實,揭示、證明某個歷史事件的真相,或對手稿與印刷文本進行比勘,目的還是為了發現手稿內容的相關真相。
但從學科建設的角度看,手稿學應當包含理論手稿學和應用手稿學兩大部類。正如自然科學界有理論物理學和應用物理學、理論數學和應用數學、理論化學與應用化學等,手稿學也是完全可以而且應當分為理論、應用兩大分支的,因為在手稿學研究中確實存在這兩大具有相對獨立特性的板塊。實踐中,中國的很多學者在使用中是把“手稿學”“手稿研究”混合使用的,而很多人所說的“手稿學研究”,其實是“手稿研究”,也就是應用手稿學的范疇,但是你當然不能說那就不是手稿學研究。
三、何為理論手稿學,何為應用手稿學?
按照上述的手稿學定義,手稿學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部類:一類是圍繞具體的手稿開展研究,研究其內容,考察其背景,解析其形成過程,其在文本生成學、史料學、文獻學、??睂W、版本學、形態學、文物博物館學等方面的意義與價值,歸根結底都是圍繞具體的手稿,從對具體手稿出發,探究手稿內容及其意義的研究,可以稱為應用手稿學;而另一類則是圍繞手稿研究的理論,從手稿學理論出發,探究手稿學的科學規律的研究,包括著重從社會學、傳播學、場域理論、記憶理論、手稿發展史、手稿美學、手稿學理論框架等角度進行的研究,可以稱為理論手稿學。以上兩大部類研究,在研究材料的選擇上,仍可交叉使用,例如理論手稿學仍可以涉及具體的手稿,以其為例說明理論,應用手稿學仍可以運用理論手稿學原理對手稿進行解讀與說明。我們一般所說的“手稿研究”,即屬于應用手稿學研究范疇,而圍繞手稿學理論開展研究的手稿學研究,即屬于理論手稿學研究范疇。說到底,理論手稿學與應用手稿學兩大類別的主要區別,即在于前者主要圍繞手稿學理論展開,其觀察手稿的角度也仍是理論,用手稿現象解釋理論,證明理論;而后者主要圍繞手稿本體展開,即使涉及理論,最終指向也仍是手稿本身,用理論解釋手稿,證明手稿。
依據上述兩大類別研究的主要特點,可以對理論手稿學和應用手稿學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特點做一個大致的分解⑦:
(一)理論手稿學:建構手稿學理論體系
1.手稿與手稿學:手稿與手稿學的概念定義。內涵與外延:手稿的社會屬性、學術屬性、理論屬性、物質屬性等。
2.手稿學的研究對象與范圍:手稿的種類、手稿的形態、手稿的特點等。手稿的種類包括種和類,包括手稿生產過程各階段的名稱與特點,手稿的形態包括手稿的不同形式與形態,手稿的特點包括其與手的關系,包括其區別于其他文本、文化產品和作品的獨特特點等。
3.手稿學的原理:手稿的生成機制、手稿的生成方式、生產方式、手稿與文本、手稿與版本、手稿與作品等的關系。
4.手稿學的研究方法:文獻學方法、史料學方法、??睂W方法、版本學方法、形態學方法、傳播學方法、記憶理論方法等,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5.手稿學的歷史:中外手稿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從手稿研究到手稿學研究,從應用手稿學到理論手稿學。各種手稿學流派的形成及其主要觀點與理論特點。
6.手稿學與各學科的關系:與史料學、文獻學、文物學、校勘學、版本學、文本生成學、傳播學、形態學、書法學、藝術學、美學等的關系。
(二)應用手稿學:對手稿進行解讀分析,收集、整理與利用
1.手稿的識讀。手稿識讀是手稿研究的第一步,要對手稿進行研究,要利用手稿,就都必須識讀手稿。沒有手稿識讀就無法開展研究。手稿由于作者的知識、修養、習慣、職業、寫作目的、寫作內容與文本形式,以及載體材質、寫作狀態等原因,造成手稿形態千姿百態,即使是同一個人,每次寫自己的名字,都不會是在形態上完全相同的。因此,手稿需要識讀,而且是手稿研究最基礎的步驟。對作者字體風格、書寫習慣、知識背景、人生經歷、書寫條件、書寫內容等情況的掌握,有助于對手稿的識讀和對手稿內容的掌握,也是辨識手稿真假的必經途徑與必備能力。無論是識讀活動本身還是對識讀的方法論研究,都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方法。
2.手稿的???。手稿在形成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造成手稿不同稿次,從手稿到印刷出版過程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造成手稿版本、印刷版本,為厘清手稿稿次、印刷文本版本的差別,需要對手稿及印刷版本進行???。厘清作者手稿的各階段性文本與印刷文本的差別,識別正確文本與作者定稿,校正印刷文本的錯誤,從而比較不同文本的意義,評價其優劣,或可整理出一個最佳文本和定本。校勘應當建立、遵守一定的規則,才能實現更為周密、科學的??毙Ч湍繕?。當然,??睂W本身也有不少爭議問題,但是其基本理念可以吸納,即綜合各種信息,比勘文字、比較異同、糾正訛誤,力求接近原文真相。但所謂“原文”,以何為準?也有不同理解。目前的手稿校勘需求很大,但是理念不一,標準不一,方法更不一,造成訛誤,需要恰當運用。
