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統計與概率”是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是學生學習統計與概率相關內容的重要前提。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知識,有了從事物分類向數據分類轉換的經驗,為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基于此,教師應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使其學會根據數據分析、解決問題,培養數據意識,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
【關鍵詞】核心素養;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數據意識
作者簡介:黃秋芳(1991—),女,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麒麟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課堂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確立教學目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在學生既往對事物分類相關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學會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表達,以促進學生的數據意識、應用意識、模型意識等核心素養的發展。
數據意識是指對數據的意義和隨機性的感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小學生的數據意識培養要從感悟數據意義、體驗數據過程、了解數據變異、進行數據整理等方面著手,使學生在數據信息整合與分析中建構統計圖表思維,形成初步感知概率的數學能力。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情境激發學生的統計意識,幫助學生建構統計思維,使學生將所得數據用統計圖表進行歸類、分析,呈現出一份清晰的統計圖表;注重引導學生根據需要選擇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分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和應用特點,著重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注重學生對“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理解。為此,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設計對知識點進行滲透,幫助學生掌握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和技巧,提升學生圖形繪制能力和應用能力。
一、激發統計需求,建構統計方法
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趣味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初步建構數據意識。在具體教學情境中,學生能夠培養學習興趣,自主展開數學學習,在數據搜集與整理訓練中掌握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應用技巧等。為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統計思維,幫助學生生成數據意識,進而培養其數學敏感思維。教師可以依托“激發統計需求”這一目標,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明確學習任務、制訂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實踐中掌握數據整理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數據學習綜合能力。
(一)創設教學情境,促進主動建構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大家喜歡看電視節目嗎?喜歡看什么類型的電視節目呢?”以貼近生活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經過梳理、分類,學生愛看的電視節目有科普類、綜藝類、動畫類、體育類四大類。接著,教師可以繼續引導:“老師想了解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可以怎么辦呢?”有的學生說:“要進行統計。”還有的學生說:“可以畫‘正字。”筆者引導學生采用畫“正”字的方式進行數據統計,最終得出統計結果:喜歡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有6人,喜歡看綜藝類電視節目的有15人,喜歡看動畫類電視節目的有12人,喜歡看體育類電視節目的有13人。針對這次統計實踐,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如果我們統計的人數越來越多,你覺得用‘正字表示會怎么樣?”學生們認為“麻煩、復雜”。教師繼續拋出問題,因勢利導地啟迪學生思考:“那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清晰、快速、完整地表示出統計結果呢?”學生展開思考,在交流討論中逐步建構起完整的統計表。
從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入手展開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積累數據搜集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據搜集與統計能力,為開展“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學習活動提供助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學習過程中的疑問進行思考,讓學生了解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數學意義。學生在對數據進行搜集與分析的過程中,能夠形成縝密的數據意識,提高課程學習綜合能力。
(二)巧用比較方法,突破重難點
在課程實踐中,筆者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統計的多種方式:“在統計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候,我們不僅使用了畫‘正字的方法,還用了‘格子表示一人法和‘長方形表示法,大家能理解嗎?”學生經過回憶,指出“格子表示一人法”是指一個格子表示一個人,畫多少個格子表示多少個人;“長方形表示法”是直接用長方形表示。筆者又問學生:“你更喜歡哪一種?說說你的想法?”學生們得出觀點比較一致的意見:“我更喜歡第二種,因為第二種更清晰。”“我更喜歡第二種,因為第一種還要一個個畫、一個個地數,很麻煩。”針對學生的看法,筆者表示肯定:“用直條表示數據一目了然,是個好方法。”并引導學生挖掘條形統計圖繪制過程中的問題。經過觀察,學生發現喜歡看動畫類電視節目的人數是喜歡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2倍,但是畫的直條的高度并不是這樣。筆者指出“用直條表示簡潔但是不夠準確”,并在黑板上畫出一幅完整、規范的條形統計圖。學生仔細觀察這幅條形統計圖,一致認為:“最左邊有數字,在表格里表示更清楚,更規范。”“有標題和日期,更清晰。”筆者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并要求他們再畫一畫,將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筆者靈活運用比較法,讓學生在自主交流、合作討論、獨立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數據思想,提升數據統計學習的效率與質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的數學問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促使學生真正了解統計知識的作用[1]。
