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懿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至關重要,然而,學生作文內容空洞、缺乏吸引力的問題屢見不鮮,這通常源于作文素材缺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積累并靈活運用多樣化的作文素材,通過實踐使學生巧妙地運用素材,豐富作文內容,拓展作文深度。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能夠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知和審美能力,使其在語文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素材積累的重要性
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素材積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因素,面對新高考的挑戰,學生在解讀材料和構思作文時,常常難以深入挖掘現象背后的深層含義,導致作文立意浮于表面,在這種情況下,素材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與觀點支持,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材料,確立有深度的作文立意。同時,素材積累是提升學生論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常因缺乏有力的論據而感到力不從心,無法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豐富的素材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有說服力的論據,使學生的論證更充實、有力,不僅能夠提高作文質量,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問題時迅速找到切入點,進行深入剖析。此外,素材積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積累素材,學生可以接觸更多的優秀作品和思想觀念,從而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增加審美趣味,這種素養的提升不僅能夠反映在他們的作文中,還能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二、高中語文作文素材積累現狀
(一)素材積累量不足
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一個顯著的問題是學生的寫作往往內容空洞、邏輯不夠嚴謹,且缺乏深層次的思考。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對素材的積累不足,受升學壓力的影響,更偏重于應試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對寫作所需素材的深入挖掘,導致寫作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缺乏深度與內涵,這種現狀亟待關注和改善。
(二)素材過于陳舊
在高中寫作課堂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學生在作文中頻繁地引用陳舊、重復的素材,導致文章內容單調乏味,缺乏新穎獨特的創意。當學生遇到與作文主題不完全匹配的素材時,常常生硬地將其與主題聯系起來,這不僅使作文結構顯得雜亂無章,還可能導致整篇文章偏離原有的寫作目的,嚴重影響了作文整體質量的提高,同時制約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師沒有及時總結
在教學實踐中,雖然教師都明白素材積累對學生學習至關重要,也經常要求學生多渠道搜集作文素材,但是實際操作差強人意。教師往往僅布置任務,卻未能提供有效指導與監督,導致學生面對海量信息時感到迷茫,無法高效積累與歸納,對優秀素材的深入理解和記憶不足,使得所積累的素材浮于表面,難以在寫作中有效運用。這種問題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迫切需要教師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進,以提升學生的素材積累以及運用能力。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素材積累策略
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高中語文作文素材的積累尤為重要,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語言學科,語文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其中,寫作是檢驗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環節,尤為重要。為了豐富寫作內容,學生不僅要關注時政新聞或名人軼事,還要深入挖掘各類文化素材,如成語、典故等,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需要不斷優化素材積累策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拓展理解深度。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學會欣賞優秀作品,感受語言韻味,并逐步提升自身運用語言表達美的能力,這樣的積累過程既扎實又有深度,有助于學生在高考語文寫作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一)善用高考試題,培養學生積累素材的習慣
素材積累在寫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就像在知識的海洋中耐心尋覓,最終找到那些熠熠生輝的珍珠。對高中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目標通常非常明確,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這種明確的目標可以成為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強大動力,但更為關鍵的是如何將這種功利性轉化為對知識的真正熱愛以及深入探索。
以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七單元的《紅樓夢》為例,這部經典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作文素材,教師在教授這一單元知識時,可以巧妙結合2022年全國甲卷作文題目,該題目以《紅樓夢》中的情節為引,引導學生從“直接移用”“借鑒化用”和“情境獨創”三個角度進行思考,這種結合不僅讓學生在學習《紅樓夢》的過程中更加深入,還能鍛煉其寫作思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入研究作文題目,學會如何從經典文學作品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作文素材。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閱讀《紅樓夢》,尋找那些能夠觸動自己內心的片段,激發寫作靈感。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逐漸發現,《紅樓夢》中的人物、情節和主題都可以成為他們寫作的寶貴素材。有的學生可能會從作文題目中得到啟發,將《紅樓夢》中的某個情節與自己的寫作主題相結合,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有的學生則會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素材,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在日常教學中融入這樣的作文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積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這種習慣的形成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還會對其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為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多讀、多寫,通過實踐來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二)印發閱讀材料,輔助學生積累素材
印發閱讀材料作為作文教學的一大策略,旨在助力學生更高效、更精準地積累作文素材,節約大量搜索和篩選時間。教師在挑選閱讀材料時必須慎之又慎,力求挑選出那些既能觸發學生思考、又能拓寬其知識視野的優質素材,這些素材可能來自中西方名人的智慧結晶、經典文學的華彩篇章,抑或是對時事熱點的獨到見解,共同為學生提供多維度、深層次的寫作啟示。
