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華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談話時強調,“要圍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加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本期《職業》雜志“校長對話”欄目邀請龍巖技師學院黨委書記陳建生分享學院在產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經驗。
A 龍巖技師學院前身系創辦于1979年的龍巖地區技工學校,1997年更名為龍巖市第一技術學校,2002年經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升格為龍巖市高級技工學校,2007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升格為龍巖技師學院。
龍巖技師學院鳳凰校區占地142畝,建筑面積10.2萬平方米,第二校區占地441.7畝,現有建筑面積15.3萬平方米,未來城校區現有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工387人。學院現有在校學生11872人,連續三年突破萬人,是全省唯一一所突破萬人的技師學院,也是全省辦學規模最大的技師學院。學院設置7個專業系,開設42個專業,與100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年培養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9%以上。學院打造了全省首個職業技能提升中心,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單位,兩次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確定為世界技能大賽CAD機械設計項目中國集訓基地,是全省唯一入選福建省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單位的技工院校。學院是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福建省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單位、福建省文明校園。
A 龍巖技師學院深化產教融合改革,成效顯著,亮點突出,在全省技工院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一是創新精準對接園區培訓模式。依托學院第二校區在福建省率先建立職業技能提升中心,為企業生產一線員工、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實施園區內“一企一策”精準對接培訓,這一經驗在全省推廣,并連續兩年在全省績效評價中榮獲第一。二是創新精準對接產業校政合作機制。學院強化與各縣(市、區)和龍巖經開區交流合作,在福建省職業院校中率先實現區域、縣域政府合作全覆蓋,建設全省首個校內人力資源服務(數字)產業園,與龍巖市消防救援支隊和新羅區人民政府等共建產業學院,精準服務區域和縣域主導產業。三是創新校政企協同育人機制。建立了縣域學制教育專班,與各縣(市)區工業園區36家企業建立了協同育人教學實踐基地,與企業共建課程體系,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建立工學交替常態化機制,同時,開設“京東班”“龍鋼班”等,引進上汽集團、京東集團等優質企業,實現了企業經營與學生實習、入職培訓、技能考證、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首創“抖音數字技能學習中心”,開展“一村一企一網紅”互聯網營銷師培訓,每年培訓至少2000名互聯網營銷師,孵化直播達人300人、直播企業10家、直播團隊20個,支持帶動就業3000人,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龍巖樣板”。與中國龍工、福建龍鋼、紫金銅業等重點企業開展“招生即招工、入企即入校”的企業新型學徒制,為企業開展訂單培養、定向培訓,每年選派3000多名學生到企業開展跟崗實習,緩解企業一線用工短缺的難題。
A 學院緊緊圍繞龍巖市產業發展布局,確立了專業建設緊貼地方產業發展方向、課程設置符合產業發展需求、人才培養形成學院特色的辦學體系。對標龍巖市“2+4”工業產業,建立動態專業調整機制,形成了傳統專業工匠化、新興專業智能化、三產專業精準化的專業發展布局,整體提升了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一是動態調整專業,與產業匹配度高。常態開展區域產業人才需求調研,形成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與區域產業的匹配度達93%。二是完善建設機制,推動專業群發展。成立校級智能制造學院,協調機械、電氣專業群建設;建立專業群教研室,成立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整合校內資源,重點建設數控加工、烹飪2個省級重點專業群,并帶動汽車維修、電氣自動化等5個校級專業群協同發展。三是完善專業標準,提高建設質量。開發具有學院特色的專業教學標準;與字節跳動等企業進行合作,開展電商專業第三方評價,建設第三方職業技能培訓包和技能等級認定標準,打造精品專業。
A 作為龍巖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學院堅持服務產業發展的辦學宗旨,全面推動深化綜合改革,提升內涵建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院始終堅持以黨對學院建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育人理念,積極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結合思政教育教學實際,注重多維度同向發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重視特色文化育人工作,充分利用閩西紅色資源優勢,結合學院各專業特色及學生特點,將紅土文化、客家文化、工匠文化融入課堂,積極構建紅土文化、客家文化、工匠文化“三化”育人體系,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自信。二是促使世界技能大賽成果轉化“賦能”紅土工匠。充分發揮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推進技能競賽機制化、常態化,所有專業借鑒世界技能大賽選拔標準和國家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學院教師陳曉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上榮獲美容項目銅牌,入選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是龍巖市唯一入選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的選手。培養全國技術能手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國家級專家教練29人。三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新羅區未來城產業學院、長汀產業學院、漳平產業學院、經開區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數字產業學院、消防技能學院等建設,把學校辦進工業園區,把專業建進產業鏈,把課堂搬進車間,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校企雙方深度對接、跨界融合、多元辦學。牽頭組建“閩西北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技工院校聯盟”并代表福建省入選全國第一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聯盟建設院校。與龍巖市總工會合作建設“工匠學院”,學院獲批首批“福建省工匠學院”,是福建省唯一入選的技工院校。依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批準的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重點建設單位,根據企業實際崗位需求,提出了適應當前新形勢,以培養技能工程師為目標的3.0版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初步框架。學院3個專業入選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建設院校及建設專業名單,是福建省入選專業最多的院校之一。
A 一是構建“三力鑄師德”長效機制。建立黨建、文化、制度“三力鑄師德”長效機制,實施“黨建優師”工程,發揮“優師”工程帶動作用,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樹立師德典型,全面提升師德建設水平。二是搭建教師發展平臺。加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優秀教學團隊培養;持續實施名師、專業帶頭人培養工程;制定《龍巖技師學院鼓勵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管理辦法(試行)》,教師發展得到保障。三是增強“四高”人才引進實效。創新機制,大力引進“四高”人才(高素質、高學歷、高職稱和高技能人才)。2021年以來,學院共引進研究生36名,現有研究生以上學歷92人,在讀博士2人,研究生占比達31%;聘請高素質兼職教師 53名,有效補充了師資隊伍;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和一體化教師占比達88%,改善了教師結構,增強了師資隊伍建設實效。四是完善教師評價制度。出臺《龍巖技師學院專業技術資格評價標準》《龍巖技師學院績效工資分配方案》等制度,將企業生產項目實踐經歷、業績成果等納入評價標準,完善教師負面清單與績效掛鉤機制,突破教師評價瓶頸,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
A “器物有形,匠心無界”,技工院校的學子們,百業技為先,文明匠而為,技能是你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你們戰行天下的利器。希望你們執著篤定地傳承千古技藝,耐心精進地迭替嶄新技術,踔厲勤耕地刷新創造紀錄,勇毅日新地擴展人生維度,以工匠的氣度和智慧,在各行各業展現高超技藝,贏得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