3.手稿的整理。手稿的實際狀況千姿百態,不僅各人產生的方式不同,而且書寫、創作工具不同、方式不同,手稿的字體、形態以至紙張、墨色等都不同,連保存方式、保存條件也是各式各樣,造成手稿次序、狀態、可識讀性的千差萬別。因此,要對手稿開展研究或出版、利用,就必須對手稿進行整理。手稿整理涉及整理方法、原則、技巧,需要從目錄學、史料學、文獻學等角度入手,將手稿從自然存在的狀況,加以分類、梳理、排序、編目、歸檔等,供后續研究、利用。其中實際上也不可避免地與識讀、研究密切關聯。舍此可能無法很好地完成整理。手稿的整理還需要在理念和技術兩個方向上不斷探索、提高。
4.手稿的研究價值。這當然是多方面的,包括史料學價值、文獻學價值、校勘學價值、手稿學理論價值、文物價值、文本生成學意義、傳播學等。在史料學價值方面,手稿可以作為一種對作家創作及其文本的輔助史料,說明作家創作的歷程、創作思想、文本的修改過程,還可以說明寫作時期的社會文化狀況,說明作者寫作與外界影響的關系等歷史真相。在文獻學方面,可以研究其作為一種與正式出版印刷的文本不同的比較文獻,具有文獻學的獨特價值,在??睂W方面的價值,則更加明顯,每一個手稿文本,都可以用來對同類同種手稿進行比勘,可以與印刷文本進行校勘,譯文可與原文進行對照,以便更好理解原文。在手稿學理論方面的價值更是不言而喻。每一件手稿,都可以用來證明手稿學理論的不同觀點,都是手稿學理論研究的依據。
5.手稿的辨偽。手稿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真偽問題。首先是由于市場經濟的特性。鑒于中國近現代名家手稿的市場表現搶眼,如魯迅的一頁手稿拍賣價已達近七百萬元人民幣⑧,這吸引少數不法之徒通過偽造名人手稿來牟利,造成市場上時有名人手稿贗品出現。其造假的手法,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最初的分拆影印本,到掃描制假,到拼接內容,目前已進入臨摹仿造階段,由于其筆、墨、紙均使用舊品,且內容不與已有手稿重復,故更難辨別。此外,也不排除在某種情況下手稿需要鑒別作者,同樣屬于手稿辨偽的范疇,同樣需要辨識。對此的辨識需要從作者背景、寫作習慣、手跡特點、手稿內容、手稿書法、標記、紙張、印章、郵戳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辨析。隨著造假手法越來越高明,手稿的辨偽將越來越困難⑨,需要有更深湛的學識和更高超的眼光、應用手稿學在此領域大有可為,也面臨嚴峻挑戰。
6.手稿的利用。手稿除了用于學術研究,還可以有多種用途,如高仿復制保存、展覽、出版、鑒賞、教學、工藝制作等,此外還應有其他用途。此方面的研究,包括手稿用途的研究,手稿利用的方法與流程,利用的規則、法規與禁忌,手稿利用的技術與材料、利用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也是應用手稿學研究的任務。
7.手稿的收藏與保管。中國古代對書寫者的手稿,雖有“敬惜字紙”的傳統,但很少能得到專業的保管,除了古代采用墓葬等方式埋入地下來保存,或者藏入石窟等洞穴加以保存,但那只有皇家和名家才有機會得到這樣的保存,而在民間,一般只有自然、自在的保存與收藏。宋明以后對書稿刻板的保存,也仍是相對原始的避光、干燥處置方式。近代以來手稿保護與收藏技術由于有外來技術的傳入,以及近期與國際的交流日盛,理念接軌,收藏方式改進,收藏效果得到提高,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增多,研究的課題日益增長,對于各種類型與形態的手稿的收藏與保存研究,需要進行保護方法、保存方法、收藏策略、收藏途徑、收藏方法、收藏技術、收藏設施等方面研究,以及收藏家研究、收藏機構研究等,都是應用手稿學的研究對象。
以上只是粗略的擬列,肯定不全,且可發展,而這些發展也正屬于理論手稿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基本內容。
四、理論手稿學與應用手稿學的關系
