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岐 劉文欣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150025)
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或智能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途徑,準確來說是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也可以稱為數字化新媒體。從定義中便可以看出新媒體平臺指不同于傳統上的媒體平臺,是一種在互聯網時代新興的嶄新信息傳遞平臺。
一部分人認為新媒體運營并不存在高門檻,也沒有專業限制,的確,新媒體行業相較于其他行業的門檻確實不高,專業純度也不高,但是新媒體從業者之間競爭也很激烈,不次于熱門行業。新人在此行業的成長速度取決其適應速度,適應速度決定其競爭力,然而,若想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在新媒體時代借助全新的手段對傳播對象進行有效傳播,仍需要扎扎實實的基礎底蘊,因此具有雄厚傳統文化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一點上具有絕對優勢,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更應大力且有效宣傳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媒體時代,無論是傳播者還是接收者,接觸到的信息是高度一致的,靈活性較差。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受眾的反饋接收也不及時,時效性差,所以曾經的媒體是大眾化的,即傳播的一方傳播較大程度上決定接收者所需要接收的信息內容,局限性比較明顯。與之相反的是新媒體則可以通過全新的技術,針對不同受眾的不同個性化需求進行精準投放,任何受眾都可以在海量數據中找到屬于個人專屬的特定信息。同樣的社交娛樂客戶端界面在兩個不同的人的手機上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內容。
曾經的媒體主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的形式進行信息傳播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新媒體是通過多重信息平臺,同時融合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形式為一體的傳播表現形式,使內容呈現更為豐富、靈活,這樣的內容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受眾,緩解單一形式造成的審美疲勞帶來的受眾流失的現狀。如今的熱門短視頻娛樂客戶端,例如抖音、快手等平臺,上到耄耋之年的大齡用戶,下到風華正茂的年輕用戶,幾乎包攬所有年齡層的用戶,這與其多樣表現形式密不可分。
新媒體時代,海量的信息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接收者,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人人皆可為傳播者。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的攝像“記錄”功能,很多一手資料在當下更容易出現在非專業媒體從業人的身上,再者,各大社交平臺對上傳信息過程的簡便化,減少了因程序或技術的復雜而主觀上“勸退”受眾上傳的積極性,更有利于新鮮、熱門信息的“誕生”,使得受眾更愿意且可以隨時隨地發現并傳播最新發生的事件。另外,極具個人特點和特色的傳播形式,相較于以往傳統單一的傳播形式,其中的不可預測性和兼具個性特點的傳播形式同樣提升了接收者的興趣,有效提升傳播效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立的名詞便是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并稱為文化遺產。大致是指各民族的人民代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并且一定是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多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相關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聯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因其本身的特殊地位和魅力,構成了其所在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各國家和各民族都會不遺余力地將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并傳承下去,還會盡可能地將文化寶藏有效地傳播給本國和全世界,前者是向全世界傳播的基礎,后者是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國家的關鍵。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顧名思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物質,重點應該關注的是其本身非物質的一面,即精神性和文化性的一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以活態文化而存在的遺產,其重中之重是“人”本身,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本身便具有一身的匠人本領或者說是非凡技術,他們通過練習了半輩子的高深技術創造出了許多富有深厚人文底蘊的藝術作品,這樣的藝術作品本身是具備巨大的文化價值的,可單單這件藝術品卻并不足以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只有當非遺傳承人與其創造的藝術品結合在一起時才能被稱為是優秀且全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偉大精神。
因此,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的技藝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的一面,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脆弱的一面。
以人為本的傳承重要的是“人”,文化本身便是一種社會活動或社會行為的產物,尤其是非遺中所蘊含的文化魅力,非遺產的屬性更多偏向不依賴于物質而依賴人,只有與人結合才可以展現出其全貌,所以“人”在傳承和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但凡事具有兩面性,人在非遺中更多扮演著一個有著相對“不穩定性”和較大“流動性”的角色。
許多文化和重要信息需要人類代代相傳才能延續下去,之所以需要代代相傳便是因為人作為自然界的生命體同樣遵循著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因此人本身其具有實際意義的肉體做不到永恒,即便如此聰慧的人類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實現“不朽”——精神。人類的精神產物可以通過正確且有效的傳承一定程度上實現永恒,理論上只要傳承不斷,文化就不會斷,但作為主觀能動性極強的生物,人與人之間要做到良好的信息對接和文化傳承其中會存在很多因素的影響和阻攔。
例如同一節課上,老師對所有人講授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但每位同學最終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同的。任何信息的傳播過程都會有其他“信號”干擾的可能,即便沒有干擾,譯碼者是否能將編碼者所傳遞的信息良好的接收也存在不確定性,不存在絕對的無,也并不存在絕對的完整,而偏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求相對較高,這便意味著傳承過程需要接收者接近完整地接收上一代的文化傳承。
如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皆面臨“后續無人”的窘境,藝術品可以再現,但其精神性的底蘊卻很難傳承。造成這種現象有兩點原因:一是當今時代節奏快,受經濟效益影響,許多年輕人只追求獲得眼前的短期利益,并不在意其蘊含的深刻精神性意義,很多年輕人選擇放棄傳統手藝,去城市打工;另一點原因是人們并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起足夠高的重視,社會整體對此的態度并不熱情,如今的確在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下得到許多改善,但如若需要精神上產生巨大變化,是需要通過點點滴滴的相關信息不斷出現、不斷加深印象才能實現的,所以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實現這一目標。
如今文化作為一個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各民族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其保護并傳承下去!
