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版)》明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內容”由 3 個模塊共計? 15 個專題組成,在“教材編寫要求”中也要求中職語文“教材編寫要以專題組織課程內容”。那么,在中職語文學? 科教學中,如何進行“專題教學”,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師面臨的困惑、迷茫和急需厘清的問題。以整體備學與局部? 備學相統一的教學方案預設形式,是解決專題教學中“整體”教學與“這一課時”教學兩者實施方案設計間矛盾, 提升中職語文專題教學成效的保障。
關鍵詞:中職語文;專題教學;整體備學;局部備學;統一
基金項目:2022年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自籌課題“基于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全程備 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CZ97)
作者簡介:姜紅艷,女,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
隨著2023年秋學期依據2020年版中職語文 課程標準編寫的中職《語文》教材在全國中職校的統一使用,“專題教學”將成為中職語文教學界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擺在中職語文教師面前急需解決的困惑問題。近幾年來,“專題教學”這一專用教學術語,引起了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界理論層面的廣泛關注和實踐操作層面的深入探索。從現有可查資料來看,到目前為止,人們在理論研究上,對專題教學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在實踐探索中,也沒有一個形成共識的路徑、方法或模式。在這里,筆者認為,鄭國民與李煜暉兩位老師對“專題教學”概念的詮釋,對如何開展“專題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他們認為,專題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與學的方式等方面都體現出鮮明的整體性特征,力圖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與整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1]那么,依據專題教學“整體性特征”,專題教學的實施方式應該是“多篇整合”式教學,可以通過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的策略得以實現。
一、專題教學中整體備學和局部備學各自的優勢與不足
(一)何謂“備學”
備學,就是將傳統備課中“備”教師教學活動設計轉變為“備”學生言語實踐活動設計,由進行教師教學過程預設轉變為進行學生學習過 程預設,其意義在于促進課堂由教師的“教”轉 向于學生的“學”,凸顯“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
(二)專題教學中整體備學的優勢與不足
中職語文專題教學中整體備學是對學生整個專題中所有學習活動的綜合化設計。它站位于中職語文課程標準、中職學生的語文“學情”,依據某一專題中所有“組文”內容,從專題整體思考出發,備課標、備學情以及備學生在專題學習中的學材、學法、學程,進行這一專題整體教學實施方案的預設,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生成”對預設方案進行實時調整,最后通過教學實施后的“備學效”,來檢驗其實施效果,評估學生學習的增效度。可以說,整體備學,就是以統整的備學形式,實現專題內多文本之間的要素整合、內容關聯和教與學活動“同向同行”。從時間上講,整體備學由教學實施前的預設性局部備學、教學實施中的生成性局部備學、教學實施后的學效評價性局部備學三個時段組合而成。但是,整體備學絕對不是多個局部備學的簡單疊加。整體備學所要生發的是“1個局部備學+1個局部備學>2個局部備學”的綜合效應。
1.專題教學中整體備學的優勢。整體備學是對學生整個專題中所有學習活動結構化的設計。專題,在某一主題統帥下,最為彰顯的特征是多文本語境的交叉建構,其內包含的知識、能力和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是立體的,是多層次、多元化的,但也是零散的、隨意的。專題教學“不只是同類知識內容的組合,也是目標、任務、情境、內容、學習方式、評價多種元素的整合。”[2]可見,專題教學的實施,則需要用專題整體的概念,對專題多文本語境中所包含的內容進行統攝、凝練與概括。中職語文專題教學中的整體備學,就是以引領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站在專題教學整體的高度上,把整個專題組成的所有組合文本所包含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集聚起來,確定真實情境下的專題“大任務”,并系統地對專題“中心任務”進行分解,形成“中心任務”統領下的“分任務”群,并通過對“分任務”對應的各課時教學實施方案的“局部備學” 的完成,構成同各課時實施預設方案有相互關聯的專題教學實施方案整體“群”。再通過整個專題中各個“這一課時”間相互呼應、相互支撐的連續性教學,引導學生對相應學習任務進行理解、探究,助力學生形成探索和發現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共性規律,推進學生學習用整體、全面和聯系、發展的眼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立起結構性、體系性的認知網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專題教學中整體備學的不足。整體備學,如果過度地著眼于“整體”、宏觀,無視“局部”、微觀,可能會出現“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不良局面,進而使整體備學成為泛泛的空談,失去整體備學應有的功效。
