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市級媒體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對地方記憶的傳承和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城市記憶與媒體能動性的理論框架,分析了地方記憶與地市級媒體的問題及關系,認為地方記憶的建構相當程度依賴于地方媒體的具體實踐,并且基于國內一批先進案例,深入探討了地市級媒體對地方記憶傳承與傳播的四種行動路徑及轉型思路。
【關鍵詞】地市級媒體;新型城鎮化;地方記憶;能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1]。地方記憶是生活在一個地區的人們對于其所生存居住的環境及其形態要素發生認同后所產生的集體記憶,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和情感性。保護、傳承、塑造好優秀的地方記憶,不僅能夠鑄牢這個地方人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激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奮斗力,還能提升這個地區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毋庸置疑,這對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地市級媒體是最直接融入該地居民日常生活的新聞機構,在保護、傳承和生產地方記憶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雙重作用下,其主力軍的作用愈發凸顯。而且,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敘事方式日益生動豐富的地市級媒體,不僅能夠更好地發揮傳承、影響和塑造地方記憶的作用,還能維護文化多樣性、對抗文化同質化的趨勢及助力新型城鎮化發展。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應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地市級媒體的主觀能動性,做好地方記憶的保護、傳承、宣傳、塑造和利用,為中國是現代化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一、地市級媒體對傳承地方記憶的重要作用
(一)能夠打造和維護地方記憶
地方記憶是人們身份認同和地方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記憶作為集體記憶與文化記憶的子集,是理解地市級媒體書寫活動的關鍵,是集體記憶在特定地理和社會環境中的具體表現,它與地方社區的身份和歷史緊密相連。
大眾媒介通過對日常信息的采集、編輯、記載或報道,形成一種以大眾媒介主導的社會信息記憶[2]。地市級媒體通過報道地方新聞、紀念活動和歷史事件,為地方社區成員提供了共同的記憶框架,而這種記憶框架對于構建社區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為贏得更多的受眾,借助于媒體融合發展的理念、人員與技術支撐,媒體緊盯地方記憶的傳承性、獨特性和情感性,介入地方記憶程度越來越深、方式越來越多。從單純地通過報道來傳承地方記憶,到主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項目來保護和塑造地方記憶,很多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能夠激活和重塑地方記憶
地市級媒體作為能動的地方記憶的記錄者和傳播者,能夠在服務于國家戰略實施的基礎上,對特定的地方記憶進行(再)書寫、傳播和傳承。其書寫活動不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對地方認同和文化價值的塑造。地市級媒體與地方社區的緊密聯系是其獨特性所在。與世界級媒體、國家級甚至省級媒體相比,地市級媒體更能夠深入本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捕捉和反映地方特色。這種緊密聯系使得地市級媒體在地方記憶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地市級媒體的書寫活動,通過報道個體故事和集體事件,促進了地方記憶從個體到集體的轉化。地方記憶不是靜態的,而是在不斷的社會互動中被生產和再生產的[3]。地市級媒體通過其書寫活動,參與了這一動態過程。報道不僅是對事件的記錄,更是對記憶的激活和重塑。通過對同一題材的不斷深化報道以及與數字媒體的融合傳播,地市級媒體能夠加強記憶的持續性和影響力。地市級媒體對于城市記憶的書寫、傳播和傳承,尤其是借由微信、抖音等新型社交工具,令身處外地的游子無需返鄉就可體驗、參與和分享祖地的文化,從而喚醒他們對于祖地的記憶及提供對自己境遇的潛在解釋,在打造城市共同體、動員流動人口返鄉參與家鄉建設、為家鄉形象傳播發聲等方面具備不可小覷的潛力。
(三)能夠書寫和傳承地方記憶
一方面,地市級媒體作為地方歷史的重要守護者,其最大優勢便是對地方的歷史、文化和重大事件非常熟悉,更容易從中找到宣傳的亮點。地市級媒體通過新聞報道,尤其是自主策劃一些有特色的專題報道,加深公眾對地方記憶的印象與理解,有助于構建持久的、良好的地方形象,同時也能夠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且地市級媒體還能發起、組織和推動民間采風、田野調查、親歷者訪談等活動,直接生產和保存珍貴的一手材料,更好地促進地方歷史文化記憶的傳承。地市級媒體還在塑造地方認同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報道地方新聞、人物故事和社區活動,地市級媒體能夠鼓勵和促進當地社區參與地方記憶的生產和再生產,喚醒并加強居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并使當地社區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實體獲得社會可見性。此外,地市級媒體在促進地方記憶的代際傳播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可以通過與本地教育機構的合作,以及直接組織開展面向青少年的活動,將地方的歷史和文化以青少年喜歡的形式傳遞給他們,近年來,廣西柳州、梧州、玉林,廣東茂名、江門等城市的媒體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文化研學活動,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另一方面,地市級媒體介入和拓展文化產業的探索實踐,為地方記憶的延續和再生產提供了新的路徑。