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挺?王媛?高遠卓
【摘要】國家高度重視一流科技期刊建設,開放科學運動持續深入助推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模式變革,出版服務能力建設成為開放科學背景下科技期刊發展的關鍵所在。借鑒出版服務相關研究,明確科技期刊出版服務的用戶導向,提出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概念與特征。從能力理論與知識活動角度出發,提出面向開放科學的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結構與構成要素,并對具體能力內涵與要素展開分析。
【關? 鍵? 詞】開放科學;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評價;數字出版
【作者單位】叢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理工大學數字文明研究院;王媛,《中國出版》雜志社;高遠卓,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基金項目】上海市哲社規劃基金項目“面向開放科學的上海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評價與建設研究”(2022B
TQ001)和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出版研究院資助。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2.009
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一流科技期刊建設,連續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和支持計劃。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2019年,由中國科協等七部門聯合啟動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則是迄今為止我國在科技期刊領域實施力度最大、資金最多、范圍最廣的重大支持專項。在相關政策支持下,國內科技期刊的稿源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為培育一流期刊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現有的期刊服務能力與科研成果的出版與傳播需求仍存在較大落差,嚴重制約了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相關服務體系建設已迫在眉睫。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出版能力建設,將“提升出版服務能力”上升到戰略高度。在此背景下,通過構建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評價體系,進而全面推進期刊能力建設,對推動實現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全球開放科學運動的持續深入,助推了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模式變革。202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大會審議通過《開放科學建議書》,明確了開放科學的通用定義、共同價值觀、原則和標準,為開放科學的實踐與發展提供了整體框架與可參照準則,標志著以開放、透明、合作、包容為特點的開放科學在國際領域獲得了認可,邁入了全球共識的新階段[1]。同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明確指出應“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完善科研論文和科學技術信息交流機制,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交流和傳播”。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模式的服務要素、服務過程和服務體系均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從服務要素來看,科技期刊出版服務從傳統以科技論文為核心要素轉變為細粒度的知識單元,包括科學數據、實驗記錄、源代碼等,形成諸如數據期刊、納米出版物等不同形式的出版形態。從服務過程來看,科技期刊出版服務從封閉走向開放,形式更為靈活多樣,越來越多的期刊開始采用開放同行評議的模式,相關學術評價和學術交流采取更為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從服務體系來看,科技期刊出版服務從鏈條模式走向多元主體協同的生態系統模式,科技期刊包括科學共同體、學術科研機構、資助機構、出版機構、社會公眾在內的多元協作主體,共同推進學術交流服務生態體系建設。