理論手稿學注重建立手稿學理論體系,但并非致力于營造一座脫離手稿本體的空中樓閣,也并非與手稿毫無關系??疾煳鞣绞指鍖W(文本生成學)的狀況可以發現,他們談論手稿學理論,也是從手稿本身出發的,往往更注重從手稿現象中發現理論意義,或者從某個理論視角去觀察手稿。盡管這種理論意義并非總是可以納入一個現成的理論框架中,而往往是看到不同理論背景、理論體系的某個特定角度,某種獨特的學術意義。因此,理論手稿學并不脫離手稿,也不脫離手稿的應用。同時,應用手稿學雖然多半著重挖掘手稿的文本意義和社會學意義,但在分析中也常運用手稿學理論,盡管不常是直接討論理論手稿學的理論體系,而是著重某一理論著眼點,而且這個著眼點可能正好可以反過來說明手稿的應用意義。例如當我從形態學視角去分析魯迅手稿時,我就是從手稿本體出發,運用了文本生成學理論和形態學理論,然后對具體的手稿進行解讀,看出其形態學上的特點與意義,也就發現了魯迅手稿的形成特點。這是從應用手稿學研究目標出發,運用理論手稿學知識與理論展開分析,最終又回到應用研究的初始目標。
因此,理論手稿學與應用手稿學不是毫不相干的,也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互為補充、相互證明、相互支撐的,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生發,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系統。
但兩者又具有明顯的差別,有各自的功能、領域與分野,在研究范圍與方法論上,各有獨自的邏輯起點與終極目標。通俗地說,應用手稿學就是要弄清某件、某類手稿及其相關真相,而理論手稿學則是要探索手稿現象中的規律性和理論意義。但應用手稿學是離不開理論手稿學的。因為當我們運用應用手稿學研究手稿的時候,我們不太可能完全拋開手稿學理論,即使是鑒定一份手稿的真偽,或??币环菔指宓奈谋荆渤P枰\用手稿學理論。有學者認為不運用手稿學理論也可以開展手稿研究,確切地說,不了解手稿學理論,確實也可以研究手稿,很多人就是在不了解、不懂得手稿學理論的情況下開展手稿研究的,但是他們仍運用了手稿學的很多混合在其他理論中的內容。比如當我們??濒斞竸撟魇指宓臅r候,我們就運用了手稿學理論中的手稿學名詞、手稿學理念、手稿學研究方法等手稿學理論知識,也運用了“發生??睂W”原理⑩。因為,實際上手稿學理論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當我們對手稿進行研究的時候,必然會使用手稿學的名詞、概念、方法,這就與理論手稿學產生了聯系,即使你沒有主動從理論手稿學角度去運用,但還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聯系。所以,即使是應用手稿學,實際上也與理論手稿學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不知不覺中使用了理論手稿學概念與方法。
五、理論手稿學與應用手稿學的
研究方法的融合使用
理論手稿學的研究方法,基本上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相一致。正如前已提到的,手稿學既然與史料學、文獻學、文物學、??睂W、版本學、文本生成學、傳播學、形態學、書法學、藝術學、美學等都有關系,因此其研究方法也必然存在關聯。當我們對手稿學理論進行梳理建構的時候,會使用分析、歸納、統計、論證等方法,我們可能從手稿學的定義、概念、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等方面展開論述,比如我們一定會涉及手稿的初稿、原稿、修改稿、定稿等概念,而這些正是理論手稿學的基本問題。這雖然是純理論的研究方法,但是也要涉及各種手稿數據,手稿描述、手稿分析等方法,從中提煉歸納和建構理論手稿學的理論體系。
在實踐中,應用手稿學的研究方法較多沿用文獻學、史料學、??睂W等相對傳統的研究方法,對此中國學者在使用上會顯得更加熟練,也沒有使用概念方面的斟酌與焦慮。但是,實際上問題還是存在,因為你必須使用理論手稿學的理論和概念。首先,你必然使用原稿、初稿、定稿、修改稿、改定稿等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就是理論手稿學的基本問題。事實上對于這些概念,迄今也還在探索建構中,并未得到完全的統一,如果對理論手稿學沒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使用這些概念的時候也很容易出現問題。事實上,學術界在學術討論中也出現過因對概念內涵理解不一致而產生表述以至觀點分歧的情況。比如,作為應用手稿學研究的典型案例,在新編《魯迅手稿全集》(2021年版)的收入范圍問題上,編委會專家委員會也有因對“手稿”概念不同理解而產生分歧的情況。最終雖然達成了統一,取“一網打盡”的方針,但是對“手稿”的不同理解仍然存在。對一些非連續性文本手稿,有的專家之所以同意收入,是鑒于其作為文獻資料的研究價值,而非因其作為手稿的價值,因為按照傳統的手稿學觀念,這是不能算作“手稿”的。這是一個典型的應用手稿學項目,但也與理論手稿學緊密相關。因此,應用手稿學研究實際上也離不開理論手稿學。