地市級媒體借助圖書出版、紀錄片拍攝和參與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等途徑,在深度融入地方記憶的基礎上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具備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鼓勵正向的二次創作“出圈”“出彩”,能夠實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更好地傳播和發展地方文化。同時,地市級媒體通過大力發展地方文化產業,所獲得的收益、匯聚的人才、積累的經驗和技術等,也能有效反哺其自身發展,從而實現地方文化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正向互動和良性循環。
盡管地市級媒體在傳承和生產地方記憶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受各種因素影響,特別是四五線城市的地市級媒體,在自身發展和宣傳理念方面也存在一些明顯短板,影響了傳播的觸達性、有效性和讀者接受度,會導致具體的實現效果大打折扣。
隨著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媒體融合發展改革進程加快,地市級媒體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傳統的地市級媒體機構并立,在媒體間合作上存在眾多體制機制障礙,而單個機構聲浪小,缺乏不同領域的技術和人才。媒體融合發展改革后,平面媒體與廣電媒體減少了同城同質化競爭,而且還可整合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社會關系等各種資源,提升內容生產力、傳播力和組織活力。
二、地市級媒體傳承和生產地方記憶的創新路徑
(一)深化媒體融合,提升地市級媒體生產能力
要做好地方記憶的保護傳承和生產傳播工作,地方媒體要提升自身的宣傳、策劃和組織能力,其中的瓶頸可以采取“內外兼修”的方式來進行破解。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各級政府配套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利用這個契機,媒體可加快技術更新的進程,通過改革推進人、財、物的融合,一些影響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如人員身份轉換、編制的確定等也可能得以解決,從而使平面媒體與廣電媒體的融合實現“1+1>2”的效果,搭建起更強大的綜合傳播平臺,更好地延伸產業鏈條。福建省三明市融媒體中心的實踐表明,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和高位推動改革,可以有效實現媒體融合發展。該中心通過整合多家新聞機構,形成集約模式,提升了組織活力和內容生產力,豐富了傳播內容與手段,擴大了傳播的影響力,而且內容一次生產多平臺采用,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此外,不少地市級媒體近年來都致力于開拓多元化經營,形成了一些產業發展平臺,部分媒體開展的產業活動甚至在當地打響了品牌。這一類平臺,只要以融合的理念進行整合利用,策劃注入與地方記憶緊密關聯的項目內容,就可以成為傳承地方記憶的新平臺。
研學活動是教育部門鼓勵面向學生開展的活動,近年來,不少地市級媒體與文化機構都致力開拓研學業務,并把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研學的內容。廣東茂名日報社利用全媒體小記者這個研學平臺,多次策劃推出以地方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研學活動,研學內容包括荔枝文化、革命文化、詩詞文化等,吸引了眾多受眾在關注研學活動的同時,更多地關注相關傳統文化,從而寓教于樂,以嶄新的形式給地方記憶的傳播和發展種下了新種子。
印刷業是當前不少平面媒體重點發展的產業,對刊發于報紙、雜志上的優秀作品,重新編排、匯集成書,方便受眾系統閱讀,也是不少地市級媒體用足采編成果資源,拓寬自身收入的一種做法。近年來,廣東陽江日報社持續深耕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并充分挖掘利用形成產業,較好地助推了地方記憶的保護傳承。2021年,陽江日報社整理刊發過的獲獎新聞作品,優秀副刊作品,推出了圖書《見證陽江》和《行走陽江》,許多讀者通過閱讀圖書得以“近距離感受陽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創新敘事方式和傳播方式,提升受眾參與互動感
地市級媒體在地方記憶再生產中的實踐,無論是通過短劇、紀錄片、圖書還是網絡傳播,都在不斷地擴展地方記憶的邊界,豐富公眾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體驗。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表明,地市級媒體通過創造性的內容生產和多樣化的傳播手段,能夠有效地促進地方記憶的持續活力和廣泛傳播。
桂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流傳有大量的實用驗方、單方、偏方和秘方。為了傳承好桂林的歷史和醫學文化,桂林日報社旗下《桂林晚報》開展“民間良方征集”活動,將征集到的良方刊發后,請當地中醫院專家進行審核校正,整理匯編成《民間良方》一書出版。這一策劃,創新了地方平面媒體傳承地方記憶的路徑,讓地方記憶以另外一種方式得以“復活”,更好地觸及讀者,也因此收獲了一大批粉絲。
2015年,廣西柳州日報社推出的大型系列報道《鐵血八桂——廣西抗戰實地尋訪實錄》采用了類似的取向,在此基礎上于2017年編輯出版同名圖書。中央統戰部認為該書“深入實地采訪當年的親歷者,努力厘清了廣西地區的抗戰實況,挖掘震撼人心的歷史細節,描述了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的艱苦歷程……對深入研究中國抗戰歷史,有一定史料價值”。這是廣西首部以媒體的角度全景式描述廣西抗戰全程的圖書,通過故事化的高水平寫作和章回小說般層層推進的創新手法進行報道,對受眾具有較好的吸引力,在2018年獲第八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報告文學類)。