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一流科技期刊發展高度重視,積極助推出版服務能力建設,而開放科學運動則深刻影響甚至改變了科技期刊的出版服務運作方式。根據能力理論的觀點,企業(機構)是一個能力集合體,能力的構建、積累、整合和重塑將最終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2]。面對開放科學背景,出版服務能力成為科技期刊發展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本研究將重點落在微觀層面的出版服務能力,以此為切入點,從過程視角對開放科學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進行多維度多層次解析,以建構合理的評價體系。
一、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內涵分析
1.出版服務內涵
在界定出版服務能力概念內涵之前,首先需要明確出版服務的概念。方卿等學者通過系統回顧出版服務從文獻服務到情報服務再到知識服務的演化歷程,將出版服務界定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以優質資源為基礎,以數字平臺為支撐,以數據管理為體系的新型出版形態[3]。在此概念基礎上,姚小玲等進一步總結出版服務的主要特征,包括服務產品無形化、服務對象個性化、服務流程數字化、服務目的實用化等[4]。對應到學術出版領域,筆者曾提出,將學術出版服務界定為學術出版領域多元主體以促進知識創新發展為目的,圍繞用戶知識活動,協作為其提供出版及相關服務的過程。從上述概念描述可以看出,用戶導向是出版服務的鮮明標志,對應到科技期刊領域則表現為以科研用戶為導向。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一般領域,科研用戶本身具有讀者與作者的雙重屬性,除了表現為一般讀者的文獻閱讀需求,還具有知識再生產的創新需求。正是明確了出版服務的用戶導向和科技期刊領域的用戶特征,我們才清楚意識到出版服務能力的確切指向,即如何更好地滿足科研用戶及其科技創新需求。
2.出版服務能力概念
所謂服務能力,是一個服務系統提供服務的能力程度,通常被定義為系統的最大產出率[5]?,F有研究主要從圖書館、學術期刊角度對出版服務能力進行界定。王瑞珍結合圖書館數字出版服務實踐,將數字出版服務能力定義為圖書館運用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滿足用戶數字出版需求的多元化綜合能力。王一鳴則將出版服務能力定義為學術期刊管理部門和出版單位通過資源配置、制度設計、期刊出版等方式,為學者、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及產業發展、國家戰略需求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識服務的一整套能力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學者都將出版服務能力看作由一系列能力構成的結構體系,其差異在于對能力構成寬泛程度的認識。如王一鳴所提出的學術期刊出版服務能力涉及宏觀和微觀層面,其中宏觀層面包括作為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整體性活動的學術期刊出版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科技創新和國際學術話語權建設等一系列能力;微觀層面包括作為學術知識載體和傳播工具的學術期刊服務于讀者、作者、學科、學術研究及相關機構的一系列能力[6]。本研究認為,就科技期刊的總體能力而言,不僅應包含宏觀視角的戰略引領能力,中觀視角的學科與產業服務能力,還應包括微觀視角下面向科研個體和群體的出版服務能力。然而,就出版服務能力而言,其指向應更多鎖定在與出版服務過程相關的能力要素,如服務知識生產、傳播等方面。一方面,如果將不同范疇的能力附加到出版服務能力上,容易導致“出版服務能力”概念陷入過于泛化且無法操作的困境;另一方面,作為科技期刊能力體系的基礎,出版服務能力具有以小見大的效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期刊總體能力的強弱。換言之,任何一家科技期刊要想具備強大的戰略引領能力和產業服務能力,必須具備堅實的出版服務能力。
本研究認為,出版服務是以科研用戶與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出版資源為基礎,以開放數字平臺為依托,以多元主體協同為體系的服務過程。隨著科學研究范式的演變、變革性技術創新和開放科學環境的形成,科技期刊的出版服務也朝著覆蓋科研成果生產傳播的全流程方向演化。因此,綜合以上觀點,本研究認為,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是指科技期刊以繁榮國家知識創新發展和科學交流為導向,圍繞用戶知識活動,整合內外部資源、協調多元主體構建起出版服務體系,從而為科研用戶提供出版相關服務的一系列綜合能力。
3.出版服務能力特征
通過界定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概念,圍繞當前科技期刊出版服務發展現狀,以及相關領域服務能力特征研究[7],本研究進一步提煉出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的主要特征。
