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技工院校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的相關部署,以職業技能養成為落腳點,以教育教學規律為基本遵循,強化校企合作,不斷深化多元融合、工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參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確立“產業+專業”“工作+學習”“學校+企業”3個領域加成融通的教學改革,先后有6個專業參與了全國技工院校一體化專業建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從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到現在,工作成效顯著,形成了一套基于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效果評價3個維度的經驗做法。
(一)“產業+專業”,動態調整工學一體化專業建設
為了立足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使專業建設匹配區域產業,讓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滿足企業需求,學院堅持圍繞產業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主動適應杭州“5+3”現代產業體系——五大支柱產業、三大先導產業和打造“九大標志性產業鏈”的“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形成“十四五”專業建設專項規劃。
學院按照“做精區域特色專業、做大現代服務專業、做強傳統經典專業”的思路,建立了主動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群建設機制。通過行業(企業)調研、專家指導,充分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作用,將電氣類、機械類、醫藥類、園林類、烹飪酒管類專業,依據產業鏈、產業生態、傳統學科等組群邏輯,組建以醫藥制劑、餐飲休閑2個高水平專業群為引領的5大專業群。面向產、銷、服全產業鏈,組建醫藥制劑專業群;面向吃、住、賞職業領域,組建餐飲休閑專業群;依托“自動控制”這一共同基礎,組建智能控制專業群;面向“設計—生產—服務”產業鏈上下游,組建智能制造專業群;圍繞“園林綠化、景觀設計”核心技能,組建生態園林專業群。學院新增數字信息系,探索數字類專業設置,新開設工業互聯網與大數據應用等數字經濟相關專業。學院基本形成符合社會需求、適應辦學規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專業體系格局。學院入選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建設院校,數控加工(數控車工)、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烹飪(中式烹調)、無人機應用技術、藥物制劑、酒店管理6個專業入選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建設專業。
(二)“工作+學習”,縱深推進工學一體化教學實施
學院注重教學理念的更新,強調學生主動學習,以教學模式改革搭建溝通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橋梁,積極探索和實踐適合專業特點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一體化教學開展專業群全覆蓋。以行業、企業的發展和崗位需要為依據,加強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實訓場地、教師培養工作,以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建設院校和藥物制劑、園林技術、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酒店管理、健康與社會照護、藥品營銷、中藥、樓宇自動控制設備安裝與維護8個專業國家技能人才培養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和課程設置方案開發為抓手,大力推進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
一體化教學特色明顯。電氣類、機械類專業教學主推產品導向法,深入推進一體化教學,實現生產與教學融通合一。醫藥類專業按照制劑生產過程的工藝操作開展人才培養,在制劑實訓中心開展車間化生產。園林類專業主攻學習領域項目教學,以工程項目、園林實操任務與園林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相銜接。餐飲服務類專業主推實際案例教學,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以職業技能養成為落腳點,以教育教學規律為基本遵循,強化校企合作,不斷推進多元融合、工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積極參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一體化教學開發工作。兩年內,開發完成一體化教材6部,一體化實訓場地建設15個。目前,學院工學一體化教學專業覆蓋率達84.21%。學院成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第一批14個專業工學一體化教學資源庫開發院校之一,牽頭常用處方飲片調劑課程資源開發,并參與中藥炒制課程建設。
(三)“學校+企業”,精準實施工學一體化效果評價
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職業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而與行業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如何實質性推進產教融合,如何評價產教融合的質量,成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最前沿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學院在深刻理解產教融合理論內涵的基礎上,科學構建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首創產教融合指數多維度、多主體、多視角全面評估產教融合建設進展。
