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詩穎
“雙減”政策提出要在義務教育學校全學科教學實踐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遵循學生的身心發育規律設計分層次的作業任務、開展差異性的教學實踐活動。《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要求一線教師秉承“育人為本”理念,“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在“雙減”政策的引領下積極構建分層教學模式,根據各層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成長規律有序組織分層次、差異性的英語教學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取得認知發展,最終促使學生實現異步發展。本文將從五個角度,即科學劃分學生層次、據實預設分層目標、組織分層輔導活動、設計分層評價活動、布置分層作業任務,闡述初中英語教師應該如何在“雙減”背景下積極地應用分層教學法,真正地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
一、科學劃分學生層次,突出學生個性
學生層次的科學劃分將直接影響分層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是設計分層目標、分層輔導策略等活動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科學劃分學生層次,全面分析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的學習行為特征、學習能力水平、英語能力水平等,將能力水平相似、學習需求相同的學生分到同一個層次水平之中,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點,以便根據各層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分層輔導活動。
在構建分層教學法的前期準備階段,筆者通過課堂觀察、英語檢測等活動綜合分析了學生的英語認知能力與行為特征,認真了解了學生在學英語時的行為習慣、學習態度等,然后科學劃分學生層次。具體來說,本班學生被劃分成三個層次,各個層次的學生學習特征如下所示:
第一層學生:本層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普遍積累了有效的、成功的學習經驗,不僅樹立了學習自信,長期處于良好的學習效能之中,也普遍能夠在現實生活中自主遷移英語所學知識,形成了良好的英語能力與思維能力。本層學生在學英語時普遍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主動性,且具備良好的學習計劃與能力,所以很少出現被動接受、機械記憶的低效學習行為,能夠自主調控英語學習計劃、調適各類學習策略,帶著一定的目的聽講、參與小組探究活動,且能夠在課外自主復習所學知識、查漏補缺等。
第二層學生:本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與效能感稍遜于第一層學生,普遍打牢了英語學習基礎,既能夠比較輕松地跟上日常教學節奏,也能夠獨立地、自覺地完成各類英語作業任務,學習態度刻苦、端正、認真,學習心理也比較正面、積極。但是,本層學生缺少計劃性學習意識,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有時候會陷入被動、消極的狀態之中,需要經過教師的指導、其他同學的提醒才能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計劃與策略。另外,本層學生在各類英語檢測、考試等活動中的成績長期處于良好的層次水平,雖然會因為認知盲區而衍生出一系列的錯題資源,但是可自主訂正、反復練習。所以,本層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是處于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狀態中。
第三層學生:本層學生普遍缺少主動學英語的動力與欲望,無法在學英語時產生良好的效能感與自信心,在英語課上的學習行為比較被動、敷衍。這是因為本層學生尚未打好英語學習基礎,在學英語時常常會陷入認知盲區,還會因為欠缺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而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其他同學經過探究所得出的英語結論等,自主學習能力很弱。因此,本層學生普遍缺少學習自信,在課后作業與復習、課前預習與準備等學習活動中都存在應付差事的情況。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本層學生在學英語時也很少會主動發言、主動提問等,在教師點名時會顯得緊張、敏感、缺少自信,甚至于經常會陷入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之中。
根據學生分層結果,教師應該設計與之相適的育人目標、輔導策略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組織英語教學活動,促使各層學生都能順利地積累有效的英語學習經驗。
二、預設分層課時目標,調控學習進度
在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普遍會設計統一的目標任務,通過“一刀切”的方式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英語課程活動,看似公平、民主,但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發育規律而難以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因此衍生出兩極分化的教學矛盾,不利于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雙減”政策在減負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要求,認為一線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并尊重學生的個體特點。因此,教師應該預設分層課時目標,滿足各層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鼓勵各層學生自主設計英語學習計劃與策略,初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便順利地優化學生的英語學習行為。
例如,在Unit 2“I have a small nose”單元的“Topic 1 I have a small nose”一課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學生分層結果設計了分層次的課時目標。
基礎層目標:
第一,掌握關于人物外貌的英語單詞,身體部位的單詞用法及其語音發音規律。
第二,學習一般現在時have/ has的用法,掌握“I have/ He has/ She has……”這一句型的結構及其實際意思。
鞏固層目標:
第一,學習描述他人外貌特征的英語表達方式,形成良好的英語語音能力。
第二,使用新單詞、“I have/ He has/ She has……”句型描述自己或者他人的外貌。
提升層目標:通過單元學習,整理關于人物外貌、身體部位名稱及其特征等基礎知識,靈活地在真實的語境下自主談論、描述自己或者他人的外貌特征,形成良好的英語能力。
上述三層目標對于初中生的英語認知能力、自主表達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存在層層遞進、循環上升的關系,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順利地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各層學生根據上述分層目標自主設計英語學習計劃與策略,尊重各層學生的認知特點,初步培養學生的計劃性學習意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使學生順利地實現有意義學習。
三、設計分層輔導活動,促進分層進步