一是目標導向性。出版服務能力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性。科技期刊及其出版機構作為科技創新與科研交流機制的核心,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學術資源與出版資源??萍计诳霭鏅C構以繁榮國家知識創新發展和科學交流為導向,服務于科技創新與科學交流,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也以此為目標導向,整合、配置內外部資源,協調結構要素,建立滿足科學需求的出版服務機制并使其能夠有效運轉。
二是條件依賴性。作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客觀存在進行改造過程中產生的概念,能力總是伴隨著對現有資源條件的動態性整合重構過程而產生,且依賴于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無形資源以及相關資源組合的存在。出版服務能力的形成與提升需要依賴于出版機構,以及出版機構所擁有的一系列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等條件。
三是過程知識性。知識是科學研究、傳播與創新過程中的核心資源。出版機構以知識為生產資料對其進行重新組織加工,為用戶提供出版產品,推進知識成果以出版產品的形式進行傳播。在此過程中,知識轉化再生投入到科研生產過程中。出版機構提供出版服務的過程即是對個人知識社會化、無序知識有序化的過程,出版服務能力的形成即體現在對知識的轉化重構過程中。
四是開放創新性。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模式在新興技術和開放數據資源環境下,不斷朝著開放協作模式轉變,出版機構在與外部組織的合作過程中不斷對資源進行吸收與轉化,共同拓展服務空間。出版服務能力形成的過程不再局限在對出版機構內部資源的結構性配置上,也體現在創新服務路徑、多元合作、外部資源吸納利用的過程中。
二、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結構分析
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以服務于科研用戶創新和交流為目標導向,利用期刊內外部資源條件,在對知識資源的加工重構過程中形成與開放科研環境相匹配的能力,并持續進行能力升級??傮w來看,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以要素載體層為基礎,在對科研資源進行采集、組織、傳播、創新等過程中,圍繞科研成果生產傳播不同階段形成各個能力模塊,這些能力模塊共同組成能力表達層。
1.要素載體層
出版服務能力依賴于資源條件而存在,必須由具體的要素來承載。根據要素載體的性質不同,要素載體層中又可分為主體要素載體和客體要素載體。主體要素由期刊主編、編委、審稿專家、編輯、作者等人力資源構成,客體要素則包含期刊所屬出版機構、影響因子等影響期刊能力發揮的客觀要素。出版服務能力通過建立有效的機制,充分發揮主體要素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對客體要素資源進行挖掘與整合,充分發揮相關資源要素的價值。
2.能力表達層
科研全流程又被稱為科研生命周期,涵蓋科學研究的整個過程。英國科學與技術設施研究理事會(STFC)提出數字科研環境下的科研模型,認為科學研究包括分析研究趨勢、產生研究思路、設計和組織項目、申請項目、進行實驗、收集組織數據、分析數據、發布交流研究成果、保存成果等連續工作流程[8]。杜杏葉等學者基于對科技期刊數字學術服務實踐調研,將數字學術全流程劃分為科研準備期、科研成果發表過程、科研成果發表后三個階段,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科技期刊數字學術服務框架[9]。通過對科研過程中所涉及的出版服務能力進行歸納分析,結合知識化特性進行抽象提煉。本研究認為,出版服務能力的能力表達層包括知識生成服務能力、知識生產服務能力、知識傳播服務能力和知識運營服務能力等四個能力維度。
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的整體結構以要素載體層為基礎,以知識生成服務能力、知識生產服務能力、知識傳播服務能力、知識運營服務能力作為出版服務能力構成的表達內容,并且在實施出版服務流程中體現出來,共同組成了出版服務能力體系的總體結構。
三、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構成要素分析
本研究以知識活動過程為主線,將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細分為知識生成服務能力、知識生產服務能力、知識傳播服務能力和知識運營服務能力。以下結合四個能力維度對其具體內涵和構成展開分析。
1.知識生成服務能力及其構成
(1)知識生成服務能力內涵