教師要結合數學教學過程中生成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數據建構思維,讓學生在整理數據、創新分析、實踐探究中培養數學思想,針對“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知識內容展開系統性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思想,培養創造思維,進而掌握本課內容學習的技巧與方法,強化數據表示、數據整理、數據分析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二、聚焦數據分析,發展核心素養
除了描述數據,培養學生讀表、讀圖能力也是重要的數學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讀表、讀圖從數據中提取信息。學生不僅要讀懂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中能直接看出的信息,還要讀懂蘊含在其中的數據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說明問題。
“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這節課旨在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學會用數據說話,促進學生數據意識的培養。因此,在學生對統計圖表進行整理之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學會解讀圖表、分析數據。如在課程將結束時,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復盤本節內容:“統計表是通過什么整理數據的?”學生給出“數字”“表格”等答案。筆者進一步提問:“統計表是通過表格來呈現數據的,那條形統計圖呢?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呢?”針對這些問題,學生進行了充分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在統計表中,通過合計,我們能清楚地知道總人數,而通過條形統計圖我們能直觀地看出數量的多少。”為了進一步豐富、延伸教學內容,筆者繼續引導:“我們對本班同學最喜愛的電視節目進行統計,請仔細觀察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思考統計結果,你對本班同學有什么建議?”學生們針對統計表數據,給出了很多針對性建議,如“建議少看電視多讀書”“建議多保護視力”。
在數據意識培養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數據搜集能力、分析能力、總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帶領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建構數據意識。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進行數據搜集和整理?搜集數據的有效路徑有哪些?如何將數據與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聯系起來?在探究這些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深度感知統計知識的學習技巧和方法。在解決問題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與總結,讓學生了解數據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作用,并結合具體數據內容總結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析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問題導入對比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對比分析中培養數據意識,在聚焦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數據表達技能。此外,在數據意識培養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思想,提升學習技能,為學生全面發展助力,從強化數據意識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注重實踐教學,鍛煉綜合能力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數學課程要通過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思想,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增強綜合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學科育人價值,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鍛煉數學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這節課的教學中,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思想。同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動態學習模式下建構數據意識,增強學生數據學習與分析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例如,在教學“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這節課時,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如以2022年南京夏季高溫天氣情況進行數據統計訓練,幫助學生在對比學習、趣味探究、理論研究中建構實踐學習思維,為開展實踐學習活動奠定堅實基礎。學生在分析2022年南京夏季高溫天氣數據的過程中,通過數據對比、數據分析等感悟氣溫變化情況,分析高溫天氣產生的原因;利用互聯網搜集2022年南京夏季高溫天氣的影響因素,了解到氣候變化、生活環境、人口分布、工業生產等都是影響天氣情況的因素,使學生在融合性學習中鍛煉數據整理能力,圍繞總體數據進行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繪制,在直觀形象的圖表信息中強化學生的數據意識。
具體而言,筆者先結合實際提出數據研究問題:“我國氣象學上認為: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度可定性為高溫天氣。那么,同學們,你們知道2022年南京夏季的最高溫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6月、7月、8月的溫度。”接著,筆者出示教學課件,呈現相關的天氣信息,要求學生在讀取這些天氣數據后,進行數據的總結與分類。學生利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方式對數據進行了分類與統計,得知2022年南京夏季的溫度數據,以及高溫天氣產生的主要因素。同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環保主題課件,對造成高溫天氣的原因進行直觀分析,如:森林覆蓋面減少、惡意破壞環境、水資源枯竭、工業化生產過度等;介紹緩解高溫天氣的有效方法: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工業生產等。在清晰、直觀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數據中,學生能夠了解數學學科本質特點,培養數據意識,進而提升學科綜合能力。最后,在拓展練習部分,筆者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圍繞學生的切身感受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依托數據意識培養過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強化學生的課程學習綜合能力。
結語
總之,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會收集和整理數據,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會描述和分析數據,在判斷和預測過程中感悟數據的隨機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引導學生多樣化的數學表達,使學生在學科實踐中感悟統計的價值,增強知識應用的意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2]。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史寧中,曹一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