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館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開展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民族舞蹈教學的主體力量之一,承擔著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與責任。民族舞蹈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在廣大人民群眾隊伍中具有十分廣泛的基礎,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喜愛。民族舞蹈能夠使人放松身心,緩解壓力,帶給人們藝術享受,也能夠使人們感受舞蹈中的民族元素,了解民族歷史與民族文化。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悠久歷史發展中,也形成了大量風格獨特的民族舞蹈,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喜好。在此基礎上,文化館需要凸顯民族舞蹈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優化民族舞蹈教學方式方法,以此全面提升民族舞蹈教學成效。
【關鍵詞】文化館 "民族舞蹈 "教學方式 "分析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J70-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1-0135-06
文化館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組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要平臺。民族舞蹈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因此,文化館需要切實發揮好自身的文化職能與文化作用,積極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使更多人能夠認識、接觸和了解民族舞蹈,并在學習中愛上民族舞蹈,進而自發參與到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揚中。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其本身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包括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效果不佳、系統培訓缺乏、社會聯系缺失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館民族舞蹈教學效果。對此,一方面要求文化館能夠正確認識到民族舞蹈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針對民族舞蹈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做好創新與優化。文章主要闡述當前文化館民族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優化措施,助力文化館民族舞蹈教學取得理想效果。
一、文化館民族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可行性問題
科學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提升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的質量,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文化館在民族舞蹈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存在單一化的問題。在文化館民族舞蹈教學中,僅僅用板書、講解、示范的教學方法,很難真正使學生對民族舞蹈形成全面認知與理解,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對民族舞蹈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內在動力。因此,這就需要文化館在民族舞蹈教學中能夠切實做好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包括但不限于小組討論方法、游戲化教學方法、互動演示教學方法等。通過以上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與應用,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民族舞蹈學習的互動性與趣味性,保障學生在民族舞蹈學習中的持久動力,提升民族舞蹈的學習效果。
在當前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網絡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客觀上促進了教育領域的數字化發展。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在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期間,其實際使用的教學手段仍比較落后,很多教師仍然會延續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學生在民族舞蹈中的學習需求。因此,這就需要文化館能夠針對互聯網、多媒體等更多先進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在民族舞蹈教學期間促進其資源豐富和形式創新,保障民族舞蹈教學能夠與學生的實際需求達到高度契合效果,助力學生民族舞蹈學習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質量。
(二)成果反饋性問題
民族舞蹈教學是一項系統化、復雜化的工作。民族舞蹈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其本身也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民族舞蹈時,便會感覺到有難度,不能夠真正理解民族舞蹈中的內涵與文化,從而限制了學生對民族舞蹈魅力的認知與把握,影響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很多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多是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民族舞蹈動作、技巧的講解方面,未能對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等進行深入挖掘,同樣也未能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而影響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
(三)培訓系統性問題
目前,文化館中一些開展民族舞蹈教學的教師本身在負責民族舞蹈教學之前并未接受過專業化的民族舞蹈訓練,這表示部分民族舞蹈教師僅僅是從自身興趣喜好和經驗角度出發來開展民族舞蹈授課工作。如此一來,當教師本身缺乏有關民族舞蹈的專業性認知和理解后,便很難在學生民族舞蹈學習中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也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在民族舞蹈學習中的針對性需求。此外,在缺乏系統化培訓的基礎上,也不利于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如此一來,由于教師本身未建立起民族舞蹈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能力,無法幫助學生完成民族舞蹈的學習任務。