所謂知識生成,指的是通過科學研究、實踐經驗等途徑獲取新知識、新理論的過程。以科研活動全流程來看,知識生成屬于科研準備階段,具體包括科研人員的調研發現、研究設計、實驗分析等環節,其最終結果是形成知識產品,即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和文化藝術作品等。如果按照傳統出版角度分析,這一階段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出版環節,但之所以將其納入出版服務能力體系,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從現代出版發展方向來看,學術出版價值鏈已從原有的編輯把關環節朝著上游科學研究環節和下游科研評價環節延伸,做好科研準備階段的服務對整個出版服務體系的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知識生成并不是完全意義上從零到一的過程,而是建立在對已有知識的發展和改進基礎上,因此需要科技期刊利用自身和開放資源優勢,為科研用戶提供精準的知識檢索、推送和決策支持服務,從而提高知識創新效率。最后,進入大科學時代,科研活動的復雜性日趨提升,整體規模和投入程度也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科技期刊圍繞知識生成環節可協助提供技術支撐、項目管理、數據分析、資金申請等一系列服務,并將成為重要的業務方向。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認為,知識生成服務能力是為滿足科研人員對集聚性科研文獻與數據獲取、深層次知識關聯與挖掘、支撐研究各環節的輔助工具和技術支持需求而提供一系列服務的能力。
(2)知識生成服務能力構成
根據對國內外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活動調研,圍繞知識生成的服務內容大致包括知識檢索服務、知識決策支持服務和科研輔助服務。相應的服務能力則建立在針對上述活動所提供服務的基本條件、范圍和性能表現上。
①知識檢索服務。知識檢索服務是當前科技期刊提供用戶的主流服務類型,是對期刊知識資源的集聚,以實現對科研活動的資源支撐。知識檢索服務一般包括全文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和搜索引擎服務等,如國際知名的期刊數據庫平臺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國內的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平臺一般都提供全文數據庫,并配置有常規檢索、高級檢索服務,部分平臺會提供專題數據庫和文摘數據庫。圍繞該項服務,其能力表現可參考用戶對目標信息的查全率和查準率方面。
②知識決策支持服務。知識決策支持服務以科研用戶問題為導向,利用文本挖掘、知識關聯、語義增強等技術手段為用戶決策判斷提供有效支持。綜合目前國內外相關實踐,知識決策支持服務一般基于垂直知識服務平臺與綜合性智能問答平臺,前者主要針對醫療領域,根據特定科研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如愛思唯爾旗下的臨床決策支持平臺ClinicalKey、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藥物研發與疾病治療決策數據庫AdisInsight。后者是在生成式AI興起背景下推出的新型智能問答服務,以協助跨學科學者和研究人員通過自然語言對話方式獲取對相關研究問題的高效回答?,F階段,圍繞上述服務,對其能力評價主要關注期刊是否提供相應服務,以及服務過程的用戶體驗和結果滿意度。
③科研輔助服務??蒲休o助服務是圍繞科研準備階段各項活動提供輔助支撐服務,一般包括項目管理服務、文獻管理服務、論文寫作潤色服務、科研工具和培訓服務等。其中,項目管理服務日益成為高??蒲袡C構和大型科研團隊開展科研活動的必要服務類別。愛思唯爾就針對項目管理中的科研資助環節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如分析資助狀況的Funding Institutional、分析獲獎機會的Pure Award Management、分析科研績效和基準化的SciVal、分析投資組合的Elsevier Fingerprint Engine等。國內科技期刊則更偏重于科研培訓服務,不定期組織各類論文寫作、項目申報的培訓工作。圍繞上述服務能力評價,重點關注提供服務類型豐富性、服務精準性、便利性與可及性等方面。
2.知識生產服務能力及其構成
(1)知識生產服務能力內涵
關于知識生產,國際經合組織將其定義為個人、團隊或組織成功地生產新知識和實踐的境況[10]。許葳提出,知識生產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知識生產就是指新知識的生產,而廣義的知識生產則是知識的原創性生產和復制性生產過程的總和[11]。從上述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知識生產具有多樣性特征,即知識形式多樣性、生產主體多樣性及生產目的多樣性[12]。基于知識生產相關研究成果,王勇安將出版的本質功能界定為“通過復制行為進行規制化知識信息生產的社會活動”,表現為“實時互動的生產—服務綜合體,以知識生產為基礎,以知識服務為功能表達方式”。正是因為知識生產本身的復雜性,關于知識生產服務的概念,不同學者認知也不同。張彬從圖書館知識服務實踐邏輯出發,將知識服務分為知識消費服務與知識生產服務,并將知識生產服務定義為知識生產者的創新工作開展的知識服務[13]。冶丹丹等學者指出,知識生產服務是指助力知識生產、成果產出的服務,包括發布學術論文與學術動態信息、學術論文深層次分析及呈現、提供科研數據及科研支持、內容生產環節版權服務等[14]。
