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賽陽,邢 鵬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333403)
在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本研究通過2016—2023年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6年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是基于2015年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情況、辦學數據進行撰寫的,以此類推。因此,2016—2023年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涵蓋的是2015—2022年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數據),分析梳理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教師規模、辦學資源、辦學經費等辦學數據,總結2015年以來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并為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針對性建議。
1.辦學規模逐步擴大
自2015年以來,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逐步擴大,高職院校數量、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持續增長。如圖1和圖2所示,2015年,江西省共有高職院校55所,其中公辦高職院校43所,民辦高職院校12所,全日制在校生有290072人;2022年,全省高職院校共計64所,其中公辦高職院校47所,民辦高職院校17所,全日制在校生有657226人(相比2015年增長126.57%)。2022年,江西省全省萬人以上規模的高職院校有28所,5000—10000人規模的有23所,3000—5000人規模的有4所。目前,江西省高職院校規模最大的是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折合在校生數21811人。從數量上看,江西省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大省。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面向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新型農民、農民工、返鄉青年,中小企業、各服務業人員,村(社區)兩委干部及后備干部和鄉村醫生等群體。這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助力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因此,自2019年起,江西省在校生規模迅速擴大。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比2019年增加近3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大為江西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圖1 2015—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發展規模變化情況

圖2 2015—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變化情況
2.辦學條件持續改善
2015年以來,江西省高職院校為滿足擴大生源需求,高度重視教育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完善及信息化建設發展,辦學資源總量持續增長,辦學條件持續改善。如表1所示,2015年,江西省高職院校占地面積為2389.7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為551.9萬平方米,紙質圖書資源量為2617萬冊,固定資產總值141.07億元。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占地總面積為3885.5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為1032.3萬平方米,紙質圖書資源量為3964萬冊,固定資產總值為304.82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為53.34億元。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占地面積、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紙質圖書資源量、固定資產總值較2015年分別增長62.59%、87.04%、51.47%、116.08%。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為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表1 2015—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辦學資源情況
3.師資數量及學歷水平不斷提升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的關鍵。[1]隨著辦學規模的持續擴大,江西省高職院校教師數量也在持續增長。如圖3和圖4所示,2015年,江西省高職院校教職工共計21013人,專任教師總數為14163人;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教職工增至35312人,專任教師總數增至31212人,教職工總數及專任教師總數相比2015年均增加了1萬余人。在教師總數增加的同時,教師的學歷水平及能力也在不斷提升。2015年以來,碩士及以上教師在教師總人數中的占比持續提升。2015年,江西省高職院校中碩士及以上教師在教師總人數中的占比為40.61%,2022年升至51.55%,提高了約一成。

圖3 2015—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教師數量變化情況

圖4 2015—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碩士及以上教師占比變化情況
4.經費投入持續加大
隨著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發展,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也在持續增長。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結構主要包括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撥款、學費收入及社會培訓、技術成果轉化、社會捐贈等其他收入。自2015年以來,江西省高職院校辦學經費總收入持續增長,財政補助、學費收入、其他收入等均呈逐年上升態勢。如圖5所示,2015年,江西省高職院校辦學經費總收入僅42.68億元;2021年,江西省高職院校辦學經費總收入增至93.67億元,相比2015年增加了一倍多。

圖5 2015—2021年江西省高職院校辦學經費收入變化情況
1.經費來源出現結構性失調
近年來,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經費總量雖然持續增長,但經費來源結構仍然存在失調問題。2015年,江西省高職院校教育經費投入共42.68億元,其中,財政經常補助收入和中央、地方財政專項投入占56.35%,學費收入占37.09%,社會培訓、技術產權交易、社會捐贈、校企合作等其他收入占6.56%。2019年,江西省高職院校經費總收入為74.55億元,其中財政經常補助收入和中央、地方財政專項投入占66.33%,學費收入占28.38%,社會培訓、技術產權交易、社會捐贈、校企合作等其他收入占5.29%。2021年,江西省高職院校經費總收入為93.67億元,其中財政經常補助收入和中央、地方財政專項投入占62.70%,學費收入占32.77%,社會培訓、技術產權交易、社會捐贈、校企合作等其他收入僅占4.53%。
由此可見,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過度依賴國家、地方財政補助及學雜費收入,而且財政補助收入比例出現不降反升現象,社會培訓、技術產權交易、社會捐贈、校企合作等其他收入占比降低,體現出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的單一性特征。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來及高等職業教育的大規模擴招,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投入上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測算,職業教育辦學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投入不足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之一,只靠財政投入滿足不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2]
此外,隨著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快速增長,生均辦學經費卻呈現下降態勢。2019年,江西省高職院校生均辦學經費為19200元,2020年生均辦學經費為18067元,2021年生均辦學經費為17255元,呈逐年下降趨勢。
2.專業結構與產業發展不協調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主要依靠政府辦學,在進行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的調整上缺少市場需求信息的及時有效指導,導致其在專業設置上存在著專業結構趨同和缺乏特色、通用性專業占比過大、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不協調等諸多問題。[3]2021年,江西省共開設專科層次專業點1976個、本科層次專業點30個,覆蓋19個專業大類422個專業,校均專業數34.67個,專業點平均在校生272人。如表2所示,江西省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排前五位的專業類分別為財經商貿、教育與體育、電子與信息、醫藥衛生、裝備制造。其中,第三產業專業布點數和在校生規模最大,專業布點數為1345個,在校生占總學生數的76.93%;第一產業專業布點數為52個,在校生占總學生數的2.59%;第二產業專業布點數為579個,在校生占總學生數的20.48%。

