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建設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背景下,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不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互融共生的關系。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元素,并將其應用于流行音樂創作中,既可以涌現出更多別樣風格的優秀流行音樂作品,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又能利用流行音樂歌詞通俗、傳唱度廣的特點,達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堅持辯證揚棄、和而不同的原則,將民族調式、民族樂器、民族戲曲,以及古詩詞等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創作中。同時,政府有關部門也要為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搭建平臺、提供保障,讓更多的優秀音樂創作者加入這一隊伍中,探索并創作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民族流行音樂作品。
【關鍵詞】流行音樂" 民族元素" 文化自信" 民族樂器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0-0129-06
隨著流行音樂作品質量的不斷提升,以及人民群眾音樂鑒賞能力的增強,音樂創作者必須樹立融合、創新思維,從其他藝術形式或文化中汲取營養,進一步深化流行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從而迎合當代音樂愛好者的審美需要。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音樂元素,這就為流行音樂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激發了音樂創作者的靈感。近年來,一大批流行音樂人用實際行動證明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創作中,可以創作出傳唱度高并且廣受贊譽的優秀音樂作品。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巧妙地選取民族元素進而實現古典與現代的有機統一,成為流行音樂創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流行音樂創作中融入民族元素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豐富音樂表現形式
民族音樂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辛勤勞動中創作的成果,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音樂表現形式多樣。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創作中,對于推動流行音樂的發展、豐富音樂的表現形式有積極作用。民族音樂中的演唱技巧多樣,其中戲曲唱法強調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將戲曲唱法運用于流行歌曲創作中,可以利用其抑揚頓挫的情感,讓歌曲中所要傳達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民歌唱法則深受地方語言、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將民歌唱法應用于流行歌曲創作中,可以讓歌曲呈現出質樸、自然的中華傳統元素,更有利于讓音樂愛好者感受不一樣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見,豐富多樣的民族音樂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創作中,可以促進音樂作品的創新發展,從而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音樂作品,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二)有利于民族音樂傳承
在西方文化浪潮的沖擊下,年輕人對于起源于外國的流行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而流行音樂的大眾性、娛樂性、商品性、時尚性等特征,更容易得到快節奏時代年輕人的青睞。相比之下,民族音樂卻面臨著失傳、斷代的危機,這不僅是音樂界的損失,也會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在提升文化自信、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背景下,必須采取措施拯救民族音樂,實現民族音樂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基于這一需求,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創作中,讓當代年輕人在欣賞、傳唱流行歌曲時,能夠從歌詞內容、歌曲調式中感受到民族音樂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歌曲《青花瓷》,因笛子、古琴、古箏等民族樂器的綜合運用,使得作品充滿民族特色;《新貴妃醉酒》中的京劇旦角唱腔讓人耳目一新。這些民族元素的巧妙運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弘揚。
(三)有利于推動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在流行音樂剛傳入我國時,由于缺乏文化底蘊、曲調風格單一等原因,一度受到人民群眾的指責、質疑。之后許多流行音樂創作人開始對外來的流行音樂進行“本土化”改造,嘗試將民族元素融入音樂作品中,逐漸扭轉了人們對流行音樂的刻板印象,流行音樂也成為人們追求時尚藝術、享受精神生活的一種象征。得益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用于流行音樂創作的民族元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流行音樂創作人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地選擇民族元素,從而讓音樂作品各具特色、豐富多樣。在選取民族元素時,音樂創作者也會剔除那些不符合當代價值觀與審美觀的內容,讓流行音樂逐漸褪去“低俗”“頹廢”等標簽,讓民族化流行音樂占據主流。
二、流行音樂創作中民族元素的應用原則