以智能控制、智能制造、醫藥健康、生態園林、餐飲休閑“五大產業學院”為載體,通過實施工學交替、拓展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積極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等“雙元育人”培養方式,不斷豐富產教融合指數內涵,完善評價體系,推進校企深度融合。以專業設置和產業導向的契合度為前提,以“六個共同”校企融合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為主體,以校企合作綜合績效指標為導向,遴選出“專業與產業契合度”“產業與教育融合度”“績效與成果呈現度”3個一級指標和“產業背景”“共謀專業發展”“薪酬”等22個二級指標。結合校企雙方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實際作用的發揮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獲得情況,以客觀性、可量化性、可獲得性為標準,確立評價內容,并賦予分值,充分體現學校在特定階段實現特定工作的導向性,充分體現各產業特色。產教融合指數結果對內與學校績效考核掛鉤,對外完善企業激勵機制,優先為合作企業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實訓服務;實現“優生優崗”分層次就業,保證優秀合作企業對畢業生數量與質量的需求。通過實踐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育人量質提升,為區域提供人才支撐。目前學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數4024人,兩年畢業生1415名,2023年底,畢業學生的對口就業率達到93.26%,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技能的滿意度達到99.3%。
牽頭標準開發,引領人才職業發展。牽頭完成藥物制劑專業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和課程設置方案開發,參與完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酒店管理、健康與社會照護、中藥4個專業的開發,同時參與完成樓宇自動控制設備安裝與維護專業的標準修訂。主持省級職業標準編寫5項,參與2項;主持省級題庫編寫13項,參與17項。
開發培訓項目,大力輸出培養理念。積極開展社會培訓認定工作,兩年完成培訓19226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合計8602人,培訓合格率91.5%。完成浙江省技能人才評價專家藥物制劑工、插花花藝師、餐廳服務員和中式烹調師項目培訓3期258人次,內督員2期182人次。2023年學院入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首批國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杭州市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杭州工匠學院)獲評杭州市職業技能品牌培訓機構,藥物制劑工、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品牌培訓項目。
服務鄉村振興,以技能推動共富。學院積極助力鄉村振興,發揮山區4縣“鄉村工匠”培育基地作用,在大下姜鄉村工匠培育基地聯合淳安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開展“千島湖廚師廚娘”等技能共富專項行動,在建德“新安工匠”培訓基地開展“建德師傅”等勞務品牌建設。學院打造的杭州山區4縣協同的技能振興平臺納入杭州市《人才聚力促進山區4縣、市(區)創富專項行動方案》政府文件,被列為杭州創富專項行動中的10項核心舉措之一。
(二)對學院整體辦學實力和服務能力提升的帶動作用
經過兩年的建設,學院的整體辦學實力和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學院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認定為首批國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被浙江省教育廳認定省職業教育“三全育人”典型學校;獲“浙江省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獎”和杭州市第七屆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獎”;成為浙江省首批技能人才評價專家培養基地,主要面向餐廳服務員、插花花藝師、中式烹調師、藥物制劑工4個職業;被浙江省教育廳認定為浙江省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建設期內,省級以上課題立項31項,結題17項;教科研成果獲獎75項,其中省級以上14項;14種教材入選國家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教材目錄。參與企業開展技術指導、工藝研發等20項,取得專利(軟著)11項。兩年內,12名學生獲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1名學生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技能雛鷹”獎學金,22名學生獲浙江省技工院校省政府獎學金。學院在已建立的花藝、餐廳服務2個項目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的基礎上,新增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酒店接待中國集訓基地。據最新統計,學院在全國近三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名單職校入選數量總排名(Top100)中位于第24位,在浙江省排名第4。兩年內,學院參加各級各類職業技能比賽,獲省級獎項144個、國家級獎項38個、國家級一等獎11項,其中2位教師參加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智能制造工程技術項目(團體)獲銀牌,1名學生參加第十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獲金牌。
(三)示范、帶動和輻射的成效
兩年來,學院積極開展各種交流合作,接待了來自廣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香港金融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出版集團、楚雄技師學院等考察團、校際交流37次。學院開發的培訓課程“工匠精神”被浙江省技能人才評價管理服務中心納入浙江省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評員及高級考評員培訓必修課程,在全省推廣,學習人數超過10000人。學校辦學成果被《人民日報》《浙江日報》、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等媒體報道104次。學院的“浙派工匠”培育典型案例在《浙江日報》第九版進行專版報道(2022年5月19日)。以學院為案例的《名城育工匠 杭州蓄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強市》在《杭州日報》第十一版“20年20例——‘八八戰略杭州生動實踐”中進行專版報道(2023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