(三)專題教學中局部備學的優勢與不足
中職語文專題教學中局部備學,不僅指對整個專題組合文本中某個“這一篇”文本、整個專題教學時段“這一課時”“這一班級”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與學習過程的學習方案預先性設計,也指對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與學習過程三個方面,或聽、說、讀、寫四個訓練層面中的某一方面(層面)中的教學實施方案的預先性設計。從時間上,局部? ?備學可以分為教學實施前的預設性局部備學、教學實施中的生成性局部備學、教學實施后的學效評價性局部備學三個階段。
1.專題教學中局部備學的優勢。在中職語文專題教學中,教師根據局部備學形成的整個專題組合文本中某個“這一篇”文本課堂教學實施預設方案,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在充分細讀中深入挖掘文本價值,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學習;針對專題教學時段中“這一課時”的局部備學形成的教學實施預案,可以使“這一課時”教學內容選擇更為精細,結構流程設置較為完整;針對“這一班級”的局部備學,可以較為全面、準確地弄清“這一班級”學生學習的已知點、空白點和可能的發展點,對學習資源進行增補或精簡,形成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教學實施預案有利于開展“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與學習過程三個方面,或聽、說、讀、寫四個訓練層面中的某一方面(層面)的局部備學形成的課堂實施方案,可以強化對學生“某一方面(層面)”的學習指導,提高學生“某一方面(層面)”的學習(訓練)效果。總之,局部備學,可以改變當前講“專題教學”必言“綜合性”“整體性”而引發的重整體而輕局部、重宏觀而輕微觀、重綜合而輕分析的慣性思維。
2.專題教學中局部備學的不足。囤“這一篇”文本于一隅進行局部備學形成的課堂實施預設方案,往往游離于專題整體之外,致使專題所有學習內容間難以建立起應有的關聯,淺表化的知識、碎片化的能力,禁錮著學生統整化、結構化思維的提升,最終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良性發展;針對“這一課時”的局部備學形成的教學實施預案,由于往往注重于“這一課時”教學內容的精細性與全面性、教學流程結構的完整性,常常會使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內容淺嘗輒止,學習過程流程流于表面,甚至于“走形式”;針對“這一班級”的局部備學形成的教學實施預案,雖然針對性地照顧了“這一班級”學生的學情,但是有可能達不到專題總體教學目標應有的層次;針對“某一方面(層面)”的局部備學形成的教學實施預案,有可能顧此失彼,占有了“這一點”卻失去了“那一片”。
二、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在專題教學中的運用
世界上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3]。但對任何事物的整體掌握,并不是只要孤立地掌握整體事物中構成要素,就能夠掌握整體事物的全部。因為,任何一個事物,絕對不是各個構成要素的簡單相加,其內部的各個構成要素,“它們是互相作用著的,并且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運動”[4],從而推進整體事物的發展。由此,根據專題教學的整體性特征,在對學生專題學習活動預設時,做到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宏觀把握,微觀落實,并在實施中取得整體效益與局部效應的“雙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整體把握,宏觀調整
所謂整體把握,就是專題教學在設計進行整體備學過程中要立足整體,瀏覽全局。如在編制專題教與學目標時,必須在認真鉆研中職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本專題教學在完成語文課程總體目標中的地位與功能。所謂宏觀調整,就是專題教學在設計進行整體備學過程中,對專題教與學總體目標進行課時教與學目標分解時,要進行宏觀的系統性、層次性調控,在確保上位的專題教與學總體目標與下位的課時教與學目標對應統一的同時,課時教與學目標之間也具有承接性、遞進性。
(二)立足整體,微觀分解
整體和局部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發揮事物的? 整體功效,就要充分發揮整體事物內部各構成要素的相應功能。在進行專題教與學實施方案預設時,既要立足整體進行整體備學,又要開展微觀分解的局部備學。如:在對學生專題學習內容選擇、確定時,首先要立足整體,整體分析并把握整體專題組合文本所包含的知識“點”與能力“點”、學科學習“點”與思政教育“點”之間的縱橫關聯;再根據各課時教與學目標,對專題中知識學習“點”、能力訓練“點”、思政教育“點”進行微觀分解,選擇、確定服務于課時教與學目標達成、適宜于課時教與學活動開展的內容,使整體備學中選擇、確定的專題整體教與學內容,與局部備學中選擇、確定的課時教與學內容相統一。
三、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在專題教學中的功效