(一)文化自信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人們文化自信的根源。音樂創作者只有本著文化自信觀,對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才能在流行音樂創作中有意識地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民族元素,并將其融入作品中。例如,《念奴嬌》《青花瓷》《醉赤壁》《荷塘月色》等,將民族元素中的古詩詞、歷史典故等融入歌詞中,唱出了一種既富有流行音樂特色,又能彰顯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的效果。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民族音樂逐漸成為彰顯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響力的一張名片。為此,廣大音樂創作者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探索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作品的可行路徑,創作出能夠展示中華民族價值取向的優秀流行音樂作品。
(二)辯證揚棄
流行音樂作品創作時,應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辯證地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元素,這樣才能確保流行音樂作品能夠符合當代價值觀。流行音樂傳入我國以后,在與本土音樂的碰撞與交流中不可避免地走向融合,對音樂創作者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種環境下,需要流行音樂創作人肩負起社會責任,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同時又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取向對民族元素進行選擇、借鑒、應用,創作出既能讓當代年輕人感興趣,同時又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音樂作品,實現娛樂與文化兼顧。
(三)和而不同
在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音樂,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如果拒絕跨文化的音樂交流,不僅會限制本土音樂的創新發展,也會阻礙整個音樂藝術的進步。因此,流行音樂創作者決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保持理性客觀、和而不同的態度,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中西方文化差異,并且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元素,為流行音樂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資源。人們應當秉持和而不同的觀點,不僅要把國內不同的民族音樂元素相互融合,而且要把中國和外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融合,這樣才能真正達成和諧,使中國流行音樂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況。以流行歌曲《萬物生》為例,作者基于中華民族元素基礎,較好地借鑒了國外流行音樂手法,最終使這首歌曲呈現出大氣磅礴的意境,被廣大音樂愛好者由衷贊嘆。
三、流行音樂創作中民族元素的應用
(一)旋律片段的應用
將一些經典民族歌曲的片段加入流行音樂作品中,也是近年來流行音樂創作中比較常用的手法,客觀上推進了流行音樂的創新發展。為了能夠激發音樂愛好者的情感共鳴,流行音樂創作者通常會選擇耳熟能詳、記憶深刻的歌曲片段,且將其直接應用于音樂創作中。例如《瀏陽河2008》,伴隨著潺潺流水聲,傳統民歌《瀏陽河》直接被作為新歌的引子,在聽眾的絲絲回憶中,娓娓傳來新作旋律,此作品中湖南民歌與流行音樂在碰撞中實現完美結合,不僅提升了流行音樂作品的吸引度和傳唱度,也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民族調式曲調的應用
在流行音樂出現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民族音樂的創作人使用宮、商、角、徵、羽五聲民族調式。流行音樂出現后,一部分流行音樂工作者嘗試將這種民族調式應用于流行音樂創作,獲得了巨大成功,“五聲”流行音樂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并開啟了流行民族音樂的先河。以流行音樂人周杰倫為例,他的許多“中國風”流行音樂作品中都使用了民族調式。如《東風破》《青花瓷》中運用宮調式,這種民族調式的音階由“1、2、3、5、6”五音組成,通過和弦、節奏的變化,巧妙組合,呈現出風格不同的旋律。在配器中廣泛使用二胡、琵琶等民族器樂,精準傳遞了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同樣,《前門情思大碗茶》《清明上河圖》等也都是民族調式運用于流行音樂的成功代表作。
(三)民歌戲曲的應用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極為濃厚。將流行音樂創作與戲曲融合是近年來流行音樂創作的重要特色,有助于提升音樂作品感染力。中國風流行歌曲《花田錯》就是將戲曲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典范。歌手將Rap曲風與京劇唱腔相結合,將古典韻味在現代節拍下得以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流行歌曲《北京一夜》則更加大膽地將中國京劇與西方搖滾相融合,不僅做到了東西方音樂的跨國界合作,而且讓京劇國粹的藝術魅力得到了更加嶄新的呈現?!缎沦F妃醉酒》之所以能夠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與其獨特的戲曲唱腔和千回百轉的旋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歌手在《新貴妃醉酒》中創新性地加入京劇中的旦角唱腔,聲音集中且富有穿透力。特別是演唱通俗部分時,歌手采用氣聲與假聲相結合的方式,讓這首歌曲既表達出了戲曲的韻味,又呈現了流行音樂的現代感。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戲曲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對于戲曲在當代的傳播與創新發展也會帶來積極意義。
