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彥彤,李曉珺,王冰怡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
食品包裝紙是以紙漿及紙板為主要原料的包裝制品,應滿足無毒、抗油、防水防潮、密封等要求[1]。雖然食品包裝紙與其他包裝材料相比具有環保安全等許多優勢,但也存在著許多潛在的危害。國內外研究表明,食品包裝紙存在的危害來源主要包括造紙原料中含有重金屬或農藥殘留等有害物質[2];紙張當中殘留熒光增白劑[3];印刷油墨的遷移[4];儲運過程中為了防止微生物作用而添加防霉劑等[5]。因此,為了解公眾對食品包裝紙的安全認知現狀以及對其安全性的態度和行為,對此開展問卷調查,以便提高公眾對食品包裝紙潛在危害的認知與重視,降低食品包裝紙造成的危害事件的發生率。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調查廣東省廣州市不同年齡段的群眾482 人,實際回收有效問卷467 份,有效回收率為96.9%,男女人數比例大概在1 ∶1。
調查問卷根據此次調查目的進行編制,共15 個題目(編號1 ~15),包括性別、年齡、學歷、所在地區、公眾對食品包裝紙的安全認知、態度以及行為。問卷采用問卷星進行發放,以線上匿名答卷的形式進行填寫并自動回收。
采用SPSS 26.0 軟件和EXCEL 2016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
紙質材料中添加的熒光增白劑一旦進入人體不容易分解,毒性會積累在肝臟或其他主要器官,形成潛在的致癌因素[6]。由表1 可知,319 人(68.31%)認為食品包裝紙越白越安全,62 人(13.28%)持相反意見,86 人(18.42%)表示不清楚??傮w來說,公眾對熒光增白劑的危害認知不足。經過差異性分析,不同年齡段對熒光增白劑危害的認知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P=0.000<0.01)。在正確認知的群體中,18~30歲人群的正確認知率最高,有37 人(59.68%)。而在不同的年齡段的錯誤認知率中,41歲以上的人群的錯誤認知率最高,共120人(37.62%),可能是該年齡段人群的知識儲備較低,更相信自己所直觀看見的內容。因此,公眾對熒光增白劑的存在和危害認知還有待提高。

表1 不同年齡段人群對食品包裝紙張中紙顏色是否越白越安全的危害認知表
由表2 可知,對于“蠟膜杯是否可以裝熱水”問題,有301 人(64.45%)認為涂蠟膜的杯子可以裝高溫熱水,有86 人(18.42%)認為不可以,表示對此不清楚的有80 人(17.13%)。絕大部分的公眾都錯誤地認為含有蠟膜涂層的紙杯可以用來裝高溫熱水,沒有在使用過程中意識到石蠟中一些羰基化合物會在高溫環境下揮發出來并產生危害[7-8]。經過差異性分析,不同年齡段人群對石蠟危害認知存在極顯著差異(P=0.000 <0.01)。在正確認知的群體中,18 ~30 歲年齡段的人的認知率最高,有68 人(79.07%),其他年齡段人群認知都普遍較低。

表2 不同年齡段人群對蠟膜杯是否可以裝熱水的認知表
由表3 可知,有338 人(72.4%)錯誤認為食品包裝紙可以回收使用,有54 人(11.56%)持相反態度,有75 人(16.06%)表示不清楚。食品包裝紙是與食品直接接觸的一次性用紙,我國禁止使用甲醇含量高的回收紙料進行生產[9],只能通過降解方式進行處理。公眾可能認為食品包裝紙是紙質材料并出于紙環保的意識認為能夠回收處理后再利用,可見公眾對食品包裝紙原料來源安全認知匱乏。經分析不同學歷的人群對食品包裝紙中潛在的甲醇危害認知存在極顯著差異(P=0.002 <0.01),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普遍對食品包裝紙的認知更高,受教育程度對認知有一定的影響。

