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
立德樹人是當前各學段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滲透思政元素,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課程思政化既是當前教育改革視角下的教育趨勢,也是各個學段、學科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的理念。然而,在當前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滲透較為缺乏,一方面,教師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運用不足,另一方面,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有限,導致思政元素與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融合并不緊密。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引下,不斷探索思政元素與古詩詞教學融合的新路徑,為給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努力。
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元素的積極意義
(一)貫徹立德樹人理念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元素最首要的意義便是在課堂上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向學生傳遞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和哲理,能夠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緊密連接,如此,教師便能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借助詩詞的寫作背景、具體寫作內容、作者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傳遞等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由于古詩詞擁有不同的主題和情感色彩,教師便可以結合這些具體內容向學生傳授為人處世的哲理,從而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二)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可以了解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偉大的成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他們將愛國理念深深扎根在心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另外,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古詩詞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關心國家大事,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古詩詞中的思政元素,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可見,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夠全方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導學生由衷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并自覺發揚傳播。
(三)豐富詩詞教學形式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元素能夠豐富詩詞教學形式,為古詩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傳統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往往由教師為主導進行詩詞解釋以及詩人思想感情的剖析,不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入理解。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元素,能夠使學生站在一個更宏觀和有高度的領域思考古詩詞所傳遞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形成一個整體、深刻的把握。可見,思政元素的滲透使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元,這也符合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元素的困境
(一)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有限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對政治、歷史等方面的知識了解較少,因此在接受思政元素時可能會感到困惑。一方面,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有限。受年齡、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初中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欣賞能力相對較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過于強調思政元素,學生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學生對政治、歷史等方面的興趣不高。初中階段學生的主要興趣往往集中在學習、娛樂等方面,對政治、歷史等方面的興趣不高,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時,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乏味,從而不愿意主動學習和思考。
(二)教師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運用不足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詩詞的語言藝術和歷史文化背景,而忽視思政元素的滲透。一方面,教師對思政元素的理解不夠深入。一些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就是政治教育,與語文教學無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涉及思政元素,這種觀念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準確把握古詩詞的思政內涵,同時無法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另一方面,教師對思政元素的運用不夠靈活。一些教師雖然認識到了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不知道如何將其融入古詩詞教學,會生硬地插入一些政治觀點或者過分強調詩詞的政治意義,而不會在古詩詞教學形式上進行創新與優化,這樣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能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因此,在當前的初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破自身思維的困境,實現思政元素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深度融合。
三、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的具體策略
(一)結合詩詞人物形象,學習人物精神品質
古詩詞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燦爛瑰寶。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既是感受文明代際傳遞的過程,也是感受歷史底蘊的積淀與傳承的過程。言簡意賅的詩詞表現的情感和意境是豐富的,傳遞的思想感情是飽滿的,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古詩詞背后的精神傳遞進行深刻剖析,并組織學生結合古詩詞人物形象展開深入思考。托物言志作為古詩詞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是作者借景或借物來表達自身思想感情的一種方法,而學生恰恰可以通過對該種寫作手法的深入理解分析詩詞作者的人物形象,從而學習詩詞背后彰顯的精神品質。
例如,在初中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為學生解讀詩人在作詩過程中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正如詩中所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將自己比作“落紅”,表面上是寫花兒即使落敗了,但也要化作春泥滋養后來的花,實則表現了龔自珍為人民和國家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一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的名句便可以作為涵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一個契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深入感受龔自珍在寫詩的過程中面臨著怎樣的復雜情境,飽含著怎樣的思想情感,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如詩中所寫“落紅”一般,讓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心間傳遞,從而感染更多的人。
