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快速人口老齡化與快速數智化相疊加,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有助于拓寬養老服務的邊界和范圍,提升養老服務的供給水平和效能,但也存在數據安全風險、老年人數字鴻溝、監管體系有待完善、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困境。因此,要強化黨建引領,構建養老服務新格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守護數據安全,構筑養老安全保障網;補齊短板,優化養老資源配置,合力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
中圖分類號:D66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4)05-0110-09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黨建重要論述研究”(TJDJQN22-0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22。截至2023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2.97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1.1%,其中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17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4%[2]。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規模大、增長速度快,伴有少子化、老齡化的特點。當前老齡化社會和數智化社會的疊加已成為全球趨勢,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加,如何讓老齡化社會和數智化社會黏合起來,是社會各界需要積極研究和應對的問題。2023年12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促進數字技術適老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系統布局數字技術適老化發展建設,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數字化服務創新并重,著力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數字技術適老化由“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優”邁進,為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助力增進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全體人民福祉[3]。通過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發展,順應數智化社會的發展趨勢,建設以解除老年人后顧之憂、促使老年人共同富裕為目標的養老產業,實現數字包容和代際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本文著眼于養老服務數字化,系統闡述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發展的作用機理、現實困境和實踐進路。
數字化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到DT(Data Technology)的轉變[4],關注對數據的采集和處理效率。數字技術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技術、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賦能”(empower)一詞來源于管理學,即通過某種手段使對方獲得某種能力,是“給某人或某事物賦予某種能力或能量”[5]。“賦能”的核心要義是個人或組織獲得過去所不具備的能力或者實現不能實現的目標[6],通過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或組織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來提升整體的靈活應變能力,其具體表現為使賦能對象在參與社會活動或生產活動時的支配權等各項權利得到強化。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在本質上是為養老產業提質升級、增強發展活力提供支持,通過技術創新與傳統服務供給相融合,全面提升老年人群體的福祉。2024年7月21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7]38。當前,我國養老服務在實踐中存在地區差異較大、養老服務供給碎片化等問題。數字技術在養老服務主體協同、產業升級、精準高效等方面發揮有效作用,有助于拓寬養老服務的邊界和范圍,提升養老服務的供給水平和效能。
(一)主體賦能:數字技術促進養老服務主體多元協作
數字技術的應用為養老服務主體呈現多元化協作提供了契機。一是數字技術使各主體之間溝通更為高效、協調。通過數字技術實現跨部門同步聯動,使養老服務供給韌性增強,溝通渠道更為優化,信息脈絡更為通暢,避免了傳統模式下各服務主體出現條塊壁壘的情況。例如,北海市在廣西率先搭建智慧養老數字平臺,將老年人需求、智能養老設施設備、服務等連接,構建集居家、社區、機構數據于一體的大數據分析庫,建設“數字養老院”,實時了解全市智慧養老布局,使溝通更為高效[8]。二是數字技術賦能多元主體重塑資源配置導向,形成高度聚合的系統。數字技術能夠打破地域、行業等壁壘,促進資源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流動和共享,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在養老服務領域提供了更多的互動與合作機會。例如,數字技術為政府招商引資,保障上游供應鏈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數字技術,政府可以更加精準地了解養老服務行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引進養老設備、技術、服務,為養老企業解決運營、場地、行業溝通等困境,聘用專業數據運營機構,政府對服務質效和數據使用進行監管,形成一套“黨建引領+數據賦能+協同服務+機構支撐+政府監管”全流程聯合管理制度。
