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基于JCI標準構建風險護理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和社會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2月- 2021年2月醫院收治的存在攻擊性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實施基于JCI標準構建的風險護理管理干預,3周后比較患者攻擊風險等級、攻擊行為、社會功能等的改善情況。結果? 干預后,攻擊風險等級達II級、III級和IV級的患者均下降,攻擊風險顯著低于干預前;患者語言攻擊行為、財產攻擊行為、自身攻擊狀態和體力攻擊反應等4個項目的攻擊行為評分及加權總分均低于干預前;患者社會能力狀態、社會興趣程度、個人整潔程度等3項社會行為評分均高于干預前,激惹行為、精神病反應狀態、遲緩表現和抑郁癥狀等4項社會行為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上述指標干預前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JCI標準護理管理模式可幫助患者減少攻擊行為,降低攻擊風險等級,提升社會興趣程度,加速社會能力的恢復。
【關鍵詞】? JCI標準;風險護理管理;精神分裂癥;攻擊行為;社會功能;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74?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4)05--03
目前在醫院管理中,醫療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已經成為主要核心,降低風險則是護理工作的關鍵[1]。JCI標準已經將目前國際醫院的管理流程進行全覆蓋,指導醫院科學的識別和判定或者降低目前存在的風險性,為醫院提供了系統的風險管理預案,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出現對他人對自身以及對其他目標的攻擊,具有顯著危害性。基于JCI標準構建風險護理管理模式,主要針對精神分裂患者攻擊行為的護理管理進行持續質量改進與提升,減少患者激惹性行為和攻擊行為,以提高患者社會適應能力。本研究主要探討基于JCI標準構建風險護理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攻擊行為和社會功能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2月- 2021年2月醫院收治的存在攻擊性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50歲,病程1~5年,平均2.02±0.10年。納入標準:均滿足國際疾病分類[2](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依據;均存在I ~Ⅳ級不同程度的攻擊風險行為。排除標準:精神發育障礙者;嚴重軀體病癥者。
1.2? 護理干預方法
基于美國醫療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國際部(the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標準,構建風險護理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患者攻擊行為護理管理進行完善,實施系統的分析評定,持續改進,提升護理管理質量,具體內容如下。
(1)成立風險管理小組,評估患者病情:基于JCI評審標準,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對風險管理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進行培訓,由主管護理人員和1名主治醫師一起對患者進行入組階段和管理的階段進行評測,對每位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行綜合評定,主要包含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情況、病程時間、攻擊形式、攻擊頻次、對象、攻擊防范計劃以及防范對策效果反饋等內容。
(2)評定風險,制定護理方案:建立精神分裂癥患者三級評估模式,記錄患者的病情狀態。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的0.5h內進行攻擊行為的風險評定,記錄風險等級和護理對策;主管護理人員或責任組長在患者入院后的120min內評定,主要評定以往或者現行的攻擊行為方法,程度,因素,控制方式,患者入院后的表現,自控能力和程度;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的1d內對其進行動態性和連續性的評定,依據風險評定的結果,護理人員在1日內動態評定精神表現,預警信號狀態,分析護理階段出現的盲點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和具體護理方案,持續改進護理方法。
(3)攻擊行為的預防及護理指導:經培訓和考核的責任組長和患者進行交談,研究重點了解患者的個性狀態,保護性要素和住院要求以及家庭社會支持關系,每日1次,0.5h/次,在病情穩定的24~72h或者攻擊行為發生的24~48h內完成。讓患者自行了解一下患者攻擊行為的因素,讓患者分析什么狀態下會出現沖動行為,患者自身的狀態和想法,是否出現未解決的生活事情,從而患者將不良情緒轉移到他人中,依據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理解感受,為其建立計劃目標。對于較為沖動的患者,醫院應統一佩戴橙色的腕帶,穿戴黃色的衣服,患者床頭的牌子應標記標識,讓護理人員容易對高危患者進行識別,為患者建立身份識別制度。以便于一對一個體化指導。
