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雅
近年來,“養寵熱”不斷升溫,寵物市場蓬勃發展。目前,中國的養寵家庭達到了1 億戶左右,并將在未來持續增多。《2022 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和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寵物市場規模達2706億元,預計2023年將增至2977億元。“養寵熱”也使得寵物類視聽產品逐漸增多。《2020 快手寵物生態報告》顯示,快手寵物短視頻單日最高播放量達7 億次。“安生的爸爸”“王泡芙”等寵物吸粉超千萬。除此之外,國內首部寵物醫療題材紀錄片《寵物醫院》播出之后就在豆瓣獲得了8.6分;由騰訊制作的《寵物一千零一夜》播放量超2000萬次,獲得了豆瓣9.1分的高分成績。
人寵相伴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顯得更加稀松平常,寵物仿佛就是許多人家庭生活的一面鏡子。《寵物一千零一夜》是以寵物為視角的社會觀察紀錄片,由騰訊視頻制作,一共八集,每集30分鐘。該片通過24個奇妙的寵物故事,聚焦當代都市人的生活狀態,以寵物為切入點,詮釋都市生活中人寵相伴的情懷,傳遞不同剖面的社會議題。基于此,本文以拉康的鏡像理論為視角,研究紀錄片《寵物一千零一夜》映照出的人類社會鏡像。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人類動物互動學學者詹姆斯·史爾貝爾認為寵物是與人同住但沒有明顯功能的動物,而百度百科則將寵物定義為“人們為了精神目的而豢養的生物”。由此可見,人們飼養寵物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寵物紀錄片卻包含了人與寵物相處的各個方面的真實記錄。
動物紀錄片主要分為野生動物紀錄片和寵物紀錄片,而有關寵物紀錄片的研究集中在對紀錄片的情感敘事研究和拍攝手法研究這兩個方面。顧添夢在《動物題材紀錄片創作中的情感敘事研究——以畢業設計〈寵愛〉為例》①中,對動物紀錄片《寵愛》進行了情感敘事研究;來婧、張昱在《〈小寵當家〉:小動物背后的大制作》②一文中,對紀錄片《小寵當家》的主題、拍攝手法、拍攝過程和結構方式這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岑秀文、姚爽在《〈萌寵成長記〉:三維透視與啟示》③中,以央視紀錄片《萌寵成長記》為例,對該片的選材、主題和解說詞進行了分析,分析它是如何通過選材、制作和拍攝從許多紀錄片中脫穎而出的。
大部分學者針對紀錄片的情感構建和拍攝方法進行研究,鮮有學者利用理論對寵物紀錄片進行分析,去挖掘寵物紀錄片的深層含義。本文試圖從拉康的鏡像理論視角出發,利用精神分析學的理論研究寵物紀錄片所呈現出的現代都市人生活鏡像。
鏡像理論最初是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提出來的。他認為,嬰兒剛開始認為鏡子里的自己是其他人,之后才會逐漸認識到鏡子里的人其實是自己。從鏡像階段開始,嬰兒產生了“自我意識”,并能夠區分“他者”。嬰兒通過鏡子認識到了“他人是誰”,才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誰”,“他人”是嬰兒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拉康將他者分為大他者和小他者,大他者即為整個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而小他者即為理想自我。
紀錄片是對社會生活鏡像的真實反映。寵物紀錄片除了向人們展示寵物可愛憨萌的外表,也是對許多人日常生活的反映,《寵物一千零一夜》就是如此。該片以寵物視角展開社會觀察,通過講述寵物故事,反映當下許多人的生活狀態,也反映出許多社會現實。觀眾在觀看這部紀錄片時,可以發現寵物的故事和經歷折射出現代都市人的社會生活,觀眾在這種鏡像呈現中找尋自我。所以,文章從鏡像理論出發對《寵物一千零一夜》進行分析,探討寵物紀錄片提供了何種鏡像,以及這些鏡像對作為觀眾的“我們”產生的影響,以此傳遞出一定的社會思考。