專題教學就是“以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認知策略、思維品質中亟待解決的‘根問題為內核篩選、整合學習材料,……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個性化學習”[5]。那么,如何在教學實施前“篩選”學生在專題學習中“亟待解決的‘根問題”“整合學習材料”?如何在教學實施中通過有效的學習方法傳授、指導和具體、適宜的學習過程設置與實施,來指導、引領學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個性化學習”?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預設教學實施方案的方式,形成高質量的教學預設方案,以確保專題教學的有效實施。
1.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讓學習內容“專題化”。“語文課堂教學‘選擇什么內容來教,是由語文課程特點決定的語文學科所獨有的教學難題,也是決定語文課堂是否能有效、是否能高效的關鍵。”[6]由此看來,專題教學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都必須通過“課時”來落實。“以專題組織課程內容”的教材編寫體制,為發揮專題的“整體功能”,打破文本和“課時”狹隘的時空限制,使得學生在專題中的“這一課時”的學習內容,不再是獨立與封閉的,而是相互密切相關、相聯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我的基礎,‘我是‘你的學習延續”[7]。如何建構起這種關聯性,就必須對專題整體學習內容進行“分解、組合和比較或核對”,即通過先“分解”再“組合”的整體備學,使專題中的所有“課時”學習內容在系統化過程中,形成結構化、整體化的專題總體學習內容。為便于論述,我們把它稱之為專題“總”學習內容。而要科學地界定各個獨立課時的位置、地位,則必須進行“比較或核對”的局部備學,形成專題學習中“這一課時”學習內容。為便于論述,我們把它稱之為“分”學習內容。
教材是靜態的,文本內容也是靜態的,而教與學的活動包括教與學活動的設計都是動態的。動態的專題教與學活動設計,首先要圍繞專題主題,找出學生在專題學習中要解決的“根問題”即核心問題,并緊扣此核心問題,確定學生在專題學習中必須要完成的中心學習任務,設置學生在專題學習中的主體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在專題學習中開展有效率的訓練實踐。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什么樣的學習內容“支架”,這就要通過對專題所有組合文本這些學生進行專題學習的基礎學習材料,采用整體備學形式,進行動態的拆解、改造、重組和創造,才能選擇出較為準確的適合學生開展專題學習所必需的總體學習內容。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一課時”需要為學生選擇什么樣的學習內容、選擇多少學習內容,這就需要在“這一專題”整體備學的基礎上,對選擇的學生在專題學習中的“總”學習內容,再進行拆解、改造、創造式的局部備學,從而選擇、確定“這一課時”中學生“分”學習內容。此時,選擇、確定的“這一課時”中學生“分”學習內容,必須是學生專題學習“總”內容統領下,分解到對應的“課時”的典型性“分”學習內容。因為專題學習“摒棄”面面俱到的學習,講求的是真實學習中的典型性。同時,在選擇、確定“這一課時”學生“分”學習內容時,也絕對不能對其他“這一課時”學生“分”學習內容視而不見,只有既見到樹木又看到森林,使“這一課時”與“那一課時”間的“分”學習內容具有關聯性,構成橫向聯系,才能使專題學習整體內容結構化,使專題中眾多的可能是零散的、無序的“這一課時”的“分”學習內容系統化;才能使專題中“這一課時”的“分”學習內容,以各自的地位,為學生在整個專題學習中完成專題總體學習任務、達成專題整體學習目標做出貢獻。
可見,通過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無論是整體備學中選擇、確定的學生在整個專題學習中的“總”學習內容,還是局部備學中選擇、確定的學生在專題學習中“這一課時”“那一課時”的“分”學習內容,均是“專題化”的學習內容,都是為推進學生完成專題學習任務、達成專題學習目標而服務的。
2.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讓學習方法“專題化”。專題教學“文本不再是一篇一篇地教,知識不再是一個一個地學,聽、說、讀、寫等訓練也不是分類分項地單個進行”[8]。由此可知,專題教學要有適合于專題教學的“專題化”教學方法,專題學習也要有適合于專題學習的“專題化”學習方法。“專題化”的教學方法,就是為學生進行專題學習提供典型的、必要的學習支架——方法路徑與策略,以引領學生在專題學習中進行實踐運用,形成“專題化”的學習方法。所以,無論是整體備學時進行專題教學整體方案設計,還是局部備學時進行某一個課時、某一個教學“點”實施計劃設計,都應以研究學生“專題化”學習方法為突破口,并通過教學實施環節的指導、引導,讓學生在“學會”的同時“會學”。
從現行的中職語文教材來看,每一個專題單 元都是由講讀文本、自讀文本組合而成,同時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受學時的限制,學生在專題學習中必須要運用精讀、略讀和快速瀏覽等多種閱讀學習方法。如何引領學生進行精讀、略讀和快速瀏覽地學習各類文本,首先必須通過整體備學,理清講讀、自讀兩類文本內容中所包含的知識學習點、能力訓練點,與完成專題中心學習任務、達成專題學習目標之間存在的關聯。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生在相應文本學習中應該選用的閱讀方法。其次,再對如何指導學生使用精讀、略讀、快速瀏覽閱讀方法進行局部備學。最后,在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的基礎上,通過教學的實施,分別有側重點地向學生進行精讀、略讀、快速瀏覽閱讀學習方法的傳授,并引領、指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在運用中,掌握專題中兩類文本的“專題化”學習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在今后的專題學習中,有“樣”可依,有“例”可循,并通過按要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精讀、略讀、快速瀏覽3種閱讀學習方法,有“章”有“法”地遷移性運用與實踐,建立起精讀、略讀、快速瀏覽“三位一體”的“專題化”閱讀學習方法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專題化”學習能力。