保護并宣傳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智慧,其實歸根到底是為了凝聚民族的向心力,大力增強文化自信,尤其是在如今西方霸權和文化入侵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將本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智慧“刻在”我們的民族“DNA”中,這樣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且優勝劣汰的歷史洪流中穩穩堅守住擁有中華特色文化的一方天地,在世界版圖中留下一抹獨具東方魅力的綿綿智慧。
我國許多非遺最突出的特點是絕不會跳脫出民族本身所特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關于自然法則和宇宙法則的知識和實踐,這一方面展示出了一方民族的審美思維和民族智慧,另一方面可以使本國人民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根”,以此形成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文化習慣、審美習慣,這樣才可以更好且有效地向世界宣傳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智慧。
利用新媒體平臺是當下宣傳非遺的必然選擇之一,因為新媒體平臺擁有大量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年齡較大的受眾相較于年輕受眾對于非遺的認同感和熟悉感會相對容易產生,因為他們曾經生活的時代與非遺的聯系,尤其是生活上,會更為密切和緊密,因此大年齡段的受眾會更喜歡在新媒體平臺以一種嶄新的方式看到曾經的非遺。年輕受眾本就屬于新媒體平臺的常駐受眾,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更快,接收速度也更快,眼界也更為開闊,因此在新媒體平臺宣傳非遺無論是哪一年齡階段的受眾都會更容易接受這樣的信息內容,并且新媒體平臺的新鮮元素和時尚元素也為非遺的結構增加新的元素,更好地吸引受眾的關注。
新媒體平臺除了具有大量受眾以及良好的時效性外,新媒體平臺對于溝通海內外的受眾有得天獨厚的便捷優勢,在新媒體平臺的受眾可以是國內,亦可以是大洋彼岸的受眾,所以非常有利于擴大對外傳播的范圍。抖音平臺目前已有多項非遺的信息內容,上億的點播量足以證明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是正確的選擇。
對外宣傳不僅可以依靠新媒體,同樣可以依托數字化的大眾傳播,傳統媒體仍可以做到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傳統媒體中的報刊同樣可以呈現良好的傳播,有一部分期刊是專門面向國外的雙語期刊,例如:《荷花》《布達拉》《大陸橋》等。這類期刊的版面完全可以刊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內容。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字對一個人的思維習慣的影響亦是巨大的,并且期刊等圖書的傳播,也有利于更多海外受眾更全面、更細致了解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更好地了解真實的中國。
除了紙媒,還可以通過電視等大屏顯示器,利用與互聯網融合的電視等媒體,可以實現居家式的視聽享受,所以依然可以大力發展和助力電視的對外推廣,并在電視中提供非遺專欄節目,大力宣傳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
增強現實技術,以及前段時間大火的虛擬現實技術都可以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貢獻至關重要的力量。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3D技術等技術,通過交互式的別樣體驗,最大程度以及最大限度讓體驗者直觀且逼真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甚至可以完整地體驗到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過程,與當年的開創者做到盡可能地“感同身受”,如此近距離的觸碰和體驗不僅會加深體驗者的感受,而且從這一份份真實的感受中體驗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藏的智慧和魅力。沉浸式體驗的傳播方式對于海外受眾更快了解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相比于文字和視聽畫面的影響,沉浸式傳播的影響會以最快的速度將體驗者帶入非遺的精神內核之中。
我國影視行業尤其是動漫行業近幾年發展迅速,誕生了許多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特色動漫電影,例如:《大魚海棠》《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新神榜:楊戩》《深海》。這些優秀的動畫電影都是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樣可以很好地融入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之中,而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可以創立屬于我國特有的文化IP,而且同樣可以在海外影視市場進行文化傳播。
我們還可以通過生產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周邊文創產品來進行良好的對外傳播。這類文創產品可以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例如杯子、牙刷等每日都可以用到的產品,同樣也可以是一些具有收藏價值的文物,如雕刻葫蘆等。通過藝術作品和文創產品中的文化元素一點一滴影響人們的思維去接受我國優秀非遺文化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是深入國民內心的,新時代有新的挑戰,但我們依然可以利用新時代的紅利,發現并找到全新的解決之道。相信優秀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做到代代相傳,還可以走出國門,為世界各民族提供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