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全媒體環境下,我國廣播電視事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新興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造成了巨大沖擊,對主持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員主持人作為節目與觀眾之間的橋梁,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在副語言方面有出色的表現,文章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深入研究,對當今主持人的語言特征進行了調查,尤其是關于副語言的運用,希望能幫助同行更好地適應新媒介的發展,為聽眾和觀眾帶來更加優質、精彩的廣播電視節目。
【關鍵詞】播音員主持人;語言表現;角色定位;副語言
時代在發展,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已經不再局限于西裝革履、姿態端莊地念稿了,尤其是廣播有聲節目以及網絡綜藝節目,隨著網絡直播的品質提升,主持人的語言應該盡量口語化、場景化,具備感染力。這就離不開副語言的極致應用。副語言就是除口播節目稿件的有聲語言之外,通過動作、眼神、表情、語境留白、音效、服飾、化妝造型等非語言形式來傳遞信息和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這些副語言在主持人工作場景中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能夠增強節目的收聽收看效果和受眾的接收體驗。
本文通過分析實際應用案例,思考新時期廣播與電視節目的特點,對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討在全新的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行業的發展模式,以及主持人該如何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播音主持的語言特性對塑造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一)主持人對副語言的靈活應用
1.肢體語言:在形象化中增強感染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王端端,清純秀麗,與其主持的《中國新聞》《中國輿論場》《中國考古大會》等欄目的氣質相得益彰,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支持。通過對她在主持過程中使用的副語言進行研究與分析,可以發現她善于運用的是肢體語言,也可以稱作身體語言。她最有特點的在于一身酒紅色的著裝,這與她自身的個性特點非常符合,在節目當中,她會利用各種動作和身體語言來為觀眾傳遞資訊。比如在主持環節中,看到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她就會假裝用胳膊將隊員拉到自己身邊,輕松地說一句“這個狀況真是太精彩了。”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動作十分具有親和力,不僅帶動了氣氛,還將肢體語言運用形象化。
2.神態語言:用生動的表情傳達豐富信息
播音員主持人對于副語言的合理運用,能夠讓語言表達進一步發揮完善,提高效能。有關資料指出,人類的溝通超過八成都是仰仗非語言手段落實的[1]。這意味著,通過出色的體態語言,主持人可以更生動地表達情感,使信息傳遞更加直觀和真實。比如,很多觀眾在聊起主持人寶曉峰時,總是以“舒服”二字稱之,這是對其長期保持認真的工作態度,不嬌氣、不傲氣,親切來待人的態度的認可,她成功地運用肢體語言來表達節目的效果,觀眾也可由之辨識出她通過肢體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在節目中,主持人通過抑揚頓挫的聲音和適當的面部表情來傳達新聞的重要性和緊急性,讓受眾體驗到主持人是在與他們溝通,而不是冷冰冰地念稿子。
3.聲音效果:抑揚頓挫間表達真心
江蘇省廣播電視臺的《江蘇新時空》欄目主持人王柏文,從業以來先后參與主持了多檔新聞節目,并深入采訪一線,擁有豐富的直播節目經驗,能很好地駕馭時政新聞、民生新聞、訪談、大型新聞行動等節目類型,主持風格大氣沉穩、真誠自然、從容不迫。在節目中,王柏文喜歡轉換聲音的音調,即善于運用不同的情緒來向觀眾傳達節目信息。比如在某期節目中,王柏文一出場,先非常輕松愉快地和觀眾打招呼:“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在分析案件時,王柏文的聲線又變得十分認真嚴肅,讓觀眾可以瞬間體會到案情嚴重,神經也會隨之緊張起來,帶來巨大的感染力。從中可以看出王柏文善于運用副語言提升表現力,這種主持風格也更側重于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體現受眾的主體地位。
(二)豐富而又獨特的語言主持風格
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風格是非常豐富的,這里是指主持人在做節目的過程中,語言風格帶有不同的藝術特點。[2]主持人的風格,有時候可以是儒雅沉穩型,針對觀眾的不同問題,用從容不迫的語調進行回答,因此主持人經常會給觀眾一種學識淵博的感覺。這一點,從湖南電視臺的《天天向上》就能看得出來,每一個主持人都是靠著自己的才華展示特性,這檔文化類脫口秀節目,在這個娛樂盛行的時代,獲得了不錯的口碑。有時候,也可以是溫婉親和型,在《楊瀾訪談錄》中,主持人楊瀾通過其獨特的副語言技巧,如適當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變化,有效地傳達了訪談的主題和情感深度,增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這種技巧的運用不僅提升了節目的觀賞性,也加深了觀眾對節目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時候,還可以是幽默風趣型,央視的融媒節目《主播說聯播》,密切關注熱點,結合當天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用通俗語言傳遞主流聲音。里面的主持人通過創新的副語言表達,比如幽默的表情和肢體動作,成功吸引了大量受眾的關注,這表明在新聞播報中,副語言的恰當運用可以顯著提高信息的傳播效果和觀眾的接受度。
(三)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滿足受眾需求
在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具備自身特殊的聲線,很多播音員主持人都具有與眾不同的聲音。在一些節目中,觀眾對主持人的聲音非常熟悉。而且主持人在節目中對于自己的語言特點運用得十分恰當,使自己的聲音具備了明顯的特質和辨識度[3]。比如,白巖松在《朗讀者》第二季中,他的理智和睿智總是能一眼看出問題的要點,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楊瀾在《脫口秀大會》中展現的氣質和智慧,讓人不由自主地將目光集中在她的身上。主持人的創造力,也是與聽眾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
對主持人而言,不管節目的樣態怎么變化,其角色導向和主要標準總是一致的。主持人既要深刻地理解語言在使用領域的特征,還必須從受眾的層面著手,站在受眾層面考慮全局,這樣才能掌握全場。主持人既要掌握詼諧地和受眾開展溝通的手段,也要維持自身的嚴謹性,進一步讓受眾體驗到主持人的公信力。如果運用得當,還會讓主持人因此形成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受到觀眾的喜愛[4]。
二、播音主持的語言表現對角色定位的策略分析