從上述定義來看,相關學者所提出的知識生產服務或對應狹義層面的知識生產,或對應廣義層面的知識生產。與上述定義不同的是,本研究將知識生產服務聚焦于以復制性知識生產為主要對象的服務范疇,以區別于上文所提出的“知識生成服務”。正如相關學者所指出的,學術期刊在知識生產模式中處于中樞地位,是知識生產的信息樞紐和載體[15]。雖然從出版價值鏈延伸角度,圍繞科研全流程不同環節的知識服務已出現融合趨勢,但無論是服務方式還是能力表現,不同環節的服務還是存在明顯差別。如果說知識生成服務側重于以科研用戶和機構為核心,通過助推科研群體實現個人或群體的知識成果創造,那么這里所提到的“知識生產服務”則更側重于反映出版的核心價值,即通過專業化的出版服務,實現個人知識社會化、無序知識有序化的過程,科技期刊在其中的主導性更為明顯。具體而言,本研究所提出的知識生產服務主要圍繞論文投稿、評審、新型開放出版與科學數據出版等方面展開?;诖?,知識生產服務能力指的是為滿足科研用戶投稿、高效評審反饋、多元化出版與科學數據復用等新型出版需求而提供一系列服務的能力。
(2)知識生產服務能力構成
根據對國內外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活動調研,圍繞知識生產的服務內容包括論文投稿支持服務、開放出版服務、富媒體出版服務、科研數據服務等。結合當下實踐,相應的服務能力評價主要針對上述活動所提供的服務項目類型、質量以及政策規范的實踐效果等方面。
①論文投稿支持服務。當前,論文投稿已成為科技期刊平臺的基礎功能,越來越多的期刊開放投稿系統,以方便作者線上自主完成投稿工作。除此之外,科研誠信和出版倫理審查、版權獲取也成為投稿服務的必要環節。部分國內外科技期刊會在官網上發布相應的出版倫理或誠信聲明,要求作者提供明確的貢獻聲明,并針對投稿文章進行學術不端檢測等。圍繞該服務的能力評價,一般關注科技期刊投稿系統建設狀況和用戶使用流暢性,以及對科研誠信審查的規范程度等。
②開放出版服務。根據《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所謂開放出版,指的是出版社對所出版的期刊、圖書或其他出版物采取開放獲取的出版模式[16]。隨著信息技術和出版環境的變化,開放出版已從早期局限于發表環節的開放獲取,拓展到論文發表前的開放評審和發表后的開放評價等更為廣泛的概念范疇[17]。總體而言,開放出版屬于新型出版范疇。所謂新型出版,是相對于傳統出版而言,是一定時期內原生數字化狀態下各類出版方式的總稱,包括建立在數字出版基礎上的開放出版、語義出版、增強出版、數據出版等多種新型出版方式[18]。
在開放科學語境下,開放出版包含一系列與開放科學相關的出版服務內容,具體包括優先出版、預印本平臺開放合作、開放獲取出版、開放同行評議等。針對開放出版服務能力的評價,重點應關注科技期刊優先出版范圍和時滯、支持論文在預印本庫公開的狀況、期刊平臺開放獲取范圍,以及是否支持開放同行評議等問題。
③富媒體出版服務。關于富媒體出版,目前尚缺乏明確定義。一般認為,富媒體(Rich Media)是一種結合了多種媒體元素(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的數字內容,因此,可將富媒體出版簡單理解為結合了多種媒體元素的數字內容出版形式。當然,如果從增強型出版(Enhanced Publishing)的角度來看,富媒體出版屬于一種典型的呈現增強方式,通過互動分享、多終端自適應和可視化,實現對文獻的多重呈現[19]??偨Y來說,富媒體出版就是以更專業、豐富、生動的方式呈現科研成果,增強論文的可讀性、可拓展性與可發現性。
結合國內外期刊出版實踐,富媒體出版服務表現為多種出版格式(如PDF、HTML等)和多種形態的出版內容(如3D圖像、視頻、交互式圖表等)。針對富媒體出版服務能力評價評價,重點考察出版格式類型和出版內容形態數量,一般而言,出版格式和內容形態選擇越豐富,其富媒體出版服務能力就越強。
④科研數據服務??蒲袛祿眨≧esearch Data Service)作為一個專門概念,是近幾年圖情領域的研究熱點。從圖書館和出版機構視角來看,科研數據服務的概念有所不同。從圖書館角度出發,科研數據服務是對數據生命周期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包括制訂數據管理計劃、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存儲、元數據服務、數據存檔、數據發現和數據共享[20]。從出版機構角度出發,科研數據服務是為了鼓勵數據共享而使得科研人員更多地獲益于數據共享而提供的研究數據支持服務[14]。
結合科技期刊科研數據服務實踐,可將其分為科研數據管理和科研數據出版兩種服務模式,科研數據出版是建立在科研數據管理基礎上的。科研數據管理服務是科技期刊通過制定相應數據管理政策、提供專業化的數據管理服務,以支持科研用戶提交和共享科研數據[9]。科研數據出版服務則是科技期刊通過制定數據出版和引用政策,提供統一規范的數據審核機制,以支持科研數據公開出版,使數據達到可信任、可引用、可追溯的狀態[14]。針對科研數據服務的能力評價,重點關注科研數據服務的分級數據政策制定水平,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服務功能,是否提供包括“數據論文”“論文+支撐數據”在內的多元化數據出版方式。