因此,中國的手稿學研究者應當嘗試把兩者結合起來運用。雖然這不是兩個不同的學科,但也適用“學科融合”(FOS)原則11。手稿的應用研究如果以手稿學理論為指導,在解讀手稿的時候將等同于手持解剖刀來解剖標本,有希望刀刀切中腠理,而能有所突破,有所發現,看到不同的側面,促進創新。如果沒有理論工具,則等同于用手直接把玩,去摳,去掰,看表面是不成問題的,而看細部,看內里,看規律,可能更費勁。如果應用手稿學更多融合運用理論手稿學來展開研究,或許能有更精彩的發現和突破。因此,對于理論手稿學的研究,不僅為理論手稿學體系的建立、為學科建設所必須,而且可以促進應用手稿學的研究。中國的手稿學如能在加強理論手稿學體系建設的同時,在應用手稿學研究中融匯理論手稿學,將給中國手稿學研究帶來極大的益處與動力。
小結
中國的應用手稿學,可以說實際上已經存在千年以上。唐代以降對石鼓文的發現、保護、整理與研究,就可以歸為應用手稿學研究,更不用說晉唐敦煌寫本的處理等。后來的文獻學、金石學、??睂W等學術傳統,更包含了大量對手稿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應用手稿學研究積淀深厚,成果豐贍,形成了一系列傳統、經驗和規范,為學界所廣泛繼承和習用,迄今學養深厚者常能嫻熟運用,這是中國手稿學界的寶貴財富和資源,對于中國手稿學的發展極為有利,應當予以發揚和發展。但目前中國的理論手稿學還沒有充分發展,與應用手稿學形成嚴重的“跛腳”效應,因而對自身提高和發展帶來局限。當下正在從國際手稿學界陸續吸收、引進和借鑒,希圖結合中國的特點,融合發展,促進中國理論手稿學的建構,推動中國手稿學的全面發展,走到國際手稿學和文本生成學的大潮前沿。
【注釋】
①德比亞齊專門討論過什么是“草稿”,但其中也牽扯到寫作的各個階段,包括最初的“多少有點像是電報文體記錄下來的內容”一直到定稿,作為“文本化程序”的過程,各階段的名稱也值得討論。皮埃爾-馬克·德比亞齊:《文本發生學》,汪秀華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第30-31頁。
②《辭?!窡o“手稿”條,但收有“手澤”(“借指先人的某些遺物”),“手跡”(“親筆的墨跡”)“手筆”(“親手所寫或畫的東西,猶言手跡”)和“手簡”(“書牘”)等條?!稘h語大辭典》除收入上述各條外,還收有“手稿”條,釋義為“作者手寫的原稿”,見《漢語大詞典簡編》,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8,第856頁。
③當代也有愛好者用手指書寫和繪畫,稱為“指書”“指畫”,還有人用其他身體部位書寫,但此時手指或其他身體部位的功能已經臨時轉化為筆的功能。
④《辭海》(普及本)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第4123頁。
⑤形態學又稱形態文藝學,發端于歌德對自然科學研究的感想,后由G.穆勒和H.歐佩爾引進文學研究。
⑥近年又有人主張使用“手澤”一詞,但“手澤”更多是一種對前人遺留物的敬意表達,謂其物有先人“平生所持手之潤澤存在焉”(孔穎達),且其所指不限于手稿,凡先人曾手持之物均可稱手澤。
⑦此為初步擬議,尚可發展。
⑧2013年北京嘉德春拍,魯迅《古小說鉤沉》與周作人合作手稿一頁,成交價690萬元,同年嘉德秋拍魯迅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信,成交價655.5萬元。
⑨事實上近年也有一些所稱“魯迅手稿”被成功拍賣而終未被2021年版《魯迅手稿全集》所收,顯示其可信度尚未被學術界認可。
⑩德比亞齊在《文本發生學》中專門討論了“發生校勘學”的產生,指出“應該對寫作操作的具體歷時性進行結構分析”。見皮埃爾-馬克·德比亞齊《文本發生學》,汪秀華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第24-25頁。
11學科融合(FOS-Fusion of subjects)是指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嘗試打破學科邊界,多向引入不同學科的概念與方法,使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促進創新、創造。
(王錫榮,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