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智能媒體技術的發展,多樣態的融合傳播成為媒介傳播的主力軍,在融合傳播中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方式、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新的挑戰。本文以廣西廣播電視臺《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融合報道為研究樣本,分析其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內容形式、精準傳播等策略,打出一套融合傳播的“組合拳”,從而探尋出在融合傳播中講好桂林山水故事的新路徑。
【關鍵詞】融合傳播;整合資源;漓江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強調:“保護好桂林山水就是對國家對民族最大的貢獻,這就是你們的‘國之大者’。”桂林山水的核心就是漓江,廣西廣播電視臺北部灣在線聯合廣西綜合廣播,做好“融”的文章、突出“講”的特色、探索“新”的途徑,精心策劃,推出《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主題報道。該節目的策劃始于2022年9月,歷時兩個多月的時間,制作并發布了多個全媒體產品,分別在北部灣在線的Facebook(臉書)、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通過專題報道、圖文展示、視頻內容、海報以及中英文雙語形式,多角度對外展現漓江以及桂林山水的魅力。其中系列短視頻一經推出就獲得網友點贊,覆蓋千萬+的傳播人群。
一、構建全媒體矩陣,精心策劃做好“融”文章
媒體融合已成為現代傳播的必然趨勢和選擇,是媒體在數字革命的沖擊下,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轉型升級、構建全方位媒體生態的重要路徑。
(一)構建傳播矩陣,實現多平臺傳播
融合媒體傳播模式需要將多種媒體形式與不同的平臺資源進行整合,構建覆蓋更加廣泛、相互支撐的傳播體系,以期實現信息連接和高效傳播。
北部灣在線在介紹漓江生態變化時,不僅以傳統的文字+圖片的形式對事件進行詳細報道,還制作了9集系列短視頻[Vlog(視頻博客)形式]和11集新媒體產品,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并且通過微博更新和公眾號傳遞信息,實現一致性、立體化的傳播,顯著增強了新聞的影響力。廣西廣播電視臺北部灣在線通過整合新聞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Facebook和短視頻平臺等資源,構建了一個多層級的傳播矩陣。
(二)增強話題感,把握時度效
首先,《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主題報道注重時度效,抓住重要的時間節點精心策劃、開展傳播,緊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漓江保護為切入點,多層次、全方位、全景式呈現桂林在保護漓江、“建設美麗中國”中取得的成就,拍攝了10組總計超過90張的圖片集,在微博上以#我要去桂林#、#一輩子總要來一趟廣西#為話題對報道進行前期預熱,增強受眾對漓江生態變化的直觀感受,讓漓江生態保護的形象和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圍繞生態漓江這個主題,以發展的眼光看漓江。報道始終凸顯生態漓江這一維度,通過Vlog的形式,引導受眾挖掘漓江生態保護背后的故事。內容編排深淺搭配、風格多元,個性化的表述突出了漓江生態治理的主題。注重從親歷者的角度平實敘述,避免了傳統報道常見的“說教”意味,精準把握好“度”,生動形象展現了漓江沿岸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
在傳播中,報道充分結合“曉之以理”和“動之以情”,以“從漓江看見美麗中國”為關鍵性議題,設置“世界的漓江”“換個角度看廣西漓江”等豐富的延展性話題,達到了較好的“效”。
二、增強互動、多元傳播,凸顯漓江生態之美
桂林山水世界聞名,漓江更是早已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品牌,《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主題報道在融合媒體環境下通過生態漓江探尋之旅,凸顯出漓江生態之美及桂林山水文化特色。
(一)整合資源,多渠道立體式傳播
《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主題報道內容通過北部灣在線的Facebook、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全面整合媒體資源,改變固有的單一傳播思維,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的融合,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1.以短視頻作品吸引關注