3.知識傳播服務能力及其構成
(1)知識傳播服務能力內涵
對科技期刊而言,知識傳播是其核心職能,而從更廣泛的知識傳播系統來看,科技期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傳播主體角色。所謂知識傳播,是指一部分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借助特定知識傳播媒體手段向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傳播特定的知識信息,并期待收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的社會活動過程。相關學者提出,科技期刊知識傳播服務是科技期刊通過提供多渠道、多媒體形態、多模式、具有時效性的傳播服務,以滿足服務對象的知識擴散需求[14]。相比大眾傳播,科技期刊的知識傳播服務除實現一般意義上對科研成果廣泛傳播的目標外,還強調針對特定專業群體或非專業群體的精準化傳播,從而實現知識傳播寬度和精度的統一。基于此,本研究所提出的知識傳播服務能力指的是為滿足科研用戶對科研成果廣泛化和精準化傳播需求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務的能力。
(2)知識傳播服務能力構成
根據對國內外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活動的調研,圍繞知識傳播的服務內容包括面向特定群體的精準傳播服務、面向寬泛群體的大眾傳播服務等。相應的能力評價同時考察上述傳播服務的精準性和廣泛性。
①精準傳播服務。所謂精準傳播,指的是傳播主體利用相關傳播資源實現的精確性信息傳播,重點考察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和傳播與受眾之間的匹配關系,并引導受眾轉換為有效的信息利用者[21]。相比大眾期刊,科技期刊專業屬性更強,通過科研成果的精準化傳播,提升學術同行的關注和認可,這對于科研人員的意義不言而喻。2018年9月,中國科協發布《關于開展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試點項目的通知》,提倡根據期刊所屬學科和語種,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選取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論文精準推送。現有科技期刊精準傳播服務一般通過郵件、RSS訂閱、社交媒體等渠道實現,但在推送平臺搭建、推送用戶數據分析、推送內容和服務質量把控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對于上述服務的能力評價不僅要關注顯性的推送渠道,還要關注推送技術、數據、資源投入和推送質量等層面。
②大眾傳播服務。大眾傳播是通過大眾媒介向大量不確定的受眾傳遞信息的過程。雖然對大部分科技期刊而言,專業性是其核心,但并不意味著就要放棄大眾傳播,面向大眾領域的科研成果傳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國際上頂尖的科技期刊出版商高度重視科研成果的大眾傳播,會主動與大眾傳播平臺合作發布內容,如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徳古意特等出版商就與協作式內容創建的互聯網服務平臺SciencePOD合作,共同開展科學內容的宣傳營銷活動。
在開放環境下,科技期刊大眾傳播服務內容包括與多元傳播平臺合作、官方網站、本土社交媒體以及海外社交媒體建設等方面。對其大眾傳播服務能力的評價,重點應關注合作傳播平臺數量和層次,官方網站建設、本土社交媒體(如微信公眾號、抖音等)與海外社交媒體建設(如Twitter、Facebook等)狀況,具體可綜合考察欄目設置、內容發布數量和頻率、實際訪問瀏覽量等指標。
4.知識運營服務能力內涵及其構成
(1) 知識運營服務能力內涵
關于知識運營,當前學界和業界缺少專門界定[22]。本研究所指的知識運營主要針對科研成果發表后的階段,有學者也將其描述為知識應用服務,即利用新興技術與交流平臺對知識進行深層次挖掘和應用[14]。之所以要將知識運營服務納入出版服務體系范疇,主要基于以下方面考慮:一是上述提到的學術出版價值鏈向上下游延伸,不少出版機構已將該階段作為重要業務范疇;二是在數據智能環境下,知識流動的時滯將大大縮短,知識成果應用轉化效果將愈加迅速地反饋到科研用戶和期刊,從而推動知識生產和傳播服務的深化。
當然,采用知識運營的說法,一方面是為了表達科技期刊發揮其運營主體價值,主動對知識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利用的含義;另一方面則是引入運營相關指標,如活躍度轉化率等,以更準確地衡量這一環節的出版服務效能?;诖?,本研究將知識運營服務能力定義為滿足科研用戶學術交流、成果影響力評價和轉化等成果發表后的知識應用需求而提供一系列服務的能力。
(2) 知識運營服務能力構成