(4)分階段教育指導:采用0~100分記錄描述攻擊行為掌握的程度,讓患者了解獲取成績的源頭,了解存在的缺陷,明確需要改進的各項內容。初期階段為患者進行認知能力和自控狀態方面的教育指導;改善階段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知識狀態,自知能力,攻擊行為的釋放和控制行為等方面進行引導;康復階段為患者在建立健康行為、了解各種技能、強化精神分裂癥的知識等方面進行指導,防止不良反應復發,提升社會適應狀態。
1.3? 觀察指標
(1)攻擊風險等級評定:采用攻擊風險評估表對患者的攻擊風險等級進行評定,共分為4個風險等級,I級:精神分裂表現,存在幻聽或者被害妄想;躁狂癥;酒精和藥物依賴的脫癮期;意識障礙伴有行為失衡;癡呆存在行為紊亂;以往人格障礙,存在沖動和邊緣型人格障礙。Ⅱ級:被動言語攻擊狀態,呈現為激惹性的提升,如無對象的抱怨、發牢騷和說怪話;交談階段態度較差,存在敵意或者不信任的狀態;或者精神分裂表現存在命令型幻聽。III級:主動性的言語攻擊狀態,如存在對象的辱罵等感覺,或者被動型的軀體攻擊行為包括毀壞物品。Ⅳ級:存在主動性的軀體攻擊行為,包括踢打、咬或者應用物品對他人打擊,攻擊行為在1d內發生了2次以上對他人的肉體傷害。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數=0.92[3],重測的信度系數=0.84,問卷效度系數=0.91,信度和效度良好。
(2)攻擊行為評分:采用修訂版外顯攻擊行為量表[4-5](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MOAS),對罹患精神病的患者攻擊行為進行評測,主要包括語言攻擊行為、財產攻擊行為、自身攻擊狀態和體力攻擊反應等4個項目,每項分值為0~4分,按項目依次加權(即語言攻擊行為評分×1、財產攻擊行為評分×2、自身攻擊狀態評分×3、體力攻擊反應評分×4)計算總分,總分為40分。分值與攻擊行為嚴重程度呈正比。
(3)社會行為評分: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住院患者記錄量表等量表[6-8]共同對患者社會行為進行綜合評分。本研究采用的綜合量表共包括社會能力狀態、社會興趣反應、個人整潔程度、容易激怒表現、精神病反應、遲緩表現和抑郁癥狀等7個方面,總計30個條目,按照0~4分的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前3項為積極因素,后4項為消極因素。積極因素分值越高則康復程度越佳、社會配合度越好,消極因素則相反。
1.4? 數據分析方法
運用 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表示,干預前后均數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采用非參數檢驗秩和檢驗分析干預前后患者攻擊風險等級差異,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患者攻擊風險等級比較
干預后,攻擊風險等級達II級、III級和IV級的患者例數均下降,攻擊風險顯著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患者攻擊行為評分比較
干預后,患者語言攻擊行為、財產攻擊行為、自身攻擊狀態和體力攻擊反應等4個項目的攻擊行為評分及加權總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干預前后患者社會行為評分比較
干預后患者社會能力狀態、社會興趣程度、個人整潔程度等3項社會行為評分均高于干預前,激惹行為、精神病反應狀態、遲緩表現和抑郁癥狀等4項社會行為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干預前后各項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攻擊行為發生頻率較高,做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評估并及時進行有效護理干預,建立安全防范預警對策是預防患者出現攻擊行為的關鍵[9-10]。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JCI標準的護理管理干預后,有效降低了精神分裂患者攻擊風險等級程度。對存在攻擊行為狀態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三級評定,重點階段和動態連續性的評定,護理人員可詳細掌握患者的病情狀態,尤其是攻擊行為特征,癥狀的應對形式和患者最深處精神分裂癥的源頭。護理組長和高年資護理人員可對攻擊行為進行預測,提出初始評定中未出現的護理隱患和需要關注的問題[11],及時對護理關注問題進行修改,對高危患者進行重點監測,啟動應急預案,減少風險發生[12]。同時,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進行連續性評定,病例追蹤等提升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風險識別能力,護理人員也可依據患者癥狀下的差異性應對方法,進行防范對策的調整,保證護理安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基于JCI標準的護理管理干預后,精神分裂患者攻擊行為評分低于干預前,患者存在的負面情緒可激發攻擊行為,依據JCI標準管理后,患者會了解攻擊行為是錯誤的,可做到在攻擊行為階段通過被子等撕扯形式[13],來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果發生先兆表現,則在短時間內求助他人。在小組活動階段,同伴之間的友誼也有所增加,病房內的安全性也會有提升。同時,精神科護理人員遭受攻擊行為的發生占比較高,護理人員系統的防暴培訓,可控制攻擊行為出現[14]。護理人員通過專業學習防暴知識,了解預防暴力的技巧性,在培訓演練中,護理人員了解如何規避攻擊風險,獲取經驗,了解暴力發生階段保護自身和財產安全的方式[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JCI標準的護理管理干預后,患者的激惹行為、精神病反應狀態、遲緩表現和抑郁癥狀得到改善,社會能力狀態和社會興趣等都較干預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通過人文關懷的對策可有效防止攻擊行為。護理人員通過一對一指導分析患者的個性特征、表現來源、需求、家庭保護要素和患者可利用的資源等,掌握患者目前的內心狀態和思想行為變化,聯合語言安撫行為,向患者傳達可愿意幫助的想法,和患者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式。