(二)結合詩詞主題脈絡,分析德育理念傳遞
古詩詞是歷史的產物,與歷史和朝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不同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存在差異,這也使得他們筆下的詩詞擁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基調。因此,古詩詞教學離不開對主題和思想感情的剖析。在深入學習古詩詞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古詩詞的主題脈絡分析其中的情感傳遞,并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詞彰顯的德育理念和閃耀的人性光芒。為了使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更加系統、完整,教師可以整理不同朝代以及不同詩人筆下的經典古詩詞,引導學生進行群文對比閱讀,從而掌握更系統的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例如,在初中語文部編版杜甫的《春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圣”杜甫的人生經歷,對他的幾首經典古詩詞進行系統學習和對比閱讀。杜甫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其前半生正值繁華鼎盛的盛唐,而他的少年意氣也與唐朝的氣運交相輝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則體現了杜甫年少時的凌云壯志,那時的杜甫擁有滿腔熱血和抱負;而隨著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杜甫也在經歷人生的重大挫折后仍然滿含家國情懷與報國之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則體現了杜甫在家國破碎時的憂慮之情。教師可以結合杜甫的人生軌跡向學生講述詩歌中所傳遞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感同身受的過程中學習杜甫的愛國情懷,向愛國詩人致敬。
(三)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開展跨時空對話活動
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教師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拓寬教學渠道,為語文古詩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在傳統的初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結合特定的詩詞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知識,并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所傳遞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入理解。然而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很難對詩人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入把握。同時,單一的教學形式不利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進一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詩詞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在虛擬的信息技術情境中與詩中所描寫的人物展開跨時空對話,從而在身臨其境中深度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初中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白居易的《賣炭翁》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賣炭翁生活的不易以及當時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打造一個虛擬的對話情境,即讓學生與詩詞中的賣炭翁展開對話交流。虛擬屏幕中所展示的賣炭翁是由AI機器人所扮演的,但是被賦予了賣炭翁的身份,學生在與之展開對話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賣炭翁“心憂炭賤愿天寒”的復雜心理,并設身處地體會到當時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借助信息技術虛擬情境的創設,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當前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倍加珍惜當前的學習資源以及安靜的學習環境。
(四)組織教學實踐活動,思政元素融入生活
為了使思政元素在初中語文課堂實現有效滲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深入生活實際的教育實踐活動。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活動較為缺乏,而學生也很少有機會將書本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并在生活實際中加以檢驗。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實踐性與綜合性,即教師不能僅關注知識的傳遞,更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實踐和運用。課程思政化理念導向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更應當將社會作為思政理念滲透的重要場所,使學生在應用中不斷體驗和感受、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和創造。
例如,在初中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陶淵明的《飲酒》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的心境,教師可以組織“一日春游”活動,使學生有機會逃離繁雜喧囂的生活,到田野中尋找心靈的靜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急功近利往往適得其反,學生要逐漸培養強大的內心,既不為眼前的困擾而感到煩躁,也不為挫折而感到焦慮,如此才能在積極向上的心態引領下學習和工作。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很難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教師更應當借助此次春游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感悟來自靈魂深處的靜謐,尋找陶淵明詩詞中田園的同時尋找自己心靈中的田園。
(五)倡導詩詞拓展閱讀,感受多元人文關懷
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應當著重關注日常積累環節。詩詞底蘊的涵養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還需要在日常訓練過程中不斷拓寬視野。因此,為了實現思政元素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的滲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元詩詞拓展閱讀活動,使學生在閱讀課內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了解課外古詩詞,從而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人文情懷和道德底蘊。古詩詞文字是凝練的,但是所傳遞的思想感情是飽滿的,學生應當將古詩詞的學習建立在熱愛的基礎之上,在不斷地探索和發現過程中感悟古詩的美好。
例如,在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專題的詩詞拓展閱讀活動,如根據古詩詞特點和主題等對拓展閱讀活動進行分類,以分專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閱讀。如教師可以將拓展閱讀專題定為“品讀古詩詞中的家國情懷”,選擇陸游、杜甫、辛棄疾、文天祥等愛國詩人或詞人的經典詩詞,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以資料收集和積累的形式系統了解相關主題的古詩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等都是愛國情懷的寫照,也是當下新時代初中生應當學習的優秀品質。教師還可以結合不同主題色彩的古詩詞引導學生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培育自身價值觀,不斷感受滲透在古詩中的多元人文關懷。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和審美意義,而且蘊含著深厚的思政內涵。教師應充分挖掘古詩詞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使其在欣賞美、品味美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
注:本文系江蘇無錫經濟開發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思政元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2022JKGH1-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