(四)社會關聯性問題
文化館是我國重要的文化事業單位,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主體力量。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在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其本身也存在著缺乏與社會聯系的問題,未能做好與社區、學校、家庭等社會資源的合作。例如,學生無法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不能夠對自身所學的民族舞蹈進行展示。此外,從很多學生家庭的層面來看,本身家長沒有認識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不能夠在學生參與民族舞蹈學習中提供鼓勵和支持。所以在受到以上問題的影響后,均會連帶出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中的問題。因此,這就需要文化館能夠切實做好與社會的聯系,做好與學校、家庭、社區等方面的合作關系建設,可組織開展走進社區、展演等活動,豐富學生在民族舞蹈學習中的體驗,也要為學生提供展示民族舞蹈的機會和平臺,在實踐中更好地感受民族舞蹈,把握民族舞蹈中的文化。
二、文化館民族舞蹈教學優化策略
(一)實踐可行性優化策略
1.方法實踐可行性
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時,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善與優化,需要提高民族舞蹈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從過往民族舞蹈教學觀察來看,學生在面對板書、講解、示范等傳統教學方法時,往往很難提起興趣。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民族舞蹈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方法,通過游戲教學方法整合趣味性元素,開展趣味性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民族舞蹈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民族舞蹈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整合更多具有趣味性的游戲,如:角色扮演游戲、比賽競技游戲等,使學生在以上多種游戲參與中能夠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的知識、技巧,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其次,教師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互動討論學習中。在民族舞蹈教學互動討論的過程中,能夠營造出更活躍的學習氛圍,可以組織學生針對民族舞蹈中的文化背景、表現手法等進行交流,促進學生的認知、思維與創造力發展,同時在學生參與互動討論中表達自身的觀點,形成思維碰撞,促使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教師可選擇帶領學生參與到民族舞蹈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在小組合作學習期間,教師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鼓勵小組內學生進行彼此分工,一同完成民族舞蹈編排、表演等任務,在學生合作中收獲更好的民族舞蹈學習體驗,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民族舞蹈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民族舞蹈創造力。
2.技術實踐可行性
現代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可對更多先進技術和先進教學手段進行整合,從而提升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滿足學生更高質量的民族舞蹈學習需求。具體而言,教師可選擇應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民族舞蹈教學。在多媒體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可同時整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載體,提高民族舞蹈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例如,在面對一些復雜的民族舞蹈動作與技巧時,教師可以選擇制作對應的視頻,或者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來構建民族舞蹈場景,帶給學生身臨其境般的體驗,提高學生參與民族舞蹈學習的趣味性。另外,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同樣可以搭建民族舞蹈在線學習平臺,整合社交媒體途徑,擴大教師民族舞蹈教學的范圍,提高影響力。由此可見,當前網絡信息技術背景下,通過融入更多先進技術和先進教學手段于民族舞蹈教學中,可切實提高民族舞蹈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文化內核高度整合
1.審美與文化素養引導
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除了關注民族舞蹈的動作與技巧外,同樣需要從文化視角切入,重新審視民族舞蹈,針對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素養進行培養,使學生在民族舞蹈學習過程中能夠切實把握蘊含于民族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歷史背景與藝術特點。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民族舞蹈教育教學中除了做好動作與技巧教學外,還需要做好文化教育。具體而言,在實際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期間,要積極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與分析,切實加深學生對民族舞蹈藝術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民族舞蹈文化活動中,以及參加展覽、參觀博物館等,使學生在以上各種豐富的活動中能夠認識和接觸到更多的文化資源,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助力學生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全面提升。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在傳授學生民族舞蹈知識與動作技巧的同時,一并引導學生充分把握蘊含于民族舞蹈背后深刻的民族情感與濃厚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充分欣賞與理解民族舞蹈藝術。
2.民族文化引導