《寵物一千零一夜》對動物進行了擬人化的處理。動物和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欲,會受傷,會感到孤獨,也會遭遇病痛。該片展現出不同類型的寵物形象,也是現實中不同人群的鏡像反映。
1.“貴族化”的寵物形象
人類世界有階層之分,寵物世界也不例外。在《寵物一千零一夜》中,一對夫婦養了8 只布偶貓。它們享受著公主般的待遇,住在精美的別墅中,穿著精致的衣服,吃著主人精心配置的貓糧,坐小推車在小區里享受陽光,還被家里的狗狗愛護著。出眾的顏值和富裕的生活條件是它們的標簽。它們是“貓中貴族”,擁有著許多寵物不曾擁有的良好的物質條件,從出生開始,就享受著充足的物質和充分的關愛。
和這些“寵物貴族”一樣,人類世界也有貴族。他們含著金湯匙出生,富裕的物質條件是許多人這一生都望塵莫及的。他們享受著這個社會最好的資源,吸引著別人羨慕的目光,是“人中貴族”。《寵物一千零一夜》通過拍攝這些布偶貓的奢華生活,真實地向觀眾展現出貴族寵物貓的生活,而貴族寵物貓的生活所折射的是許多富裕階層的舒適生活。他們生來可能就沒體驗過生活疾苦,在他們眼中,世界是美好的,苦難于他們而言似乎從不存在,被物質筑牢的城墻緊緊地擋在千里之外。觀眾通過觀看貴族寵物貓的生活,一邊羨慕著,也一邊陷入沉思。
2.“平民化”的寵物形象
在人類世界,貴族只是少數,隨處可見的都是普通人,而寵物世界也不例外。《寵物一千零一夜》除了展示“寵物貴族”的生活,也呈現了普通寵物的生活。金毛艾瑪和蹦蹦因為皮膚病被之前的主人拋棄,街頭的賣唱藝人羅凌收養了它們。艾瑪和蹦蹦每天都要和主人在街頭賣唱到凌晨,結束后要和主人去菜市場買肉。主人只有一輛破三輪車和一間狹小的屋子,但是艾瑪和蹦蹦的眼睛里依然有著最閃耀的光,仿佛沒有經歷過這個世界的苦難。艾瑪和蹦蹦的生活條件很普通,甚至有點艱苦,但是它們依然很快樂。
每個人的起點其實并不公平,每個寵物也一樣,誰都沒有選擇自己出身的權利。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是面對生活的態度。在生活面前,有人積極努力,有人自暴自棄,有人微笑面對,有人滿面愁容。在艾瑪和蹦蹦心里,主人和三輪車給了它們快樂和避風港。它們沒有被拋棄,有一個棲息之地,有一位愛它們的主人,對艾瑪和蹦蹦來說,這就是它們的全世界,所以即使經歷再多苦難和顛簸,它們眼中依然有著幸福滿足的光亮。艾瑪和蹦蹦的背后所折射的是眾多普通人,沒有與生俱來的物質條件,也沒有漂亮喜人的顏值外表,雖然會經歷很多磨難,但是他們依然在努力生活,也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社會鏡像是鏡像理論在社會文化層面的發展成果。④《寵物一千零一夜》通過講述真實的寵物故事,反映了當下都市人的生活和情感狀態,以及背后的社會議題。
1.趣味故事展現多樣生活
相較于以往的寵物紀錄片,《寵物一千零一夜》從寵物的視角出發,講述寵物自己的故事,而它們不同的生活經歷是對當下年輕人生活狀況的投射。住在北京CBD 的柴犬光光是當之無愧的“霸總”,一對一游泳訓練、上私教健身課和學習英語是它的日常生活,但是光光也有著單身的煩惱,優越的經濟條件依然擋不住愛情的失意。相比較來說,白貓Keks的生活就要自由很多,它是上海一家酒吧的住客,白天在酒吧休息,晚上離開喧鬧的酒吧,去街上交友、吃東西、耍威風,所有煩惱似乎與它無關,無欲無求,樂得自在。
紀錄片展現了不同寵物的不同生活,它們或快樂瀟灑,或按部就班,或隨心所欲,或嚴于律己。但是無論是哪一種生活方式,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樂趣。寵物的生活也是對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性格、物質條件、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人們對生活方式的多樣化選擇,也正是不同的選擇才使人們的生活饒有趣味。生活本就是一個萬花筒,各人有各人的選擇,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因此,觀眾在觀看寵物的趣味生活的同時,也從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寵物和人一樣,也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無論哪一種,都有獨一無二的樂趣。