根據對國內外科技期刊出版服務活動的調研,圍繞知識運營的服務內容包括組織各類學術交流活動,提供科研成果影響力評價與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等。相應的能力評價主要關注科技期刊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的頻率和影響、提供影響力評價服務的豐富性和及時性,以及在助推科研成果復用、轉化方面的支撐作用。
①學術交流服務。關于學術交流服務概念,現有研究主要從圖書館立場出發展開研究。有學者將其定義為高校圖書館為了開展或推動學術交流活動而提供的一系列相關服務[23]。香港嶺南大學圖書館將其定義為學者創造、評估和分享其研究作品或創意作品的過程,并指出該過程會涉及版權、作者權利、研究產出存儲、研究成果發表及評估、研究成果傳播及利用等問題[24]。考慮到本研究所指的學術交流服務是基于科技期刊立場提出的,因此更集中在對知識成果的交流分享,以區別于知識傳播服務內容。
開放環境下,學術交流服務內容主要包括組織線上線下學術交流活動,為學術成果分享提供工具或平臺支持。如國內科技期刊不定期舉辦一些學術論壇,或發布相關會議信息,通過學術會議交流以更好推動科研成果影響力擴散,延伸期刊品牌價值。對學術交流服務能力評價可依據組織學術交流活動頻次和活躍度,以及提供學術分享工具的用戶使用狀況。
②科研成果評價服務。所謂科研成果評價,主要是衡量科研成果的學術質量和綜合影響力。隨著開放科學的深入,學術共同體在關注既有學術影響力評價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強調成果的社會影響力。以Altmetric為代表的補充計量指標,收錄包括專利、政策、新聞、播客、社交媒體等多種數據來源對論文的引用或提及情況,形成綜合得分,實現對傳統學術影響力評價的有益補充。因此,針對科研成果評價服務能力的考察,需要同時關注科技期刊對科研成果或作者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評價指標的支持范圍和及時性。
③成果轉化服務。所謂成果轉化服務,指的是科技期刊通過與企業或社會組織合作,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廣泛應用,從而實現成果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過程。從知識活動角度來看,科研成果轉化體現為一種知識外化,即將知識融入組織的產出中,使得科研成果不再局限于學術內部,而是輻射到更廣泛的社會經濟領域[25]。相關學者根據科技期刊屬性特征,將科技期刊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的功能分解為成果宣發功能、價值增值功能、供需匹配功能和流程監控功能[26]。現階段,針對成果轉化服務能力評價主要關注科技期刊在科研成果轉化上的宣發推廣服務、成果轉化中介服務,以及動態機制建設狀況。
5.出版服務能力基礎內涵及其構成
(1)出版服務能力基礎內涵
在服務能力總體結構中,服務能力基礎是支撐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形成的要素載體。由于能力客觀上存在載體依附性,因此,在服務能力評價中有必要將服務能力基礎納入其中。根據資源基礎理論,在服務化轉型過程中,企業的關鍵資源對競爭優勢的構建起到影響性作用,企業通過識別、吸引、聯結重新集成資源,重構資源體系,再將低階資源組合為高階資源形成關鍵資源以維持企業競爭優勢[27]。對科技期刊而言,出版服務能力基礎主要體現為不同類型的資源組合,一般包含期刊規模和服務平臺等物質資源和期刊主編、編委、作者等人力資源。一家科技期刊如果具備良好的資源基礎,在服務能力建設上就具有一定優勢,反之,服務能力建設就會受到多重束縛。
(2)出版服務能力基礎構成
根據上述分析,這里將出版服務能力基礎分為主體資源要素和客體資源要素。其中,主體資源要素主要指期刊出版服務所依附的人力資源,具體包括期刊主編、編委、審稿專家、作者等;客體資源要素則是期刊出版服務所依附的物質資源,如科學文獻、科研數據、出版程序、科研服務平臺等。針對主體資源要素的評價主要關注期刊主編的綜合影響力、編委會成員數量和構成(如兩院院士數量、國際編委數量等)等指標,針對客體資源要素的評價主要關注期刊創辦時間、所屬出版機構規模、是否多語種發布、收錄情況等指標。
四、結語
本研究聚焦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問題,對開放科學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內涵與構成要素展開研究,在借鑒現有研究基礎上,明確科技期刊出版服務的用戶導向,提出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概念與特征;根據能力理論,總結科技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結構框架,并從知識活動視角出發,構建包括知識生成服務能力、知識生產服務能力、知識傳播服務能力、知識運營服務能力,以及出版服務能力基礎的能力模型,以期為后續能力評價指標建構提供方向指引和學理支撐。
|參考文獻|
[1]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Open Science. (2021-11-30)[2024-01-17]. https://unesdoc. 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949.
