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素養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重要指標。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已經成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是高校輿論的發源地、傳播地和交鋒地。互聯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戰場,是高校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重要平臺。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因為網絡素養缺失而導致認知和行為失范的現象頻頻發生,嚴重影響其自身成長成才以及校園和諧和社會穩定,使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困境。
文章通過在線調查平臺“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對近10所高校的部分大學生網絡素養情況開展調查,指出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分析當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并從國家層面完善網絡素養教育機制、社會層面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學校層面加強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等提出一些舉措。
文章強調,只有社會、學校和家庭同向而行、同頻共振,才能響應網絡時代國家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高校應當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牢牢把握網絡輿論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將網絡素養培育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教育和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言行,讓00后大學生成為網絡的“守護者”“修行者”“識途者”,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以及使命感。
關鍵詞:全媒體;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思想政治;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02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四川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橫向課題“全媒體時代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SZ23097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79億人,短視頻用戶使用率高達95.2%[1]。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群體仍是網絡主力軍。網絡在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
網絡素養是指網絡使用者應具有的網絡素質和道德規范,包括網絡信息辨別能力以及理性地運用網絡信息為自身和社會的發展服務等等[2]。網絡素養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重要指標。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強調,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3];《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育人,提升校園新媒體網絡平臺的服務力、吸引力和黏合度[4];《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空間道德建設和行為規范。一系列制度規范的出臺,要求高校關注青年大學生的網絡素養[5],提升他們對網絡媒介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保持清醒,這是高校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
課題組通過在線調查平臺“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對近10所高校的部分大學生網絡素養情況開展調查。調查分析,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面臨的困境主要有[6]:
(一)社會層面
全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超乎想象,但也因此存在各種極易混淆視聽的謠言。網絡謠言的興起,對大學生的認知判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2023年5月,網民陳某捏造“蘭州某大學一學生因論文送審沒通過,將與其積怨已久的舍友捅死,死者家屬正在學校北門聚集鬧事”的虛假信息,并通過QQ群發布。該信息被蔣某、趙某等多名網民大量轉發,嚴重影響了學校聲譽及校園穩定[7]。此外,網絡“民怨”也會影響高校的管理。如某大學“張某地鐵誣陷偷拍事件”,隨著網絡輿論的發酵,此事件不僅給該校的畢業生帶來巨大壓力,也對該校的招生錄取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學校層面
1.重視度不夠
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各類言論表達和聚集的重要平臺。高校師生的思想活躍,與互聯網聯系密切,很容易成為輿論焦點,但一些高校還沒有意識到具備網絡素養是網絡時代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沒有建立系統的網絡素養教育課程體系,也缺乏專業的網絡素養師資隊伍。部分高校的網絡素養培育更多體現在形式上,育人成效不佳[8]。
2.管控力度不大
大學生通過網絡表達的訴求多樣化,但部分高校在網絡信息安全的預警和研判上相對滯后[5]。2022年3月,網民在新浪微博創建了#某大學防疫#話題,短短4小時,話題閱讀量、討論量和原創內容量就達到了最高點,閱讀量達8000萬;僅3個多小時,該話題就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排行榜。此話題下,其他高校學生紛紛跟帖留言,并@自己所在高校的官博。網絡上,大學生更容易受到集群行為和情緒的感染,如果未能及時引導和溝通,很快就會被裹挾并產生輿情[9]。
3.教育培訓不足
多數大學生會通過抖音、B站等媒體平臺查閱資料、瀏覽信息、了解新聞、交友聊天等,因此,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迫在眉睫。但目前大多數高校仍過于強調網絡的工具性,很多高校由思政課教師或輔導員對學生開展網絡素養培育,忽視了專業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育人職責和功能,全員育人沒有落到實處。并且,高校也缺少對教師的網絡素養能力開展系統培訓,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供給與學生的信息獲取需求不對等,也就談不上培育大學生的網絡素養。
(三)個人層面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向成年轉變的身心過渡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穩定,缺乏理性思考和辨析能力。面對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被輿論裹挾,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如2021年福建某高校學生黃某擅自篡改并偽造“進出校園防疫二維碼”腳本程序,將其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2022年1月,該程序被信息安全管理平臺監測發現[10]。
此外,00后大學生在網絡表達方式和話題指向上愈發明確,針對普通的日常事務咨詢,常喜歡采用倒逼問題的“下壓式”,話題中的傳遞對象從@學校轉向@教育廳甚至@教育部,希望以此直接引發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甚至全社會的關注。
大學生被賦予不同于普通社會群體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提升他們的網絡素養,是全媒體時代提升大學生網絡適應力的重要舉措。
(一)國家層面:完善網絡素養教育機制