報道深入了解網絡媒體的傳播特征、受眾的行為模式,充分利用了短視頻廣泛的覆蓋范圍和高效的傳播能力,成功吸引了大量受眾的關注。
例如,報道通過發布11集無人機航拍桂林漓江沿途風景的短視頻,讓受眾看到不同角度的“新”漓江。多個短視頻閱讀量達10萬+。其中,《漓江之畔的興坪古鎮》以自然視角和東方美學理念在北部灣在線的Facebook發布后,引發大批海外受眾對漓江山水之美的關注與向往,同時增強了他們觀看相關長視頻的興趣。
2.全媒體高效銜接聯動傳播
在全媒體平臺的支持下,媒體不僅追求快速傳播,還要實現更有效、精準和有深度的傳播、確保內容層次清晰,實現深入覆蓋、促進資源與媒體的全面整合,構建一個全方位的傳播體系。
在多年的融合傳播實踐中,北部灣在線建立了集新聞網站和新媒體于一體的融媒體傳播矩陣。《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主題報道針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主題,選擇海外受眾喜愛的桂林漓江作為切入點,圍繞平臺特色和受眾特點的精心策劃;雙語專題網頁聚焦漓江生態之變,采用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的深度展示,在內容編排上力求保持原汁原味,新媒體產品包括中英文雙語海報、系列短視頻(Vlog形式)和多種形式的新媒體產品,緊密結合平臺特色和受眾特點進行內容設計,打造融合傳播的新亮點。
3.增強話題引導互動
以互聯網為核心,圍繞桂林漓江,北部灣在線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開設的外語賬號提前布局,先行一步[1]。漓江生態治理的故事與人的故事密切相關,諸如漓江生態的變化影響一個企業的發展、改善一個家庭的生活等案例,正是漓江生態故事的具體展現。系列報道一經推出,廣西文化和旅游廳海外社交媒體官方賬號Discover Guangxi China(發現中國廣西),廣西文化和旅游廳、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公眾號紛紛引用、轉發。
(二)媒體形式交互性不斷增強
媒體融合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大大增強了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性。這使得媒體內容更貼合受眾的需求,更具創意性和獨特性。《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融合報道,以專題、圖文、視頻、海報的形式,中英雙語傳播世界的桂林漓江。
1.全景式展現漓江
9集系列短視頻《小董漓江紀行》通過Vlog的形式,從漓江源頭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高寨村出發,全景式“深入”展現漓江,途中進入靖江王城內感受歷史的滄桑,穿過東西巷領略傳統文化的精彩,探訪興坪古鎮污水處理廠了解漓江生態之治,最后抵達漓江最后一公里平樂三江口,讓人們全方位感受到漓江的生態之變。
2.沉浸式體驗漓江
Vlog形式能有效激發受眾獲取信息的興趣,給受眾以大事件的“小切口”,Vlog將宏觀概念具象化為可視、可感的生動故事,通過采訪漓江沿岸的村民、旅游投資者、景區清潔工、竹筏駕駛員和民宿創辦人等,講述真實的故事,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這種形式打造了真正融入當地社會的本土化媒體,成為受眾身邊的媒體[2],生動地講述漓江故事。
3.互動式感悟漓江
在《船在青山頂上行——黃布倒影》一集里,小董乘坐漓江陽朔游船,帶領觀眾飽覽桂林山水,途中還用桂林方言與筏工聊天,充滿地方特色,既有互動感又有親切感。從“說教思維”轉向“故事思維”,讓受眾聽得懂、愿意聽,展現真實、具體、可感的漓江形象。這種報道方式能讓重大主題更加貼近民眾,有助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主題報道關注、持續追蹤和閱讀的興趣,從而提高新聞宣傳的有效性。
(三)統一視覺包裝提升質感
融合報道打破傳統的圖文報道窠臼,以桂林青山綠水的色彩和標志性建筑作為基調和元素,對統一的視覺元素進行整體設計和包裝,提升了系列作品的質感和辨識度。
1.緊扣生態主題
新聞專題頁面設計上緊扣生態中國主題,以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果展示為主體,設計師用手繪長卷的形式,徐徐展開漓江修護的畫卷。
2.注重圖文并茂
頁面內容以圖文結合的形式,選取漓江水系途經的不同地段拍攝了10組90余張圖片,圖片呈現的景象時間跨度從春季到秋季,用最直觀的方式讓受眾體會到不同季節的漓江和桂林山水之美。
3.多元化傳播
《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主題報道以手繪的形式制作的中英文雙語海報,畫面清新,形式活潑,很有視覺沖擊力,一目了然地呈現了漓江的亮點,讓受眾能從大幅海報中了解和感受到今日漓江山青水碧的生態美,以及綠色發展的成果。
三、融合傳播開放共享的漓江生態之美,講好中國故事