(二)技術賦能:數字技術推動養老產業轉型升級
數字技術推進養老服務產業從被動走向主動,促進了養老產業鏈的優化,推動養老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數字技術促進養老產業集群建設。國家將養老產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進行定位,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通過數字技術的嵌入,打造一批高科技、連鎖化、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集智能監管、智能管理、智能服務、安全防護、健康服務、情感關愛等多種場景于一體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和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的智慧機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產業集群,促進養老服務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促進養老服務產品創新。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型生產要素,催生了大量創新的養老產品和服務,各類智能適老化產品紛紛涌現。例如,智能機器人可以為老年人提供陪伴、聊天、娛樂等服務;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實時健康監測、預警自動化服務;護理機器人、智能手環、智能升降沙發、智能煙感器等可以全方位呵護老年人生活,這不僅能提高老年人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為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
(三)服務賦能:數字技術促進養老服務便利化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新形勢,數字技術為養老服務提供了便利,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一是數字技術可以拓寬養老服務網絡。將數字技術嵌入實體養老服務中,按照政府主導、數智賦能、兜底保障的思路,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數字化養老服務網絡,其服務對象不局限于社區周邊老年人,可充分拓寬養老服務網絡和范圍,在全域范圍內為老年人群體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例如,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建立服務平臺,采取服務機構嵌入、智慧平臺嵌入、醫護康養嵌入,入區服務、入戶服務、入托服務的“三嵌三入”新模式,構建起了多層次、數字化、廣覆蓋、普惠型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拓寬了養老服務網絡[9]。二是數字技術使養老服務渠道更加便捷。數字化養老借助互聯網和移動終端設備,讓老年人需要提供服務時一鍵下單,也可以提出服務訴求,使養老服務渠道更加便捷。三是數字技術有助于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效率。利用數字技術為老年人提供應急在線咨詢、緊急救援等服務,能夠以最低成本、最短時間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效率,為基層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創新為養老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以智慧化、數字化和信息化支撐的智慧養老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路徑。”[10]數字技術對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引擎作用,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可以驅動養老產業升級,有效提升養老服務的效率,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安全保障,但是在實踐中也面臨著數據泄露、數字鴻溝等多重風險和現實困境。
(一)服務體系有待優化
當前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在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上有待進一步優化,才能更好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一是養老服務體系仍不夠健全。目前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體系化建設還需要加強,如對養老機構的建設標準化要求、技術應用、權責義務等法規支撐還不夠明確,導致部分養老機構的管理存在政策漏洞。二是監管體系仍有待完善。當前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民政、衛生健康等部門對服務機構的聯動監督力度不夠、監管方式有待提升、監管責任不夠明晰等問題。例如,在居家養老服務項目中,服務企業可能存在違規操作、服務質量不達標、服務內容不符合規定等行為,這是由于各主管部門與服務企業之間的權責關系還不夠明確,導致監管責任難以落實。三是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有待優化。當前針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生活照料、康復照顧、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清單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各地出臺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中,圍繞兜底保障、社會保障、服務供給和健康支持等方面列出了基本養老服務數字化項目,但部分地方對服務項目的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標準和責任主體仍不夠明確,使部分群眾對政府提供的數字化養老服務項目了解不夠清晰。
(二)要素保障不夠充分
