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穎
(江西廣播電視臺 南昌 330029)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數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媒體格局被打破,媒體融合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已成為越來越多傳統媒體尋求發展的必由之路。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電視新媒體有著便捷性、靈活性、即時性等優勢,非常契合現代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而傳統媒體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1]。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傳統媒體在內容深刻性、權威性方面,要比電視新媒體更具優勢,因此電視新媒體的發展還需依附于傳統媒體。由此可見,兩者各有優劣,所以筆者認為可將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進行融合互補,找到契合全媒體環境下媒體發展的最佳路徑,從而推動我國媒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運營機制帶來挑戰,一種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電視新媒體正在逐漸崛起,大有趕超傳統媒體的勢頭,而這也意味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
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電視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的發展而言,既有挑戰也有機遇。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電視新媒體的傳播內容更豐富、受眾范圍更廣泛、傳播渠道更多元,所以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借助于電視新媒體的優勢,從中找尋新的發展生機,著力于搭建自有新媒體平臺,力求通過資源共享實現共同發展[2]。比如,2018年8月北京廣電融媒體中心成立,致力于打造以廣電移動端音視頻為載體的新型主流媒體,標志著在新舊媒體融合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一步,匯總優質節目內容,推行“中央廚房”運作模式,協同生產、多渠道分發,各自發揮媒介特點,構建傳媒矩陣,實現優勢最大化。
雖然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趨勢不容置疑且前景廣闊,但在實際操作中同樣面臨著許多挑戰,而最大的挑戰便是兩者融合的目標較為模糊,如電視臺將節目共享至電視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甚少考量受眾的年齡及真實觀看需求,也未對節目做出合適的拆條處理,造成受眾的觀看體驗較差。同時,相較于傳統媒體來講,電視新媒體更適合推出時長簡短、內容凝練的視頻,如果節目時間過長,容易弱化對觀眾的吸引力。
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強力沖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依舊保持著自身獨有的優勢,最明顯的便是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以及節目制作團隊的專業性,而這些都是目前電視新媒體難以匹及的[3]。追根溯源,電視新媒體實際上源自傳統媒體,許多內容生產也需要以傳統媒體為依附。電視新媒體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得益于其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其擁有的信息內容均能依托互聯網傳播媒體進行快速、大范圍傳播,形成了契合受眾習慣的媒體傳播形式。
雖然傳統媒體受到電視新媒體的沖擊較為強烈,但并不代表兩者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如果能夠推動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融合,便能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們以芒果TV和湖南衛視來舉例,一直以來,湖南衛視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有著非常強大的節目制作體系和專業的節目編導團隊,推出了《乘風破浪的姐姐》《親愛的·客棧》《向往的生活》等眾多質量較高的電視節目,并且通過招商冠名為電視臺帶來可觀的廣告收入,同時也將多年來積累的龐大受眾群成功導流到芒果TV。由于湖南衛視與芒果TV采取的“獨播”戰略,所以受眾要想從移動客戶端去觀看湖南衛視的節目,必定要下載芒果TV App才能觀看,得益于戰略的成功以及節目質量過硬,促使湖南衛視的忠實觀眾成功轉化為芒果TV的忠實用戶,強化了臺網融合之后的用戶黏性。除此之外,芒果TV的節目制作團隊與湖南衛視共用,完全不用擔心節目的質量問題,并且在芒果TV的App首頁或開屏界面,會為湖南衛視的節目做預告。如此有機融合,實現了傳播渠道與受眾范圍的拓寬,對于電視新媒體而言,媒體公信力與權威性有所提升;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節目互動性有了新媒體的加持得以加強。同時,兩者的融合實現了人力成本、時間成本的有效節省,資源共享促進兩種媒體的共贏。
結合上文分析可知,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十分必要且迫切,為了促進傳統媒體的健康發展,一定要立足全媒體時代背景,尋求可行的融合路徑。下文將從融合切入點、受眾參與、融合思維、技術等方面出發,對具體可行的融合路徑展開探究,力求提高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效率。
傳統媒體與電視新媒體之間存在管理機制層面的巨大差異,其中電視傳統媒體的管理歸屬于國家,有著嚴格的管理章程,所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傳統媒體的創新。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的發展時間更長,有著較大的受眾基礎,盡管在全媒體時代受到不同媒介的沖擊,但是依舊有龐大的觀眾群體,可見其根基較為穩固。
立足目前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來看,與電視新媒體的融合可從如下幾方面切入:其一,手機電視。基于智能操作系統與視頻軟件的媒體平臺,接通網絡便能收看電視節目,不再需要電視機這一媒介,受眾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便能隨時隨地觀看,實現電視節目的便捷傳播。其二,網絡電視。是一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媒體形式,在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視與網絡的結合已經成為日常,不再需要連接有線電視,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賦予觀眾更多選擇權利,帶來良好的收視體驗[4]。其三,IPTV。是一種交互性更強的網絡電視形式,同樣需要接入互聯網,不僅支持節目選擇,而且還能提供錄播、點播等個性化服務。在現階段的電視傳統媒體發展中,已有一定成績表現,比如央視下設的央廣官方網站,受眾能夠從網站上直接觀看到央視的直播節目,還能在線點播,操作十分便捷。