網絡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對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培育需要依靠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2019年,《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發布,針對網絡內容的治理有了法律準繩[11];2023年,公安部網安局部署開展了100天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12]。制度規范的出臺和專項行動的開展,對進一步凈化網絡空間,提高全體公眾尤其是高校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維護社會良好秩序和校園和諧穩定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社會層面: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應主動肩負起培育全社會網絡素養的責任[13]。如互聯網公司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了解和學習互聯網的運作機制、使用技巧,媒體機構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了解和學習網絡輿論,等等。另外,一些社會公益團體也可以助力網絡素養培育。如成都“一扇窗計劃”公益組織設計了“少年派網絡素養課程”,旨在引導青少年更加合理地參與網絡活動,培養其辨別使用網絡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三)學校層面:加強網絡輿論陣地建設
高校應當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將網絡素養培育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快速占領和鞏固高校思想輿論陣地。
1.做好網絡思政課程建設
全媒體時代,“多網多微多端”賦予了每一個人都可能影響網絡輿論的能力[14]。高校對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育不應僅是宣傳部或輔導員的事,全體教職工都應樹立網絡育人理念。無論是思政課程如思想道德與法治,還是專業課程如計算機網絡基礎,只要課程內容涉及網絡,任課教師都應把網絡素養培育融入其中,對學生開展網絡道德、網絡安全等教育。高校還可以積極聯系互聯網企業或公益組織進入校園,共同研究當前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情況。如華中師范大學和騰訊聯合成立了網絡素養與行為研究中心,校企加強合作,共同探索當代青年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方面的典型。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推進青年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培育,建立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非常重要。加強教師網絡素養培訓,可以把網絡素養納入教師隊伍的職業能力素養范圍,尤其是作為新入職教師的培養計劃,積極提升教職工在網絡上的獲取能力、學習能力、鑒別能力等。同時,學校可以與網絡技術公司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利用他們的資源和專業知識,鼓勵教師相互學習分享網絡教育的經驗和教學資源。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網絡教育環境和指導,進一步提升學生在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及在信息獲取方面的能力。
3.搭建互聯互通平臺
高校要以“一網三微”為有力支撐,著力提升校園網絡平臺的吸引力和黏著力;可以通過校園主頁網以及微博、微信、微視頻等網絡平臺及時發布校園新聞信息;通過主題活動等形式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教育;開展優秀網評員評選和最具影響力校園媒體評選,將網絡素養教育融入第二課堂,讓師生從網絡法制、網絡安全等方面知曉上網須注意和遵守的規則,全力提升師生的網絡認知能力、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自控能力,提升防護技能和網絡素養。
4.樹立網絡“意見領袖”
大眾大多具有從眾心理,青年大學生也不例外,在虛擬網絡中這一表現尤其明顯。因此,高校要主動培養一批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網絡素養、在相應群體中擁有絕對話語權和較大影響力的學生作為“意見領袖”[15],充分發揮他們在網絡上的引導力和正向性。當校園發生突發事件或重要敏感節點時,“意見領袖”能第一時間亮出觀點、表明態度,把更多學生的情緒積極引導到健康理性的軌道上來,維護校園和諧和社會穩定。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網絡快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是互聯網空前發展的見證者與親歷者。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引導他們養成崇德向善的網絡行為習慣和文明守法的網絡行為規范,對構建和諧社會和文明校園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8-28.
[2] 馮建軍.網絡欺凌及其預防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18(12):55-60.
[3] 楊勝男.融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研究[J].吉林教育,2021(17):35-36.
[4]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R].教育部等八部門,2020-04-28.
[5] 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R].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09-14.
[6] 周泳,康小孟.“大思政”視域下“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13):120-122.
[7] 張秀蕓.蘭州公安嚴肅整治網絡亂象 深入開展網絡謠言專項治理行動[EB/OL].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2023-09-15)[2023-11-23]. https://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3/09/15/030874959.shtml.
[8] 林淑珍.思想政治教育語境下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路徑探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7):105-107.
[9] 陳娜.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困境與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2):41-42.
[10] 劉海英.高校圖書館應對新冠疫情的策略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22(4):145-148.
[11]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R].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9-12-20.
[12] 熊豐.公安部部署開展為期100天的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EB/OL].新華社客戶端,(2023-04-14)[2023-11-23].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 id=1763156056275024463&wfr=spider&for=pc.
[13] 羅毅穎.“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成因[J].大學:研究與管理,2022(8):108-111.
[14] 任菲,王洪杰.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決策探索,2021(18):82-83.
[15] 王思琦.“沉默的螺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性研究及反思[J].文教資料,2016(12):102-103.
作者簡介 羅文,副教授,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兼黨委工作部常務副部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