綜上所述,JCI標準的應用為醫院的攻擊風險管理,提供了系統的思路和形式,為醫院規范性攻擊行為管理提供有效依據。通過JCI標準建立和完善攻擊風險模式,讓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攻擊行為得到科學預測和防范。
4? 參考文獻
[1] 張春艷,李嬌,王梅花.多點反饋護理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和護理質量影響的研究[J].醫藥高職教育與現代護理,2022,5(2):138-142.
[2] 徐蔡濤,李玉華,張奕.行為矯正結合親情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遵醫行為、自我效能感及高風險行為的影響[J].海南醫學,2023,34(6):868-871.
[3] 柳猛,黃娟.家屬參與式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臨床癥狀、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3,21(13):94-98.
[4] 李雪梅,洪小美,溫東妹.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護理模式對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和心理狀況方面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23,47(3):368-370.
[5] 王建波,梁曉慶,李鳳琴.基于三維護理分級模型的個性化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婚姻情況、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7):21-24.
[6] 杜志芳,周建華,朱海斌.德爾菲法和追蹤方法學的護理安全管理策略預防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20):134-136.
[7] 陳昂昂,姜衍松,張軍.個性化綜合護理干預對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遵醫行為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158-160.
[8] 蘇璐,莊倩倩,陸鑫.基于時間護理理念的積極心理學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精神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9):1599-1603.
[9] 孫以琳,曹新妹,陳伯鑫,等.以醫院為主體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情緒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4):2670-2673.
[10] 肖躍鳳,黃麗珠,張悅.認知訓練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接受團體生物反饋輔以心理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2,8(10):109-111.
[11] 黃麗紅,江妙玲,林曉陽,等.“互聯網+"延續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病人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2,8(22):3109-3112.
[12] 武迪.基于JCI標準的管理模式在醫院門診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管理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3(8):251-254.
[13] 符永寧,符珍.JCI標準指導標準化護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1):189-192.
[14] 王崢,張歡,石秀秀,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社區精神分裂癥病人自我管理研究現狀和趨勢分析[J].護理研究,2023,37(5):800-806.
[15] 湯慧怡,沈燕敏.以格林模式為基礎的服藥管理訓練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自知力、治療態度及癥狀改善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2):319-322.
[2023-07-1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