以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寫作板塊為例,本單元以“底線”為主題,要求學生就此展開論述。為了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一主題,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印發一系列與“底線”息息相關的閱讀材料,這些材料囊括哲學家的道德底線思辨、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的底線堅守以及當代社會事件中底線的挑戰與捍衛等。例如,教師可以引用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我們的品質在于我們的行動,而我們的行動必須有個底線?!边@句話言簡意賅地指出底線對個人品質的重要性。還可以結合《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內心掙扎,分析他在復仇與道德底線之間的徘徊與抉擇,這樣的案例既具有文學性,又能引發學生對底線問題的現實思考。提供豐富閱讀材料的同時,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運用素材的能力,包括教導學生如何恰如其分地引用名人名言佐證自己的觀點、如何精煉概述人物故事以支撐論述,以及如何深入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層含義,這樣的訓練與指導,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培養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和獨立的批判性思維。這樣的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的作文素養,為其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提供積累角度,鼓勵學生課外收集素材
印發閱讀材料雖然能夠有效節約學生篩選素材的時間,提高寫作效率,但是過量或不加選擇的閱讀材料可能引發學生反感,甚至限制學生的創作思維,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必須注重平衡數量與質量,既要滿足學生需求,又要激發其閱讀興趣。為了彌補印發材料的局限性,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從課外自主尋找素材,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往往存在盲目性與角度單一的問題。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的作文教學為例,本單元的寫作任務聚焦于互聯網對生活的雙重影響,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先提供一些精選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建立基本認知框架,鼓勵其從多個角度深入挖掘相關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家長對孩子過度使用互聯網的擔憂,收集并整理這些觀點,幫助學生全面理解互聯網的負面影響,引導其關注不同領域專家對合理使用互聯網的見解,這些專業觀點能夠為學生提供新的思考角度與寫作靈感。在引導學生收集素材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素材的新穎性與時效性,新鮮的素材能夠增強文章的時代感與吸引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搜索最新數據和案例,并讓其學會如何將這些素材巧妙融入自己的文章中。通過這樣的教學引導,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素材,學會如何多角度思考問題、如何有效篩選整合信息,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培養信息素養與批判性思維,最終創作出既深刻又具有新意的佳作,真正實現作文教學目標。
(四)回歸語文教材,提升學生素材積累效果
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寶貴的作文素材,高中語文教師應巧妙融合日常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在閱讀課的點滴時光中指導學生關注那些熠熠生輝的語句與鮮活的實例,并激勵學生摘錄和梳理,構筑起個人獨特的作文素材寶庫,助力學生深刻領悟文本精髓,無形中培養學生主動采集、整理素材的良好習慣。單純的摘抄并非素材積累的全部,學生需要透過文字表面深入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深邃思想與人生哲理。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論語〉十二章》為例,其中孔子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句話便蘊含堅持與毅力的深刻道理,學生在摘錄這句話時,不僅要把握其字面意義,更要探尋其背后所傳遞的“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韌精神,并在素材庫中留下自己的獨到見解。為了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其素材儲備,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打破課內外界限,巧妙融合相關素材,如在理解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內涵后,學生可以聯想到諸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等課外名句同樣在詮釋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將這些素材巧妙糅合在一起,能夠使論證更有力,寫作時展現出更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積累素材之外,教師還應啟迪學生從多元視角和更深的層次挖掘課文的內在價值,如“止,吾止也;進,吾往也”這句話不僅傳達了堅持的決心,還可以延伸出“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深刻哲理。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眼光,幫助學生在寫作中獨辟蹊徑、大放異彩。
(五)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共享作文素材
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和提煉作文素材,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營造充滿活力、互動頻繁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從各種渠道精心收集的素材,并與同學分享背后的故事與深刻見解。這樣的交流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搜集素材的積極性,還能在分享過程中促進學生相互啟發,加深學生對素材背后深層含義的理解。為了提高交流活動質量,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并賦予每個小組一個獨特的主題或研究方向,小組成員將共同努力,從各自的資源中篩選出最具價值和相關性的素材,整理成一份精煉的“素材集錦”,記錄素材的原始內容,包括小組成員的深入分析與獨到見解,隨后每個小組都有機會在全班面前展示他們的成果,與其他小組互動交流。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寫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勸學新說”這一主題設計一場富有創意的素材交流活動,學生要深入探究新時代背景下學習所面臨的新挑戰,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學生會積極尋找相關案例、研究數據、名人名言等素材,在交流環節結合自己的見解,闡述新時代學習難題及其解決之道的重要性。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信息搜集與整理能力,還能通過與同伴的交流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以及表達能力,跨組別交流也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元的觀點與解讀方式,激發全新靈感,將更熟練地掌握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技巧,為寫出高質量的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政策,擴展寫作思路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題趨勢顯示出對社會時事和國家政策的高度關注,反映了國家對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國家大事參與意識的重視,對積累作文素材的學生來說,將重心放在了解社會現象和國家政策上,是拓寬寫作思路、超越課本知識的有效途徑。為了幫助學生高效地積累素材,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協助學生把握時事脈搏??紤]到學生面臨繁重的學業壓力,自己上網查找資料往往事倍功半,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如創建微信公眾號,定期為學生推送精心挑選的時事政策素材;借助微信群、微博、QQ等社交媒介,實時分享相關文章,助力學生輕松把握時事動態。這樣的做法既為學生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與精力,又顯著提高了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效率與質量,使學生可以更便捷地獲取社會熱點與國家政策信息,為高考作文準備充實而有見地的素材。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要精通作文教學,強調素材積累的重要性,并針對學生特點和高考需求,點燃學生的積累熱情;提供優質讀物,幫助學生高效吸收素材精華;傳授積累方法,鼓勵學生從課內外多渠道收集素材;利用素材交流活動促進學生間的互相啟發與深度分析,確保素材豐富且有深度,對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與思維能力具有顯著效果。