表2 2021年江西省高職院校分大類專業設置與學生規模情況一覽表
可見,江西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現狀與江西省產業發展需求存在不匹配情況。一方面,《江西省“2+6+N”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全省要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推動有色金屬、電子2個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過萬億元,裝備制造、石化、建材、紡織、食品、汽車6個產業過5000億元,航空、中醫藥、移動物聯網、半導體照明、虛擬現實、節能環保等N個產業突破千億元,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主要聚集在第二產業。[4]但目前,江西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主要培養第三產業人才,出現第三產業人才過剩、第二產業技能人才支撐不足情況,不利于江西省產業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現有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中存在專業重復設置、同質化及特色不強等問題。有超過15所高職院校開設了電子商務、大數據與會計、旅游管理、商務英語等低門檻、熱門專業,財經商貿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學生規模占比最大,而江西省市場人才需求卻非常有限。
3.生均辦學條件有待提高
如表3所示,從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生均圖書、生均占地面積、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四個指標分析江西省高職院校生均辦學條件可以發現,2015—2016年,江西省高職院校生均辦學條件呈現上升態勢,而2017年開始生均辦學條件卻開始呈現逐年下降態勢。2015年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為18.86平方米,生均圖書為89.47冊,生均占地面積為81.67平方米,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為25.96臺。2022年生均辦學條件相對2015年出現大幅度下降,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為15.60平方米,生均圖書為81.81冊,生均占地面積為61.01平方米,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為17.93臺。生均辦學條件的下降不僅是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及高等職業教育大規模擴招的突出問題之一。

表3 2015—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生均辦學條件
4.多元化辦學沒有深度開展
堅持多元化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現階段,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雖然初步形成了多元化辦學格局,但仍存在多元主體參與辦學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一是從辦學主體看,江西省高職院校以政府部門辦學為主。2022年,全省高職院校共計64所,其中公辦高職院校47所,公辦高職院校超過江西省高職院校總量的70%,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驅動力不足。二是從辦學經費看,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在60%左右,且呈現上升態勢,社會培訓、技術產權交易、社會捐贈、校企合作等其他收入占比呈現下降態勢。
5.“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雙師型”教師是我國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強高等職業教育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近些年我國頒布的系列政策文件都明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并且提出到2022年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一半。如圖6所示,自2015年以來,江西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數量雖然有所增長,但“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卻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江西省高職院校“雙師型”專任教師占比50.52%;2019年以后,“雙師型”專任教師占比跌落50%;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雙師型”專任教師占比僅為45.20%。

圖6 2015—2022年江西省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總數及“雙師型”專任教師占比變化情況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事物數量的劇增或多或少會對質量造成某種威脅。[5]近年來,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持續增長,為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教學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有限等質量問題。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經濟發展有緊密聯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進入提質增效階段,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也要從規模快速增長轉向質量提升階段,在保持現有學生規模或適度增長的同時,注重辦學質量的提升。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江西省高職院校不能再長期依靠政府財政撥款,而應積極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在增加辦學經費總量的同時,加強與企業行業的深度合作,鼓勵社會團隊、校友、企業等社會力量投入高職教育,面向有需求的組織、社會人士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提高社會捐贈、社會培訓、技術產權交易、校企合作等其他渠道的經費收入比例。
高等職業教育直接服務于產業經濟,具有天然的市場屬性,其專業設置必須直接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隨著全球化的產業轉型升級,江西省高職院校也要結合時代發展及江西省“2+6+N”產業行動計劃,積極調整優化本校的專業結構。一是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宏觀指導,加強對熱門專業的監管,適當裁撤辦學條件不足、重復設置的專業,通過政策扶持鼓勵高職院校開設緊缺型專業、特色專業及服務江西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二是高職院校要發揮院校特色,加強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江西省“2+6+N”重點產業開設專業。三是有關部門要通過委托課題形式,邀請教育評估監測院或教育智庫開展專題研究,發布季度或年度產業人才與專業設置匹配分析報告,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調整優化提供智力支撐。
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步伐,必須統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支持和投身于職業教育事業,尤其要鼓勵和依靠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以增強職業教育辦學活力。[6]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激勵措施,推動企業行業主動、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一是要健全職業教育多元投入機制,由政府部門統籌主導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合力。二是要依法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辦學自主權是高職院校辦學活力的主要源泉,江西省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相關規定指導下,賦予高職院校更多自主權,如自主招聘各類人才,自主設置專業、選編教材、設置學習制度、調整修業年限等,推動高職院校適應市場需求,增強高職院校辦學的內生動力。三是根據企業行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效果,給予高職院校階梯式的稅收優惠或經濟獎勵。四是對企業參與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共建實訓基地等開設便利通道或設立專項經費支持。
“雙師型”教師是我國職業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力量,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職院校通力合作。一是政策層面,完善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政策體系是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前提和保障。[7]《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指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區域內“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規范指導和監督管理。[8]因此,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從政策層面完善“雙師型”教師評價認定標準、職稱評審政策,制定激勵政策,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和鼓勵江西省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走“雙師型”發展道路,實現江西省“雙師型”教師數量和質量雙提升。二是實踐層面,高職院校應通過理論學習、示范教師培訓、研修訪學等多個方面提升本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同時可以通過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共同體擴大師資來源。一方面,派遣本校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另一方面,聘請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擔任學校兼職教師。
自2015年以來,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在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攜手解決。希望本研究的建議能夠助力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江西省提供更多優質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