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主體”視域下高師美術課程不僅要注重技法的訓練,更要注重學生的性情陶冶、人格塑造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教師的有效教學、學生的自我覺醒,三方共建,才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藝術觀,創作出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學生主體;高師;美術理論;教學改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37
1 “學生主體”視域下高師美術理論課程教學現狀
1.1 理論課程設置不合理
大部分師范類高校在人才培養結構和美術課程結構上是這樣設置的:一年級偏向美術基礎技法,二年級偏向學習藝術理論或教育理論,三年級主要是專業技能的提升,四年級是專業實習、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由此來看,的確是為學生制定了循序漸進、理論與技能并重的學習規劃。但在實際開展的美術教學中,學校和教師對技法類課程的重視程度遠超理論課程,美術理論的課程結構也不合理。
低年級開設的專業基礎課都比較重視對學生技法的訓練,美術理論課程較少。例如,一年級僅有《中國美術史》和《西方美術史》兩門專業理論課,沒有夯實學生理論方面的基礎,平時也沒有關于理論知識的講座、沙龍,沒有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缺乏對理論探究的興趣,導致學生對美術學專業的認識存在偏差,忽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提升學生專業素養與能力的重要性。到了二年級,接觸到《藝術概論》等綜合性較強的理論知識時,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還需“理論”與“技法”兩條腿走路。
此外,藝術理論課程大都以藝術史、藝術概論、藝術鑒賞等傳統科目為主,沒有結合新時代的特點,根據新時代的需要去增加藝術與科技、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本土文化等板塊的內容。
1.2 理論課程的邊緣地位
在高師美術教學中,理論課程一直處于一個邊緣化的地位,理論課程得不到重視,枯燥的理論對于學生來說成了一種負擔。教師更關注學生是否能創作藝術,不關注學生是否理解藝術,大部分學生的作品重技巧、輕創新,重形式、輕內容。沒有理論支撐,文化修養薄弱,作品里的空洞和蒼白無法掩蓋。對技能的訓練看似增加了學生的專業素養,事實上,學生的專業性越來越強,綜合能力越來越差。
調整好專業技能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教育課、專業實踐課的比重,才能達到新形勢下美術教育的育人目標。
1.3 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老套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堅持學生中心,全面發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學得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激勵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近年來,我國的課程改革不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作用,誠然,這是符合教學規律的,然而在執行過程中卻不是那么完美。學生主體沒有真正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尤其在師范院校美術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現象仍然存在。理論課不受重視,任課教師教學方法上不求創新,大都還是傳統地講授、灌輸,學生在理論課堂上提不起學習興趣,存在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主體地位不斷被弱化。教師沒有思考如何結合新時代的大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也不關注學生心里在想什么,學生對待藝術的態度是什么,他怎樣通過作品詮釋他理解的藝術,來詮釋他對待社會的態度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
1.4 學生喪失學習理論的興趣
由于學校重視技能的訓練,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總是停留在作品參展、入選、作品獲獎等方面,導致“重技輕文”思想愈演愈烈。大部分學生無法認識到美術技能課程與美術專業理論課程同等重要。學生對技能的學習投入的時間遠大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藝術理論課程中稍有深度的問題沒有主動探索的欲望,尤其像《藝術概論》這樣涉及哲學、美學、歷史學、文化學的學科,學生學習的難度就更大,學生面對枯燥的理論知識,通常都是不了了之,只要期末考試能過關,順利拿到學分,就算合格。很少有學生真正花時間去弄懂理論問題。相反,如果是技法上遇到了難題,學生大部分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在畫室里攻克。是什么讓學生喪失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欲望?