“漓江是世界的漓江”,漓江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開放與共享。因此,主流媒體應創新路徑,展現漓江發展之美,推進漓江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桂林,從而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
(一)注重內容創作,加強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
1.凸顯內容主題,提升中國話語的創新力
提升中國話語的創新力,要求通過多元化創新傳播的方式,用中國聲音解讀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國的發展成就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以高質量的視頻和圖文內容呈現給國際受眾,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中國聲音,聽懂中國故事,多角度認識立體多彩的中國,從而提升中國話語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和影響力。
《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走訪漓江源頭高寨村村民、大小洲島主、草坪回族鄉村民、陽朔民宿房東等沿江生活的居民,人們展示綠色發展的成果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些不同的視角、精美的畫面和生活的場景,傳達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使世界對中國社會和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和理解。
2.塑造公共形象,提升中國話語的可信度
在融合媒介環境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構建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新途徑,不僅需要確保官方媒體對外發布的信息立得住、站得穩、信得過、傳得久,還要通過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文明交流互鑒,展示中國話語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增強國際影響力、吸引力和感染力[3],以推動中國話語走向世界,進而提升中國話語的可信度。
北部灣在線的官方微博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賬號,通過發布多語言、權威的信息,并以圖文并茂和新的視頻等形式直觀講述中國故事,向全球網民傳遞中國最新的人文動態,有效提升了中國話語的可信度。
(二)以融合傳播展示漓江生態之美
1.開發新產品
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已不再適應現代受眾的信息獲取習慣,應圍繞漓江生態治理,充分依托新媒體平臺,不但運用網絡圖文直播、Vlog形式呈現,還以數據可視化、微視頻、AI(人工智能)海報、互動圖表、在線問答等方式,打造各類融媒體產品。
2.探索新業態
發揮大數據產業帶來的信息資源匯聚互通優勢,積極探索“大數據+文創”等業態,加快布局一批文創產品、智能導航等項目,不斷推動桂林文旅構建框架、彰顯特色、提升能級。
3.發展新平臺
通過各外文語種頻道、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與外國網民開展互動,征集外國受眾關注的漓江之美,開展話題討論。內容以多元化、個性化、碎片化的呈現,在確保新聞品質的前提下進行再創作,在傳播過程中增強內容傳播中的情感共鳴,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四、結語
本文以《山水有相逢終會到漓江》主題報道為例,積極探索融合媒體環境下講好桂林漓江故事的新途徑。一個跨文化、跨歷史、跨地域、跨媒介的融合敘事新時代,要向世界講述真實的、全面的、立體的、有吸引力的中國故事[4],主流媒體應充分整合資源、創新內容、形式、傳播策略,不斷探索融合傳播的新路徑,擔負起新時代新文化的新使命。潮
參考文獻
[1]張若谷,劉子語.“融合策劃+精準施策”講好中國故事:全媒體語境下做好中老鐵路國際傳播的思考[J].傳媒論壇,2023(4):90-91.
[2]羅令輝.“講好中國故事”語境下的對外傳播實踐路徑探析[J].現代視聽,2021(7):81-83.
[3]李素潔.非遺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文化產業,2024(22):158-159.
[4]陳先紅,宋發枝.講好中國故事的融合敘事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9(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