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需要營造民族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民族舞蹈學習中充分感受民族舞蹈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充分把握民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習俗。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民族舞蹈教學中給學生介紹有關民族舞蹈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學生通過民族舞蹈的學習能夠深入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民族舞蹈的情境,在情境建設中感受不同的民族舞蹈,以及體會不同民族舞蹈所表現出的不同文化習俗。同時,在民族舞蹈民族文化氛圍營造的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文化展覽與文化活動中,包括欣賞民族音樂、民族演出,或者是組織樂器展覽活動、民族服飾活動等,使學生在民族舞蹈學習中能夠具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能夠更充分地體會民族文化的魅力。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了解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習俗時,可選擇整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資源,也可以選擇從民族節日、民族服飾、民族飲食等方面切入,使學生對民族文化產生多元化認知。另外,還可以選擇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融入民間,更真實地體驗不同的民族文化,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本土資源與情感引導
1.本土資源整合
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切實做好本土文化資源的整合,通過本土文化資源挖掘,促進民族舞蹈的文化發展。在實際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期間,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本土的傳統文化和民族舞蹈進行學習和了解,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在民族舞蹈學習中的文化接受度,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學生民族舞蹈與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同時,文化館同樣需要積極參與到本土民族舞蹈的推廣與宣傳工作中,做好本土民族舞蹈與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此外,發展本土民族舞蹈與文化除了做好文化館的工作外,同樣需要當地政府部門予以支持,加大政府部門對民族舞蹈與文化的投入力度,加速民族舞蹈教學中的場地、設施完善,切實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民族舞蹈的教學與表演中。其中,政府部門也可以選擇給予本土民族舞蹈政策層面的支持,更進一步助力民族舞蹈的創作與推廣,提高本土民族舞蹈的繁榮度。
2.民族情感把控
文化館在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切實把握好民族舞蹈所體現的民族風情,對民族舞蹈的情感進行抒發。情感是民族舞蹈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從情感層面出發更有利于挖掘和感受蘊含于民族舞蹈中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情感的把握也能夠賦予民族舞蹈靈魂。
首先,在抒發民族舞蹈情感的過程中,需要做好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充分體驗情感。在教師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期間,可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啟發學生回憶自身現實生活中的情感經歷,鼓勵學生進行生活觀察與生活思考,使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不同情感的內涵與表達方式。通過采取這樣一種民族舞蹈教育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什么是民族舞蹈,深入到民族舞蹈作品中,對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等一并進行培養,在學生后續民族舞蹈表演過程中,達到更加認真、更加真實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蒙古族舞蹈《草原小姑娘》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對自身小時候的生活經歷進行回憶,充分感受自信、孤獨、向往等情感。同時,教師一并鼓勵學生分享自身故事,同時搭配音樂等元素,給予情感強化表達輔助,使學生能夠在面對民族舞蹈作品時更深刻地把握其中的情感內涵。教師同樣可以鼓勵學生對民族舞蹈中的動作進行模仿,對民族舞蹈進行自由創作,然后在以上活動中切實做好情感融入。此外,在基于生活結合的民族舞蹈情感把握中,一并可以幫助學生對不同文化之間所體現的情感差異進行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尤其是在對跨文化民族舞蹈進行教學時,更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不同文化在情感表達方式方面的差異性,以此形成跨文化的情感溝通。
其次,利用音樂節奏,觸發民族舞蹈情感。在民族舞蹈中,音樂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民族舞蹈的靈魂所在,同樣也是抒發表達民族舞蹈情感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元素。在民族舞蹈音樂運用中,能夠基于音樂中的不同旋律和不同節奏對不同的情感進行表達,包括歡樂的情感、激昂的情感、憂愁的情感、哀怨的情感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聆聽活動,使學生能夠在音樂節奏的帶動下充分感受來自民族舞蹈的情感表達。同時,一并給予學生在民族舞蹈學習期間針對性的音樂訓練,通過落實音樂訓練,幫助學生認識了解民族舞蹈中動作與音樂節奏之間的配合,從而體會民族舞蹈的情感表達。例如,在教學《茉莉花》這一民族舞蹈作品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互動,在溝通互動中向學生講述《茉莉花》這一民族舞蹈作品,包括作品的歷史意義、歷史背景等,使學生能夠形成對作品中愛國、愛民族、愛家鄉情感的初步認知了解。而后,教師為學生播放音樂,帶領學生欣賞《茉莉花》音樂的節奏與旋律,從而通過音樂的聆聽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內涵。之后,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音樂中的節奏與情感變化對舞蹈動作進行設計,從而使學生通過舞蹈動作來傳達音樂中的情感內容。