2 “學生主體”視域下高師美術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訴求
筆者認為:師范院校的美術課程不僅僅是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任務是塑造一個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以及具備基本審美素養的人。2019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藝術師范專業要凸顯師范教育特質……大力開展高校藝術師范專業學生和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引導藝術師范專業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培養造就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中小學藝術教師。”筆者認為,高師美術教育應該按照此要求,不僅要注重專業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探索精神、育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能力。
師范院校培養的是未來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師德師風、專業技能、文化知識、職業理想都是當好老師的前提條件,缺一不可,因此高師美術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培養一個藝術家或者畫家,而是要將學生培養成擁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過硬的人。
經過多少年的發展,美術才得以與哲學、科學等有了相同的地位。凸顯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固然重要,但是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教導也不能輕視,學生需要達到多面發展,擁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人生觀、積極的心態,高師美術教育需要這樣的完整性。
3 “學生主體”視域下高師美術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則
3.1 “多樣性”原則
理論課程設置應遵守“多樣性”原則。隨著藝術學科的發展,跨界、多元的趨勢已不可抵擋,受教育者本身的需求和社會對藝術生的要求也逐漸多樣化,專業知識和跨學科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日漸重要,如人文知識、信息媒體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專業理論知識等。藝術類師范生未來面向的是中小學學生,其教育更應體現多元的人才培養定位。然而傳統藝術理論課程大多以藝術史、藝術鑒賞等傳統科目為主,沒有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和融入新時代元素,增加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本土文化、藝術與科技等課程模塊,尤其近幾年數字媒介與藝術、人工智能與藝術的發展,對藝術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固守著陳舊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發展。師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認識到新時代大學的育人目標,更要正視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
3.2 “前瞻性”原則
理論課程設置應注重“前瞻性”。新時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學生主體”視域下高師美術理論課程設置應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注重學生創新能力、探索精神的培養和信息媒介素養的提升。不僅要把網絡資源、科技手段等融入課程中,同時還要注重新媒介與藝術創作的關系。通過具有“前瞻性”的課程設置,引導學生關注當代藝術與新美術領域,關注“數字藝術”“未來藝術”等領域,實現文化前瞻性和多元文化觀,從而提高藝術類師范生的綜合能力。
3.3 “過渡性”原則
理論課程設置應注重知識的過渡性。一年級學完美術史類的基礎課程后,二年級突然就接觸《藝術概論》這樣理論性很強、知識面很廣的學科,學生在理解具體的知識時通常是云里霧里。尤其是一年級理論基礎薄弱的學生,更是難以消化知識點,加之《藝術概論》是考試科目,學生為了不掛科,大多是通過短時的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沒有真正產生對理論課的興趣和熱愛,更談不上去主動學習和研究。筆者認為,一年級應該增加理論課程的選修課,讓學生先預熱,二年級自動過渡到更深層次的專業理論課中。
4 “學生主體”視域下高師美術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4.1 學校課程設置:增加理論課比重、提升理論課的地位
結合上文課程設置的原則,筆者認為,要實現高師美術理論課程教學改革,達到育人目標,首先從理論課程的設置著手,增加理論課的比重,設置好美術專業技能課與美術專業理論課的比例,精簡同一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技能訓練課,整合內容雷同的專業課程,增加美術與人文類、美術與新媒體類的課程,與時代接軌。通過多樣化理論課程的開設和多渠道的學習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實現新時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大數據時代的今天,我們的藝術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藝術技能這一個視點上,數字化生存中人類藝術與人內在的關系,民族藝術、非遺項目、地方紅色資源等都應該融入課程中。筆者認為,師范院校更應該注重美術與人文類課程的設置,適當增加藝術與社會學、藝術與人類學、藝術管理學、藝術教育學、文化產業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交叉課程,可以通過選修課的形式,讓感興趣的學生能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對藝術有更多的人文思考。
4.2 教師自我發展:拓展知識的寬度,提升教學能力,轉變專業態度
4.2.1 拓展知識的寬度
美術理論課教師要豐富專業知識,拓展自我的知識寬度。在這個多元發展的社會,理論課教師不能僅停留在本專業的知識層面,現代教育理念、人文知識、科技知識、新媒體知識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新媒體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新時代的教師也提出了新要求,一套方法教一輩子的思想顯然已不可行。只有教師自身專業知識過硬,知識面夠寬,加上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讓美術受教育者更快、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文化思潮并且融入社會中。