[2]WINTER 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 (10):991-996.
[3]方卿,王一鳴. 論出版的知識服務屬性與出版轉型路徑[J]. 出版科學,2020(1):22-29.
[4]姚小玲,楊帥. 出版服務視角下出版人才的培養思考[J]. 科技與出版,2022(1):128-132.
[5]杜杏葉,李涵霄,彭琳,等. 科技期刊數字學術服務概念、內容與現狀[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8):998-1006.
[6]王一鳴. 學術期刊出版服務能力理論框架體系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4):415-421.
[7]王曰芬,李鵬翔. 圖書情報機構知識服務能力及評價研究(I):服務能力的內涵與構成[J]. 情報學報,2010(6):1087-1097.
[8]The e-infrastructure for the research lifecycle[EB/OL]. (2023-11-12)[2024-01-17].? https://epubs.stfc.ac.uk/Pages/bitstream/3857/science_lifecycle_STFC_poster1.pdf.
[9]杜杏葉,李涵霄,祝璐穎. 面向科研全流程的科技期刊數字學術服務框架構建[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9):1161-1170.
[10]OCE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EB/OL].? [2024-01-18]. https://one.oecd.org/document/OCDE/GD(96)102/en/pdf.
[11]許崴. 試論知識生產的構成要素與特點[J]. 南方經濟,2005(12):53-55.
[12]傅翠曉,錢省三,陳勁杰等. 知識生產研究綜述[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155-160.
[13]張彬. 知識生產服務與知識消費服務:關于“知識服務”概念的哲學解析[J]. 圖書情報工作,2011,55(15):42-46.
[14]治丹丹,張盛男,占莉娟,等. 學術期刊知識生產—傳播—應用—反饋全程化知識服務構建[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1):15-23.
[15]楊國興,沈廣斌. 學術期刊在新知識生產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國編輯,2023(6):75-79.
[16]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17]劉銀娣,宋暉. 從開放存取到開放出版:學術出版全流程開放路徑探析[J]. 中國出版,2021(12):39-42.
[18]初景利. 學術圖書館與新型出版[M].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
[19]劉錦宏,張亞敏,徐麗芳. 增強型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 編輯學報,2016(1):15-17.
[20]李朝陽,龐弘燊,趙燕等. 嵌入式科研數據服務策略分析[J]. 圖書館學研究,2019(16):74-82.
[21]岳琳. 中國精準傳播研究的理論淵源、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J]. 人文雜志,2022(8):11-22.
[22]陳世清. 知識運營與二次創業[J]. 哲學動態,1999(2):29-31.
[23]殷晴. 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學術交流服務現狀調查及分析[J]. 圖書館學研究,2014(18):13-17.
[24]Scholarly Communication@ Lingnan University[EB/OL].(2023-11-20) [2024-01-18]. https://www.library.ln.edu.hk/en/research.
[25]叢挺. 基于知識鏈的全球學術出版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 出版科學,2018(1):27-32.
[26]李靚. 科技期刊助力科研成果轉化的模塊化服務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11):1431-1437.
[27]向海燕,李夢晨. 資源基礎、動態能力與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基于美的集團的案例研究[J]. 技術經濟,2022(12):15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