除了傳統戲曲,許多流行音樂創作者還熱衷于從經典民歌中尋找靈感,在民族與流行兩種元素的碰撞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反差感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對于年輕人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曾經被譽為“國民神曲”的《月亮之上》,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傳唱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首歌曲將現代流行音樂與蒙古族民歌實現完美融合。以民歌為載體,蒙古族的淳樸與粗獷賦予流行音樂別樣的風味,讓廣大群眾耳目一新,從而在一眾流行歌曲中脫穎而出。這種跨界的藝術合作讓民歌與流行音樂在碰撞與融合中產生了新的藝術火花,一方面為音樂創作帶來了更多的靈感與可能,通過將流行元素、民歌元素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使之碰撞產生靈感火花,給流行音樂創作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另一方面在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中產生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對于那些即將面臨失傳的少數民族民歌,通過創新有利于保留、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四)古詩詞的應用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悠久的歷史中,古代文人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古詩詞的韻律源于音樂,因此古詩詞和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同樣為流行音樂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從流行音樂本身來說,借助于古詩詞豐厚的文化底蘊,有效避免了作品成為毫無營養的“口水歌”。像流行音樂歌曲《但愿人長久》,就是將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為歌詞內容,將作品離愁情緒表達得入木三分;同樣,《菊花臺》也大量借鑒了許多經典的古詩詞,如歌詞中的“北風亂,夜未央”借鑒了《詩經·小雅》的“夜如何其?夜未央”。歌詞中的“花已向晚,飄落了燦爛”借鑒了李商隱《樂游原》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這些古詩詞的應用讓流行音樂歌曲的文化內涵得到提升,同時也更能吸引不同年齡層次的音樂愛好者。除了直接引用古詩詞作為流行音樂歌曲的歌詞,還有以古詩詞作為流行音樂創作靈感的歌曲,如《濤聲依舊》,其創作靈感就來源于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種將古詩詞的意境搬進流行音樂作品中,確實別有一番“滋味”。
(五)民樂音色的應用
早期的流行音樂編曲中大量使用電子樂器,近年來不斷有音樂創作人將民族樂器特有的音色融入音樂編曲中,在電子樂器與民族樂器、現代與古典的統一中,讓流行音樂作品受到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青睞。廣為傳唱的歌曲《唱臉譜》中,京胡與京腔等戲曲元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許多電子音樂曲目中也會使用古箏、二胡等民族樂器。從流行音樂作品的整體分析來看,這些民族樂器的應用并非“錦上添花”,而是作為樂曲的核心組成,民族元素與流行元素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共生關系。另外,隨著現代音樂科技的創新發展,將會涌現出更多的新型樂器,無論這些樂器的造型、音色如何變化,流行音樂創作中只有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不斷融合才能創造出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音樂表現形式。
(六)演唱風格的應用
將民族唱法應用于流行音樂中,通過融合民族音樂元素和流行音樂元素,催生出了既符合現代審美同時又獨具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從微觀層面而言,這種演唱風格深化了流行音樂歌曲的文化內涵,從宏觀層面上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流行音樂作品中的民族唱法在保留傳統個性與特色的同時,又將通俗演唱中的氣聲唱法、喊式唱法、沙啞式唱法等幾種唱法融入進去,有的民歌還汲取了美聲風格,因此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唱法也得到了廣泛的創新和拓展。例如,流行音樂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采用現代流行音樂的表達方式對傳統曲風作出全方面修改。在這首翻唱歌曲的開始部分,以弦樂作為背景音樂,同時搭配一段獨白,悠揚的旋律配合動聽的文字,立刻勾起人們的回憶。之后采取Hip-Hop與民歌相結合的方式,分別使用爵士鋼琴與民族樂器作為伴奏,讓這首翻唱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呈現出別樣的藝術效果。同樣的,火遍大江南北并開創了“民族流行風”的組合鳳凰傳奇,也是將民族唱腔與流行唱法進行巧妙融合,他們的許多歌曲中都加入說唱、電子音樂、民族樂器等元素。
(七)民族樂器的應用
我國民族樂器種類豐富,既有笛、簫、嗩吶等吹奏樂器,二胡、馬頭琴等拉弦樂器,也有古箏、琵琶等彈撥樂器和編鐘、腰鼓等打擊樂器,將民族樂器應用于流行音樂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創作形式。流行音樂歌曲《霸王別姬》中同時使用了多種民族樂器,每一種樂器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琵琶的運用為這首歌曲增添了古典美的韻味,竹笛的運用讓歌曲歌詞多了一份悲壯和豪邁,二胡的運用則傳遞出一種哀婉與深情,嗩吶的運用以其高亢明亮的音色讓歌曲更加激昂和雄壯。在多種民族樂器的加持下,歌手在演唱《霸王別姬》這首歌時呈現出一種蕩氣回腸、感人肺腑的效果。同樣的,流行音樂歌曲《甜蜜蜜》中也使用了古箏、二胡等多種民族樂器,同時還搭配了小號、架子鼓、電子琴等西洋樂器,東西方樂器的融合讓整首歌曲的演奏既有古典樂器的特點,又有西方樂器的特色,在欣賞過程中能感受到別樣的音樂風格。民族樂器元素融入流行音樂中,除了讓流行音樂作品富含歷史韻味外,還能讓音樂具有更多的層次感,使音樂愛好者能夠獲得更好的感官享受。
(八)歷史典故的應用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歷史典故廣為流傳,現代流行音樂的創作中也常常借用這些歷史典故。例如流行歌曲《曹操》就取材于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霍元甲》是以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武術家霍元甲作為創作背景;《楚河漢界》則對應了秦朝滅亡后項羽與劉邦相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歷史事件;《身騎白馬》是根據歷史人物王寶釧的故事進行改編,同時這首歌曲中還引用經典戲曲《薛平貴與王寶釧》中的唱詞。將這些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融入現代流行歌曲中,對于歌曲來說能夠豐富歌詞內容,讓音樂愛好者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這對于提升文化自信心有積極幫助;從文化角度來說,以廣受歡迎的流行音樂為載體,讓這些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弘揚,實現了文化傳承和歌曲傳唱的“雙贏”。
