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德育與法治教育融合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熱點問題。教師應該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目標,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與創新,深度解析教學內容,從思想引導、法律分析兩個角度出發來設計實踐任務,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與自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樹立道德意識、法律意識。文章從生活分析、教學方法精選、活動創新、延伸教學、社會實踐五個角度出發,結合實際案例,科學探索德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策略,以期達到教育改革目標。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法治教育;融合探索
作者簡介:馬榕(1997—),女,江蘇省南通市啟秀市北小學。
良好的道德意識、法治意識是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故而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學生三觀初步形成的小學時期。但是,在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思維模式固化,教學方式較為形式化,未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辨析的機會,不重視實踐,學生缺少約束自身行為的意識。因此,教師應及時優化教學,構建德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課堂。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新課改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強調從多個角度出發,將德育、法治教育融入實踐活動中,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法律觀念,從而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然而,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知識教學視為課程重點,忽視了引導和實踐,導致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薄弱,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不夠靈活,綜合素養發展緩慢。首先,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教學方式較為形式化,導致學生在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學知識來約束自身的行為,對日常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關注度不足。其次,部分教師強調顯性教育,僅傳授教材上的知識,缺乏對學生日常行為上的引導。同時,部分教師在分析課程案例時往往直接將思想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記憶不深刻,難以真正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教育目標難以達成。最后,部分教師側重法治教育,對德育不夠重視,導致學生無法得到全面的引導,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上述情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做好德育與法治教育二者的融合工作,重新梳理教學流程,組織多項教學活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堅實的保障[1]。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與法治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關注生活變化,深度解析知識
小學生的認知有限,他們對事物的理解一般源于直接觀察和生活經驗。基于此,教師需要從生活化創新入手,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在教學準備階段深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生活內容。教師必須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對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元素都能靈活運用[2]。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樹立道德與法治觀念。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的教學為例。本單元共分為“大家的‘朋友”“生活離不開規則”“愛心的傳遞者”三個部分,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教學設計。在講解“大家的‘朋友”部分時,教師可以展示自己拍攝的公共設施的照片,鼓勵學生說出這些公共設施的名稱,并向他們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朋友特殊在哪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說明,自然引出“愛護公共設施”的話題,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公共設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讓他們愛護公共設施,明白公共設施遭到損壞時應該怎么辦,融合道德與法治觀念。在講解“生活離不開規則”時,教師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自主尋找生活中的規則,如上學不遲到、不攀登名勝古跡、不采摘園林綠化果實等,從而明白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的道理。接著,教師可提出“你們認為制定這些規則的原因是什么”的問題,并展示三個生活中的場景:1.上下樓梯不遵守規則,推搡擁擠;2.駕駛汽車時不遵守交通規則;3.上下公交車、地鐵時無序行走。如此一來,學生能認識到不遵守規則很容易釀成慘禍,明白規則看似是對生活的約束,實際上是對公民的保護,進而能在生活中遵守規則。
(二)精選教學方法,提供思考機會
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懂得靈活變通,選擇適合課程內容的方式開展教學,為學生的思維發展、語言能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持[3]。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敢于創新,建立德育與法治教育的聯系,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考、探索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
針對探究性較強的課程內容,教師可以設置完整的問題鏈,讓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進行深度學習。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問題不斷轉換教學情境,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沉浸式體驗,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的教學為例。在講解“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部分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介紹“白色污染”的視頻,并提出問題:“視頻反映了什么問題?你對‘白色污染相關的內容了解多少?在實際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塑料制品?”在引發學生討論后,教師可就此展開講解,讓學生對“白色污染”形成一定的認知,并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可以做到完全不使用塑料制品嗎?生活中有哪些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呢?”在思考一系列問題后,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拓展。教師可順勢滲透相關的法律內容,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任的原則”,讓學生明確日常生活中需要履行的義務,形成環保意識,從而達成道德與法治融合教育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保證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應做好學情調查工作,綜合分析學生的基礎能力、感悟能力、興趣愛好,并基于此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如主題演繹、觀點辯證、情境分析、案例解析等,將學生視為課堂主體,盡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思考問題的機會。