4.2.2 提升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僅要求教師重視自我知識的更新度以及對當今社會的認識度,更多的教學能力要趕得上時代的發展和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大學生知識經驗的獲得、專業技能的提高、道德品質的培養、理想與世界觀的形成等都是由高校的教育質量決定的。”①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關鍵的一環,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對于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提高等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了解新時代大學生的一般規律和心理特征,大膽摒棄老套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教學中要注重體現個人的教學風格和教學個性,用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同時逐步提升個人教學能力。
4.2.3 轉變專業態度
擔任美術理論課程的教師需要轉變專業態度,積極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和成長路徑。要努力實現從“傳授知識”到“提升能力”的轉型,從“灌輸者”變為“啟發者”或“引導者”,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無論是技法課還是理論課,美術教育從來都不是針對學生的單向輸出和傳遞,更多的是引領和啟發。教師轉變專業態度,去思考如何讓學習變得簡單、有趣,學生才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解決問題。現代高等學校要實現“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職能,教師在專業態度方面應有所改變。“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除了需要具備全面的美術知識和美術能力以外,還需要有一定的美術教育專業的態度,是深層次的一種職業追求,是鏈接美術教師教學積累、專業成長、自我發展的內在情感保障,是鞭策美術教師從新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的內在精神動力。”②
4.3 課堂教學:注重價值觀引領、藝術情感的培養
4.3.1 注重價值觀引領
價值觀對大學生的行為起著指導作用,積極、樂觀、向上的思想會使學生健康成長。然而,新時代的大學生在網絡和自媒體的影響下,會衍生更多新奇的想法,尤其是藝術類學生,思想活躍、個性鮮明,在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要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除了學生自我的認知之外,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注意學生價值觀的引領。潘魯生在《牢記“四個堅持”踐行文藝使命》中強調:“第一,記錄新時代,為時代前行提供精神力量,回應時代發展命題,是文藝最本質的使命。第二,提高文藝創作質量的根本,在于扎根人民。第三,只有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才能為祖國、為人民的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第四,為文從藝,必先為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崇德尚藝作為文藝工作者一生的功課,把為人、做事、從藝統一起來,做到德藝雙馨。”③所以,品德教育應該是教育的基礎,在每年浩浩蕩蕩的高考大軍中,美術考生的文化成績錄取分數偏低,受此低分政策影響,不免有一部分學生把學藝術當成了考上大學的捷徑。也不是所有選擇美術專業的學生都是因為發自內心的熱愛美術,這一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抱著混文憑的思想,如果這個時候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就會沒有目標、也談不上專業發展。更有甚者,專業沒學好,個人品行也沒有得到好的引導。在教學中貫穿德育,進行價值觀引領,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發揮自己的特長、激發自己的潛能,是每一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4.3.2 藝術情感的培養
美,向來能使人產生愉悅的情感,陶冶人的性靈。“對于一個學校而言,美育搞得好,學生的志趣高雅,行為偏差會大大降低。”④在技法課上,大部分都是在強調造型、構圖、色彩、線條等形式語言,使學生通過不斷地臨摹、寫生去提升技能。而學生為了能拿到高分,大部分也按照老師定的原則,去進行創作,保證課程學習過關,少有學生去關注臨摹對象和寫生對象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作品創作完成后,進入點評環節,極少有教師能引導學生尋找臨摹和寫生對象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感。“當下課程思政的引領下,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評估的核心準繩發生了變化,藝術理論的任課教師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相結合,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外,還應注重提升學生的政治性、思想性、文化認同感。”⑤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無論是創作環節還是鑒賞環節,學生都需要有所思、有所悟,去與創作對象產生情感共鳴,形成自己獨到的藝術觀,在創作中才能通過作品去精準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形成獨特的自我認知和藝術風格。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
5 結語
“學生主體”視域下高師美術課程教學的改革是必要的,注重藝術實踐課的同時更應注重理論課程的建設,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沒有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再高深的技巧也只是浮于表面的炫技。理論課程的建設應該是多元的、跨學科的、綜合的,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我的發展,又能拓展知識寬度,提升人文修養和綜合素質。要實現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能不通過學生的價值觀引領、藝術情感的培養、探索精神的鑄造等方式,也不能忽視課堂教學模式和課程建設。
注釋
①馮維.高等教育心理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18.
②汪洋.“卓越教師”視域下的高師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③潘魯生.牢記“四個堅持”踐行文藝使命[N].人民政協報,2019-05-09(003).
④黃高才.大學美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0.
⑤鄭霞.淺談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J].大眾文藝,2021(6):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