(一)在新媒體環境下運用多種媒介形式的副語言
在新媒體環境下,播音員主持人可以利用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豐富節目的表達形式。還可以利用手機端與觀眾實時互動,例如,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直播平臺等與觀眾進行互動,增強節目的參與感和互動性。誰可以和時代保持同步,誰就能變成媒體形象的指引者,誰就可以得到更多受眾的支持。抖音綜藝《很高興認識你》的主持人阿雅和周迅,跟嘉賓好友們踏上旅途回到故鄉,不僅是為了探尋家鄉的美景與風情,更是為了探尋他們的成長軌跡,去尋找和分享他們最真摯的人生故事。這個節目為何獲得如此眾多的支持,一個關鍵要素就是重視對受眾實時互動的回應,讓受眾在留言和評論的過程中,實現跟主持人第一時間的交流,這是一種對線上媒體進行變革的關鍵實踐。
(二)強化主持身份意識與素質培養
主持人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內在修養,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開拓和使用副語言,還能夠在節目稿件創作時有意識地加入副語言元素,從而更有效地呈現節目傳播效果[5]。主持人只有增強媒體創新能力,才能夠讓節目本身帶有更強的創新性。廣西廣播電視臺教育廣播的《如果漢字會說話》就屬于一個創新的播音節目,該節目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整合,不是盲目地照搬其他節目,而是展示節目的創新能力以及主持人的責任感,增強聽眾對漢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三)播音主持語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語言的多元化是新媒體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元化的社會語境下,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媒介環境和受眾需求。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主持人可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主持人在不同類型的節目中需要展現不同的語言風格。例如,在新聞類節目中,主持人需要保持語言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同時也要注重情感表達和文化內涵的傳遞。而在綜藝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則更加注重娛樂和親和力,以吸引觀眾并增強節目的娛樂性[7]。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主持人需要在多樣化的傳播環境中靈活地運用語言,以適應碎片化、互動性強的媒體環境。這種環境要求主持人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能夠捕捉和高度概括信息,以便更好地與受眾進行交流。例如,在2023年9月11日晚間,廣西廣播電視臺教育廣播與本地知名月餅品牌做了一場主題帶貨直播,肖樂、宇航、小表妹三位主持人通過化妝造型,分別化身“鐵兔”“有剛”“短娥”,以廣寒宮為場景,與觀眾現場玩飛花令成語接龍等游戲。直播過程中不僅要踩節奏喊麥,還要精準捕捉評論信息,跟觀眾互動及時做出臨場反應,十分考驗主持人的即興表演能力和副語言應用能力。該場直播點贊12.4萬個,最高在線3700多人,觀看人數2.3萬人次。
可見,主持人在節目中應根據節目類型、傳播載體,以及目標受眾和語境的不同,靈活調整自己的語言風格,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三、滿足受眾需求實現主持風格轉型的優化與創新
主持人是節目的靈魂與核心,主持人在整體風格上的優化和創新,值得進一步認真總結與思考。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審美心理和鑒賞水平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此主持人在語言表達上也需要感悟這一點,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8]。此外,主持人還應增強融合意識,善用新媒體平臺,擴大節目參與度,增強互動性,尤其要運用平等視角提高親和力,調整內容結構和語言節奏,適應碎片化傳播。
例如,廣西廣播電視臺教育廣播的《八顆牙齒曬太陽》節目,在廣播端一直深受聽眾喜愛。2024年11月,兩位主持人紫悅和肖樂開始探索在廣播直播間進行抖音直播,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廣播輸出與抖音輸出同步,而節目表達方式也隨之升級。以前只需要對著話筒說話即可,現在還要對著鏡頭演繹,表情、動作、眼神甚至沉默留白都需要絲絲入扣。以前廣播端面對的只是廣西的聽眾,主持人只需熟練運用廣西各地方言與聽眾活躍氣氛,現在抖音面對的是全國觀眾,主持人不僅要對全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有一定了解,還要說點全國各地的方言與觀眾拉近關系。因此,需要真正做到平等視角的交流,而不是單向的觀點輸出。
在融媒體時代,主持人應立足受眾,轉變角色,與時俱進,轉變理念,整合信息,這樣才能凸顯更大的價值。這意味著主持人需要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需求和偏好,以此為基礎進行語言個性化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
四、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主持人應該追求語言風格的創新和個性化,這不僅能夠提升節目的吸引力,還能夠幫助主持人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隨著媒體環境的不斷變化,主持人需要不斷學習新的傳播技巧和語言風格,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觀眾需求和媒介生態。在全媒體共建信息傳播系統的必然趨勢下,未來網絡主播與廣播電視主持人之間的界限將會模糊,兩者會相互借鑒與融合、優化創新,而實現主持人風格的轉型,是當下應該去探索的方向。潮
參考文獻
[1]張延東,宋欣欣.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特征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24):183,187.
[2]趙佳園.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1):157.
[3]陳玲.新媒體背景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特性[J].傳播力研究,2017(12):168.
[4]劉曉蘭.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15):129-130.
[5]阮宜遠.淺論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J].科技傳播,2018(18):26-27.
[6]段宸.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語言的創新路徑[J].記者搖籃,2019(3):90-91.
[7]蒙宇.電視播音主持人的語言藝術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9):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