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利
長期以來,產業工人的工作崗位在很大程度上被工業效率主義定義在工廠車間的流水線上,因而他們往往以“合格產品”的身份走出職業院校大門。即是說,不少傳統的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時非常重視其社會功能的工具性,卻往往忽視其職業生涯的精神性,這是不全面的。2016年始,我國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引發了全社會關于產業工人精神價值的廣泛討論,也引發了許多職業院校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內涵的積極反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鄧宏寶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職業生涯教育視角下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與策略研究”為抓手,將工匠精神作為必不可少的精神性內容引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這一做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鄧宏寶教授對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深入解析,他帶領團隊在大量調研基礎上科學地提出了職業院校培養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的路徑和策略,其最終成果凝結在《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徑與策略研究》一書中。應該說,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職業教育關于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培養的系統性研究的一項空白。
總體看,著作《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徑與策略研究》有以下三大特點。
一是研究內容的系統性。該著作從主要概念界定開始,對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對我國產業工人工匠精神的內涵變遷、影響因素和生成機理,以及對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相關理論、目標定位、內容開發、策略選擇、測量評價和社會支持等,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綜合分析。全書內容不僅有理論基石支撐和數據實證的層層分析,而且在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總之,內容的系統性是該著作最重要的特點。
二是研究視角的文化性。作者把工匠精神培育作為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核心內容之一,從職業生涯教育的“文化育人”視角解析工匠精神培育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的價值。作者認為,盡管西方職業文化中有“天職倫理”,但是工匠精神扎根于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如儒家經典《周禮·考工記》把“百工之事”看作“圣人之作”、道家經典《莊子·養生主》把“庖丁解牛”看作“至美之境”等。因此,職業院校培育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應當從中國特色出發,使工匠精神這一新時代話語表達更具民族文化性。
三是研究結論的創新性。該著作第一次從職業生涯教育的“文化育人”視角,系統性地把工匠精神培育置于新時期中國產業工人的生成機理當中,得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結論。例如,“就工匠精神形成而言,個體的職業認知、興趣愛好、責任擔當是根本激發力量”。作者在此特別強調了“職業志趣”對激發個體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即一個人如果沒有職業志趣就不可能有工作動力和持久的職業生命力。再如,作者認為新時代在工匠精神內涵中應當把“勇于創新”放在首位,因為新時代迫切需要“腦力勞動與精神勞動結合的全能型勞動者”。作者在此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離不開“專精特新”人才為論據,指出新時代新技術對產業工人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服務意識以及精益求精的品質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來產業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徑與策略研究》是人民出版社重點打造的“國家社科基金叢書·經濟”系列著作當中的一部,在成書過程中得到了全國相關領域眾多權威專家的支持和幫助。該著作論證嚴謹,學術性強,可以為在校學生及從業人員實施自我教育、不斷追求卓越提供理論引領,為職業院校增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提供實踐參考,為相關企事業單位提升在職員工職業素養、開展職業繼續教育提供決策咨詢。
(作者系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