(三)促進學術成果轉化,拓寬地方記憶研究深度與傳播廣度
一是對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不斷延伸地方記憶研究的深度。要通過全面、細致的調查摸底,將散落各地的文化資源歸攏起來,打造融通一體的文化品牌。同時,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以創新的表現手法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蝶變,帶動傳統文化“活”起來。六堡茶文化是梧州乃至廣西地區的極具特色的地方記憶,其也成為廣西梧州市各家媒體持續挖掘的文化富礦。歷史上,六堡茶都是依托獨特的茶船古道輸出境外。2016年和2017年,梧州日報社連續兩年開展“茶船古道尋跡”大型采訪活動,在國內外首次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對六堡茶外銷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進行搶救性采訪,采訪區域涵蓋茶船古道沿線地區和國家,并在史料挖掘和新聞采訪的基礎上,通過多維度視角展開和多領域融合論述,把茶船古道這條歷史上的國際文化貿易大通道完整地勾勒出來。2020年,梧州日報社對見報稿件進行系統性梳理,并補充完善新的資料后,重新編排形成圖書《茶船古道》,該書獲廣西第十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為地方記憶研究的深度挖掘提供了極具參考意義的案例。
二是對學術成果創新利用,不斷拓寬地方記憶傳播的廣度。地方記憶挖掘傳承的研究成果,只有得到進一步利用,并形成更多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自信,才能使之得到更廣泛、更持續的傳播。而這種對于地方記憶的再生產,也應成為地市級媒體提升品牌影響力,拓展自身產業鏈的新方向。梧州日報社實施“茶船古道歷史文化挖掘推廣及綜合利用”項目,打造有影響力的六堡茶文化傳播交流、產業培育和保護傳承平臺,在利用《梧州日報》和零距離網站等傳播平臺策劃實施包括茶人茶事在內的各種專題采訪活動的同時,聯動梧州市相關部門連續多年組織與傳承六堡茶文化相關的研學活動和斗茶大賽,并打造六堡茶網上商城,組織六堡茶制作工藝非遺傳承人在直播間講解六堡茶文化,吸引數十萬人次的關注、點贊。2023年,梧州地方媒體在挖掘利用六堡茶文化、促進地方記憶傳播上再次做出新的嘗試。由梧州市廣播電視臺與廣西廣播電視臺合作的紀錄片《茶船古道》(上下集)啟動拍攝,并于2024年中國和馬來西亞建交50周年之際,在馬來西亞寰宇電視、中國廣西衛視和梧州市廣播電視臺兩國三臺同步熱播,20多家國內外媒體都報道和轉載了紀錄片相關內容,進一步促進了六堡茶文化的傳播。
(四)整合各方資源,借力做好地方記憶傳承、塑造和生產
地市級媒體,尤其是四五線城市的地市級媒體,即使是通過媒體融合發展實現了自身實力的提升,但是在開展地方記憶傳承、塑造和生產方面,仍難免存在傳播人才、技術、渠道架構欠缺,以及項目運作所需的政策、資金不夠到位等問題,而上級主流媒體、頭部媒體、先進的自媒體、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和個人,在資金、技術、視野、人才、渠道等方面則各有優勢,是借力發展的好對象。千島湖文旅集團與頭部主播團隊“旅行奇跡”合作,以微劇情形式呈現地方文化的系列文旅短劇《旅行奇跡@千島湖》,2024年夏季在流媒體端獲得巨大成功,截至2024年11月2日,該系列短劇僅在抖音平臺就獲得總計9000萬次播放量、30萬余個點贊,大量網友留言“希望前去千島湖旅游”。
難得的是,基于政府部門深入挖掘傳承地方記憶,以及各種媒體下沉基層尋找發展空間的需求增長,地市級媒體與地方社區緊密聯系的特性日益受到重視。因此,在傳承和傳播地方記憶這一課題上,地市級媒體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對接上述主體,借力打造新的傳播和生產項目,激發地方記憶傳承和制造的新活力。作為較為深入了解地方情況的一方,地市級媒體負責提供內容選材以及具體的采訪報道和文化活動實施,各合作主體則結合自身優勢提供技術、資金、人才、理念等方面的支持,雙方共同構建利益共享、聲浪共造的協作機制和傳播矩陣,提升傳播軟實力和影響力。
三、結語
以地市級主流媒體作為地方記憶的重要守護者和傳播者,通過不斷優化和創新,能夠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地市級媒體必須守正創新,發揮其在地方記憶構建中的核心作用,將更新的理念服務于社區,以更好的面貌立足于社會,促進地方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實踐,建議地市級媒體積極采用多媒體技術和跨平臺傳播策略,合理運用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增強傳播的生動性和交互性,通過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新興平臺,擴大傳播范圍,增加年輕受眾的參與度。地方媒體應主動尋求政府部門在資金、技術、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尋求與社會各方更多形式的合作,加大對新技術的投入和應用,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升地方記憶內容生產、傳播與利用的效率和質量。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綠色發展: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EB/OL].(2015-11-09).https://news.12371.cn/2015/11/09/ARTI1447003693814696.shtml.
[2]邵鵬.媒介記憶與歷史記憶協同互動的新路徑[J].新聞大學,2012(5):12.
[3]張博.媒體怎樣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傳承?[EB/OL].(2024-01-31).http://www.zgjx.cn/2024-01/31/c_1310762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