傳統的“一刀切”策略忽視了生生差異,主張通過一貫、統一的英語輔導活動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在同樣的單位時間內學習數量相同、難度相同的英語知識。然而,分層教學活動不同,倡導通過分層次、差異性的英語輔導活動公平地面向每一層學生,幫助各層學生消除認知盲區、實現查漏補缺,讓每一層學生都能順利地積累有效的英語學習經驗。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分層輔導活動,客觀分析、動態追蹤各層學生的英語認知能力,科學介入給予指導,以便真正地促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個性化成長。
例如,在Unit 7“The birthday party”單元的“Topic 1 When is your birthday”課時教學中,筆者根據各層學生的實際需求組織了分層教學活動。以第一層學生為例,他們在學習關于時間問題的問答方式、關于時間介詞的應用方法,以及一般過去時等語法知識時,都能夠在具體的主題情境下靈活掌握語言知識,但是在英語發音、現實應用中還存在不足。對此,筆者設計了英語對話活動,組織第一層學生圍繞出生日期、生日經歷等自主設計、編寫對話內容,在英語對話活動中自主遷移語法知識、單詞知識、具體句型等進行自主表達,由此優化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態與認知行為,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靈活、靈敏,能夠在豐富的對話練習中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針對第二層學生,本層學生在英語學習時經常會忽視“時態”語境,難以及時轉變動詞的時態,且難以自主地談論出生日期、地點等。對此,筆者通過知識講解、例句解析,組織學生學習了詢問他人出生日期、地點的句型結構,結合教材中所設計的聽力材料、對話內容來引導學生自主應用所學知識,使其能夠順利地拓展英語知識儲備。針對第三層學生,本層學生在背誦單詞、詞組,以及學習英語句型時都存在一定的認知問題,學習效率低下、難以實現有效識記與自主應用。對此,筆者組織了英語輔導活動,重點引導本層學生學習、背誦本單元的單詞、詞組等,還結合簡單的英語對話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各個單詞、詞組與主要句型的用法及其實際意義,希望學生能夠及時打牢知識基礎。待學生掌握了本單元的新單詞、詞組、句型用法之后,筆者則重點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使其能夠自主遷移所學知識進行自主表達,以便順利地實現減負提效。此外,筆者在課外根據各層學生的學習需求組織英語輔導活動,盡可能地促使各層學生及時形成良好的英語認知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累有效的英語學習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中英語課程中組織分層輔導活動,并不是要忽視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而是要根據各層學生的認知特點去設計進度不同、難度不同的分層輔導計劃,根據各層學生的認知特點去組織英語輔導活動,使其順利實現異步發展,由此順利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其在學英語時能夠變得更主動、更有效。
四、組織分層評價活動,實現因材施教
教學評價本是針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活動,需客觀分析每一個課時目標的完成度,動態監測各層學生的英語認知行為、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等。分層教學理念主張促使各層學生實現異步發展,這意味著教師要通過分層次、多維度的視角去評價學生的個體學習效果與行為特征,并根據評價結論進一步調整分層教學結構與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分層次的教學評價活動,秉承因材施教理念客觀分析、評價各層學生的英語認知效果與行為特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突出學生的學習增值,充分地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學、激勵作用,以便更有效地優化分層教學活動的實施。
例如,在Unit 1“Playing sports”單元的“Topic 1 Are you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教學實踐中,筆者設計了分層評價活動,實時反饋了各層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行為特點、學習態度等多方面的變化情況。為此,筆者設計了習題檢測活動,通過經典習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然后根據錯題資源,評價各層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筆者并不會進行橫向對比,而是根據各層學生的具體解題情況設計分層評價結論,賞識學生的學習增值、個體進步情況,及時鼓勵學生,使學生能夠順利悅納自己、樹立自信。同時,筆者還根據課堂實錄視頻、課堂觀察記錄冊等評價工具反饋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個人學習行為特征,突出各層學生的差異與個性,促使學生積極借鑒彼此的有效學習行為,在班級內營造互幫互助、謙虛好學的良好氛圍,從而順利地激勵學生,使其能自主調控英語學習策略與方法。在此方面,筆者重點賞識各層學生所顯現出來的閃光點,通過質性評價內容突出學生的學習特長,指出學生所顯現出來的學習不足,引導各層學生根據評價內容設計課后復習、習題檢測計劃,使學生能夠奮進刻苦、積極向上,以便順利地提升學生的英語認知能力。
五、設計分層作業任務,兼顧個體需求
“雙減”政策要求義務教育全學科教師都能科學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適宜的作業任務,要求初中階段每日的書面作業總量不超過90分鐘,主張通過分層作業兼顧各層學生的差異性需求。因此,教師應該全過程地觀察各層學生在英語課上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及時搜集評價信息,精準分析各層學生的學習,自主設計分層次的英語作業,鼓勵各層學生自主設計作業答題方案,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實際需求,最終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
例如,在“Our hobbies”單元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各層學生的認知需求設計了分層作業。第三層作業是圍繞本單元的單詞、關于描述彼此愛好的英語句型等設計而成的選擇題、語法填空題與英漢互譯題,主要是為了促使第三層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設計而成的。第二層作業則包括圍繞本單元知識設計的語法題、閱讀理解題、聽力題,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英語能力,使其能靈活遷移所學知識,符合第二層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一層作業則是圍繞“Our hobbies”所設計的寫作題、交際類作業活動等,目的是促使學生自主遷移所學知識進行自主表達,符合第一層學生的學習需求。據此,各層學生可自主設計作業計劃,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六、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初中英語課程減負提效改革正式進入新的階段。為了更有效地落實“雙減”政策,初中英語教師應該采用分層教學法,客觀分析學生的英語認知特點與學習潛能,科學劃分學生層次,由此設計分層次的課時目標、組織分層次的英語輔導活動,并且伴隨著分層次的教學評價活動逐步促使各層學生實現差異性學習。教師還要設計分層次的英語作業,讓各層學生都能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累有效的英語學習經驗,使其實現有意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