2.生活場景訴說情感狀態
與很多動物紀錄片不同的是,《寵物一千零一夜》拍攝的場景并非在戶外和遠離人群的地方,而是人們生活的地方。貼合生活的場景不僅能真實展現人們的情感狀態,還能讓觀眾沉浸式參與其中,引發情感認同。《寵物一千零一夜》中,有一處拍攝場景是在深圳的一處公寓,時不時會有許多人帶著貓聚集在這里。這些在大廠工作的年輕人在這里帶著“貓主子”和其他貓社交,順便和其他貓主人交流。這個時候,人們之間的情感關系靠著貓有所連接。而在拍攝李梓溪和小狗“坦克”的故事時,也是直接選在了李梓溪的家中,這里是主人和狗狗共同生活的地方。這種非刻意搭建出的真實的生活場景也展示出了主人和狗狗之間最真實的感情——相互陪伴、相互溫暖。
將寵物狗作為情感的投射對象,本身就是青年人焦慮的側面體現,是結構化背景下青年人的一種自我救贖。⑤無論是寵物社交還是寵物陪伴,都是對當下年輕人情感狀態的反映。社會快速發展,生活壓力增大,人們疲于維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甚至產生了一種情感回避,于是寵物成了人們最好的寄托與陪伴。《寵物一千零一夜》選擇在人與寵物日常相處的場景進行拍攝,真實且日常化的場景直觀地展現人與寵物之間最真實的相處狀態,以及人寵之間的互相依賴與陪伴,不僅呈現出都市人在巨大生活壓力下的情感狀態,而且其中的真實感也更加貼合觀眾的心理感受,從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3.議題設置反映社會現實
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的一個重要品種,自然也具有議程設置功能。⑥《寵物一千零一夜》將一些社會議題注入寵物故事中,通過寵物的故事和經歷反映出當下的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社會現實。柴犬皮卡是賽級犬的后代,為了參加犬賽,主人開始讓皮卡進行節食和運動,只為在犬賽中取得好成績。皮卡不懂獎牌和比賽,只知道自己喪失了大部分自由的玩耍時間和美味的食物。皮卡的經歷折射出當下社會嚴重的“內卷現象”。比格犬妞妞的經歷也更加扣人心弦。作為實驗犬,比格犬的一生都在為人類奉獻,因此很少有比格犬能活著直到退役。妞妞是幸運的一個,它被一所福利院領養,這里的老人平均年齡78 歲,認知障礙是他們的共同標簽。妞妞跟著老人們的步伐認識世界,與他們相互治愈。

這也不禁讓人思考:我們努力奔跑、不斷向前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科學的不斷前行犧牲了什么?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又忽視了什么?這些赤裸裸的社會議題通過寵物的故事,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大眾傳媒的紀錄片,無疑承擔著議程設置的功能,深入社會、深入生活的紀錄片也更加能夠獲得觀眾喜愛。《寵物一千零一夜》通過訴說寵物的真實經歷,向觀眾展現出真實的社會狀況,這些寵物故事不僅讓觀眾唏噓不已,也讓觀眾看到了殘酷的社會現實。雖然皮卡、妞妞并非人類,但它們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以寵物為切入點設置議題,擺脫了傳統刻板的說教,帶給了觀眾有趣的觀看體驗,能更好地引發觀眾對社會現實的思考。
在人類的心理層面,寵物已不再是“物”,而是類似于“人”一樣的存在。⑦寵物作為獨立復雜的個體,和人類一樣也有喜怒哀樂等復雜情感。在拉康看來,“他者”除了現實中的他人,還包括鏡像中的“他者”,即在鏡子、屏幕中出現的他者,而媒介的發展扮演了鏡子的角色。《寵物一千零一夜》從寵物視角出發,講述寵物在與人類相處中的豐富情感,以此來呈現人寵之間珍貴的情感鏡像。
1.生存壓力下的心理療愈
先有生存,才有生活。對一部分人來說,能夠好好活著已經不容易,寵物也成了許多人在巨大生存壓力下的心靈慰藉和靈魂救贖。羅凌是一位街頭賣唱歌手,她4 歲時父母離異,從小慘遭父親毒打,逃離家庭后開始了街頭賣唱生涯。家族遺傳的糖尿病、高血壓讓她每天必須服用大量藥物,原本纖細的身材也變得肥胖。和羅凌一樣有著悲慘的命運的金毛艾瑪和蹦蹦,因為疾病被原主人拋棄,是羅凌收養了它們,一人兩狗和一輛三輪車從此相依相伴。活下去很難,但是羅凌和狗狗并不害怕,只要他們能夠在一起,就足夠了。