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涉及多重要素、多個行業,技術層面包括數據、信息、圖像等,組織層面涉及政府部門、服務機構、人才隊伍等,涉及衣食住行等多個業態需求[11]。如何合理配置要素資源成為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的關鍵性問題。一是服務供給存在難題。在我國養老服務實踐中,地方政府養老服務在供給主體、供給精準、供給效能等方面仍面臨一定的難題。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建設縣、鄉、村三級相互銜接的養老服務網絡還面臨不少的困難。一些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落后,網絡覆蓋、智能設備供應、數字應用場景建設等數字基礎設施較為滯后,導致老年人缺乏數字化的需求和體驗。二是部分地區公共服務資源相對匱乏。尤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養老資源匱乏,服務質量不夠高,養老服務機構的市場化專業化發展較為滯后。目前我國運營的養老服務機構大多帶有公益性特點,部分養老服務機構選擇與政府合作的方式緩解其經營壓力,依靠財政資金支持。由于養老服務機構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這就使養老機構使用數字養老服務的積極性不高。三是人才隊伍建設缺乏科學布局。當前養老服務人才短缺,數字技術人才更為稀缺,養老護理員也存在年齡偏大、教育水平偏低、人員流動性大等特點,職業上升渠道不多,職業認同感較低,這也是養老服務行業吸引力不夠的一個原因。
(三)數據安全存在風險
將數字技術應用于養老服務的過程中,老年人的個人信息、健康狀況等敏感數據需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傳輸與處理,這一環節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數據泄露的風險和網絡安全的挑戰。一是大數據平臺存在數據泄露風險。通過手機App、智能設備產品收集老年人的個人信息和健康數據,一旦發生數據泄露,將導致老年人隱私受到侵害,還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對老年人的財產和人身安全構成威脅。例如,惡意軟件和釣魚網站可能誘導老年人泄露個人信息,一些老年人因此遭遇電信詐騙,造成財產損失。因此,如何確保這些敏感信息得到安全地處理和存儲,防止數據泄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大數據平臺存在網絡安全威脅。老年人個人真實信息需要借助互聯網進行傳輸和處理,如果用戶數據未進行加密處理,或者出現數據訪問權限管理混亂,一些未授權人員一旦訪問用戶數據,數據在傳輸過程時很容易被竊取。不法分子通過網絡攻擊和病毒傳播也可能會竊取、篡改或破壞老年人的個人信息和健康數據,會影響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防范網絡安全威脅,保障信息傳輸和處理的安全性,也是養老服務數字化面臨的重要問題。
(四)老年人數字素養有待提升
“數字鴻溝”和“數字沉迷”是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的難題之一,其中包括難以“觸網”和沉迷網絡等方面。一方面,部分老年人在數字化養老方面存在著不敢用、不想用、不會用“三不”問題。“不敢用”,用智能手機“怕麻煩別人”“怕被騙”“怕不安全”,對智能手機的“恐懼”實際上也反映了老年人對互聯網使用的信任度還不夠高;“不想用”,數字養老畢竟是新生事物,老年人對學習使用新技術感到有壓力;“不會用”,部分老年人愿意接受智能新技術,但由于老年人年齡較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等在下降,不利于他們使用互聯網智能產品或服務。部分智能產品頁面設計過于復雜,需要長按二維碼、復制轉發到朋友圈等操作流程,這些操作對于老年人來說過于煩瑣,影響老年人對智能產品的使用。另一方面,需警惕“網癮老人”的出現。數字時代的生活方式會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影響,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旺盛和迫切,尚未得到有效滿足[12]。數字平臺借助算法規則和傳播優勢,使用無限下載刷新、過度信息加載、自動播放等操作,導致部分老年人長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從而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因此,數字時代如何破解“數字鴻溝”“數字沉迷”等問題,值得深入地關注和思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1]49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7]38。提升養老服務水平,需把握數字技術賦能的契機,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通過黨建引領、責任兜底、培育人才、打造服務新模式等手段,切實破解養老困境。
(一)強化黨建引領,構建養老服務新格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7]43解決群眾關切的養老服務問題,要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一是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提升養老服務水平。黨建引領是中國基層治理的鮮明特征和獨特優勢,在構建老年友好社會上要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構建養老服務新格局,需要基層黨組織發揮引領作用,協調好各方資源。通過大數據、互聯網、數字孿生、元宇宙等新技術與智慧監管業務深度融合,構建以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黨組織領導架構,打造互補互聯互動、共建共治共享的黨建格局,積極探索“黨建+”養老服務新模式,提高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二是突出數字抓手,發揮黨建網格優勢。要充分利用數字抓手,構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健康狀況、服務需求等進行全面采集和分析,形成個性化的服務方案,實時監測服務效果。要充分發揮黨建網格優勢,推動養老服務依托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進樓入戶”,真正做到“養老服務對象在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為政策找人、精準服務提供組織保障。例如,通過村“兩委”入戶走訪有老年人的家庭,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收集老年人參與數字化養老的意愿,摸清老年人晚年生活向往和需求,形成工作建議清單,為老年人互助中心建設奠定堅實基礎。通過逐戶走訪了解、召開子女代表會議、電話溝通聯系等形式,充分征求有老年人戶的意見和建議。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成立養老服務項目推進工作組,協調做好養老服務要素保障,確保養老項目順利推進。
