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恒雷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初中數學課堂問題設置要體現藝術性,教師要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入剖析,通過經典案例進行問題引申,體現文本、生本思想的有效互動。教師要從各個視角、各種層面提出教育問題,給學生創建適合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問題設置既要體現趣味性,又要考慮相應的難易系數,為學生創造挑戰自己的平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學問題設置層面必須重視其層次性,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為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在知識、能力、情感的基礎上設置相應的問題,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究,在問題的分析、解決中優化所學,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在對問題進行設計時,除了要考慮到知識內容之外,教師還要創新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有更多收獲。另外,教師還要滿足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需求,在問題中優化所學,在深度學習中提高教學效果。
一、明確主題,創設教學情境
(一)以問題明確教學目標
初中數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性,很多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存在困難。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層次地挖掘其中的知識并進行整合,從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契合點,以此發揮數學學科的作用和價值。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習慣等,以此讓學生更好地進入數學學習中。為此,教師要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夠使教學的開展更加有的放矢。教師還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情提出梯度的課堂問題,給各個學生定制課堂問題,體現因材施教理念。此外,課堂的設計必須具有啟發性。因為“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優秀的問題設計不但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認知行為。
例如,在學習“數軸”有關知識點之后,教師先引導學生讀課本,接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用點表示數,怎樣分步操作畫好數軸?很快學生便產生了認知共識,得出重點是畫數軸的操作步驟,要求畫得詳細。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分步驟在黑板上完成操作,不一會幾何軸就畫出了。接著,教師提問:“能不能用數軸代表任意有理數呢?大家可以舉例來說明嗎?”學生的好奇心已經得到了激發,紛紛舉出有理數例子加以證明。從問題處理過程不難發現,學生對數軸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這時候,教師再通過課題指導,通過具體操作,使學生形成幾何軸觀念,并經過實際的操練,對數軸建立了深刻的理解,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良好。
(二)合理設問,創設情境
課堂問題的展示方法有很多,但教師往往需要針對學生的課堂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智慧選擇。在傳統課堂中,教師給出的提問由學生個人解答或是學生集體解決,這些問題的設計都過于機械化,不利于突出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主體性。因此,在為學生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做好多重考慮,掌握提問的技巧,以此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口頭、書寫、紙條、多媒體等方式為學生設計問題,讓學生融合知識所學解決問題,給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活力。
初中數學教材中包含很多實例,能夠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也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絕對值”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案例情境:兩輛汽車,一輛向東行駛5公里,一輛向西行駛6公里。為了讓學生明確行駛的方向,東方向為正,西方向為負,并用數字表示具體的行駛路程,以此讓學生進行回答,深化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然后,為學生設置問題,如絕對值是如何進行表示?怎樣確定其中的絕對值?以此讓學生探索絕對值的概念、特點,并能夠靈活地應用數字進行表達。這既讓學生習得了知識,也能夠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優化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提問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有更多收獲,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的認知對知識進行探索,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二、加強創新,培養思維品質
初中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在對問題進行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探索,深化對知識的認知,便于學生深層次地挖掘生活中蘊含的知識,優化所學,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數學知識本身涵蓋的內容比較多,為此在對問題進行設計時,教師要注重實現跨學科的設計,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結合,促使學生靈活地對知識進行應用,解決存在的問題,以此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數學素養,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例如,在學習“角的比較”知識時,教學目標是厘清角的倍、差、分的計算方法與運算,還有角的平分線概念。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兩種角∠a和∠b。提出疑問:“怎樣比較這兩種角的度數呢?用什么辦法?”學生回答:重疊比較法和度量法。這時候,教師要求學生使用手中工具進行實踐操作示范。學生主動參與了起來,教師巡視學生檢查情況,對發現的錯誤進行了指導糾正。在學生操作結束以后,教師又提出一個疑問:“如何平分一個角呢?”與學生交流以后得出了結論。目前情況下,學生可以使用度量法進行實際操作。教師通過案例進行指導,使學生在進一步理解問題的同時逐步建立相關意識,整個教育過程由問題串起,學生思想線索清晰,知識過程輕松和諧。
數學課堂的問題設計關乎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重視課堂問題的內質特點,對課堂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評價,對每個學生的接受特征加以綜合考慮,以提高課堂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優秀的課堂問題設計,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對開闊學生的讀書眼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促進作用。當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所提升時,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對問題進行探索,深化對知識的感知,進而優化所學,提升教學效果。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并在知識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掌握深度學習的方式方法,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三、問題導學,活躍氣氛