四、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層面加大扶持力度
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中,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揚有積極幫助。因此,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特色文化保護的需要,應采取相應的扶持措施,為民族元素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創造有利條件。例如,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門可聯合相關社會組織舉辦民族音樂賽事等活動,鼓勵音樂創作人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元素,并應用于流行音樂的創作中。對于較為成熟的音樂作品,還可以給其提供宣傳和展示的舞臺,起到激勵音樂創作者創作更多優秀作品的作用。對于條件允許的地方政府,還可以建立專門的獎勵機制,激勵年輕的音樂創作人大膽探索、勇于嘗試,從而用民族元素創作出廣受歡迎的流行音樂歌曲。近年來,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承辦音樂節,一方面帶動了住宿、旅游等配套產業,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借助于流行音樂這一載體實現了民族音樂的推廣,促成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共融發展。
(二)社會機構提供人才保障
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對音樂創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際創作中,有些創作者嘗試將民族文化中的戲曲、古詩詞等應用于流行音樂創作當中,但是效果并不好,甚至被音樂愛好者批評為“不倫不類”。因此,要想實現民族元素與流行音樂的巧妙融合,就必須培養一批既了解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同時又具有流行音樂創作經驗的復合型音樂創作人才。職業院校、本科高校,以及社會上的培訓機構等,在進行音樂人才培養時應進行跨學科教育,將歷史文化學習與專業技能培訓統籌起來,尤其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教學。除此之外,學校和培訓機構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運用所學知識,深入探索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音樂風格,將現代音樂制作技術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相結合,為音樂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三)搭建音樂交流平臺
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創作中,需要增加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交流和碰撞的機會,這就需要搭建平臺、創造條件,讓流行音樂的創作者能夠有更多機會與民族戲曲、民族樂器的傳承人,以及古詩詞研究人員展開對話、交流、合作,促使音樂創作者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音樂,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從而為流行音樂的創作提供更多靈感和素材。流行音樂創作人也可邀請民族音樂的傳承人為自己的作品提意見和建議,不斷地打磨和完善作品,這樣才能推出更受群眾青睞的優秀作品。當然,除了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外,也要探索東西方的融合途徑,通過拓展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讓我國的流行音樂創作與發展獲得更加充沛的活力。政府牽頭舉辦國際音樂節,邀請國內外音樂家和音樂人共聚一堂、交流作品,品鑒演出,分享創作經驗,實現互鑒互融。此外,還應搭建線上交流平臺,讓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音樂家、音樂人進行遠程交流合作,共同為繁榮民族文化和流行音樂努力。
五、結語
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下,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創作中,將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京腔、昆腔等民族戲曲,以及古詩詞、歷史典故等巧妙地應用于流行音樂作品中,一方面可以顯著增強流行音樂歌曲的文化底蘊,將流行音樂作品打造成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還能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這對于提高文化自信心,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均有積極意義。除了要求流行音樂創作人具有借鑒、應用民族元素的主觀能動性外,相關部門也要采取激勵措施、創造有利條件,例如舉辦音樂節、召開音樂創作交流會等,讓融合民族元素的優秀流行音樂作品大放異彩,進一步激發音樂創作者了解、應用民族元素的熱情。在繁榮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基礎上,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宇列.戲曲元素在流行歌曲演唱中的運用:以《悟空》為例[J].黃河之聲,2023(22):101-104.
[2]施詠.民歌體裁元素在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創作中的運用[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22(02):57-65.
[3]吳錦美.論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傳承方式[J].學術探索,2012(07):159-160.
[4]何穎,溫曉嬌.流行演唱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的體現探析[J].戲劇之家,2024(0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