(二)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數字化養老服務體系。一是加快建立完善數字化養老服務清單。政府應根據財政承受能力,制定和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失獨、經濟困難、空巢等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生活照料、康復照顧、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1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兜底保障、社會保障、服務供給和健康支持等多方面列出基本養老服務數字化項目,并明確每個項目的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標準和責任主體[14],使群眾對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服務項目一目了然,進一步為老年人享受養老服務提供便利,有效滿足廣大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特別是對患有重病、重殘、無勞動能力的對象要優先按照程序認定其為兜底保障對象,實施兜底保障工作。二是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地方政府要立足發展實際,將數字化養老的相關建設納入地方性法規,對專項規劃編制、建設標準要求、養老服務機構、扶持保障措施、監督管理機制等作出規定,完善市場規制、技術應用、權益保護、權責義務等方面的立法,為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法律支撐。政府監管平臺明確主管部門與服務企業之間的權責關系,為各方提供清晰的監管責任。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
數字技術賦能養老產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化、更加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一是加強數字化產品的適老化設計。智慧養老數字化產品的適老化設計主要包含操作的適老化設計與功能的適老化設計兩個方面,其中,操作的適老化設計主要涉及人機交互、人機界面以及人機共融等方面,功能的適老化設計指的是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特征的內容。例如,推動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適老化改造,開發“關懷模式”“長輩模式”等,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智能服務。二是進一步豐富數字養老服務內容。產品供給是數字技術賦能智慧養老的關鍵,政府應增加對老年人智慧養老數字技術研發及創新的資金投入,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數字養老模式的創新發展。政府要加強與相關企業合作,形成差異化服務和普遍性服務協同供給的模式,加強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床、智能輪椅、智能陪護機器人等適老化產品的創新和應用,為老年人打造涵蓋專業醫療、專業護理的照護服務。利用數字化技術,借助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平臺,搭建老年人交流互動、自我表達渠道,增強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三是重視老年人情感需求。更加關注老年人的實際體驗和情感需求,尊重老年人對技術是否使用的選擇權,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將數字化養老方式作為實體服務的輔助工具,為實體服務提供便利。
(四)守護數據安全,構筑養老安全保障網
要破解信息泄露等數字養老安全隱患,可充分運用新的區塊鏈技術對老年人的個人信息和健康數據進行加密和管理,同時要加強對老年人的風險防范教育。一是充分運用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優勢。區塊鏈技術采用分布式賬本的架構,將健康信息分散存儲在網絡中的各個節點上,所有數據不是由單一中心化的服務器所控制的,即使部分節點遭受攻擊,整個系統的數據完整性也不會受到影響,極大地增強了老年人健康信息的安全性。二是充分運用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確保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確保每一次數據交易都被唯一標識并固化在鏈上[15],無法被隨意修改或刪除,這一特性使得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具有極高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對于追蹤老年人病情演變、評估治療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可追溯性。區塊鏈技術基于智能合約,可以設定不同的訪問權限,使老年人、家屬、醫生以及其他相關機構按照預設規則訪問相應的健康信息。這種透明且可控的數據共享方式既能保護個人隱私,又能實現醫療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加強老年人和養老服務機構之間的信任和安全。四是提升老年人數字素養。邀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專家、企業專業人員和返鄉創業大學畢業生等開展相關宣講活動普及數字養老方面的知識,提升老年人的數字素養,促進數字化養老產品使用與推廣。在養老機構里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活動,并提供老年人網絡安全指南,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識別和防范網絡安全風險。