(三)創新課堂活動,融合道德與法治教育
對小學生而言,實踐是理解和記憶知識的有效途徑。因此,在融合德育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突出實踐的意義,創新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提升運用能力。教師在組織活動時需要遵循互動性、開放性和娛樂性的原則,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提升教學質量[4]。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穹頂之下》中關于吸煙的節選片段,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吸煙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并基于此開展課堂討論。通過討論的方式,學生能端正自身的思想,明確吸煙、喝酒這些不良嗜好對人的影響,并學會拒絕煙酒的方法,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抵擋煙酒的誘惑。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漫畫,進一步了解毒品對青少年的危害,并組織課堂討論活動,讓學生說一說現實生活中哪些“好奇心”不該有,應該用什么方式抵擋外界的各種誘惑。在漫畫的引導下,學生能對毒品的危害產生深刻認知,形成“堅決拒絕毒品”的意識。教師可把握時機,說明我國關于禁毒的法律規定,在深化學生道德意識的前提下做好法治引導工作,讓學生明白拒絕毒品不僅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更是對家庭和社會負責。
又如,在講解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時,教師可以基于“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三個主題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觀看關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影片、書籍,記錄和分享自己的觀后感,或者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傳統美德主題的手抄報,鍛煉他們的知識遷移和實踐應用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更了解傳統美德的內涵,明白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傳承這些傳統美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做到知行合一,提升人格修養。
(四)延伸課堂教學,建立課程認知
延伸課堂教學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對接,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多角度探索答案,基于延展探索來開展對“德”與“法”的探討。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度整合課程資源,并在了解學生當前訴求的前提下對延伸實踐活動進行針對性設計,保證學生快速建立認知基礎,發展綜合素養[5]。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同伴與交往”時,教師可以基于“當沖突發生”部分進行延伸,以現實生活中朋友相處的案例為基礎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阿哲與小英在打掃衛生時發生了沖突;小明和小航在圖書館因為爭搶漫畫大打出手;娜娜無意間踩到小旭的腳,致使兩人發生沖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兩人為一組完成情境表演。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會思考,如果是自己面臨這樣的情況該怎樣做,從多個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解答,思考可能發生沖突的場景,與教師、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利用豐富的案例和生動的拓展實踐滲透道德觀念,能夠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思考應該如何尊重和理解他人,分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該如何換位思考,避免矛盾的產生,從而學會用真誠溝通的方式來待人、處事,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此外,教師也要告訴學生,遇事不能一味忍讓,在涉及自身生命或財產安全時,如果無法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權益,并且在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時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鼓勵對方也用法律保護自己。
(五)深入社會實踐,形成知識共識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應從學生的社會發展角度出發,組織有針對性的訓練,引導他們在觀察社會現象、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深度感知與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涵,讓他們在真正的社會實踐中對知識產生全面且深刻的認知,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實踐任務能帶給學生心靈上的沖擊,激發他們的自主意識,讓他們親身感受,主動發表意見,交換想法,達成共識。
例如,在完成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公共生活靠大家”的單元教學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超市購物、乘坐公共汽車、去電影院看電影、去圖書館看書、去公園開展集體活動等,讓學生體驗公共生活。這樣能讓學生明白在公共場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維護公共利益,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規范,從而增強學生的公共意識,保證學生能夠在尊重規則與法律的前提下享受美好的公共生活。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將德育與法治教育融合不僅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師要基于生活分析、教學方法精選、活動創新、延伸教學、社會實踐這幾種方法,重新構建課程體系,開展德育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教學,讓學生感悟道德標準,明確法律規定,從而深化道德和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會.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融合的實踐探索[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10):91.
[2]張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國教育學刊,2020(增刊2):134-135.
[3]杜秋雯.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
(5):199.
[4]許冬梅.談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J].中國新通信,2020,22(5):158.
[5]強愛萍.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才智,202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