然而,人類從自己與寵物的親密關系中受益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⑧對羅凌而言,獨自一人面對世界是一件很艱難的事,但在艾瑪和蹦蹦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羅凌選擇和艾瑪、蹦蹦成為一家人。狗狗似乎就是羅凌悲慘生活中的一顆糖,給予羅凌極大的心理治愈,她和它們彼此需要,彼此安慰,彼此治愈。寵物們不會言語,它們只會用最直接的行動給予人們極大的心理安慰。
2.坎坷生活中的情感支撐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不如意隨處可見。李梓溪是一位30 歲的女演員,逐漸增長的年齡也讓支撐她演藝事業的青春優勢逐漸喪失,她感到很焦慮。陪伴了她十幾年的狗狗坦克也因為年紀增長喪失了健康,聽力和視力都受到了損傷。在人類的世界里,李梓溪因為失去年齡優勢很容易被演藝事業拋棄,但是對于坦克而言,就算逐漸變老,主人也依舊愛它。正如李梓溪所說:“我給它營造安全感,也是讓它幫助我營造安全感。”
當然,人們也不會指望寵物幫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只想在寵物這里獲得情感支持,而寵物很少會在這一點上讓人失望。⑨這種寵物與人之間的純粹關系,在人與人中少有體現。即使李梓溪會因為年齡失去優勢,即使坦克也不再活潑可愛,但是他們都用愛給予彼此最大的情感支撐。寵物的情感最為單純,它們很少會朝三暮四,也不會因利益影響而倒戈,于是,寵物也成了養寵者最好的情感支撐者。它們似人而又勝過人,默默傾聽是它們在這個復雜社會中所能給人的最好的禮物。
3.孤獨生命中的相互陪伴
浩瀚的宇宙中,每個人生來就是一顆孤獨的星球。實際上,生命本身就是孤獨的。《寵物一千零一夜》中,一家全日制養老院里的老人都有著認知障礙,他們忘記了很多事情,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世界對于他們來說越來越陌生。他們在逐漸遺忘世界,世界也在遺忘他們。實驗比格犬妞妞和這些老人一樣有著認知障礙。實驗使得比格犬被長期囚禁在鐵籠之中,它們對外面的事情一無所知,甚至不會走路。妞妞被福利院院長領養之后,便生活在福利院中,從一開始的無所適從到逐漸敞開心扉,妞妞跟隨著老人的步調認識世界,與他們在孤獨的生命長河中相互陪伴。
對于養寵者來說,寵物不只是被動的存在者,它們會主動傳情達意,成為人們獲得社會支持的來源之一。⑩老人們無法真正地和正常人溝通,妞妞也無法與人類溝通,他們給予了彼此最安心和最可靠的陪伴。也許生命的本質就是孤獨,但是寵物的到來讓孤獨的生命有了一抹亮色。在這個步伐匆匆的社會里,孤獨成了一種常態,大家都步履匆匆地奔向遠方,身邊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但寵物不同,從來到人的身邊開始,它們就只有一個想法——陪伴,直到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它們用溫暖和愛,帶給社會和人們最大的善意和最忠誠的陪伴。
紀錄片往往承擔著自我反思的使命,也彰顯著改變現狀的行動力。?《寵物一千零一夜》以寵物的視角切入,將寵物“人格化”,帶著觀眾去感受寵物的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欲。近幾年,社會環境的變化促使“養寵熱”越來越火爆,寵物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對許多養寵者和養寵家庭來說,寵物至關重要。寵物的存在豐富了許多人的生活,活躍了家庭氣氛,甚至打開了不少人的心門,但是這些看法并沒有認同寵物的主體地位。作為獨立的個體,寵物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寵物一千零一夜》選擇從寵物的視角出發,以它們的眼光看世界,長期生活在人類世界的寵物,其生活呈現出人類社會的鏡像,它們的情感也如人類一般豐富。以寵物的視角去認識人類自身的生活現狀,不僅有趣,也更加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