(五)補齊養老服務短板,優化養老資源配置
提升數字化養老服務供給能力,要補齊短板,優化資源配置。一是推動數字化養老資源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數字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引入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資金鏈、服務鏈,通過對企業和老年人的補貼增強老年人購買數字化養老服務的能力,讓老年人能夠享受到物美價廉的數字化養老服務。推動省、市、縣三級服務平臺建設,統籌城鄉和區域協同發展,著力縮小老年人福祉的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二是實施數字化養老人才培訓計劃。地方各級養老服務管理部門應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建立合作,采用訂單式、定制化方式進行數字素養專業化培訓,提高干部隊伍的數字化思維、理論及應用治理能力。三是培養“數字技術+養老護理”的復合型人才。支持養老服務機構依規引進醫務人員,吸納具有一定數字技術素養的退休醫生、護士到養老服務機構提供數字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16]。四是拓寬渠道引進養老護理人才。針對當前我國養老護理員較為稀缺,引進渠道比較狹窄的現實狀況,鼓勵跨行業引進人才,“點對點”精準引進人才。例如,促進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專業化的職業護理員,并對其進行數字化技能培訓,支撐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
數字賦能養老服務,突破了傳統養老思維模式,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有助于整合碎片化養老服務資源,賦能多元合作;有助于轉變養老服務發展方式,促進養老服務供給效能的提升;有助于推動養老產業升級,不斷滿足老年人對于幸福感、安全感和舒適感的需要。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頂層設計還有待優化,要素整合力度還有待加強,監管體系還不夠完善,數字賦能的養老服務在實踐中仍面臨養老服務清單不夠完善、數據泄露風險、老年人數字鴻溝等問題。這就需要不斷加強黨建引領,統籌協調好各方資源;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利用區塊鏈技術,做好安全防控;加強對老年人的風險防范教育,構筑養老保障安全網;加快構建數字化養老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數字技術+養老護理”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多方協同發力,加強醫療、康復、養老等各領域學者和機構的廣泛合作、交流,構建數字化養老發展體系,促進數字化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8-30)[2024-09-02].https:// www.mca.gov.cn/n156/n2679/c1662004999980001204/attr/355717.pdf.
[3]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促進數字技術適老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3-12-19)[2024-08-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 content_6922847.htm.
[4]徐超強,李碧珍.數字技術驅動體育產業數智化應用場景創新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139-148.
[5]羅泰曄,張振剛.數據賦能制造業企業創新:邏輯框架與過程機理[J].中國科技論壇,2023(7):97.
[6]張明皓,陳怡思.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建設的運作機理、實踐悖論與路徑優化[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23(6):61-68.
[7]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8]董林軍.科技賦能,探索“全鏈條”智慧養老發展模式[EB/OL].(2022-11-14)[2024-08-20].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47441/content.html.
[9]榆次區:“三嵌三入”探索創新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EB/OL].(2024-01-06)[2024-08-20].http://www.sx.chinanews.com.cn/news/2024/0106/228580.html.
[10]黃健元,劉駕云.科技賦能智慧養老的國際趨勢[N].光明日報,2024-09-19(14).
[11]楊鑫,萬玉霜.數智賦能贛南革命老區康養產業發展探究[J].蘇區研究,2023(2):120-128.
[12]萬靜.“老齡經濟”和“備老經濟”均納入銀發經濟發展體系[N].法治日報,2024-01-26(7).
[13]邵景均.積極推動新時代老齡工作高質量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22(9):5.
[14]莊瑞玉.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公開征求意見[N].深圳特區報,2022-10-27(A11).
[15]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481-494.
[16]陽程文,侯保疆.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的阻礙及對策研究:基于對廣州的實地調查[J].當代經濟管理,2019(4):66-71.
責任編輯王彩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