電視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中,在一個時間段僅能傳播一種內容,而內容的選擇需要以觀眾的觀看體驗和收視數據為參考。結合多年來的電視媒體工作實踐來看,這一播出形式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與觀眾互動。而通過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弊端,所以需要從加強受眾參與著手。
比如,以《披荊斬棘的哥哥》為例,如果沿用傳統媒體的播出形式,選手的排名完全依靠現場評審、導師、觀眾的打分,那么播出時很難讓受眾有參與感。而在全媒體環境下,該檔節目還開通了線上投票渠道,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可以參與投票。同時,節目在播出時,也可根據提示掃描二維碼,投出自己最喜歡的節目以及說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來,大大提升了電視節目效果,并且也能吸引更多受眾參與,無疑是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融合路徑。
為了促進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融合,一定要嘗試著轉變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立足全媒體視角強化媒體創新與調整。伴隨著電視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其便捷性、靈活性優勢愈發明顯,對電視傳統媒體形成強烈沖擊。在此背景下,倘若傳統媒體依舊原地踏步而不緊跟時代步伐,則必定會被電視新媒體取代,屆時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將一落千丈。所以,傳統媒體應當依據全媒體發展需求及特征,探索與電視新媒體的融合渠道,實現媒體創新[5]。
立足目前電視節目開展實情來看,節目內容單一,難以形成對觀眾的吸引力,是目前的主要弊病。而且電視節目播出時會有較長時間的廣告植入,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觀眾的收視興趣。針對于此,筆者建議可通過開通付費渠道來保障節目質量,并且也能改善完全依靠廣告投放的傳統媒體經營模式。在節目制作過程中還要綜合考慮受眾對節目的真實需求,投其所好設置內容。比如,可參考網劇的付費觀看模式,不但能解決收入問題,也能在健全的制作模式中推出更多高質量的電視節目。《慶余年》便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網劇,說明只要電視劇內容足夠優秀,必定會有觀眾愿意買單,這也為電視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提供思維參考。
電視新媒體作為新媒體發展形式中的重要代表,不但有著多樣化傳播形式,而且內容十分豐富,能夠給受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并且有著全媒體時代特有的互動性特征。盡管如此,電視新媒體要想“一家獨大”絕非易事,其發展必定要尊重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而且要加強創新。在節目播出后,電視新媒體工作人員要通過網絡匯總節目的收視率,然后依據受眾的評論、點贊、轉發及彈幕數量等數據,推算出節目的最佳播出形態和時段,逐步縮小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存在的內容質量差距[6]。
當然,傳統媒體也要重視技術引進,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依托互聯網平臺打造App、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加強與受眾的交流。比如,在兩會期間,傳統媒體可通過抖音賬號進行即時報道,在評論區收集網友的意見,根據意見反饋去調整報道內容。通過形成良性互動,以技術優勢革新傳播理念,打破原有的交流壁壘。
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必定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所以還需要重視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
一方面,要引進高層次人才。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要重點打造“一專多能”的人才隊伍,要求人才必須具備如下幾項能力:第一,能夠熟練運用移動終端設備對突發性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第二,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較高質量的新聞稿件、新聞視頻,并且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進行傳播,提升信息傳播效果,獲得更大社會影響力[7];第三,具備一定的新媒體運營能力,能對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起到促進作用。所以,在人才引進過程中,可面向工作經驗豐富的人群,也可吸引專業對口的優秀畢業生,進行人才的持續化培養。
另一方面,做好在職人員培訓。在融合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對員工的培訓工作,促使員工掌握更多新媒體技術,滿足當前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人才需求。
從目前的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實情來看,已取得不錯成效,并且發展思路基本正確,但在今后的發展中還應注意如下幾點問題。
眾所周知,除了央視以外各地方衛視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湖南衛視向來是個中翹楚,但如今其他衛視電視臺也迎頭趕上,說明電視媒體的整體發展態勢良好,而在眾多電視節目類型中,綜藝節目是保證收視率的有力手段[8]。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許多綜藝節目的內容要么從國外照搬借鑒,要么一味模仿兄弟電視臺的形式,具有創新性的節目并不多。在電視節目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的情況下,勢必會影響電視媒體的發展,所以在融合過程中還需要強調創新。
縱觀近些年的電視節目,會發現泛娛樂化的現象較為嚴重,之所以出現此類情況,歸根到底在于如今的節目制作更傾向于迎合年輕受眾的喜好,而年輕群體追求時尚、娛樂、明星的現象非常突出,所以在電視節目中娛樂化元素增多,導致民生類、新聞類節目比例減少,甚至在某些民生新聞類節目中也會添加娛樂化元素,引起部分受眾的不滿,甚至會引起輿論反噬。所以,電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中,要避免節目內容的泛娛樂化。
綜上所述,在當前全媒體環境下,新媒體技術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媒體的發展,當然也讓傳統媒體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電視新媒體作為源于傳統媒體的傳播媒介,必定要與傳統媒體實現融合發展,一方面電視新媒體要多汲取傳統媒體在生產流程、內容策劃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傳統媒體也要多借助新媒體平臺拓寬信息傳播范圍,兩者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以開放的姿態擁抱全媒體時代,實現媒體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