學生進行專題學習需要掌握“研究性的學習方式,即帶著問題,收集并利用材料,分析例證,解決問題。其中,形成認知和能力建構是基本的學習方式。”[9]研究性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驗證式學習方法、體驗式學習方法、探究式學習方法、合作式學習方法等專題學習方法,什么時段傳授給學生,是一次傳授還是分次傳授,這就必須先根據學生的專題學習需要、專題內容、專題任務,進行整體備學,統一規劃,有序分解,以便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再根據整體備學的統一規劃,進行相關學習方法傳授、指導的詳細實施方案的局部備學,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實時傳授,給予學生認識、解決專題學習過程中所遇的相應問題的鑰匙,并指導、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通過統一規劃的整體備學與詳細實施方案的局部備學相統一,推進學生將運用中同化、順應形成的經驗,轉化為具體的、系統的“專題化”學習方法和策略,最終讓“學生不僅完成了學習任務的內容要求,而且優化了原有的認知圖式,生成了新的行為程序和思想方法”[10]。
3.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讓學習過程“專題化”。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是一次性過程,是一個一個持續學習“點”連接而成的不斷縱深發展的線條,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發現問題、提煉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完整的學習流程,是學生不斷修正認識,由無知到有知、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認識過程。那么,引領學生進行專題學習,其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一個學習點中的“點”如何設定?在開展專題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厘清與確定。
多文本語境交叉建構的專題中的學習“點”,往往太多太雜。“專題是指‘專門研究或討論的題目,是以‘題(問題、話題、課題、主題)為最小學習單位及學習起點組合而成的一組學習材料”[3]。每一個專題都有其主題及其所有文本聚集的“核心問題”。專題的“核心問題”可以裂變出無數個有著內在邏輯關系的小問題,而每一個“小問題”則就是學生在專題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點”。要準確地找出學習“點”,首先要以整體備學的方式,通過對專題所有組合文本進行解讀、聚類處理,找出專題所有組合文本共同彰顯的“核心問題”,再像剝筍一樣對專題“核心問題”進行一層又一層的解構,推導出圍繞專題“核心問題”的系列性“小問題”,如文本是怎樣表達這個共同“核心問題”、為什么要這樣表達、這樣表達有什么特點(好處)等。在這里要提醒一點,對專題“核心問題”進行解構時,不能把專題的“核心問題”肢解為毫無內在聯系的碎片、零件,要防止因分“點”而消散完整的學習過程的危險發生。從“核心問題”解構出來的“小問題”的學習“點”,不僅是關鍵的、有意思的,而且“點”與“點”間必須存在一定內在邏輯關聯,并形成一定的遞進關系,有利于學生開展橫向拓展、縱向挖掘深度化的“專題化”學習。同時,在進行專題整體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模擬學生的認識過程,找出學生在開展“小問題”學習“點”言語實踐活動時的知識、能力和資源的缺口,以便于在局部備學時有針對地進行預設,進而在指導學生進行“小問題”學習“點”言語實踐活動時提供精準的補給。
對文本是怎樣表達這個共同“核心問題”、為什么要這樣表達、這樣表達有什么特點(好處)這些“小問題”的學習“點”如何進行局部備學方面,即要在認識這個學習“點”功能、遵循這個學習“點”特點的基礎上,設置這個學習“點”具體明確且適宜的、利于學生開展語文學習和言語實踐的語言運用環境,將專題總體性中心學習任務轉換為這個學習“點”學生可以具體操作的學習活動,以便發揮這個學習“點”的功能,讓這個學習“點”成為學生理解、把握和解決專題“核心問題”的“落腳點”,成為學生開展語言運用活動的“實踐點”。學生隨著這個學習“點”自主的體驗、探究等言語實踐活動的不斷推進,完成從“對文本是怎樣表達這個共同‘核心問題”的閱讀發現、到“為什么要這樣表達”的探究體驗、再到“這樣表達有什么特點(好處)”的提煉表達,這樣通過一個個既獨立、完整又與其他“點”相互關聯的“點”的學習后,“點”與“點”相連,環環相扣,進而“點”到“點”構“線”,一線貫通,構成具有“邏輯鏈條”式的“專題化”整體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在這個邏輯的、結構的、系統的、有目的橫向性、連續性的“專題化”學習過程中,觸摸到專題學習深層次的內容和規律性、系統性的知識、方法,觸及對專題“核心問題”的縱深思考,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建構自己獨特的吸收、內化、繼承乃至超越、創造的“專題化”學習過程的方法策略。