表3 不同學歷人群對食品包裝紙是否可以回收并利用的認知表
由表4 可知,有209 人(44.75%)錯誤地認為食品包裝紙外部印刷面直接接觸食品并不會污染食品,也有177 人(37.90%)錯誤地認為未直接接觸就不會污染,而能正確地認為未直接接觸也存在污染風險的僅有81 人(17.34%)。可見公眾對油墨的危害以及污染方式的認知過于缺乏。不同年齡段人群對石墨危害的認知之間有極顯著差異(P=0.000 <0.01)。18 ~30 歲年齡段的正確認知率是最高的,18 歲以下最低。

表4 不同年齡段人群對外部印刷面與食品接觸看法的認知表
由圖1 可知,公眾認為對食品包裝紙安全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為加工工藝和使用期限,分別為290 人(62.10%)和301 人(64.45%)。認為儲存運輸以及紙張來源影響食品包裝紙安全的人數較少,分別為208 人(44.54%)和151 人(32.33%)。由此可見,公眾對紙張來源和儲存運輸對食品包裝紙安全性造成影響的認知程度較低。若食品包裝紙的紙張來源是回收紙料等劣質有害原料,則會嚴重污染食品,并且食品包裝紙在儲存運輸時容易受到外界溫度或濕度影響而發生質變。公眾對紙張來源危害的認知較淺,較少考慮食品包裝紙原料的安全性是否存在潛在危害,公眾可能認為食品包裝紙屬于紙質材料,存在的危害少,并且不清楚食品包裝紙中的有害物質會在不當的儲存運輸方式下加劇向內部食品接觸面的遷移,存在安全認知的盲區。

圖1 公眾對食品包裝紙的污染來源的不同認知圖
由表5 可知,有209 人(44.75%)會在購買時檢查食品包裝紙產品是否有“QS”標志,有201 人(43.04%)表示在購買時不一定會看,而57 人(12.21%)在購買時則不會檢查。經過差異性分析,不同學歷人群在購買食品包裝紙時檢查“QS”標志的行為方面存在極顯著差異(P=0.000 <0.01)。在被調查的樣本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會注意“QS”標簽的占比最高。

表5 不同學歷人群對是否會檢查食品包裝紙有“QS”標志才購買問題的看法表
在被調查的467 人中有262 人(56.1%)選擇在線下銷售的大型超市中購買食品包裝紙,有129 人(27.62%)表示會選擇在價格便宜的網絡店鋪購買食品包裝紙,有76 人(16.27%)選擇在支持散裝銷售的街邊小販或小店中購買食品包裝紙。公眾對食品包裝紙購買平臺的選擇,反映出近一半的公眾對食品包裝紙銷售渠道安全意識較高,但仍然有較多消費者的安全意識不強。線下的大型超市銷售的食品包裝紙普遍安全性更高,而網購平臺銷售的食品包裝紙制品魚龍混雜,存在安全隱患;散裝購買更是不可取。因此,對于與食品直接接觸的食品包裝紙,公眾應選擇在有保障的平臺購買,切勿選擇低價或零售產品。
由表6 可知,有316 人(67.67%)不會關注政府關于食品包裝紙的抽檢結果報告,151 人(32.33%)會關注食品包裝紙的抽檢報告。經過分析,不同地區的公眾對食品包裝紙檢驗報告的關注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P=0.150 >0.05)。大部分人不會關注抽檢報告,關注程度不受地區影響。

表6 不同地區人群對是否會關注政府關于食品包裝紙的抽檢報告的問題表
調查發現,公眾對危害食品包裝紙的安全因素認知低,在食品包裝用紙的認知方面,公眾購買食品時對食品包裝紙生產許可的關注較少,會受文化程度的影響,學歷越高,關注程度越高。對于選擇購買的平臺,近一半的公眾對食品包裝紙銷售渠道安全意識較高,但大部分人都較少關注抽檢報告,關注程度不受地區影響。綜上所述,公眾對食品包裝紙潛在的危害認知不足,未能意識到危害的種類和來源,對食品包裝紙安全的關注度不高。為此,提出以下兩個建議。①加強對于食品包裝紙安全的科普宣傳,讓公眾充分了解日常接觸到的食品包裝紙的安全知識及其安全的重要性。②加強對于食品包裝紙的安全管理,政府應該加強執法力度,杜絕有毒有害食品包裝紙的生產銷售,從根源上保證食品包裝紙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