(一)以問題活躍氣氛
不管哪一門課程的教學,要想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興趣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要素,只有激發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時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使學生能夠攻克眾多的學習困難并抵達成功的彼岸。所以,初中教師在數學教育上更要認識到這一點,即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利用問題導學這一方法,從而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一種激勵的效果,從而真正地展現出應用功能,并促進其對主要知識點理解、記憶得更為牢固。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或同位角”等與形狀有關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展示,把一個形狀變化為另一種形狀的步驟用動態展示的方法表現出來,讓學生在觀看中直觀地感受到形狀變化,讓課堂教學氣氛更加生動活潑、愉快。在這以后,教師也可以根據剛才的內容進行相應提問:“圖像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你能通過口頭描述的方法將圖像的變換過程描述清楚嗎?”讓學生通過反思、剖析、說明,促使其在探索問題的同時把握知識重點,從而促使課堂教學工作能夠不斷、高效地開展。
(二)合作中問題導學
初中學生的直覺意識較強,學習環境是學生學習的十分關鍵的因素,所以提高學生在學習上的專注力,保持學生的學習情緒,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十分重要。所以,在課堂導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這一方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增強學生在活動中的積極性,讓學生收獲更多?!白灾鳌⒑献鳌⑻骄俊笔切抡n改提倡的一種新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實現的一種追求。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主動轉換自己的觀點、思路,并恰當地利用問題導學這一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在學習中變得獨立、自由,力求把這種方式的意義完整地體現出來。
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把問題導學案融入其中,并利用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自習,使學生在學習時更富有針對性、方向性、使學習的效果達到最佳。然后,教師可以在問題導學案中設計出下列問題,如什么是完全三角?完全三角有什么特點?完全三角的判別因素有哪些?能否自己動手制造完全三角等,給學生留出了獨立研究的余地,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對知識進行感知,以此融入知識所學對問題進行探索。同時,借此問題進行知識技能的訓練,從而使問題導學的真正意義體現了出來。
四、設計理實問題,優化知識所學
在設計具體提問方案時,教師應注重于從最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具體內容出發設計具體提問,這既有利于迅速聚集學生的上課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能給學生了解、回答問題帶來一些便利。所以,教師應加強與現實的緊密聯系,把各種日常生活問題合理地轉化成數學問題,在對學生進行透徹了解以后,再指導其從各個視角出發,進一步探討、研究并妥善解決其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辦法,并在此流程中完成對有關數學基本規律、原則問題的總結,由此為今后對各種問題的進一步研究、解決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在“二數之和及二數之差的乘法”教學時,針對“如果有一片長正方形的大草坪,長30米,寬20米,現把這個草坪的長減少三米,寬延長至四米之后,現在的實際面積是多少?”這一問題主要是聯系實際,分析修改以后的實際面積應該如何算。讓學生了解到只有先把修改以后的高與寬度都計算了出來,才可以得出修改以后的實際面積,從而得出了有關計算公式的正確結論。隨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點和方法更加正確、靈活地運用于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和處理之中,由此讓學生更加簡單、有效地掌握了各種問題。此外,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在引導學生總結出一定法則和公式以后,應將它運用于對現實問題的剖析、解決中,或者直接實施于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中,實現理論知識和實際的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五、設置針對性問題,提升思維水平
課程內容是學生應該了解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意義、方法、性質、運算等,教師的工作便是將這些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不僅掌握它、熟悉它,還能靈活地應用它。教師應善于根據教學內容把握問題的實質,根據課程的要點設計問題。課堂問題要造成知識沖突,能夠引起學生心智上的困惑,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獲取與探究。而且,問題的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如果提問單一,沒有引發學生思維發展,教學意義不大,如果提問太難,甚至超過了學生心智水平,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度。在新舊課程融合的區域設置難題、在學習難點中設置難題最容易引發學生的意識碰撞,更富有創造力,能夠促使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探索。同時要注意,學生也有不同的個性,學生的心理最近成長區也不同,因此同樣的課題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心理差異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提問時留出相應的余地,使不同學生都學有所得。另外,課題的難易有深有淺,但教學中教師應有的放矢,在特定區域中設置一個高層次的課題,以便帶動學生對課題進一步探索。學生在反復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理論知識內化,漸漸地產生了自身的見解,能力也有所提升。
例如,在學習“反比例函數”圖像之后,教師提出難題:“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每個分支都在逐漸接近x軸和y軸,那么它何時會與x軸或y軸相交呢?”因為學生在學習正比例函數時非常清楚函數圖像和坐標軸的交點,而其他的函數如何和坐標軸相交也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課題,但通過思索就會知道,圖像與坐標軸并沒有交點。這種問題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在知識探索中提高效率,感知數學知識的魅力,挖掘其中的內涵,掌握數學學習的方式方法,學習更加深入,將所學習的知識融入已經構建的知識體系,實現對知識的深化認知。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著重設計多樣化的問題,通過對問題所提出的具體時間與方式的正確掌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探索求知欲。只有通過對題目的精心設計,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思維的發散,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