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可能在整體備學、或在局部備學中全部得以預估,也不可能對問題解決方案進行全方位地預設。專題教學中由專題“核心問題”裂變出的“小問題”,可能更多的是產生并集中于學生學習探究的過程。學生學習過程中新“生成”出的“小問題”學習“點”,有可能是整體備學中忽視的,卻又是解決專題“核心問題”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點”,是新發現的解決專題“核心問題”的“關鍵點”。無論是“重要點”,還是“關鍵點”,都需要通過局部備學,挖掘新“生成”的“小問題”學習“點”的價值,對預設的教與學活動過程進行動態的調整,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任務、學 習路徑、學習方法、學習進程及學習步驟等,以此來彌補整體備學中的遺缺。在動態構建新的整體備學與局部備學相統一框架下,完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點”,豐富學生學習過程“線條”的架構連接“點”。
參考文獻:
[1]鄭國民,李煜暉.高中語文專題教學實踐研究探析[J].教育學報,2017(5):46-51.
[2]陸志平.七問語文大單元[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21(10):3-8.
[3]張秋玲,鄭國民,屈浩.語文專題學習設計指導叢書:談談專題學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3.
[4]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
[5]錢學森.論系統工程[M].長沙:湖南出版社,1988:12.
[6]蔣紅森,石在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守望者——蔣紅森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10·上):4-10.
[7]王忠亞,余小涵,張秋玲.卯榫組接,多維耦合——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重組原則 [J].語文教學通訊,2019(1A):9-12.
[8]黃厚江.讓學習任務群走進課堂[J]. 語文建設,2020 (6·上):31-35.
[9]褚樹榮.從實驗室到田野:學習任務群視域中的專題學習[J].語文學習,2018(2):40-48.
[10]吳欣歆.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筆記[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37.
[責任編輯? ?秦? ?濤]
The Unity of Overall and Partial Learning Preparation: The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opic-based Teaching in Chinese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Schools
JIANG Hongyan
Abstrac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2020 edition)" clearly stipulates that the "course content" of Chine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nsists of 15 topics in three modules. In the "textbook writing requirements", it is also required that the "Chinese textbook in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organize the content based on topics". Therefore, how to carry out "topic-bas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 vocational schools is a current problem faced by Chines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hat needs to be clarified. The unity of overall and partial learning preparation is a guarante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design of "overall" teaching and "specific class " teaching in topic-based teaching, and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Chinese topic-based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Chinese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schools; topic-based teaching; overall preparation; partial preparation; 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