最后,利用多樣化的道具,強化舞蹈效果。在民族舞蹈中,道具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合理的道具應用,一方面能夠提高民族舞蹈的觀賞性,另一方面也能夠輔助舞者對民族舞蹈中的情感文化進行更好的表達與傳達。同時,在民族舞蹈教學中,道具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具體把握民族舞蹈作品的風格和主題,以此具有針對性地選擇道具,從而通過道具的合理應用,對民族舞蹈作品的特色、情感內容等進行呈現。例如,在蒙古族舞蹈作品中,多會使用馬頭琴、馬鬃等道具。在這些道具的應用中,能夠幫助舞者對蒙古族舞蹈所表現出的遼闊草原情境和豪放情感進行把握,也能夠同時在觀眾進行民族舞蹈作品賞析時形成對蒙古族舞蹈作品的濃厚興趣。而在藏族舞蹈中,則多會應用到鈴鐺、嗩吶等道具。通過鈴鐺、鎖檔等道具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對藏族文化中神秘且莊嚴的特點進行呈現,另一方面同樣能夠幫助舞者對藏族舞蹈作品所傳遞的情感進行把握。另外,在道具應用過程中,同樣可從服飾設計、裝飾物設計的角度出發,對舞蹈的效果進行強化。例如,在教學傣族舞蹈《潑水節》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準備色彩鮮艷的水桶、打水器等道具,同時為學生準備傣族服飾,要求學生穿著傣族服飾進行舞蹈表演,對傣族舞蹈《潑水節》中所表現的歡樂、喜慶情感進行呈現。如此一來,既能夠增強舞蹈作品的視覺藝術效果,也可以在道具的輔助下,使學生更深入地融入舞蹈作品的情境中,對舞蹈作品中的情感進行把握。不過,在應用道具開展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關注道具使用的安全性與合理性,做好道具的合理選擇,避免不合理的道具使用對學生造成安全威脅。
(四)教學主客體關聯
1.校園客體關聯
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期間,可選擇與校園建立合作關系,在校園內部開設民族舞蹈課程,進行民族舞蹈培訓。在實際設置民族舞蹈課程的過程中,可同時整合民族舞蹈文化講解、民族舞蹈動作技巧、民族舞蹈理論知識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同時,為學生安排民族舞蹈比賽和表演活動,豐富學生的民族舞蹈學習體驗,激發學生參與民族舞蹈學習的興趣,也能夠使民族舞蹈更好地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此外,文化館在與校園建立合作關系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做好民族舞蹈的文化理念推廣工作,在文化理念推廣中,使更多學生能夠切實把握好民族舞蹈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把握民族舞蹈的表現形式,并對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進行培養,使學生建立多元文化意識。其中,基于校園環境,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各項民族舞蹈活動中,通過活動的集體、競技氛圍,向學生傳達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在文化館與校園合作的民族舞蹈教學中,同樣需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針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培養,包括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助力學生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在文化館與校園合作的過程中,同樣可選擇組建舞蹈隊伍,整合更多具有較高民族舞蹈水平的學生,在隊伍建設中參與到多種形式的民族舞蹈比賽與演出中,對學生的民族舞蹈表現力與民族舞蹈技巧進行強化,對學生的民族舞蹈自信心進行激發,以及在團體活動中更進一步養成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協作能力。
2.教師主體關聯
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期間,教師是重要的主體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往往會直接影響到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因此,這就需要文化館能夠切實做好高素質民族舞蹈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落實好教師的培訓與教育工作。首先,文化館可組織教師參與到專業培訓課程中,在課程中使教師對民族舞蹈具有更全面、更系統的認知了解,充分把握民族舞蹈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內涵,切實掌握民族舞蹈中的各項基本技巧和各項基本要素。其次,文化館可在教師培訓教育中設置與民族舞蹈相關的課程,如:音樂課程、體育課程等。通過多元化課程建設,更進一步豐富教師的知識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此外,文化館也可以選擇邀請更多的專業人士,與專業人士建立起合作關系,不斷提升教師的民族舞蹈水平。同時,在專業人士指導和授課中,同樣能夠對自身的方法和經驗進行分享。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文化館要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民族舞蹈作為常見的舞蹈藝術形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趣味性、審美性等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在民族舞蹈傳承與發揚中,文化館有著重要的教育使命。因此,這就需要文化館能夠切實做好民族舞蹈的教育教學工作。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文化館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期間,其本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面臨著諸多挑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成效。對此,當前還需要在正確認識、把握民族舞蹈教育教學重要性和充分整合文化館職能與功能的基礎上,針對民族舞蹈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優化。文章主要從整合先進教學技術與教學手段、做好民族舞蹈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切入,助力文化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教學工作能夠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并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相應的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塔娜.芻議文化館開展民族舞培訓的意義和方法[J].參花(下),2023(11):116-118.
[2]金敬愛.淺析文化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為例[J].參花(上),2023(09):113-115.
[3]李巧娥.文化館的民族舞蹈教學方式分析與研究[J].尚舞,2023(08):132-134.
[4]彭鈺清.文化館發掘與創新民族舞蹈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05):199-200.
[5]王婉一.新時期加強文化館舞蹈培訓的方法探究[J].戲劇之家,2019(07):246.
[6]王瑩瑩.縣級文化館群眾舞蹈的創編策略初探[J].參花(上),2023(08):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